高會考作文備考一得

來源:文書谷 1.18W


內容提要:在大學聯考考場上,一些考生在作文時,常常由於太想考好反而考砸了,這就是大學聯考作文中的“目的顫抖”現象。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現象,它對大學聯考考生的危害非常大。這種研究,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心理輔導層面。本文從大學聯考作文備考的角度進行分析,選擇從知識技能、材料積累、心理輔導等方面對學生加以訓練,以夯實作文基礎,達到最終克服“目的顫抖”的目的。

高會考作文備考一得

關鍵詞大學聯考作文備考目的顫抖

我帶過幾屆高三,幾乎每一屆都有學生在考場上出現類似的現象:
2005年大學聯考。一個平時文筆較好、但作文經常出現審題錯誤的考生,考前對家人説,這次一定要把自己近期的努力證明給家人看。帶着這種要“證明”給人看的“急躁”心態參加考試,該生在考場寫作文時左手發抖(該生習慣用左手寫字),右手按住左手寫,竟然也寫不出一個字。
當年廣東大學聯考語文作文的話題是“紀念”,有考生就認定紀念家人肯定不能得高分,可是寫什麼才能得高分呢?還有哪些材料適合寫進來呢?但這時“腦子裏完全是一片空白”,其考試結果也就可想而在知了。果然,成績揭曉後,該生語文標準分僅得400多分!
這是“目的顫抖”現象的典型表現。
目的顫抖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最早由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雷蒙•阿隆(r.aron,1905—1983)提出。他用來論證這個心理學概念的試驗非常簡單:在給小小的繡花針引線的時候,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手抖動得越厲害,線越不容易引入。阿隆簡潔明瞭地概括為:“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
學生在作文時的“目的顫抖”現象,嚴重影響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由於作文佔的分值太大,往往作文垮則語文垮,從而直接導致本來成績不錯的考生落榜。
“目的顫抖”現象,既屬於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屬於知識與能力層面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技不如人,心裏沒底。針對學生作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的顫抖”現象的實際,2006屆,我在大學聯考作文備考訓練中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夯實學生的作文基礎,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幫助他們克服“目的顫抖”現象。
一、摸清情況,瞭解作文現狀
在接手2006屆高三後,為了瞭解學生的作文情況,我對兩個班的學生作了一次調查,其中一項統計如下:
我每次在帶畢業班時都會進行類似的調查。作文分是否穩定對以後作文訓練的參考價值很大,不穩定的比率越高,從樂觀的角度看,學生潛力越大;從悲觀的角度看,説明學生問題越多,忽高忽低的成績容易讓學生對作文喪失信心,從而導致他們想走得高分的“捷徑”。失分原因的調查,主要是想從知識技能層面(a項)、材料積累層面(b項)、心理層面(c項)等來了解學生的需要,從而作出有針對性的指導。雖然“越想寫好,越寫不好”的學生有一屆比一屆多的趨勢,但超過36%的比率還是讓我吃驚,而接近60%的學生作文分不穩定,完全有可能使這一比率繼續升高。這説明現在的高三學生,單純對他們進行學習方面的指導已遠遠不夠,加強包括心理層面等等在內的輔導在語文教學中已經是非常必要的了。
“越想寫好,越寫不好”的現象常見於作文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但也有部分是追求高分的同學。通過與他們的交流,發現他們對自己的作文期待比較高,但又不夠自信,於是走上了熱衷於模仿大學聯考高分作文、迫切希望老師提供作文套路的“捷徑”。這種“功利性”很強的學習態度,既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又折射出學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最終將導致“目的顫抖”現象的出現。“越想寫好,越寫不好”正是“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在寫作中的具體體現。
二、重視起點,熟悉作文標準
要克服學生作文學習中的“目的顫抖”現象,首先應要求學生重視作文的“起點”——作文的基本的要求,同時,讓他們熟悉大學聯考作文評分標準,使他們明白怎樣評價作文。
高中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版)對高中學生的作文要求是:進一步提高記敍、説明、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餘秋雨認為:“作文訓練,説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表達和溝通的訓練。┅┅要表達生命,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手段;要溝通生命,又必須掌握被別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規則。”
掌握基本的表達能力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再掌握一些餘秋雨所説的“技術手段和共通規則”,這就是寫好高中作文的基礎。練好這些基本功,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高三學生而言困難並不大。至於怎樣訓練,後面將具體舉例解説。淺顯易懂的道理,老師自信肯定的語氣,都有利於增強他們急需的自信心。
讓學生熟悉大學聯考作文評分標準也很重要。學生作文要得高分,必須明白怎樣的文章才能的高分。大學聯考作文評分標準分為兩個部分:基礎等級分與發展等級分。夯實作文基礎,抓住基礎等級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爭取發展等級多拿分。要讓學生明白,其實大學聯考高分作文並不是只有一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參考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高分作文。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語言比較好的抓住“有文采”做文章,閲讀面比較廣的抓住“豐富”做文章,擅長説理的則在“深刻”方面做文章:這些都有利於自己獲得高分。
熟悉大學聯考作文評分標準的方式,可以是全班同評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各自評自己的作文,或者評別人的文章,重要的是師生一起探討、交流。多練、多評以後,心中便有了一杆衡量作文的秤。
明白了作文的基本要求,知道了作文考核的評分標準,作文的訓練便有了方向與目標,從而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這種訓練,有利於學生擺脱急功近利的心態。
三、分步訓練,建立作文框架
寫好大學聯考作文的目標,是學生學習和奮鬥的原動力。但如果過於注重結果,目標盯得太緊,就容易心理疲勞,一旦它和心中的目標有偏差,心理上就會自責,目標就成了負擔,從而導致“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的“目的顫抖”現象的出現。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位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在總結他成功的經驗時説,比賽前他一定要到賽場走一圈,每隔不遠找一個顯眼的參照物,然後在比賽時很容易就到達一個又一個目標,通過這種形式,40多公里,他比別人跑得更輕鬆。作文也一樣。把寫好作文這個目標分解為若干小目標,讓學生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既夯實了作文基礎,又不斷地提高了自信心。
比如可以把大學聯考作文訓練分解為如下:
根目標:句羣訓練——注意句子與句子的關係
根目標:段內訓練——注意段落內部句羣關係
子目標:形式的訓練根目標:段段訓練——注意段落與段落的關係
根目標:完篇訓練——注意結構的照應與完整
根目錄:怎樣進行記敍
子目標:內容的訓練根目錄:怎樣發表議論
根目錄:怎樣敍議結合
形式的訓練即文章骨架的訓練,也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葉聖陶曾説:“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不要只顧到語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作文結構意識,學生就會覺得作文是有章可循的,而不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正如人只有站起來才能走路,才能跑、跳一樣,文章只有骨架立起來後,才能自由發揮。學生在作文時,頭腦中一定要先有了大致的構思,一定要明白文章的基本形式,然後才能下筆成文。
內容的訓練看起來簡單,但它是文章的“神”,因而更重要。對高三的學生而言,記敍與議論本身不是什麼難題,難就難在在不同的文體中怎樣進行。比如議論文中的記敍與記敍文的記敍有什麼不同,什麼時候、怎樣進行記敍;記敍文中什麼時候可發表議論、怎樣發表議論,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把寫好作文的目標分解為形式與內容的訓練兩個子目標,兩個子目標又各分解為幾個根目標,指導學生逐個突破,一步步讓學生樹立文體意識;這種訓練還讓學生明白,作文是一個整體,各部分之間是有它的內在聯繫的,什麼時候該記敍,怎樣記敍,什麼時候發議論,該怎樣發議論,等等,最終達到讓學生夯實作文基礎的目的。
這些訓練每一步都有明確目的,因而學生每完成一步就可以“享受”一次成功,心裏就增加一點自信,這非常有利於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摒棄所謂“捷徑”,從而達到消除由於目的性過強而引起的焦慮心態。
四、掌握“規律”,增強作文信心
在學生掌握好作文的“基本功”之後,為了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可以明確告訴學生,他們的水平已經可以“保本”了。但要想獲得高分,必須掌握考場作文的一些“規律”。這些能影響大學聯考的“規律”大多與智力無關,可以稱之為考場的非智力因素。
考場作文得高分要遵循哪些規律呢?這裏舉例説幾點:
在作文時,要有尊重出題者的意識。
運動員要在賽場上獲得佳績,聽從裁判的指令是前提,否則會被罰出場;一個學生要在考場上獲得佳績,聽從出題者的指令是前提,否則會被判偏題。尊重出題者,在作文上就是要根據出題者的指令作文,在讀懂材料、理解話題、分析命題意圖等等之後再按要求作文。
在作文時,要有尊重改卷者的意識。
在《大學聯考作文55分鐘鎖定55分》一書中,作者認為,大學聯考作文為應試作文,它的價值就是讓一兩個人讀,然後給你一個也許影響你命運的分數,這是很有道理的。你用將近一個小時寫的文章,在改卷場上不過露面一兩分鐘。要在一兩分鐘內向閲卷者展示自己的才華並給他們深刻印象,就必須尊重改卷者,表現在書寫要工整,入題要快,觀點要明確等等。
在作文時,還要體現積極樂觀的一面。因為老師們相信,那些牢騷滿腹唉聲歎氣的人是很難成就一番事業的,而成功人士大多對生活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
在作文時,還有一點要特別強調:選擇能表現自己才華的文體。文無定法,在話題作文出現之初,曾出現了許多嶄新的文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具體到個人,能充分發揮你的水平、體現你的才能的文體就是好文體。
考場作文的“規律”當然不只這些,需要我們在平時訓練中多作總結。掌握了這些,有利於保持作文得分的穩定,從而有利於樹立學生對作文的信心。
五、盤活“積累”,增加作文厚度
一些學生在考場上由於太想考好而緊張,導致“大腦一片空白”,這固然有知識技能與心理方面的原因,但也與資料積累的無序性有關。對高三的學生而言,多多少少都積累了一些材料,關鍵是怎樣有效的盤活自己的“資料庫”。
怎樣讓自己的積累“活”起來呢?方法很多,關鍵是把資料分門別類,把有關資料串聯起來,比如分為“立志類”、“愛國類”等,或者“古代中國”、“近代中國”、“外國”等,或者“課內”、“課外”等,然後善於用作文題來激活這些資料。比如2005年的廣東大學聯考題“紀念”,很多材料可以寫進文章:愛國類的人物、古代中國的成就、近代中國的屈辱、課內學過的人物事件等等,就都可以用來“紀念”。
積累豐富了,積累的資料條理化了,這就有利於我們從中選擇抽取合適的資料,無論遇到什麼題目,我們就能做到心裏有底心不慌,不再會在想用材料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而且,一旦盤活了積累的材料,就為合理的運用材料提供了條件,從而豐富了作文的內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如果能做到這一步,“目的顫抖”也就不會出現了。
六、淡化目標,調整作文心態
具備了寫好作文的基礎,還要善於調整作文時的心理狀態。從上面的調查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學生考場作文時是憑感覺的,而從總的情況看,學生平時作文時,一般感覺比考場好,水平也往往發揮得比考場好。對於這部分學生,主要進行心態調整,避免怯場,淡化一定要考好的過強“目的性”,才能克服“目的顫抖”,發揮正常水平。
那麼,怎樣進行調整呢?心理調整的方法很多,這裏主要介紹三種:
1.從嚴從難,亦平亦戰。既然學生有基礎,在平時能發揮出水平,那麼就要求學生淡化考場意識。在雅典奧運會上,邢慧娜獲得5000米長跑冠軍,她在接受採訪時説,在比賽中,她一直以為還是在平時訓練。作文也一樣。只有平時從嚴從難要求自己,把平時當戰時,才能把戰時當平時,從而達到淡化考場意識、在考場也能發揮平時水平的目的。
2.機會均等,泰然處之。題目的難易對每個考生而言都是一樣的,我易人易,我難人難。不要因為題目容易而掉以輕心,因為對你的競爭對手而言也可能是容易的;也不要因為題目難而膽戰心驚,因為對你的競爭對手而言也可能是很難的。泰然處之,往往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
3.作最充分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得失平常心。這是臨考前的一種心理調節。教育學生做個理智的人,凡事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既要想到順利的一面,更要想到困難的一面,以免在困難和失敗時沒有心理退路。高爾夫球名將黑根在談起自己的制勝體會時説,他在打每一局球之前,都事前準備打出六個壞球,那麼打出了壞球之後自己就覺得很正常,也不以為然了。而這樣做的結果常常出人意料,他並不會真的打出六個壞球,成績往往比想象要好;奧運冠軍劉翔説,他總是抱平常心參加比賽,可是他卻不斷奪取冠軍和打破世界紀錄。這些都是這種心理調節作用的證明。的確,事先承認會不可避免地犯錯誤,那麼就可以減少心理壓力,從而能發揮出更好的水平。
以上幾點分別從加強知識技能方面、材料積累方面、心理調節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來幫助學生克服“目的顫抖”現象。在具體的教學中,由於每個學生個體的情況不同,所以還應該注重反饋,及時進行分類指導,比如一些學生某個環節不會處理,就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生的作文基礎得到加強,自信心有了明顯提高,許多學生認為至少知道作文是怎麼回事、好作文是什麼標準了,因而作文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了。在高三第二期期中後的反饋調查中,認為自己作文成績穩定的學生比率達到將近80%,而失分的主要原因一項中,“越想寫好,越寫不好”的人數大大減少,只有4人。
由於我們在作文備考中進行了有針對性地訓練,在2006年的大學聯考中,考生在大學聯考考場上精神狀態大都不錯,面對“雕刻心靈的天使”這個話題,一般都能從容應對,正常發揮,從而大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

附錄:參考文獻:
macrochen:《目的顫抖》
苦_苦:《目的顫抖》
樑琳玲:《目的顫抖》
《5年大學聯考滿分話題作文精選》(方洲主編,珍藏卷,華語教育出版設)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03年版實驗)
《新課標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傅道春編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語文課程標準研修》(200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學聯考作文55分鐘鎖定55分》(周鵬編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杭州市蕭山黨山中學 鄔昌玲
作者email: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