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簡介

來源:文書谷 3.03W

抗日戰爭綜述

蔣介石簡介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逐步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通過多次侵略戰爭或武力威脅,侵佔中國台灣、澎湖列島及其他領土,掠奪中國大量財富和資源,取得在中國的駐兵權及其他特權。1929年及以後數年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德國、意大利法西斯勢力崛起,加緊向外抑張,與英、法等國矛盾加劇。日本更欲乘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機,發動侵華戰爭,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向中國東北駐軍發起進攻。執掌中國軍政大權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正忙於剿共,對日本侵略者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於4個月內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中國部分愛國軍隊和各界羣眾,出於民族義憤,自發進行了抵抗。這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端。隨後,日軍於1932年進攻上海);1933年進攻並佔領熱河(今劃歸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參見長城抗戰、熱河抗戰),繼而侵入河北;1935至1936年侵入察哈爾(今劃歸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綏遠(今屬內蒙古自治區)等省,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各地中國駐軍都曾進行英勇抵抗,抗日救亡運動更加高漲。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抵抗侵略者,積極發動和領導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1935至1936年,中共中央又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協助張、楊兩將軍説服蔣介石接受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抗日的主張,使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內戰得以停止。此後,又經多次談判,形成了以國共兩黨為基幹,包括各族各界羣眾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發動和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1937年7月7日,駐紮於華北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尋釁向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奮起抗擊。以此為起點,中國抗日戰爭全面展開。

中國抗日戰爭,從作戰地域、戰略地位與戰略作用上分為兩大戰場;以國民黨領導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敵後戰場。兩大戰場在戰略統一下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構成抗日戰爭的總體。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為日軍戰略進攻、中國軍隊戰略防禦時期。“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和大本營向華北大舉增兵,組成華北方面軍;8月13日,又向上海進攻,組成上海派遣軍,其侵華兵力達50萬人以上,並有航空兵團和海軍第三艦隊相配合,企圖憑藉其優勢軍力和經濟力,速戰速決,滅亡中國。中國當時陸。軍兵力約170萬人,但裝備、訓練、火力、機動力均遠遠落後於日軍,空軍僅有各種舊式飛機300多架,海軍艦艇總噸位不足8萬噸,且戰鬥力極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採取持久戰的指導方針,以空間換取時間,消耗削弱日軍,逐步積蓄力量,奪取勝利。7月底,日軍佔領北平、天津後,即沿平綏(北平至歸綏)、平漢(北平至漢口)、津浦(天津至浦口)鐵路向華北各地進攻。中國軍隊節節抵抗。8月下旬,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又稱第18集團軍)由陝西開赴山西,加入華北作戰,相繼取得平型關、陽明堡等戰鬥的勝利。10月,中國軍隊在太原以北之忻口地區組織防禦,給日軍以重創。至12月底,日軍先後佔領保定、大伺、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石家莊、太原、濟南;1938年1月佔領青島;2至3月佔領臨汾、運城、風陵渡。正面戰場中國軍隊退守黃河及隴海路以北地區。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在毛澤東制定的“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指導下,深入日軍佔領區的後方,放手發動羣眾,武裝羣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軍,消耗其力量,切斷其交通,並在山西、河北、察哈爾、綏遠、山東、河南等省,廣泛建立了抗日根據地,使游擊戰由山區發展到平原及河湖水網地區,鉗制大量日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淞滬會戰爆發後,苦戰3個月,雙方傷亡很大。11月初,日軍又以三個師團組成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威脅上海中國守軍側背,中國軍隊遂棄守上海後撤。12日,日軍佔領上海。繼向當時中國首都南京進攻。國民政府遷往武漢、重慶。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被難中國軍民30萬人。1938年3月,華北日軍與華中日軍企圖打通津浦路,溝通南北聯繫。中國軍隊在臨沂、滕縣等地頑強阻擊,在徐州東北台兒莊殲滅孤立冒進之日軍l萬餘人,史稱台兒莊大捷。此後,日軍調整部署,以8個師團的兵力南北會攻徐州。中國軍隊適時向西南方向撤退。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開封。徐州失陷後,日本大本營決定攻取武漢,以9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分路向武漢進攻。中國軍隊在外圍節節抗擊後,主動轉移。10月25日,日軍佔領武漢。與此同時,日軍為封鎖中國南部港口,阻止援華物資入境,於5月10日由海路攻佔廈門。9月又以3個師團組成第21軍,10月12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21日攻佔廣州。原在南方各省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於1938年初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自4月起向長江南北日軍佔領區後方挺進,在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在東北,抗日聯軍一直在堅持鬥爭,鉗制與打擊日本關東軍及滿洲國傀儡政權。在華南,廣州淪陷後,中共地方組織也積極發動羣眾,建立武裝,在廣九鐵路兩側、東江及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這樣,從東北、華北、華中到華南,凡在日軍佔領區內,到處都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頑強戰鬥,形成了遼闊的敵後戰場。

1938年10月以後,為中日雙方戰略相持時期,其間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契機,又分為兩個階段。日軍經一年多作戰,並未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其國小兵少、入力財力物力不足以支持大規模長期戰爭的根本弱點已顯露出來。於是,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被迫停止戰略進攻,轉為戰略保守,暫時不再企求擴大其佔領區,而力爭確保其已佔領區,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基礎上,施展政治謀略,通過中國內部的投降派、親日派,對中國政府和軍隊進行誘降活動,破壞抗日統一戰線,“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瓦解中國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屈服。1939年2月,華南日軍攻佔海南島,6月佔汕頭,11月佔南寧,進一步封鎖中國南部海外通路,華中日軍3月攻佔南昌,5月進行隨棗作戰,10月進行第一次長沙會戰。同年9月12日,日本設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於南京,統一指揮侵華日軍,1940年5至6月,日軍進行了棗宜會戰,佔領宜昌;8月對中國臨時首都重慶實施大規模轟炸,9月,與德國、意大利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出兵法屬遠東殖民地越南,強迫英國封閉滇緬路,完全切斷中國海外通路(英國於3個月後重開滇緬路),1941年4至5月,在華北進行中條山作戰,在東南沿海進行了封鎖作戰,9月在華中進行第二次長沙會戰。但以上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廣州、武漢失陷後,正面戰場中國軍隊主力大多退守平漢鐵路以西、長江中游南北山嶽地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針對日軍戰略變化,決定在堅持持久戰的方針下,在正面戰場發動有限攻勢,在敵佔區積極開展游擊戰,兩者互為策應,積小勝為大勝,消耗與削弱日軍,使其困於守備,縮小其佔領區,打破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目的,同時爭取外援,加強裝備,整訓部隊,準備反攻。據此,正面戰場部隊除抗擊日軍進攻外,還曾於1939年冬至1941年,在湖北隨縣、棗陽,江西南昌、上高,廣西崑崙關、南寧等戰役中,對進攻的日軍實施反攻。在此期間,國民黨當權者的反共傾向有所增強,製造了包括晉西皖南事變在內的多次磨擦事件。中共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堅持打擊叛國的漢奸汪精衞,繼續爭取與蔣介石集團堅持國共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這一時期是敵後游擊戰爭的大發展時期。游擊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八路軍、新四軍不僅以正規軍從事游擊戰爭,而且廣泛發動羣眾,組織起數以百萬千萬計的民兵,自衞隊從事游擊戰爭,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多種戰法。東北抗日聯軍在繼續戰鬥,華南(包括廣東沿海和海南島)游擊戰爭漸趨活躍。致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日軍雖在其佔領區內,構築公路網,建立碉堡羣,反覆進行掃蕩、討伐、隔離游擊隊與羣眾之聯繫,給游擊隊的生存與活動造成極大困難,但敵後抗日遊擊戰爭仍不斷髮展。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對華北境內的主要鐵路、公路實施總破擊,給日軍以沉重打擊。9月,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簽訂軍事同盟條約。1941年6月,希特勒德國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日本消除了對蘇聯的顧慮,於是下定決心實行南進政策,即乘歐洲各國大戰正酣、自顧不暇之際,向太平洋和東南亞侵略擴張,奪取殖民地和資源,對中國進一步孤立封鎖,迫使中國投降。12月8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摧毀了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及其艦隊主力,日本南方軍同時對東南亞發動進攻。美、英等國向日本宣戰。9日,中國政府也向日本正式宣戰。至1942年春夏,日軍先後攻佔泰國、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及香港並攻佔太平洋上北自阿留申羣島、南迄所羅門羣島中的諸多島嶼。但日軍陸軍兵力的50%以上仍被鉗制於中國。1941年底至1943年,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進行了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戰役和常德會戰,而對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則實施大規模持續而殘酷的掃蕩,所到之處,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企圖確保其佔領區,成為其太平洋戰場的可靠後方與兵站基地。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在難以言狀的困苦中,堅持戰鬥。1942年初,美、英等國與中國共同組成中國戰區,以蔣介石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負責中國、緬甸、泰國和越南北部之對日作戰。為此,中國方面組織遠征軍,於1942年2月由雲南進入緬甸,阻擊日軍,經兩個多月激烈作戰,日軍佔領緬北重鎮密支那、臘戍。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回滇西,沿怒江組織防禦,與日軍形成對峙;另一部退入印度利多,組成中國駐印軍,接受美國裝備,整訓待命。1942年6月,日軍謀圖攻取美國在中太平洋上之戰略要點中途島,反遭美軍意外打擊,日聯合艦隊損失慘重,戰力大大下降;而美軍卻以此為轉捩,逐漸擺脱被動,取得主動。1943年,美、澳、新盟軍在西南太平洋轉入反攻,日軍節節失利。日軍大本營為挽救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頹勢,於1944年初發動“一號作戰”,企圖打通由朝鮮、中國直達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至1944年12月,日軍雖打通了平漢、粵漢、湘桂等鐵路線韻聯繫,但始終未能暢通。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開始向緬北日軍反攻。1944年3月攻佔胡康河谷,6月佔孟拱,8月佔密支那。在雲南邊境沿怒江與日軍對峙的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5月轉入反攻。1945年1月下旬,與駐印軍會師於緬北芒友。

華北、華中、華南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在渡過1941至1942年的極端困難後,從1943年起進入逐步恢復和再發展階段。1944年,乘日軍集中力量於打通大陸交通線之際,各根據地抗日武裝普遍實施了局部反攻,並以主力一部轉入外線作戰。1945年春夏,盟軍攻勢更加猛烈,迅速向日本本土逼近。日軍敗局已定,仍作最後掙扎。中國正面戰場部隊乘日軍收縮之機,於4至7月進行了桂柳、湘西反攻,敵後戰場部隊繼續發展局部反攻。5月,德國投降,日本更加孤立絕望。7月,中國與各盟國政府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會議並發表宣言,敦促日本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中國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立即發起反攻。10日,日本政府表示願意投降,15日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向各同盟國代表呈交了投降書。9月9日在南京,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茨向中國政府代表呈交了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點評:抗日戰爭歷時八年又一個月,據日本方面不完全的統計,侵華日軍共傷亡85萬人以上,最後投降125萬人。八年中,中國軍隊傷亡近400萬人,平民傷亡1800萬人以上,共達3500萬人,戰爭消耗和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自鴉片戰爭起一百年間中國反對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這一勝利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促進了中國的進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