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簡介

來源:文書谷 1.45W

威尼斯商人(節選)課文研討

莎士比亞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劇。它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節取材於古老傳説。劇情是通過三條線索展開的:一條是鮑西婭選親,巴薩尼奧選中鉛匣子與鮑西亞結成眷屬;一條是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與安東尼奧的友人羅倫佐的戀愛和私奔;還有一條是主線,即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巴薩尼奧成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課文的情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課文節選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是全劇的高潮。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以鮑西婭上場為轉機分為兩部分,前半場主要是夏洛克的戲,後半場主要是鮑西婭的戲。

1.緊張激烈的戲劇衝突,波瀾起伏的戲劇情節

這場戲的戲劇衝突是以夏洛克為一方、以安東尼奧等人為另一方,圍繞是否“照約執行處罰”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進行的。夏洛克上場前,公爵與安東尼奧的一段對話交代了夏洛克的固執和兇惡,烘托了審判前的緊張氣氛,預示着一場不可避免的衝突即將發生。夏洛克一上場,雙方的爭辯立刻開始,並且越來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斷然回絕了公爵要他“仁慈惻隱”的規勸;接着拒絕了巴薩尼奧加倍償還欠款的請求;繼而再次回絕了公爵要他發“仁慈之心”的勸説;然後得意忘形,磨刀霍霍,準備動手,並對葛萊西安諾的怒罵加以譏諷、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質對中咄咄逼人,決心不顧一切實施報復。至此,夏洛克在雙方交鋒中佔盡上風。

就在此時,鮑西婭上場。她欲擒故縱,一步步地將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勸夏洛克“慈悲一點”;又拒絕了巴薩尼奧“把法律稍為變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讓夏洛克明確表示不答應三倍還款的態度;然後讓夏洛克去請一位醫生來為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時的夏洛克神氣活現,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鮑西婭,安東尼奧受處罰的結局,看來決無挽救的餘地。實則夏洛克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在鮑西婭的導演下,陷入“一個異邦人企圖用直接或間接的手段”謀害公民的犯罪境地,斷絕了自己的一切退路。

正當夏洛克得意忘形、安東尼奧義無反顧地向巴薩尼奧告別、其他人也都陷於絕望時,劇情突然逆轉。鮑西婭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準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絲一毫”,一下子就讓夏洛克陷入絕境,從而把法律的懲罰無情地加到他的身上,使他落得人財兩空、一敗塗地的下場。

2.鮮明的人物形象

這場戲在緊張激烈的戲劇衝突中,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這場法庭審判中,每個人都投入激烈的論辯,都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參加鬥爭,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夏洛克的貪婪和殘忍,鮑西婭的聰敏和機智,安東尼奧的俠義精神,都寫得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個性也很鮮明,如穩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萊西安諾,也給人深刻的印象。

課文集中刻畫了夏洛克這個貪婪、陰險、偏執、冷酷、兇殘的高利貸者形象。他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尊嚴受到損害,就無情報復,結果適得其反,自食其果。

鮑西婭、安東尼奧等一組人物與夏洛克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極力歌頌的。安東尼奧是個從事海外貿易的年輕商人,慷慨仁義,忠於友誼。他借錢給人從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貸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願冒割肉的危險向夏洛克借款幫助自己的朋友巴薩尼奧。在課文中,他即將受到可怕的處罰,卻始而“默忍迎受”,繼而要求“爽爽快快”就刑,為了友誼可以從容而死,死而無怨。巴薩尼奧為救朋友願意喪失自己的一切。鮑西婭同樣見義勇為,珍重友情,得知安東尼奧將遭厄運,立即全力以赴加以營救,尤其是她的超羣出眾的才智在這場戲中得到充分體現。在一羣貴族男子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她略施小計就巧妙地擊敗了夏洛克,使矛盾迎刃而解。這一組人物崇尚正義、慷慨仁愛、忠於友誼,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劇中所塑造的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安東尼奧、鮑西婭等人物形象,分別集中體現了人性的善與惡。作者通過對他們的褒貶,表達了崇尚正義、仁愛和友誼的人文主義理想。

3.豐富生動的個性化的語言

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是詩劇的語言,既個性化而又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精練優美、富有詩意。研究英國文學的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戲劇是英語的“魔術師”,“大膽的創新者”,他“如飢似渴地用剛從説話人口上熱騰騰地摘來的各種新鮮詞彙和形象,同時他本人也大膽創造新的表現方式。”他喜歡渲染,反覆用幾個措辭不同的鏗鏘句子,幾個平行的比喻形象來表達一個意思。他才思敏捷,妙語泉湧,辭藻華麗,意味雋永的警句佳言在他的所有劇作中幾乎俯拾皆是,卻很少給人疊牀架屋之感。這些特點在課文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

在“法庭審判”這場戲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例如,夏洛克在上場之後,他一張嘴同時對付好幾個人,能言善辯,或用邏輯推理而無懈可擊,或用反問加強語氣,或用冷嘲熱諷迫使對方無言以對,或用生動的比喻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詞鋒逼人,不可一世。鮑西婭上場後,他認為形勢有利於自己,就滿口阿諛逢迎之詞。判決之後,則痛苦不堪,哀怨悲歎。其他人物的語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鮑西婭的周密穩健,葛萊西安諾的暴躁怒罵和開心取笑等等,都有給人深刻的印象。

安東尼奧連續用“大海的怒濤”無法減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風的吹拂不能不發出聲音等比喻,來強調夏洛克的殘忍之無法改變。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雖然台詞較長,但無累贅之感,給人一種生動、形象、華美、流暢、富有詩意的藝術美感。鮑西婭勸説夏洛克發慈悲時説的那段台詞,精闢、深刻、動情地闡述了她認為做人應當慈悲為懷的觀點,直接表達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是西方人學習《威尼斯商人》的經典段落。我們今天讀來,仍然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葛萊西安諾不斷用夏洛克説過的話誇讚鮑西婭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學多才的法官”“再世的但尼爾”,既是對鮑西婭聰明才智的由衷讚歎,又是對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諷,有很強的喜劇效果。這些都體現了莎士比亞戲劇語言豐富生動的特點。

二、問題研究

1.怎樣認識這場戲的喜劇性?

這場戲的情節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開大合,緊張曲折,很有喜劇性。劇中有誇張(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鮑西婭對“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釋;鮑西婭與尼莉女扮男裝和丈夫同時出庭,丈夫卻不明真相)、對比(安東尼奧、公爵等人的寬恕仁慈與夏洛克的固執兇殘)、懸念、突轉(鮑西婭抓住契約中的破綻制服夏洛克,使衝突朝有利於安東尼奧的方向發展)等戲劇技巧的圓熟運用,有仁慈與殘忍,友誼和仇恨,復仇和報應之間的尖鋭對立以及情節發展的波瀾起伏、出人意料,充滿着極強的張力,充分顯示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才能。

2.怎樣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

劇中的戲劇衝突,是圍繞着安東尼奧和夏洛克之間是否“照約執行處罰”的契約糾紛而展開的。安東尼奧和夏洛克是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他們對待金錢和人情的態度截然相反。安東尼奧是莎士比亞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謂“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債不取利息,珍重友誼,不惜為之犧牲生命。而夏洛克卻愛錢如命,惟利是圖,受到損害就要加以滅絕人性的報復。對他貪婪的金錢欲和殘忍的報復心,莎士比亞顯然持否定的態度。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莎士比亞認為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商人可以消除資產階級的矛盾,建立人與人之間被金錢破壞的自然關係,實現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樣的高利貸資本商人,重利盤剝,損人利己,則是社會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對夏洛克作為猶太人受到的歧視和欺辱又懷有同情。19世紀英國著名批評家哈茲列特也曾指出:“(夏洛克的)報復的慾望幾乎和屈辱的感覺難於分開,因此我們不由得對於‘藏在猶太人寬大長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這種精神由於一再受到不應得的激怒而變成瘋狂狀態,於是設法採取拼命的、合法的報復行為,以便洗刷那種堆積在他和猶太民族身上的辱罵和迫害所造成的惡名聲,直到他用以實現目的所採取的手段非常殘酷,而且態度非常頑固的時候,我們方才失去同情而對他有反感。”

劇本通過尖鋭的戲劇衝突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當時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以海外貿易為重要經營手段,他們認為商業貿易是一種體面的行業。而高利貸是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舊式的贏利方式,受到新興商業資產階級的輕視。商業資產階級由於經營的需要而離不開借貸,但又與高利貸者有着經濟利益上的衝突,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的衝突,正是這種社會矛盾的反映。

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經濟利益上的衝突。但其中也雜有民族、宗教的矛盾。從這個方面來説,夏洛克是一個受歧視的民族的代表。劇中的正面人物宣揚“基督教的精神”,把猶太人説成“異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與猶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對猶太人的民族和宗教偏見,而從夏洛克的口中,倒能聽到反對這種偏見的道理。

人文主義與民族、宗教偏見是矛盾的。但是,人文主義者用自己的理想對中世紀的教義進行解釋,賦予基督教以仁愛、寬恕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劇中人物對基督教的讚頌,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練習説明

一、仔細閲讀課文,把握全篇的戲劇情節。説説鮑西婭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場,又是怎樣解決這場衝突的,從中可以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旨在理清這場戲的情節,把握這場戲的戲劇衝突轉變的關鍵,認識鮑西婭的性格特點。

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當夏洛克即將得逞,安東尼奧危在旦夕的時候,鮑西婭為拯救安東尼奧而來到法庭上,成為夏洛克的對手和剋星。她的出場改變了衝突雙方力量的對比,並且最終導致衝突的完滿解決。在這場戲中,鮑西婭的出場是戲劇衝突轉變的關鍵。

夏洛克在鮑西婭出場前,拒絕公爵的調解和巴薩尼奧加倍償還債務的請求,堅持照約執行對安東尼奧的處罰,以發泄他對安東尼奧“久積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夏洛克的報復就要得逞,公爵不得不去請培拉里奧前來審理此案,這就給鮑西婭的出場提供了合適的時機。鮑西婭在關鍵時刻上場,巧施妙計,欲擒故縱,先勸夏洛克“慈悲一點”;又拒絕了巴薩尼奧“把法律稍為變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讓夏洛克明確表示不答應三倍還款的態度;然後讓夏洛克準備好稱肉的天平,並請一位醫生來為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兇相畢露、欲下毒手之時,她宣佈只准割肉不準出血,不能相差一絲一毫,否則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無人道的報復行為。劇情由此急轉直下,夏洛克進退無路,要求撤回對他不利的訴訟。最後鮑西婭根據威尼斯對謀害本城公民的異邦人的懲處規定,請求公爵沒收夏洛克的財產。夏洛克徹底敗訴,受到應有的懲罰。

在這場戲中,鮑西婭是劇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人物。她才智非凡,精明幹練,崇尚正義,忠於愛情、友誼,在她和安東尼奧等人身上,寄託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

二、《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詩劇,語言既富於個性化又生動優美,文采斐然。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片段,反覆朗讀,細心體會。

本題旨在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個性化和豐富生動的特點。

見“課文説明”。

三、外國文學的人物畫廊中,一般被認為有著名的四大吝嗇鬼,他們是法國戲劇家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法國小説家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俄國作家果戈裏筆下的潑留希金,還有一位是本文中的夏洛克。課外瞭解這幾個人物形象,説説他們吝嗇的表現各有什麼不一樣。

本題旨在認識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閲讀,課外自讀莫里哀的喜劇《慳吝人》、巴爾扎克的小説《歐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裏的小説《死魂靈》,分別瞭解其中的阿巴貢、葛朗台、潑留希金的人物形象。

阿巴貢、葛朗台、潑留希金的性格比較單一,就是吝嗇。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嗇,但他同時還愛女兒,對作為猶太人所受到的歧視和侮辱滿懷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豐滿的、複雜的,是活生生的。他比其他三個吝嗇鬼寫得更為成功。

四、排演“法庭審判”這場戲。

本題旨在通過戲劇表演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進對戲劇特點的認識。

教學建議

一、課文節選的“法庭審判”這場戲是《威尼斯商人》一劇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戲劇衝突過程,並且篇幅較長。教學時,不必字斟句酌,逐段條分縷析。要引導學生理清在戲劇衝突中情節發展的過程,認識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體會劇本所用的認識“誇張”“對比”“懸念”“突轉”等戲劇技巧,以及豐富生動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二、劇中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衝突,有着豐富的社會內容。它表現了人性的善與惡的衝突,寄託了作者關於仁愛、友誼、愛情、財富等的人文主義理想,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新興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在經濟利益上的衝突和夾雜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夏洛克作為一個猶太人而被視為“異教徒”“異邦人”,遭受歧視,他的報復心與此有一定關係,因此就這一點來説,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令人同情的。對國中生來説,要深入認識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衝突是不容易的,對此可略加提示而不宜過多強調,而要着重引導學生就這場戲的劇情來認識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1564—1616),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歐洲文學史上聲譽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生於英國斯特位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20歲後到倫敦,先在劇院當馬伕、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併成為劇院股東。晚年回到故鄉。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現存劇本37部、長詩2首、十四行詩154首。代表作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漢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他的劇作多取材於歷史傳説或根據已有劇本改編,反映了英國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社會矛盾,提倡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反對封建束縛和神權桎梏,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劇作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豐富,語言精練而富於表現力。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對歐洲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是人類文化史上珍貴的遺產。

二、死板的合同──關於《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問題(郭建)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講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向猶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筆錢,而夏洛克為了報復安東尼奧平時對他的侮辱,情願不要利息,約定在三個月的期限到來之時,如果安樂尼奧不能清償債務,就要由夏洛克在安東尼奧“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後來因為據傳安東尼奧的商船接連沉沒,到期無法還清債務,夏洛克就向法庭起訴,請求按照原合同履行。威尼斯的公爵和元老們的勸解都無法讓夏洛克回心轉意,只能準備執行原約定。幸好安東尼奧友人的未婚妻鮑西婭聰明過人,假扮法律權威來到法庭,宣佈“這約上所簽訂的懲罰,於法律條文的含義並無牴觸”,夏洛克有權在安東尼奧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為合同上只寫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時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過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謀殺,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並沒收全部的財產。夏洛克聽了,只得請求撤訴,可這位假冒的法律權威又宣稱根據威尼斯的法律,異邦人企圖謀殺威尼斯公民,就要由公爵宣判沒收財產,夏洛克撤訴就説明他原來的本意只是想謀害安東尼奧,所以要由公爵判罰。公爵就勢命令夏洛克改奉基督教,並且沒收財產。夏洛克只得灰溜溜地敗訴而回。

合同是私人自己定的,難道就成了法律不成?法官難道就不能宣佈這合同“不近人情”,將其作廢?況且起訴的一方還是一個異教徒,是個在威尼斯受人歧視、幾乎是被當作賤民的猶太人,何必如此和他“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強制力執行這個合同?這就需要了解這個故事後面的法文化了。

在古代環地中海地區,合同往往具有一種神聖的色彩。比如古代希伯來人在合同方面很迷信,認為神和人是以“約”聯繫在一起的,猶太教的經典就以“約”為名,着重強調上帝和人類的幾次約:第一次是上帝和挪亞立的約。人類應向上帝獻祭,不吃帶血的畜肉,上帝則不再發洪水。這次約以天上的彩虹為信。第二次是上帝和亞伯拉罕立的約,這是上帝和其“選民”(選中的民眾)猶太人的約,猶太人應該以割禮為這項約的標誌。第三次是上帝和摩西立的約,作為上帝眷顧其選民的代價,猶太人應該以他們的頭生子(後改以金錢贖)及頭生的牲畜為獻祭,並嚴格遵循“十誡”。後來的基督教教義裏,仍舊保留上帝和人類立約這樣的概念。基督教的《新約全書》,所謂新約是相對於舊有的上帝與人類的約而言的,這個新約就是耶穌作為上帝之子為人類而流血,來赦免了人類的罪孽,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要門徒們吃餅,説是他的身體;要門徒喝酒,説是他的血,“為眾人流出來,使罪得赦”。教徒要受洗禮、領聖餐、飲紅酒,就是遵守基督和人類的這個新約的標誌。

在古羅馬法中,合同也是一種不可動搖、必須履行的約定。羅馬法用obligatio表示合同,意思就是“法鎖”。羅馬法對於債的定義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體的人結合在一起的束縛或鎖鏈。”合同和法律是直接聯繫在一起的。

在《威尼斯商人》所敍説的那個時代,合同等同於法律仍然是一項普遍的原則。古羅馬的法諺“合意創立法律”(consensus facit ius)幾乎是全歐通行的原則。法國13世紀《博韋的習俗和慣例》還有“合同勝過法律”之説。因此只要是立約人當時是自己作出承諾的,無論是多麼不合理的合同,按照“買方自應注意”(caveat emptor)的原則,就只能自認倒黴。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東尼奧之間這樣的合同依舊被認為和法律一樣具有強制力。法庭只能嚴格依照當事人原先約定的合同文字字面意義進行判決,付諸強制執行,不能對合同本身自行作出解釋。

因為合同等於法律,違約等於違法,違約不償就會遭到嚴厲處罰。古羅馬《十二表法》規定債權人可以把債務人出賣為奴,甚至在有多位債權人的情況下可以把債務人砍成幾塊。14世紀德意志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掀掉無力償還債務的債務人家的房頂。中世紀維也納城市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將違約的債務人剝到只剩下一件襯衣。即使在黑死病流行的時候,神父在為臨終者做懺悔時可以赦免所有的罪惡,惟獨不得赦免臨終者欠下的債務。在19世紀中葉以前,絕大多數西歐國家都設有專門的負債人監獄,用來關押還不清債務的債務人。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這種死板的合同等於法律的現象,是西歐中世紀的法文化特有的現象。由於這樣的法文化的背景,一個人在生意上喪失信用、不能及時還清債務,就會被世俗蔑視,所以在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裏,當摩萊爾公司不能兑現自己開出的期票時,父子兩人竟然打算自殺,“用血來洗清恥辱”。我們在欣賞這一時期的名著時不妨注意這個法文化背景。

(選自2001年3月9日《文匯報》)

三、論《威尼斯商人》之佈局(陳瘦竹)

法庭審判(第四幕第一場)是全劇最精彩的一場戲,這早已成為定論。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領袖許雷格爾(august wilhelm von sehlegel,1767—1845)在《戲劇藝術和文學講座》中曾説:“第四幕中審判場面本身就是一篇完美的戲劇,全劇中的興趣都集中在這裏。”哈茲列特同樣認為:“自鮑西婭上場之前,到她下場之後,整個審判場面,真是戲劇技巧的傑作。”我們覺得,這種評價並不過分。在這一場中,有仁慈和殘酷、友誼和仇恨以及歡樂和災禍之間的強烈對照,有反襯、懸念和驚奇,抑揚頓挫,波瀾起伏,以借約之矛攻借約之盾,造成情節的急劇轉變。莎士比亞在這裏運用各種戲劇技巧,確是達到非常圓熟的地步。

在鮑西婭上場之前,先由公爵進行審理。公爵早已設法調停,但是無效。所以公爵出席法庭之後,就向安東尼奧提醒對手是一個鐵石心腸的“惡漢”。安東尼奧早有思想準備,“等待着他的殘暴的處罰”。夏洛克在羣眾緊張的心情中,走上法庭。公爵勸告夏洛克大發慈悲,而夏洛克卻公開表明對安東尼奧有仇,當面拒絕,並且威脅要到京城上告。巴薩尼奧從鮑西婭那裏拿了錢來,所以在爭論不過夏洛克時,願意以加倍的錢來還債,可是又被拒絕。公爵再度勸告,夏洛克卻以基督教徒虐待奴隸來為自己辯護,塞住了公爵的嘴。如果公爵所請的培拉里奧博士當天不能到場,公爵只能宣佈延期審判。夏洛克始終佔着上風,安東尼奧恐怕難逃厄運。展開戲劇衝突的矛盾雙方,從全劇來説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但在法庭上,作為安東尼奧的辯護人的鮑西婭,在實際上已經成為夏洛克的對手。莎士比亞寫公爵審理案件,既表現了訴訟的應有程序,更重要的是為鮑西婭的上場作準備,讓這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危急的情勢下出現,以顯示她的幹練和才智。

莎士比亞在鮑西婭上場之前,先表現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之間生死不渝的友情,再描訴訟。鮑西婭根據法律,宣佈異邦人企圖謀害基督教徒,他的一半財產歸受害人所有,另一半沒入公庫,他的性命,聽憑公爵發落。公爵不等夏洛克開口,就饒恕了他的死罪。可是在貪婪的夏洛克看來,奪去了他的財產,“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最後他不得不接受從此改信基督教和死後將財產交給女兒女婿兩個條件,痛苦地退出了法庭。

這一場戲,細緻曲折而又氣勢磅礴,突出地表現了鮑西婭所維護的生活準則:友愛和慈悲是幸福的源泉,貪婪和報復是災難的根由。同時我們又看到,資產階級法律包含着形式和內容的矛盾,依法執行表面上似乎很公道,其實卻很荒謬。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簽訂借約,這是合法行為,夏洛克要求照約處罰,理當受到法律保護。但是鮑西婭找出借約破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堅持必須照約處罰,反使夏洛克一無所得。至於鮑西婭最後所依據的處理異邦人和基督徒關係的威尼斯法律,以及安東尼奧提出夏洛克改信基督教的條件,顯然帶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因而使人對夏洛克痛恨之餘多少有些同情。

在審判結束以後,鮑西婭和尼莉莎分別向她們的丈夫巴薩尼奧和葛萊西安諾索取戒指,作為第四幕的結束。這個“戒指”故事,是非常富於喜劇性的穿插。審判場面氣氛嚴肅,穿插這段喜劇情節,可以調劑一下,而且在全劇高潮之後,出現餘波,引出第五幕的戲來。鮑西婭和尼莉莎喬裝出庭,觀眾雖已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她們的丈夫,卻彷彿蒙在鼓中。怎樣能使他們相信出席法庭的法官和書記就是自己的妻子,只有戒指才是確鑿的證明。這一段戲是最好的喜劇嘲弄或反筆(irony)。妙在先由尼莉莎和葛萊西安諾為着戒指爭吵起來,然後順水推舟,再由鮑西婭向巴薩尼奧旁敲側擊,既不着痕跡又有喜劇情趣。

戒指這段情節,足以補充關於鮑西婭的性格描寫。她是劇中主要人物之一,莎士比亞從多方面來刻畫她的性格。她温柔聰慧,而又幹練果斷。當她向拿利薩批評那些前來求婚的王孫公子時,顯出她是一位高貴的千金小姐;她和巴薩尼奧會見時,她又是一個熱戀的多情少女;等她走上法庭,又像一個精明的折獄老吏。但她畢竟是個少女,莎士比亞寫她故意索取戒指,愛作弄人,愛開玩笑,藉此沖淡她喬裝法官時的剛毅的男性氣質,還她一個聰慧的女性姿態。

在“一磅人肉”故事中,借款到期不還而致割肉,似屬有悖常情,盡人皆知。然而除此之外,莎士比亞將那樣兇惡卑鄙的猶太人作為主角之一,亦屬一種困難。描寫壞人,並不需要十分高超的藝術,但是要使壞人能夠博得同情,卻非凡手所可成功。關於夏洛克這個角色的處理,莎士比亞真是左右兩難:一方面他須將夏洛克的性格寫得極端的壞,否則借款割肉一節便不真實;一方面他又不應將夏洛克的性格寫得特別的壞,否則整個那段故事便有不真實之虞。

莎士比亞用雙管齊下法,以解決這個困難。他一面將壞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面又寫夏洛克的另外一種動人哀憐處,以資補救。他既將夏洛克寫成一個惡魔,又表現他受盡污辱虐待以博得觀眾同情。這種情形,類似一般人對於犯人的同情一般。犯人本身及其所犯罪惡,固屬令人深惡痛絕;但如法官判案歪曲法律予以虐待,便會引起一般人的公憤。這雖然是主張公道的義憤,但實與對犯人的同情無異。莎士比亞在第二幕第五場、第三場,第三幕第一場和第三場,以及第四幕第一場中,表現夏洛克貪婪殘暴,毫無心腸;然在第一幕第三場和第三幕第一場中,我們又看見夏洛克受到各種虐待以及不幸。最後夏洛克訴訟失敗,財產充公,性命幾乎難保,並須改信基督教義,身心俱毀,他説:“不,把我的性命和一切都拿去吧!不必饒恕我;你把支持我房屋的棟樑拿走,你即是拿走了我的房屋;你拿走了我的生計,你即是要我的命。”(第四幕第一場)看到這裏,我們一面恨他,一面又憐他。莎士比亞又寫他珍惜莉婭婚前贈他的藍玉戒指(第三幕第一場),使我們覺得他亦具有人性。莎士比亞所用方法,等於押寶時兩面下注,這邊不着那邊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以稱為“戲劇的兩面下注法”(dramatic hedging)。

在夏洛克與安東尼奧所訂的借約中,亦有一個難題。借款如果到期不還,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為賠償;提出之後,居然有人答應;這場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慮;而最後又因借約未曾註明出血字樣,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節,形同兒戲,實屬難以令人置信。現在我們要看莎士比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第一幕第一場結尾,安東尼奧對巴薩尼奧説:“所以我們走罷;試試憑我的信用在威尼斯活動點款子。”巴薩尼奧並非商界中人,告貸無門,結果找到夏洛克,並聲明“由安東尼奧作擔保”。正説間,安東尼奧上來,瞥見他的年輕朋友正向他的仇人借錢,便禁不住自言自語罵夏洛克道:“他那個樣子多麼像一個卑鄙的税吏!”他很自傲,豈能望仇人而卻步,所以走上前去,商定那筆借款。這一點便足以説明安東尼奧向仇人夏洛克借款的理由,否則,此舉似乎不大近情。這時安東尼奧急於要結束和夏洛克的這場交易,而夏洛克則自覺已佔上風,竭力想延長這次會面的時間。夏洛克存心刁難,故意談到兩人仇恨的中心──利息──上去。從利息又談到一磅人肉。現在我們要回到前面提出的一個問題,借約上規定一磅人肉以代借款,何以令人竟能發生真實之感?莎士比亞預先提到利息二字以為伏筆,真是煞費苦心,巧奪天工。借錢取利,在我們近代人看來,已成當然事實;殊不知在西洋古代和中古時代,一般人均視取利為卑鄙行為。他們只懂得種植谷麥可以得到數倍的收穫,飼養牲畜可以大量繁殖,而不懂得錢幣可以生出子金來。希臘文的“利息”為tokos,恰好等於英文的bred(繁殖,滋生),可見古人所謂利息,意指生殖。當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爭論的時候,問題是在錢幣可否生出子金來。夏洛克引雅各故事為例,“滋生出來的小羊若是帶着條紋而且斑雜的,便完全歸雅各所有,算是工薪”(第一幕第三場),以證明古代以羊為通貨時,小羊即是利息。安東尼奧便問:“你的金錢就是公羊母羊嗎?”夏洛克答道:“那可不能説;我想法使我的錢滋生得同樣快就是了。”(同上)所以在他們爭論之時,肉與錢二字時常聯在一起,甚囂塵上,直到後來安東尼奧説要繼續唾罵夏洛克,夏洛克便從肉字上着眼而提議立約。夏洛克自己説明,本欲討好,便故意開個玩笑,意謂基督徒既然只懂得肉類可以滋生,且視滋生之物為合法,而不知錢亦可滋生出合法的子金,那麼現在就以人肉來代替錢,當做錢來看待。在安東尼奧方面,看到夏洛克竟肯不以“子金”為利息,便亦欣然接受,況且他自信“兩個月之內,……我希望能有十倍這個價值的錢來”。按夏洛克立約之時,本意並不想要這磅人肉,不過故意刁難,使他的敵人知道利息像小羊一樣是合法的產物而已。

一磅人肉的借約雖已訂立,但是法庭上何以竟接受此慘無人道的訴訟,實在又是一大難點。關於這個問題的處理,莎士比亞第一步使我們懷疑法庭上是否當真受理;蓋根據公爵和一般人的意見,以為夏洛克不過要借這個機會,對於安東尼奧當眾大施報復,先將他的性命握在掌中,然後饒他的命,使體面的威尼斯紳士受盡奚落和屈辱,無地容身。公爵説:“夏洛克,一般的人都想,我也這樣想,你的狠毒的樣子已經延長到最後一分鐘了;隨後你必大發慈悲,比較你的奇特的殘酷還要來得出人意料。”(第四幕第一場)夏洛克親至法庭,其目的在根據法律來使安東尼奧受窘難堪而已。但是他一開口,莎士比亞禁不住給他想出一篇大道理來。他提出奴隸問題,真是叫人無法置辯。奴隸的皮肉,不亦是用錢買來的嗎?公爵至此無法加以裁判,本欲宣告退庭,適鮑西婭入,於是這案件新換一副面目。

該項借約因未註明出血字樣而被法庭推翻,這段情節,本為原來故事所有,而且最富於戲劇的效果。但同時不免令人有枉法之感。關於這點,莎士比亞的表現,亦極巧妙。他將這枉法的詭辯,放在假律師鮑西婭嘴裏,避重就輕,可以減少一些觀眾的反感;而更重要的,正當觀眾驚奇之際,莎士比亞接着提出威尼斯保障人民生命不被謀害的明文規定,以處罰夏洛克,表現出公正的法治精神。這條法律明文的運用,顯然是培拉里奧的主意:而他是威尼斯的著名律師,折獄必然令人心服。

(選自《陳瘦竹戲劇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四、英國詩劇與莎士比亞

16、17世紀英國詩劇中作家輩出,好戲連台,應該説:即使沒有莎士比亞,它也要佔英國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

然而畢竟有了莎士比亞。這就使英國詩劇更加燦爛。在那麼多出色的劇作家裏爭一席之地已是不易,而他卻在四百年的檢驗與再檢驗裏證明確比所有的他們高出一籌,這就使我們更加珍視他的成就。

他是創建者:他第一個用寫史詩的規模寫了九個歷史劇,生動地敍述了也評論了從約翰王到亨利五世的三百年英國曆史。我們説他評論了這段歷史,這是因為將這些歷史劇放在一起來看,莎士比亞歌頌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擁護強有力的開明君主,譴責封建集團之間的鬥爭,暴露陰險惡毒的政治人物的危害,他的傾向性是明顯的。

他有點鐵成金的本領:他的劇本的主要情節幾乎全部來自別人,然而經他加工之後,這些情節獲得了新的深刻的意義。哈姆雷特在他手裏從一個通常的復仇者變成一個胸襟廣闊、思想深刻的人文主義者,這個變化是至今都令人驚歎不已的。

他最懂戲:他的劇本總是情節生動,比別人的更能利用當時舞台的特點,發揮當時演員的潛力。他寫得比較放鬆、自由,然而卻不稀罕使用廉價的“手法”,如突然出現一寫夏洛克磨刀準備割肉的兇相,公爵然後派人到門外去請她。培拉里奧的書信説明了鮑西婭的律師身份,加強了觀眾的期望。鮑西婭在關鍵時刻上場,她的言語舉止足以左右局勢。莎士比亞使鮑西婭在22行無韻詩的台詞中,顯出了一個慈悲為懷而又執法如山的法官的胸懷和氣度。她像公爵一樣先勸夏洛克大發慈悲,可是她講得更精闢、更深刻、更動人。另一方面她又從法律觀點着眼,肯定夏洛克按照借約割肉的合法要求。夏洛克堅持“照約執行處罰”,於是又成僵局。我們且看鮑西婭怎樣處理這一案件。她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使戲劇懸念逐步緊張。第一,巴薩尼奧要求變通法律,鮑西婭斷然拒絕。夏洛克得意非凡,讚美“聰明的青年法官”。第二,鮑西婭仔細看過借約,仍進行調停,勸夏洛克接受三倍的債款,他不同意。她於是承認,根據借約夏洛克有權照約處罰。第三,鮑西婭告訴安東尼奧“必須準備讓他的刀子刺進你的胸膛”,反覆強調割肉合乎法律。夏洛克喜出望外,接連兩次歡呼“尊嚴的法官”、“優秀的青年”和“聰明正直的法官”。第四,鮑西婭問起稱肉的天平,夏洛克説已經帶來。第五,鮑西婭要夏洛克去請外科醫生來替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認為“約上沒有這一條”,加以拒絕。“血”這個字極為重要,這是鮑西婭促使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命運發生倒轉的法寶,因此故意在這裏提了出來。我國古人作文講究欲抑先揚、欲擒故縱之法,莎士比亞寫戲用的就是這種技法。從表面上看,夏洛克的報復一定可以成功。鮑西婭到此似應立刻宣判,但是莎士比亞卻再一次表現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的友誼。巴薩尼奧看到安東尼奧為他而受難,因此表示他雖愛他的妻子,但是為了救出他的朋友,寧願犧牲他的妻子。這時鮑西婭用旁白説道:“尊夫人要是就在這兒聽見您説這樣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感謝您吧。”葛萊西安諾和尼莉莎,也有類似這樣的話。鮑西婭女扮男裝,當然瞞不過觀眾。她們的旁白,具有喜劇意味,正和審判場面的嚴肅氣氛相對照。第六,鮑西婭應夏洛克的請求正式宣判,反覆説明他可以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夏洛克第四次和第五次歌頌“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博學多才的法官”。

夏洛克於是兇相畢露,手執鋼刀,對安東尼奧説:“來!準備!”鮑西婭一聲“且慢”,形勢頓時突變。她又採取以下幾個步驟,使夏洛克一敗塗地。第一,她指出借約上只寫明割一磅肉,“沒有允許取他的一滴血”,“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按照威尼斯法律,夏洛克的土地財產,“就要全部充公”。葛萊西安諾於是就用夏洛克讚美法官的話,“公平正直的法官”,向鮑西婭歡呼。第二,夏洛克懷疑法律是否有這樣的規定,鮑西婭要他“自己去查查明白”。她並且強調夏洛克既然要求“公道”,現在就給他公道。葛萊西安諾第二次歡呼“博學多才的法官”。第三,夏洛克見勢不妙,要求還他三倍的債款。鮑西婭宣佈夏洛克除“照約處罰”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賠償”。葛萊西安諾第三次歌頌法官的“公平正直”和“博學多才”。第四,鮑西婭催夏洛克割肉,非但不準流血,而且“不得超過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否則就要“抵命”,“財產全部充公”。葛萊西安諾第四次歡呼。第五,夏洛克再退一步,要求還他本錢,鮑西婭説他“已經當堂拒絕”,因此只能“履行原約”。葛萊西安諾第五次讚美法官。第六,夏洛克無計可施,最後要求撤回起訴。他劇中的情節總是有足夠的理由在後面的,在情節的安排上他顯示了卓越的比例感和節奏感。

他善於創造人物:他的人物總是比當時別的劇作家筆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他善於竊取我們的心,使我們同情他着力刻畫的主要人物。幾百年來,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考狄利婭、苔絲狄蒙娜、鮑西婭、朱麗葉、羅瑟琳……吸引了歷代無數的觀眾和讀者。他在描寫性格方面不簡單化:高利貸者夏洛克有其殘忍、兇惡的主要一面,也有其作為猶太人受侮辱受迫害的次要一面。他不是一下子就將人物的性格全盤端出,他讓他們隨着劇情的發展,在同別的人物的接觸與往來裏泄露他們自己,豐滿他們的形象。這種接觸和往來就是人物之間的社會關係,他總是力圖在這種關係裏注入重大的思想內容,於是我們看見一個年輕的人文主義者同一整個險詐的朝廷對立,一個正直、勇敢、誠摯的英雄同一羣馬基雅維裏型的冒險家對立,一個代表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的進出口商人同一個體現中世紀剝削制度的高利貸者對立……這一系列的對立就是一系列意義重大的衝突,在衝突和衝突的解決里人物顯示他們性格的更多方面,給予觀眾以新的震撼和新的瞭解。十九世紀英國批評家幾乎完全集中注意力在莎士比亞的人物性格上,這是過偏了,但這也因為莎士比亞的人物性格確有可以深挖、值得深挖的地方。

(節選自《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