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簡介

來源:文書谷 1.03W

《論文藝的空靈和充實》課堂實錄

宗白華簡介

宗白華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篇美學論文,對從未接觸過文藝理論的高一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此,宗先生並未構建什麼美學體系。 一首絕句,一曲小令就會形成一片嶄新的天地,幾道溪水,數株松竹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這些就構成了一個個美的世界。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用藝術人生來豐富日漸萎縮的心靈,需要在藝術的“空靈”中尋找一種生命的“充實”。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要僅停留在對概念的理解上,還應美育精神,豐富性靈。

【教學目標】

1、 閲讀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空靈”與“充實”的關係,進而理解作者的審美觀。

3、 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力,培養審美情趣。

【課堂實錄】

師:宗白華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請一個同學讀一下作者簡介。

宗白華,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併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藝術審美觀的集中體現,體現了宗先生這樣一位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的生命哲學和情理交融的審美觀,《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即選自《美學散步》。(以上內容用幻燈片展示)

(學生讀)

師:(板書“美”)哪位同學來談談什麼是美?

生1:下雨的時候,雨能使我心情舒暢,所以下雨是美。

生2:自然界的萬物都有獨特之處,這種獨特就是美。

生3:校園的長廊周圍開滿了月季花,月季花下面還有一朵朵不知名的小野花,我走在長廊上,心情愉悦。這時候我感覺到了美。

生4:世界上的萬物和諧相處,和諧就是美。

生5:殘缺也是一種美。 如《紅樓夢》,如維納斯。

師:可見,大千世界,春華秋月,碧海藍天,使人流連忘返,是美;一部名著,一座雕像,使人陶醉其中,也是美。 我國古代的藝術家為我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藝術品,同樣是美,那麼,美到底是什麼, 我們今天就跟着宗白華先生的腳步,去探尋藝術作品中美的真諦。

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一下文章的結構安排。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師:這篇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楚,可説是一目瞭然。

生:(七嘴八舌)這篇課文有三部分,先總説,而後分別論述空靈和充實。

師:好。我們先請一個同學來讀總説的部分,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標劃出重要語句。

(一個學生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劃)

師:讀的不錯,聲音清晰,讀音準確。這段文字告訴了我們這篇文章的中心話題,大家認為是什麼?

生: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

師:不錯。既然文章要寫的是藝術中的空靈和充實,這當屬美學範疇,但作者開篇卻談的是物質技術、經濟生產、政治力量、宗教信仰以及道德哲學,這似乎有些偏離題旨。對此,你如何理解?前後左右的同學可以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然後互相討論,3分鐘)

生1:我認為這是幾個層次的問題。物質技術是第一層,經濟生產是第二層,政治是第三層,宗教是第四層,是精神方面的事。文藝從他們中獲得營養,來表現人生。

生2:文藝表現人生。從宗教那裏獲得深厚熱情的灌溉,從哲學那裏獲得人生智慧、宇宙觀念。所以不偏題。

生3:文藝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表達我們情緒中的深境和實現人格和諧,創造“美”。

師:同學們回答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文藝和經濟、政治、哲學、宗教等不是毫無關係的。也就是説文藝不是孤立的。文藝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的意識上面,從它的左鄰右舍那裏獲得善和真,指示着生命的真諦和宇宙的奧境。一切生命的境界都反映在文藝裏。那麼,文藝是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呢?

生:是。文中説,文藝不只是一面鏡子,映現着世界,且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形相創造。它憑着韻律、節奏、形式的和諧、彩色的配合,成立一個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

師:很好。文藝不是孤立的存在,但必然是獨特的存在。比如説,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學生齊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詞語的組合就形成了一個有景有情的蕭索、悽清的意境。“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一枝深雪裏的梅花就是一片天地;瀟湘館裏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幾竿翠竹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文藝的美是如何實現的?請同學們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充實和空靈的內涵。

生:“充實”是廣大、深邃、豐富。 “空靈”就是超凡入聖,冰清玉潔,脱盡塵滓。

師:非常好。空靈和充實共同創造了藝術的美。那麼,“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這句話在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生1:總結上文,引起下文。

生2:是全文的中心句。

師:是的。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綱和主旨。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作者從哲學、宗教和文藝的關係入筆,引出了“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的觀點,然後分別論述。那麼,空靈和充實到底是如何使文藝產生美感的呢?它們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我們來看後面的兩部分。

師: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默寫陶淵明《飲酒》。

(學生寫)

師:人們提到陶淵明,往往把他和菊花相提並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此,菊花和陶淵明已經成為一體,陶淵明即菊花,菊花即陶淵明。這就是王國維所説的無我之境。很多同學讀過《人間詞話》,誰能説説什麼是“無我之境”?

生1:就是一種忘我的境界,很空靈。

生2:無我之境,就是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師:陶淵明何以能達到“無我之境”呢?

生:因為他做到了精神的淡泊。

師:非常好。也即詩中所説的“心遠”。也就是心靈空諸一切。精神的淡泊就是達到空靈的最基本的條件。 那麼,達到空靈還需要什麼條件?

生:對物象造成距離。

師:用一個字來説就是——(學生齊説“隔”)好,我們來讀文中的相關內容,從“所以美感的養成在於能空”到“他們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學生讀)

師:為什麼“隔”在美感上很重要呢?

生:能產生一種朦朧的感覺。

師:不錯。能不能再舉個例子?

生:戴望舒的《雨巷》:“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裏的“雨”就造成了“隔”,姑娘在雨中的小巷中撐着油紙傘更增加了美感。

師:“空”與“隔”哪一個更重要呢?

生:“空”更重要。“隔”是依靠外界物質條件造成的,而“空”是心靈內部的,是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

師:陶淵明詩題為“飲酒”,文中引晉人的話“酒正使人人自遠”,“酒正引人著勝地”。“自遠”就是忘掉自我,“勝地”就是美妙的境界。那麼這種由忘我而達到的美妙的境界不正是廣大、深邃、豐富的人生麼?這種廣大、深邃和豐富不就是充實的境界麼?於是要談談充實。同學們自己讀“充實”部分,劃出其中評論性的句子和重要的句子。

(學生自由讀,用筆標劃)

生1:“這豪情使我們體驗到生命裏最深的矛盾、廣大的複雜的糾紛。”“杜甫的詩歌最為深厚而有力,也是由於生活經驗的充實和情感的豐富。”“藝術家精力充實,氣象萬千,藝術的創造追隨真宰的創造。”“這是藝術心靈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生2:“杜甫的詩歌最為深厚而有力,也是由於生活經驗的充實和情感的豐富。”“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然而元人幽淡的境界背後仍潛隱着一種宇宙豪情。”“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

生3:“他這樣沉酣於自然中的生活,……不是畫家這豐富心靈的寫照嗎?”“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這是何等沉痛超邁深邃熱烈的人生情調和宇宙情調!這是中國藝術心靈裏最幽深、悲壯的表現了罷?”“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

師:句子找的很好。你認為那句話最能體現“充實” 的含義?

生1:“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

生2:“這是何等沉痛超邁深邃熱烈的人生情調和宇宙情調!這是中國藝術心靈裏最幽深、悲壯的表現了罷?”

生3:“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

生4:“杜甫的詩歌最為深厚而有力,也是由於生活經驗的充實和情感的豐富。”

師:大家討論一下那一句最合適。

(學生討論)

生:“這是何等沉痛超邁深邃熱烈的人生情調和宇宙情調!”文中説這是中國藝術心靈裏最幽深、悲壯的表現。

師:不錯。達到這種境界的作品就是充實的作品。這種充實就來源於藝術家生活經驗和人生境界的充實和情感的豐富。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討論。

生1:“酒正使人人自遠”的“遠”是什麼意思?

生2:遠就是世俗,所以自遠就是忘卻世俗,忘我。

師:説的很好。亦即文中所説“靜照”。

生:“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一篇作品是否可以同時具有空靈和充實兩方面?

師:這個問題就涉及了空靈與充實的關係問題。二者的關係是什麼呢?

生1:空是指靜照。是人生忘我。空是條件,充實是較高的藝術境界。

生2:空靈和境界是藝術境界的兩元。

生3:空靈造就了充實,充實豐富了空靈。空靈忘我,心無掛礙。充實又豐滿的藝術填補了空靈,充實了空靈。這世間的一切繁華均系充實的靈動,是充實讓藝術大放光彩,讓空虛少了空虛和浮華。充實和空靈永遠為藝術服務。

師:三位同學都説出了二者的關係。藝術境界的空並不是真正的空。相反,卻藴含人生的廣大、深邃和充實。藝術中的“空靈”與“充實”是相統一的,是藝術精神的兩元。藝術心靈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無不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文藝只有在空靈與充實兩方面都曾盡力,才能達到極高的成就。

宗先生是一位詩人型的學者,他把對生命的讚美,對人生的沉思都結集在美學殿堂裏,把自然作為藝術化的自然,把人生作為一種藝術化的人生,宗白華先生是“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其從容自如、疾徐有力的筆力,讓人猶如親聆教誨、如坐春風。他教我們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無限,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去探尋美的真諦。大師淵博的學識也令人敬仰,詩詞文論,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讓我們以學習這篇文章為契機,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