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燭簡介

來源:文書谷 3.15W

北京的橋

洪燭簡介

作者:洪燭

北京非水鄉,不像蘇州揚州有那麼多的橋,但北京的橋承載着極厚重的歷史的影子。譬如天安門城樓前的金水橋,世人皆知,堪稱是最有權力與威信的橋了。五座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橋橫跨金水河,中間稍寬的一座係為皇帝專設又稱御路橋,屬於天街御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出入的必經之地,只允許萬人之上的龍靴遊走,像一隻尊貴的寵物橫卧在天子腳下。橋頭有兩對石獅及兩座華表,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與藍天白雲相映襯,使並不高大的金水橋顯得皇氣逼人。每次看見金水橋我會聯想到李後主的詞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曾作為封建時代天下第一橋的金水橋,心情複雜地送走了最後一個皇帝——1924年,清廢帝溥儀被馮玉祥將軍驅逐出紫禁城,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容凡人踐踏一步的金水橋,終於對民眾開放了——迎來了新主人。不管哪一天,你到天安門前,總能觀察到數不清的外地遊客輪流站在金水橋頭攝影留念。而每天清晨和黃昏,國旗護衞隊的儀仗兵,會邁着正步浩浩蕩蕩地跨過金水橋。

金水橋雖華貴,畢竟給人以小家碧玉的印象。説起北京西南郊的盧溝橋,則有“鐵馬冰河入夢來”之勢。它是因“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而出名的,如今建成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其實盧溝橋本身,就是一座無字的紀念碑。如果説金水橋曾是弱不禁風的宮娥(曾分別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異族鐵蹄的蹂躪),盧溝橋則是揚眉劍出鞘的巾幗英雄了。我一直記着一幅老照片:一排肩胯大刀、手端步槍的中國士兵,倚靠盧溝橋的欄杆向外射擊——他們頂着沖天的炮火作殊死的抵抗……盧溝橋,一座戰神的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血染的功勛。僅就建築本身而言,盧溝橋也是北京及華北地區古橋中規模最大的聯拱石橋。它橫跨在永定河的下游盧溝河上,因而得名——永定河的上游叫桑乾河,女作家丁玲寫過一部小説《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橋頭東側有“盧溝曉月”的石碑,系風雅的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乃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歡站在盧溝橋上看月亮——此處的月亮是否顯得比別處圓一些?北京還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也數不清”。各個朝代記載的石獅數目都不統一,一方面因為雕有石獅的218根望柱時有損壞,暫未替換的就影響了總數;另一方面因為護欄上的石獅有不少是母獅抱負着子獅——《帝京景物略》載“石欄刻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稍有疏忽便會數錯。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們不信這個邪,進行過一番盤點,查明共有大小石獅498只(除了望柱上的,還加上華表與抱鼓的),終於大白於天下了。498只啊,讓一個人用肉眼數一遍也夠累的。元朝時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在其遊記裏關注過盧溝橋的石獅(不知他是否也數錯了):“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別有一獅,此種石獅甚鉅富,雕刻甚精,每次隔一步有一石欄,其狀皆同。”雕刻這麼多獅子,需要多少位石匠啊——而這些石匠必須以繡花的心情,才能使大小獅子活靈活現,憨態可掬……

和盧溝橋並稱為拱衞京師四大橋的,還有馬駒橋、朝宗橋、八里橋。其中八里橋即通惠河上的永通橋,距通州州署八里而得名。建於明代,當年經北運河向京城運輸糧草磚木的貨船駛過,甚至不必免帆。“長橋映月”,屬古代通州八景之一:“虹腰八里卧晴州,畫舫搖從月窟穿”。它也是關係到京師安危的戰略要地: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兵臨城下,經過八里橋時遭到當地軍民的浴血抵抗,據説橋身都被染紅了,橋下的通惠河水也為之赤……

北京較知名的石橋還有北海橋(又叫金鰲玉蛛橋,很生猛的名字),頤和園的玉帶橋和十七孔橋,中南海蜈蚣橋……另有御河橋、江米橋、宣武橋、甘石橋、馬市橋等等,因城區改建,都已埋入地下,有的橋洞已改作下水道。有的雖夷為公路——兩側卻殘存着原有的拱券或石欄。至於繁華的天橋、虎坊橋,皆以橋名,卻找不見橋的蹤影,原因也在於此。查閲史料便會發現,以橋為地名之處,基本上確實有過橋的存在,只不過名存實亡罷了。

流行歌手蔡國慶,唱紅過一首《北京的橋》——所謂現代派的橋,主要指交通要道上立體交叉橋了。昔日北京的九大城門樓,除前門與德勝門外,都拆毀了,如今改由立交橋取而代之:西直門橋、安定門橋、東直門橋、阜成門橋、復興門橋、朝陽門橋、建國門橋……立交橋成了北京的新城門。環城道路,已像年輪一樣擴充至三環、四環,沿途的立交橋,都有着響亮的名字(如燕莎橋、長虹橋),快讓人數不清了——就像盧溝橋上的獅子一樣。北京的橋啊,有着最古典的意境,也有着最現代的風景。立交橋是橋樑中的新生代,橋下行駛的不是舟楫——也沒有河水,而是車水馬龍。我用卞之琳的名詩作為結尾吧:“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户,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北京日報2006-08-1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