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廂記》有感4篇

來源:文書谷 3.52K

讀《西廂記》有感4篇

讀《西廂記》有感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讀《西廂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西廂記》有感1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着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着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讀《西廂記》有感2

在觀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哪怕鶯鶯最終和張生喜結良緣;在文末作者發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哪怕後代評論家一次次渲染該劇的反封建先進性……但我分明看見,分明感受到了劇本中所藴含的那些讓人激憤而又無奈的內容。

“鬥士”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阿金》中寫下:“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會亡殷,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裏,女性是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讓很多讀者義憤填膺,可是後世還是出現了諸如“紅顏禍水”等詞語,把許許多多沉重的罪責壓在了女性的頭像。在遙遠的古代,處於卑賤地位的女性怎麼可能發揮如此強大的作用呢?為後世廣為表彰的昭君是因為獻身於大漢事業,可是《漢宮秋》也依舊為她留下了一個跳水而亡只為保全貞潔的偉大結局。特洛伊的領袖們被海倫的美貌所吸引,可最終還是認為“儘管她如此美麗,還是讓她坐船離開”,因為海倫會成為他們和他們的“後代的禍害”。

女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繁衍後代的工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古代又有多少的家庭會將這麼沉重的罪責牽連上男性呢?這一點固然和當時落後的生物知識相關,但是這其中所藴含的重男輕女的觀點和女性長期以來低微卑賤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母親成為很多人歌頌的對象,認為她無私地創造了生命。但是在魏晉時期,讓梨的孔融認為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於自己並無恩德。這個觀點可以説是相當的大逆不道了,雖然後來的魯迅先生曾經寫下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給了準父母和預備父母們提供了一條新式的觀念。但是在孔融的年代,這般新潮的觀點給了曹操一個殺他的理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後話了。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着,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紙杯鼓勵着滑下去到達急了。讀書筆記.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我們不得不承認,哪怕這個社會存在着各個領域的優秀傑出女性,但是這個社會確是到處都是為女性設置的往下滑的坡道。不管是我,還是身邊的,看不見的許許多多的女性,在這個坡道中努力地向上攀爬者,時不時有着懈怠的念頭。

《西廂記》中,矛盾的解決來源於張生考取了狀元,這點顯然是有些痴人説夢。反觀我們現在的電視劇,男權的放大的現象時有出現,《何以笙簫默》、《那年花開月兒圓》、《羋月傳》……這些大ip製作的背後依然逃脱不了“霸道總裁愛上我”魔咒,在女權的放大的表面下,依然是為統治已久的強大男權鍍金讓位。但是很遺憾也很無奈,存在即合理,觀眾永遠都不會缺席。

讀《西廂記》有感3

古往今來,最真的是親情,最深的是友情,最琢磨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我們來説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但是王仕普的《明月三五夜》讓我明白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年輕男女的憨直之愛。我欽佩他們敢於反對封建勢力。

剛看《西廂記》的時候只是個假名,元雜劇大結局。看完之後,我後悔了。我覺得無聊,不想再讀一遍,就扔在一邊了。後來收拾的時候發現了這本書,心血來潮就開始看。看完之後,我得出一個道理——。什麼是好書,什麼是耐久書。

這本書修辭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細膩,讓人愛不釋手。亭子的告別,屬於我最愛的。歌曲多愁善感,優美動聽,語氣婉轉動聽。把盈盈的哀怨和恨意表現到極致,讓全文充滿一種淡淡的説不出的哀怨。

此折主要描寫盈盈告別張生時的情景,以及離別後的'焦灼感。這個折不僅好看,還借了很多曲子。“藍天,黃花,西風緊,北雁南飛。黎明來臨,霜林中誰醉?總是淚流滿面。”堪稱其中最重要的作品。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地利用秋景營造出一種蕭瑟的氛圍,凸顯了盈盈複雜的內心世界。兩個問答下來,風景深深地脱離了人的主觀色彩,磨砂的葉子如痴如醉。其實是脱離人的血液的。這兩句話既説明了時間和季節,又刻畫了盈盈含淚的眼神,使離別更加傷感,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不止一個崔鶯鶯,眾所周知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他們不怕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反抗,因為他們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執着的信念和不懈的精神,為他們的夢想和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到享受的年齡。

讀《西廂記》有感4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的現實主義傑作,它改編至一個悲劇故事《鶯鶯傳》。作者王實甫根據前人的改編,再結合自己的創作,最終將一個大悲劇改成大團圓,打破了封建禮教思想。從這點説,王實普確實是一個反封建思想劇作家。

《西廂記》的情節錯綜,跌宕起伏,人物描寫個性鮮明,富有很強的戲劇性。通過不同的曲詞,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起初,張生是一個窮苦的秀才,而崔鶯鶯的身份卻是相國小姐,身份的設定不可謂不懸殊,用古代的説,這是“門不當户不對”,可偏偏兩人的姻緣被月老撮合在一起。郎才女貌,本來是很般配的一對,但敗在兩個人面前的封建的等級制度,註定不可能在一起的。張生最終考中狀元,得到了社會的地位,但是心中從未忘記崔鶯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可以説,《西廂記》是講述二人從相知,到相愛,到最後相守的故事。崔鶯鶯在乎張生的`功名嗎?答案是否定的,崔鶯鶯從來沒有嫌棄過張生的出生,也不在乎張生到底能不能高中。在長亭送別張生的時候,崔鶯鶯説,“疾便回來”,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能不能得官,她是不在乎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二人的愛情是純潔的,是凌駕於物質、地位之上的,這是作者對愛情的看法。他用張生和崔鶯鶯的完滿結局打破了封建禮教的約束,在封建社會能有這樣的想法,真是難能可貴。

反封建的思想是《西廂記》的主題,而這一觀點也影響到了後世文人。湯顯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都是反封建思想的代表作,不同程度上都是繼承了王實普的思想。無怪乎後世有人評價《西廂記》為“天地妙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