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讀後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4.35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心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心得》讀後感15篇

《論語心得》讀後感1

在於丹筆下,孔子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説,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説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説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與人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裏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就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缺憾。承認現實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個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心得》讀後感2

學為人而悦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悦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説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悦"、"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説:"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心得》讀後感3

于丹教授講到天地人道時,説了這樣一句話:“神於天,聖於地”。一個人不僅要有一雙翅膀可以向天空飛去,也要有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現實責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於天,那就是空想主義,不切實際地做事情,覺得輕飄飄。只是埋頭看着腳下的土地而沒有遠大的志向也會只停留在蝸牛的小軀殼中。正如於丹所講的眼睛的功能一樣。人的視線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遠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內心深處窺探,感受心靈的準則。真正的眼界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和靈魂的深度。

諸葛亮的眼界應該説夠廣闊吧,他料到曹操當時仍有活路,便讓關羽做個人情。不管此事虛實,但從其他戰例也可證明他寬闊的眼界。然而,馬有失蹄,諸葛亮也有失誤。因為對馬謖(sù)的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卻街亭,後悔不已。

古人總説,天時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歸結起來就是命。很多人認為命是很玄乎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個人覺得命運是每一天的積累。比如大學聯考的那幾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錯。算命先生説,這是他或她命中註定會復讀。可我覺得,是這個人平時的積累。平時,不注重身體素質,大學聯考來了,一緊張就將儲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歸結為命,那只是一種藉口,一種失敗者無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點的積累。就像蓋宮殿,一塊磚頭是不夠的。它需要很多磚頭,需要用汗水去攪拌泥水,用信念做為夯基。當熱也需要朋友的幫忙。

講到朋友,我就想起可愛的舍友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説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想她們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一陣子就會慢慢變得不新鮮。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該留的總會留下。人與人相處必定存在摩擦,沒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長久的。時光總會帶走一些東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東西是會沉定在心中的某一個角落裏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傾訴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絲親吻着大地,那麼難捨難分……

言語的力量比武器更強,有時它的殺傷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於言”。正是這個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掃衞生,我無形之中中了一槍,只覺得開始皺起眉,撅起嘴。這説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説明有人的言語不當。“

《論語心得》讀後感4

讀過《于丹論語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要作出正確的判斷。《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説説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

二是 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論語心得》讀後感5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湧的講解吸引住了。於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繫到一起,並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於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羣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着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羣體的温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慼慼”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願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於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麼樣?孩子“壓力山大”,大學聯考前後、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後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心得》讀後感6

假期校長佈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閲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説有多大震撼,但隨着閲讀,感覺心靈收穫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穫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麼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説,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幹什麼?”“賺錢啊!”“賺錢幹什麼?”“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幹什麼?”“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説不出了,老頭兒説,“我不願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説:“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説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論語心得》讀後感7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瞭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到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説:“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論語心得》讀後感8

最近,我又拿起《論語》心得這本書,《論語》心得讀後感。記得《論語》心得幼兒園曾每人都發一本,讓我們拜讀,去好好體會書中的精華,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幾張,沒有好好的去思考。上次聽了金麗菊老師的《論語》的讀書報告後我就決定仔細地看看直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去體會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論。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於您現在閲覽的是工作總結網-讀後感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讀後感《《論語》心得讀後感》。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于丹教授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像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説,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論語心得》讀後感9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説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鍾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鍾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説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説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説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着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説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説,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鍾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鍾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我呢?

《論語心得》讀後感10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説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心得》讀後感11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心得》讀後感12

什麼叫心靈上的高興,無慾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繁忙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於世,於大千天下,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係網莫過於親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温暖、質樸的道理深化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温孔子,近間隔接觸孔子,實在“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抱負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辨別論述“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高興生活!”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論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守舊一定的間隔。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對的中央,要加之引導;要是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並沒有倡導朋友有難,拔刀相助、出生入死的義薄雲天,而是迴歸通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説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於剛瞭解的朋友是如許,而對於熟識很多的好友,要是每天在一同,也不見得是一樣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短信聯繫,知道對方好欠好,相互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論語心得 讀書筆記

去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下飆升,臨時網上議論的沸沸揚揚,一月份我去買這本書,就曾經重印了七次,看後以為心裏剋制了很久的東西自己表達不出來,但是書中表達出來了。對於《論語》,書店的書更多的是學者壓人式的講法,而《論語心得》這種親切的講法一下將讀者拉近了,我們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個平靜的門生。正如書中説,論語差別與勵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導,而是一幕幕場景,像話劇一樣來看最故意思。

仁是《論語》當中呈現很多的一個字眼,但是《論語》當中並沒有給出界説,只有兩句自制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其他的解釋是針對差別的門生給於差別的答案,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對於小人,書中也沒有給出界説,而是將其與小人做了多次比擬。比如“小人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小人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總是將答案留給門生,現在又把答案留給了我們這些讀者。論語心得 讀書筆記

《論語》當中孔子是一個温良恭儉讓的抽象,和門生探究題目總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語氣,儘管孔子比他的門生要大很多多少歲。想想現在的講堂,老師在上面講,門生又要看幻燈,又要做筆記,忙的不亦樂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論語心得》讀後感13

幫趙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趙普曾説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真如此嗎?仔細想來也不盡然。自古以來熟讀《論語》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趙普那樣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過,趙普的話也很有道理,同樣是鬼谷子的學生,孫臏和龐鵑的之間差距怎麼會那麼大呢?做為一個好學生趙普從《論語》裏肯定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那麼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呢?

想想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瞭解還只限於國中課本上的幾句話,真是有點兒慚愧。但要讀通這本書對於自己來説確實有些困難,更不要説對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雖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卻為自己提供了一個瞭解《論語》機會和途徑。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收穫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論語心得》問世以來,既有讚譽,又有指責,仔細想來這是很正常的。這些評論越多,越説明的她的書影響大,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從書中篩選着,比較着,分析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對於《論語》一書的見解告訴了我們,無論從哪方面説都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難實現了,所以經常表現出來的就是迂腐和虛無漂渺,想讓其成為人人遵守的信條太難了,以至於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我們心中的樂土。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那麼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説: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論語心得》讀後感14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後感1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做的事。”29日上午,孔子的故鄉山東省曲阜市杏壇劇院傳來響亮的讀書聲。20xx多名小朋友齊聲朗讀《論語》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作,明月高掛,孤燈一盞。橙色的燈籠罩着周圍的一切。我坐在書桌前,在一個寧靜安詳的初春夜晚,背誦一本薄薄的藍皮書——《論語》。

確實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字印刷雖然大,有註解和翻譯,但總共也就220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想這麼一本小書。如果放在浩如煙海的作品裏,厚如饅頭,重如磚頭,印刷精美如繡花枕頭。真的是很卑微。為什麼可以想象這麼薄的一本書統治了中國近20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從論辯的角度來看,孔子肯定是輸了,他是服氣的。但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孔子是贏家,也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的,不是我證明的。也許,真理不是爭論的,而是製造的。

我不知道孔子為什麼會贏,為什麼不能論證這個道理。他天賦太差,腦子太蠢。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裏,無論你做什麼:你去革命,你去當領導,你去開公司,或者你去當土匪、強盜、惡霸。如果你想變得更強更大,你必須相信孔子所説的。從這個角度來説,孔子的真理就是永恆的真理!

談論生命的真理,存在的哲學。我們中國人不是陌生人。因為我們在等級社會有五千年的生活經驗,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比如:內鬥、作弊、爭權奪利、互相倚勢、向別人扔石頭、背後捅刀子、忘記好處、過河拆橋、親自做事、背後做事、損害別人的私利、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中造謠、與自己無關、高高掛起、門前掃雪。還有什麼,請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性最強的生物,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生存。還有一整套自娛自樂的方式。我們是喜歡內耗,在陣痛中戰鬥,容易忘記過去,往往變得麻木不仁,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説了。魯迅比我説的好多了,他怕班門弄斧。

魯迅以為可以用筆當劍,用兇言大叫驚醒沉睡的中國人。但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可以忽略不計,魯迅本人似乎已經被我們遺忘了。

無論是孔子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惡兩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由於各自的特點和時代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至於結果如何,只有歷史才能評判。我在這裏説的只是一點牢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