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6.87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詩經》讀後感(集合15篇)

《詩經》讀後感1

《詩經》主要講寫了:《詩經》是我國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詩》,後來讀書人又改名為《詩經》,也叫《詩三首》。

裏面的內容從裏到外,都是能唱出來的古詩文。最後,《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還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通過文章我瞭解了,寫每首詩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韓愈寫的《馬説》、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等等,還有一些有許多千古名句的'古詩。

我記得,老師讓我們一起仿寫一個美麗的古詩,當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喊起來。在喊完後我們都垂頭喪氣,悶悶不樂的開始寫起來了。我們都很少有人寫得很好,可是老師對我們和藹可親地説:“你們已經很努力了,你們再努力一點點就會更好了!”

我們聽了這句話,我心裏想:老師這樣對我們,我和同學們也一定要回報老師。

《詩經》讀後感2

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詩。

作者心心念唸的這件“綠衣”,應該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觸物生情,想念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過重章疊句的表述,表現作者纏綿悱惻的感情。用寒風淒涼來表達心境之淒涼,表現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悲劇:你為我織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個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裏啊?

這種睹物思人的`寫法為後世同類型的詩作廣泛借鑑,最出名的是蘇東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這首詞也是觸景生情,只不過是夢中所見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寫纏綿悱惻,不是抒發嗚呼哀哉,反而寫的是“千里孤墳”,是“明月夜,短松岡”,通過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墳,烘托出一種淒涼的景象,遠比直接抒發情感要動人得多。全詞中的感情都是內斂的,不話淒涼,無言相述,但那真實的、強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語而能直接擊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闕收尾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對應下闕開頭的“小軒窗,正梳粧”,那種時空錯亂的幻象更加讓人唏噓和悲痛。

《詩經》讀後感3

《詩經》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的詩歌,工三百零五篇。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唐詩和宋詞也是廣為流傳。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了,如今也積累了不少詩集。現在,我還開始接觸一些英文詩歌,讀着讀着,我發現除了內容豐富,讀起來也特別的'朗朗上口。不過,讀了這麼多中外有名的詩詞歌賦,我最喜歡的還是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豪邁的氣勢和豐富的想象力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它博大精深,首首經典,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它,感受傳文化的魅力。

《詩經》讀後感4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詩經》讀後感5

東周初期,申、呂、許三個諸侯國,都在王都洛邑的南邊,拱衞王畿、防禦南蠻。此時南方的楚國非常強勢,大有北進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為了阻擋它的北進,周平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於南方邊境。這些士兵們背井離鄉,徵期已逾卻得不到放還,常年不能迴歸故里,於是心中鬱悶悲涼,充滿怨懟。這首詩正是發泄此種怨懟而作。

“揚之水,不流束薪”。説的是緩緩流動的淺流,載不動一捆柴火。這個意向非常的巧妙,因為“束薪”是當時男女婚嫁時候的一種“贄見禮”,是定親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形象地説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誰,而此時又是怎樣一種讓人鬱悶的`情況: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時間悠然而過,卻遲遲不能結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邊。既含蓄,又深沉,無怪乎《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這個意象。

不過本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歸,卻在詩中並沒有明寫對久戍的怨恨,反而責怪那個她為什麼不能與他一起戍邊。家眷當然是不能一同戍邊的,不知道經學家們怎麼理解,我是感到了一點點諷刺的意思,這分明是在説反話嘛,實際上還是在表達對當權者的一種不滿和怨懟。

《詩經》讀後感6

文|許灼洋。提起詩經,人們總會想起雎鳩關關的聲音,以及君子奏着琴瑟與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詩經能夠流傳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這些。

詩經作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記載着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詩經中的“風”相傳是周天子派史官遊走四處收集民謠後彙集而成的。新聞人在收集新聞的時候,應該像史官一樣,腿腳能奔走。

詩經中的`詩是感人的,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紀實,這也給了我一定的啟示,我們的新聞必須要紀實,我們應該搬運事實,不能捏造事實。

在新聞的寫作中,“賦”這一寫作技巧對我們來説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敍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寫的就非常細緻。我們在寫新聞消息的時候也應該像這樣,把事情交代清楚。

《詩經》讀後感7

我念你,不論親情愛情友情,千年萬年,綿延婉轉;睍睆黃鳥,劬勞之恩;子衿子佩,愛之既深;同裳同袍,與子偕行。

靜靜讀《詩經》,在那裏,我發現了淳樸,真摯,珍貴的情。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鳥鳴叫,清脆動人,惹人憐愛。但也無法安慰母親辛苦的心,從我呱呱墜地,母親就無比勞累。待我長大懂事,我自責兒時的調皮,我迫切地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親情如此珍貴,如今少年,叛逆的.我們,請放下心中的焦慮煩惱,感受母親的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你,不斷揉搓衣袖,不斷撫摸你贈的玉佩,抬頭不見你的身影,眼裏滿是愁哀。穿越千年的愛情,也能悸動人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英勇無畏的氣概下,戰士們如兄弟一般團結一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劍,奮勇前行至那焰火籠罩的戰場。兄弟般情意的戰士們,如今讀來也是激情澎湃。

真摯的“情”不論在古代還是如今,都會直戳人心。《詩經》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華,不忘。

《詩經》讀後感8

《詩經》流傳百世,正如一抹芳香綿長的香水味,香調是人間情深,前味有盎然綠意,中味有古音古志,後味有刻骨深情。

酌一杯清水,賞一處花開,品一紙墨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不禁為男子深深的愛戀而惋惜。眼前又浮出一幅清雅的採荇少女圖。玉指纖纖,髮絲柔順,是多美的女子才引古人輾轉反側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那嬌羞的美人,臉上浮起一縷紅雲,又是多麼牽動人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她等待着他,歌頌出愛的樂章。“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是最樸實的小女子。就算一生無名無功,卻也描繪出古時生活的`幸福美滿。

都説女子不如男,可通讀千年歷史,從《詩經》中走出各個淳樸、大方、勇敢、有個性的美人。或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女,或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女將,或是深謀遠慮的女官。

從古至今,史冊上記下了多少女子的一生,也是古時最美的一番景緻。

《詩經》讀後感9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的起頭便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很像現今的朦朧詩派,朦朦朧朧,不知所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每一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誰?千百年來,人們給出了千百種答案。

從前讀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執着追求,讀來充滿了清清的甜,又有種清清的苦楚在裏頭,真的是千迴百轉,萬種滋味。這次再讀,我突然覺得有了種不一樣的情調。這會不會是一個人對於理想的苦苦追尋呢?會不會是追夢者的苦苦的囈語呢?

每一個人都是追夢者,每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做夢,想當醫生想當科學家想當諾貝爾獎獲得者,可是等到四處碰壁的時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們的稜角,我們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只剩下了銀行賬户升職加班,這時候的我們,又怎麼會像年少輕狂的那時候,為了一個夢想而苦苦追尋呢。“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樣的熱情,我們還有嗎?

《詩經》讀後感10

這是一首古代的公務員抱怨的詩歌。

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公務員一邊踱步走出了門,一邊長吁短歎:唉,國君把政事都扔給我處理,搞得我每天上班都好累啊!我每天都忙着工作,天天加班,工資還那麼低,搞得我家裏人都挖苦我責備我啊!唉!我能怎麼辦呢?這就是命吧!

春秋時候的政權,是一個層層封建的模式。天下是周天子家的,但天子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天下,所以分封諸侯作為地方上的代理人;諸侯國是君侯家的,但君侯也不能自己治理偌大的國家,所以分封公卿作為地方上的代理人;封邑是公卿家的,這跟後世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很相似。公卿要想治理好封邑,就要依靠宗族的凝聚力團結一個個小家庭單元,而這些小家庭單元的男主人就是士了。

所以這樣一個政權架構裏,處在各個層級上的'貴族都具有雙重身份。諸侯是給天子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國家的老闆;公卿是給諸侯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封邑的老闆;士是給公卿打工的,但自己也是自己小家庭的頂樑柱。

我覺得,這首詩可能就體現了處於雙重身份的貴族的矛盾心理。

《詩經》讀後感11

讀《詩經》,就好似讀一部古人風情史,像清泉緩緩撫過青石板,清新,自然,沒有一絲雜質。

愛是最長情的告白。《詩經》中的愛情,並不轟轟烈烈,沒有一個“愛”字,卻處處流露着愛——

雎鳩鳥兒關關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無數天的徹夜未眠,心裏只有她的倩影,這是愛而不得的煎熬。

西風乍起,乾熱的`風夾雜着絲絲涼意,微紅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搖曳,水光瀲灩,搖不去的是對伊人的愛,更搖不去對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綬帶飄飄,她心中泛起層層漣漪。約會不遇,失落惆悵。“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愛,纏綿悱惻,穿越歲月,仍引人共鳴。

像是品味陳釀的美酒,細品《詩經》中的愛,歷久,彌新。

《詩經》讀後感12

絲絛拂曳,獨釣河州。

悠哉閒遊,天水獨色偶掠鴻雀,傴僂稀往,握刀柄直耍個風響。竹路悠長,遠聞犬吠,少有孩提嬉鬧,寂清無風。走他半里現茅門,少年心性,腕間着力,刀白鋒澤,枯葉早落,唰唰欲折人家桃。

睥睨斬尾蘆渡天遠,間攬長絹緊發,望水江濤引輕愁。挑刀蕩浪水波,幽幽,悠悠。風起微蕭,想來春到。唯見暮浪擊殘,想罷未得心上喜悦,輕歎岸到村郭。

持劍,擊節疾,拍聲張。轉腕甩花樣,劍光乍泄輕寒,明映燭光月白。叱吒助興,利刃破空突刺,收勢翻身疾轉,點腕左右微動,連綿起勢。斬影連環泄幕光,展騰躍激昂,落地劃作劍弧,凌厲張揚。三疊拍息,驟然收勢。餘威震,銀龍吐息歸鞘,之餘清鳴悠越。

撇頭忽見那女子身影,白衣同流蘇飛揚,或是偶然遇到露得風姿,倒是見笑。

只有這一眼,忘不了——

在夜深人靜是偶爾想起她,憶起那是全世界的光都彙集的閃亮——憶起初見時的那一撇,每一處細節,每一處情景,憶起她半遮半掩的淺笑和她逆着光的`影子。

輾轉難眠,只知道她是我的光。

《詩經》讀後感13

伴着關關和鳴的雎鳥,我獨自來到河中的小洲。

閒暇之時,偶爾能來到此等愜意之地,又何嘗不為享受?我這麼想。但總覺得似乎還少了些什麼。突然間,一位高挑秀雅的女子映入了我的.眼簾,只見她身着綠羅衣,竹簪束髮,光潔白皙的臉龐,烏黑深邃的眼眸,實在是少見的美麗姿色啊,令人心醉。我細思,這難道不就是可以娶以為妻的賢淑女子嗎?我入了迷。少時,不覺天色已晚,還未來得及與這位女子言談,她便款款離開。遇見,或許只是一眼,便能走進我的心中了吧。

曉看雲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從那以後,每每我閉眼就寢,那位女子的面貌就浮現在我眼前。無論是白晝,亦是黑夜,我都想再次遇見她,追求她,與她相伴餘生。但是,再多的愛意也只能化為思念,默默地想她,便使我徹夜難眠。

夢迴那日相逢,參差不齊的荇菜之間,隱隱約約有女子的身影,我奏起琴瑟,想要接近她;我敲起鐘鼓,只為取悦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夢醒時分,我終究還是得不到我心儀的女子,她也無法感受到我的真心。

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待到陌上花開之時,試問你可否緩緩歸矣?

《詩經》讀後感14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源頭,它積澱了豐厚的上古文化內涵,具有不朽的詩史意義,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懷現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現普通民眾思想情感的詩歌之路,它的賦比興手法更是後世詩歌藝術表現的基本法則。

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是《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106首,今譯明白曉暢,註釋簡潔,且保留了詩歌的韻味。餘先生在選編時以抒情性、藝術性較強且內容具有代表性為原則進行遴選,在忠實原詩、講求出處的基礎上,以準確、生動、優美的文辭對這些古詩歌進行譯註,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能突破古奧生澀的文學語言的迷障,自由徜徉於古典詩歌的長河中,獲得美的愉悦。

在讀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後,我深深感受到《詩經》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豐富,還有藝術手法的燦爛。

《詩經》讀後感15

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賣命,我怎麼會在泥裏打滾!

這是一首對統治者表示抗議和怨懟的詩。它的篇幅很少,結構很簡單,或許是底層的勞役者創作並在他們中間流傳的作品。

周代是貴族社會,貴族奢華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權爭,都以勞動者的血汗堆就。無論是築城、做工還是僅僅是為伺候貴族的衣食起居,勞動者並不被看作是與他們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還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隸們,像鬼魂一樣在史書中毫無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樣被貴族無情地驅使。

這樣一個階級,當然有滿腔的怨懟,敢怒敢言卻不敢反抗,於是便以詩歌的方式去控訴。

為什麼這樣簡單的一首詩,給人的精神衝擊卻無比劇烈呢?正是它採用的設問的句法,用“明知故問”強化了感情的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