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的詩詞《吳興雜詩》

來源:文書谷 2.49W

《吳興雜詩》

阮元的詩詞《吳興雜詩》

清代•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賞析】

吳興即現在的浙江省湖州市。湖州自古風景如畫,是的旅遊盛地,也是作為江南風物的代表之一。湖州的南潯古鎮是江南名鎮,鎮內景區眾多,有嘉業堂藏書樓、百間樓、張石銘舊居、小蓮莊等。湖州德清縣的下渚湖則是江南的濕地風景區,江南大宅門南潯,以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德清的千年古鎮新市一起成為中國江南水鄉古鎮的標誌。湖州也是浙江省北部重要城市和附近農副產品集散地,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兩句寫吳興地處江南水鄉的特殊的自然風光。“交流”、“斜”直觀地描寫出了江南水系的不規則性和複雜性。江南地域廣袤,水域多廣,不同水系相互之間錯綜複雜,棋盤羅布,所以成就了江南水鄉之美名,同時,這無限的靈動的水,也給江南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生機。一個“抱”字,很有親切感,將苕溪、霅溪、苧溪、吳興塘四水擬人化,表現出了四水養育了一方之民、具有母親和藹可親的性質。“散作”是分散的意思,由於水域不規則,排列又沒有規律,所以江南人家的房屋也是攢三聚五,彷彿天然散成的一樣。“千溪”和“萬家”寫出了江南水之多和民之眾,襯托出人民生活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江南又稱“魚米之鄉”,百姓生活富足,衣食無憂,作為父母官的作者,心裏肯定是感到開心和欣慰的。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紊而不亂,畫面整體上和諧而富有美感,表現了作者對江南水鄉和百姓由衷的熱愛和讚美。

擴展閲讀:阮元的個人成就

阮元作為徽派樸學發展後期的重鎮巨掣,其治學師承戴震,守以古訓發明義理之旨。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舉鄉試入都,時年二十三,得與邵晉涵、王念孫、任大椿相交(見《揅經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遺書.序》)。其時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孫、任大椿皆戴震之門人弟子,邵則為戴氏論學的“同志密友”,他們對於阮元的影響極大,阮元之訓詁學,得念孫較多,從此奠定他為學的基礎,終於成為徽派樸學極有潛力的後勁之旅,其後徽派樸學盛行江浙、名噪揚州、蜚聲魯豫、遠播西南,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論學之旨,雖以漢學的經史訓詁為根底,但主張實事求是,“尤以發明大義為主”,“餘之説經,推明古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揅經室集.自序》)。一方面,以文字訓詁、考證辨偽探求經書義理、恢復經典原貌的做法即為“實”的方法。另一方面,阮元的“實”又具有“實學”、“實行”、“實踐”、“務實”等帶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含義。阮元將格物與實踐統一起來,開始關注“家國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樸學後期發展方向的轉變。《清儒學案.儀徵學案》評價阮元:“推闡古聖賢訓世之意,務在切於日用,使人人可以身體力行。”阮元研究範圍自經史國小以及金石詩文,鉅細無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為理念。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講求“因古訓以求義理”,認為:“聖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揅經室一集》卷二《論語一貫説》)或言:“古今義理之學,必自訓詁始。”(《揅經室續集》卷一《馮柳東三家證異文疏證.序》)並有鑑於宋、明理學家們爭論“仁”字的含義,運用歸納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論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來,加以排比,寫成《論語論仁論》及《孟子論仁論》,用孔孟論述“仁”字的原意去糾正後世對“仁”字的曲解,從而避免了離開實事而空談心性的誤區。同時這體現了所謂的“以古訓明義理”。在文字訓詁方面,阮元遵循高郵王氏之法,大都由聲音貫通文字,從而總結出它的通例。阮元曾經提出探語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誼詁四種方法,張舜徽先生在評論《揅經室集》時讚揚道:“元嘗自言餘之學多在訓詁,良不誣也。”(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十一)

擴展閲讀:阮元的代表詩作

《暮登西台,看碧雞山色》

夕陽山外沈,暮色起山內,似有煙氤氲,亦非雲靉靆,初見青山藍,繼復螺染黱,凝碧已詫奇,生翠亦可愛。

更如紫電光,劍鋒著霜淬,碧雞玉案邊,隱隱有關塞,天成巨屏障,濃色疇能繪,坐待明星止,巖穴共昏晦。

《登西台觀栽秧畢》

水木共明瑟,巖岫交清蒼,獨有平疇中,清淺含輕皇,知是滇池邊,農户皆分秧,耕種亦已畢,稼穡茲為良。

懷新足雨氣,餐秀浮風光,時見戴笠人,牽牛茅屋旁,豈知登台者,憑檻遙相望,民情靜如此,吾意亦徜徉。

《巡西邊曉發》

西風曉起拓邊樓(省城西樓名),霜氣初來雨氣收,繞過昆池三十里,碧雞關外萬山秋。

《漾濞合江上看月》

點蒼山背亂峯堆,漾濞雙流轉百回,雲水萬重山萬里,一輪明月總追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