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的詩詞《小橋旅夜》賞析

來源:文書谷 4.96K

《小橋旅夜》

吳敬梓的詩詞《小橋旅夜》賞析

客路今宵始,茅檐夢不成。

蟾光雲外落,螢火水邊明。

早歲艱危集,窮途涕淚橫。

蒼茫去鄉國,無事不傷情。

賞析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13歲時母親去世,23歲時父親又死了,族人欺他是嗣子,又是兩代單傳,公然搶走了他家的大量祖傳遺產。不幸的事接連發生,吳敬梓鄉試落榜,妻子陶氏病逝,財產也被他揮霍殆盡,當地人把他作為敗家子的典型。

家鄉已無立錐地,吳敬梓決定離開故土,到外地去生活,然而想想學業無成功名無望謀生無術,而又世路艱辛前途渺茫,他不禁心情茫然。離家之前吳敬梓題了上面這首詩,這種心情很能代表一些人的感受。大意是這樣的:這次出去就再也不回來了,作者住宿在小橋邊的一家旅店裏思緒萬千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透過窗户看到明月從雲天之外慢慢地落下去,暗夜裏只有螢火蟲的光在閃現,悽清孤寂與落寞在作者的胸中縈繞。想到自己家中鉅變,自己又一事無成,無立足之地,不得不離開家鄉在外悽慘、無目的地漂泊,傷心之淚如泉水般湧現。

擴展閲讀:人物評價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這部小説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倒的事實。雍正帝、乾隆帝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採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裏。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擴展閲讀:文學特點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説的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在它之前中國文學中就已經有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的白話章回體長篇小説。而《儒林外史》的開創性意義在於:它以現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它與稍後出現的《紅樓夢》一起,構成我國古代小説的又一高峯,在中國小説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部作品內容博大深厚,閃爍着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雖然假託明代,卻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説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它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説的基石,對後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詩經》時代。文學應對世道人心有所補益,《毛詩序》就已提出“美刺”思想。以批判姿態直面現實是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核心。樂府承接了這一傳統,在杜甫詩中更是得到發揚光大,而吳敬梓則把這一傳統注入到小説藝術中,並以極大的勇氣用諷刺鞭撻的手法來加以表現。他所開創的文學傳統在清末文壇被廣為推崇,對重要文學流派譴責小説產生明顯的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