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謁的詩詞《金谷園懷古》賞析

來源:文書谷 1.85W

《金谷園懷古

邵謁的詩詞《金谷園懷古》賞析

唐•邵謁

在富莫驕奢,驕奢多自亡。

為女莫騁容,騁容多自傷。

如何金谷園,鬱郁椒蘭房。

昨夜綺羅列,今日池館荒。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

美人抱義死,千載名猶彰。

嬌歌無遺音,明月留清光。

浮雲易改色,衰草難重芳。

不學韓侯婦,銜冤報宋王。

【賞析】

“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二句,以青竹至死而竹節不變,落紅墜地而餘香猶存,比喻仁人志士至死不渝的高尚氣節。竹子堅貞,有寧折不彎的骨氣,它挺拔剛勁,四季青翠,虛心有節,為那些寧折不彎之人所喜愛。落紅滿地,雖混於泥土,卻不改其幽香,正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正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此二句借物性以喻人理,體現出詩人自己的品格與追求。現可用來讚美一個人具有堅貞不移的品性、高貴美好的德行;也可用以追悼為正義、和平、真善美而獻身的英雄烈士,讚美其斯人雖逝,風骨永存。

擴展閲讀:邵謁的人物生平

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牀迎待,逐去之。謁遂截髻掛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餘里之某湖,環室皆水。平居如裏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於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温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謁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後赴官,不知所終。謁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牀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於縣門,併發誓曰:“學苛不成有於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大進,於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國子監,得詩人温庭筠賞識併力舉,詩名大振,後登進士第。邵謁有詩32首選入《全唐詩》。温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並存。”後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伕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自歎》、《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擴展閲讀:人物影響

温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黃佐則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並存。”

邵謁自鹹通八年離開家鄉後,一直未再歸故里,然而家鄉人一直懷念他。相傳有一年鄉里人降巫,巫公自稱邵先輩回來了,唸詩一首:“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當年別故鄉。惆悵不堪回首處,隔溪遙見舊書堂。”

從那以後,翁源百姓便把他當作神化了的先輩,在書堂石旁建造廟宇供奉。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翁源縣知縣朱景運特意將邵謁塑像移置堂前正座,並提一聯曰:“青山半壁疑黑髻;明月中流尚讀書。”

邵謁的數十篇詩今猶在,雖然,在整個唐朝收進《全唐詩》的有近五萬首詩,詩人多達二千多人,邵謁及其詩作只能算是滿天星斗中一顆閃亮的星星。但是,從現僅存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粵北偏僻客家山村裏出了一位勇於正視現實,敢於抨擊統治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是難能可貴的。

如今,書堂石的古牆屋跡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對峙,草木叢生。翁江河流經書堂石山腳,一瀉而下,數裏之內猶可聞嘩嘩水聲,宛如陣陣讀書聲,又似“日暮啼鷓鴣,芳草萋萋綠。緬想古賢跡,為鼓琴一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