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宋詞

來源:文書谷 2.16W

《木蘭花》宋詞1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

《木蘭花》宋詞

重頭歌韻響崢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鈎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註釋】

此詞以往日之“歌韻琤琮”、“舞腰亂旋”的熱烈場面,對照今日之孤獨寂寞,上下片對比強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詞采用前後互見的手法,有明寫,有暗示,有詳筆,有略筆,寫得跌宕有致,音調諧婉,意韻深長。

首句“ 池塘水綠風微暖”中的“ 水綠”、“風暖”兩個細節暗示出時令為春天,好風輕吹,池水碧綠 。這一句是通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彷彿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敍寫。此句將“風”與“水”聯在一起,又隱隱形成風吹水動的迷人畫面,同時又由池水的波動暗示着情緒的波動,可謂藴含豐富。

“記得”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首先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玉真”即絕色女子之代稱。緊接着“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上下句式音韻完全相同名“重頭”,“重頭”講究迴環與復疊,故“歌韻”尤為動人心絃 。唐宋大麴末一大段稱“ 破”,“入破”即“ 破 ”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時,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故有“舞腰紅亂旋”的描寫。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這一聯寫歌舞情態,雖未著一字評語,卻讚美之意頓出。

下片第一句“ 玉鈎闌下香階畔 ”,點明一個處所,大約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實聯。“醉後不知斜日晚”,作樂竟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這句仍寫當筵情事。同時,黃昏斜日又象徵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關今昔,這樣就為最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張宗橚在《詞林紀事》中説:“東坡詩:‘樽前點檢幾人非,’與此詞結句同意。往事關心,人生如夢,每讀一遍,不禁惘然。”的確,此詞結句“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留給讀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長的。

《木蘭花》宋詞2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賞析】

這首詞描寫一位女子的離愁別恨。詞中句句是對情人的怨,語意卻極柔婉,飽含着無限的愛與思念,上片描述離愁情景。“綠楊”二句寫長亭送別,一個“拋”字傳達出“年少”者重功利,輕情愛的冷淡與薄情之態度,為下片“無情”做一鋪墊。“樓頭”二句麗語精工,生動展現“多情”者之離愁。下片寫別後相思。“無情”二句以“無情”之重功利,不知離愁之苦反襯“多情人”重情感,善感離愁之苦,強調多情之寸心相思竟會轉化為千絲萬縷的愁緒,真是情深苦濃愁無涯。最後以宏觀的視野概括了相思情的無限與永恆,“天涯地角”如何?其空間廣闊渺遠,亦有窮盡,拿它與“相思”情相比,“相思無盡”更勝過“天涯地角”,詠歎了“相思”情的永恆。在詠歎“相思無盡”的同時,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離愁有多濃,那麼“多情苦”也便有多重。此詞寫多情者相思離愁之苦,語意柔婉,抒情藴理,真切含蓄。

《木蘭花》宋詞3

天涯舊恨,獨自淒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古詩簡介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詞上片寫女子獨自淒涼,愁腸欲絕;下片寫百無聊賴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樓。全詞通體悲涼,可謂斷腸之吟,先着力寫內心,再着重寫外形,觸物興感,借物喻情,詞采清麗,筆法多變,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深重的離愁,抒寫出一種深沉的怨憤激楚之情。詞中出語凝重,顯出沉鬱頓挫的風致,抑揚分明,有強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譯文

遠隔天涯舊恨綿綿,悽悽涼涼孤獨度日無人問訊。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腸百結,就像金爐中燃盡的篆香。

長眉總是緊鎖,任憑春風勁吹也不舒展。睏倦地倚靠高樓欄杆,看那高飛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註釋

⑴減字木蘭花:詞牌名。此調將《偷聲木蘭花》上下闋起句各減三字,故名。

⑵篆(zhuàn)香:比喻盤香和繚繞的香煙。

⑶黛蛾:指眉毛。

賞析/鑑賞

此詞寫一女子獨處懷人的苦悶情懷。上片寫女子獨自淒涼,愁腸欲絕;下片寫百無聊賴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樓。全詞先着力寫內心,再着重寫外形,觸物興感,借物喻情,詞采清麗,筆法多變,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深重的離愁,抒寫出一種深沉的怨憤激楚之情。“天涯”點明所思遠隔,“舊恨”説明分離已久,四字寫出空間、時間的懸隔,為“獨知淒涼”張本。

獨居高樓,已是淒涼,而這種孤悽的處境與心情,竟連存問同情的人都沒有,就更覺得難堪了。“人”為泛指,也包括所思念的遠人,這兩句於傷離嗟獨中含有怨意。如此由情直入起筆頗陡峭。

“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是説要想了解她內心的痛苦嗎?請看金爐中寸寸斷盡的篆香!篆香,盤香,因其形狀迴環如篆,故稱。盤香的形狀恰如人的迴腸百轉,這裏就近取譬,觸物興感,顯得自然渾成,不露痕跡。“斷盡”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腸寸斷,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強烈感情狀態。這兩句哀怨傷感中寓有沉痛激憤之情。上片前兩句直抒怨情,後兩句借物喻情,筆法變化有致。

過片“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從內心轉到表情的描寫。人們的意念中,和煦的春風給萬物帶來生機,它能吹開含苞的花朵,展開細眉般的柳葉,似乎也應該吹展人的愁眉,但是這長斂的黛蛾,卻是任憑春風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見愁恨的深重。“任是”二字,着意強調,加強了愁恨的分量。這兩句的佳處是無理之妙。讀到這兩句,眼前便會浮現在拂面春風中雙眉緊鎖',脈脈含愁的女主人公形象。

結拍“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結拍兩句,點醒女主人公獨處高樓的處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高樓騁望,見懷遠情殷,而“困倚”、“過盡”,則騁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見言外。舊有鴻雁傳書之説,仰觀飛鴻,自然會想到遠人的書信,但“過盡”飛鴻,卻盼不到來自天涯的音書。因此,這排列成行的“雁字”,困倚危樓的閨人眼中,便觸目成愁了。兩句意藴與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罷》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相似,而秦觀的這兩句,主觀感情色彩更為濃烈。

此詞通體悲涼,可謂斷腸之吟,尤其上下片結句,皆愁極傷極之語,但並不顯得柔靡纖弱。詞中出語凝重,顯出沉鬱頓挫的風致,讀來愁腸百結,抑揚分明,有強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木蘭花》宋詞4

減字木蘭花·斜紅疊翠

向子湮

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

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着意遮圍,莫放春光造次歸。

這是一首詠唱春日百花爭豔的迷人景象的詞作。寫得豔麗濃郁,光采照人,真可謂字字珠璣,行行錦繡。但言語深處,隱然有傷感意。

上闋僅用寥寥四句,便寫出了一片花團錦簇、燦爛照眼的豔陽春光。“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中,前句使用代稱手法,以“紅”代花,以“翠”代葉,達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個“斜”字,寫出花朵嬌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態,一個“疊”字,則強調了葉片爭茂繁密的長勢。後一句是對眼前花繁葉茂的美景充滿驚奇地讚歎,“何許”,即何處;“獻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義。春天到來,百花盛開,千朵萬朵的紅花在翠綠的枝葉映襯下明豔照眼,這是何處飛來的花神為點綴人間作出的精心奉獻!“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二句,仍然着意寫花態之美,前句採用了擬人手法,徑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鮮明的樣子。後句中的“天孫”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的記載,在這裏則指神話中精於織錦的織女。這兩句的意思是説:花神們身上色澤鮮豔、光華奪目的衣裙,都是用從天上手藝最高的織女的織錦機上割下的錦繡製成。這般景象只應天上才有,人間能得幾回看到!這是詞人對令人陶醉的春光發出的由衷的讚歎。

下闋四句寫花的內在質地與對春光的愛惜。“真香妙質,不耐世間風與日”中,以純“真”寫花的香,以美“妙”寫花的質,真可謂玉質天香,它們怎能經受得住濁世間的狂風吹與烈日曬的摧殘!“着意遮圍”之句承上啟下,要小心翼翼地為百花遮風擋雨,不使它受傷害,只這樣做還不行,要使百花常開不敗,關鍵的是“莫放春光造次歸”,一定要拉住春光,千萬不要讓它輕易隨便地歸去。這是詞人發自心底的呼聲,寫盡了對盛開的充滿生氣、攜着春光的繁花的繾綣之情。

若沿襲自《詩經》、《楚辭》以來的傳統來看,詞人顯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質”之句可見;而摧殘香花的“風”、“日”則隱喻朝中奸佞的權臣。這便給予該詞以深刻的社會含義。據該篇後記文字“紹興壬申春,薌林瑞香盛開,賦此詞。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詞,公之絕筆也”,可知這首詞寫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開”的春天;因詞人自號“薌林居士”,可見“薌林”係指其所居之處;是年三月十六日詞人要執意挽留的“春光”尚未歸去,而詞人卻辭世而長去了,這首留世詞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別的絕筆了。

《木蘭花》宋詞5

《木蘭花慢》辛棄疾宋詞賞析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鈎?

辛棄疾詞作鑑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説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裏去呢?接着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繫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説后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裏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説月亮遊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鈎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木蘭花》宋詞6

原文: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鈎?

古詩簡介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譯文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麼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繫住明月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

據説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祕無處尋探,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假如説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麼圓月會漸漸變得鈎一樣彎?

註釋

①將旦:天快亮了。

②《天問》體:《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用《天問》體即用《天問》的體式作詞。

③可憐:可愛。

④悠悠:遙遠的樣子。

⑤別有:另有。

⑥光影東頭:月亮從東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⑦天外:指茫茫宇宙。

⑧汗漫:廣闊無邊.

⑨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⑩飛鏡:喻明月。

1、妲娥:傳説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2、“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兩句:意思是據人説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又無法探明其究竟,真讓人不可捉摸而發愁。謂:據説。問無由:無處可詢問。恍惚:模模糊糊、隱隱約約。

3、“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從海底經過,就怕海中的鯨魚橫衝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瓊樓撞壞。長鯨:巨大的鯨魚。縱橫:橫衝直撞。玉殿瓊樓:代指月亮。神話傳説雲月亮中有華麗的宮殿名廣寒宮。

4、“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兩句:意思是蛤蟆本來就會游泳,月經海底對它並無妨害,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蝦蟆:蛤蟆。傳説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來。堪:能夠。云何:為什麼。玉兔:傳説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搗藥。解沉浮:識枷生,會游泳。

5、若道:假如説。

6、無恙:安好,無損傷。

7、漸漸如鈎:圓月慢慢變成彎月。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閒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面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

原文鑑賞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説,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象,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裏月落時,那裏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説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祕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温婉的傳統,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象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説.最後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木蘭花》宋詞7

宋詞三百首·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作品賞析

【註釋】:

稼軒詞多是感時撫事之作,並且詞情豪放。即或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詞即是如此。這首詞是作者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的。作者借送別的機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之時,又宣泄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上闋頭三句“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勢籠罩全篇。蘇軾有“對尊前,惜流年”的詞句(《江神子·冬景》),此處便化用了但感覺更深沉悲慨 。詞人意有所鬱結,面對別酒隨事觸發。本意雖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來”兩字神貌可鑑。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壯年,何以老邁自居,心情蕭索至此呢?詞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騎渡江 ”,率眾南歸後 ,正擬做一番扭轉乾坤的事業,不料竟沉淪下僚,輾轉宦海。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況且朝廷苟安,北伐無期,旌旗未展頭先白,怎能不“對別酒,怯流年呢?”“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作者身處政治逆境中,對於寒暑易節,素魄盈虧,特別敏感,雙眼看友人高蹈離去,惜別而外,另有衷曲,於是浮想聯翩,情思奔湧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都不管 ”和“只管”道盡“水”與“西風”的無情,一語雙關。既設想了友人別後歸途的情景,又暗喻範氏離任乃朝中局勢所致。以西風喻惡勢力,在辛詞中不乏其例。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滿江紅》)歸船何處去?聯想更深一層 。“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筆鋒陡轉,變剛為柔,一種渾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現出來,前句用張翰的故事,後句用黃庭堅的詩意,使人讀之翕然而有“歸歟”之念。此二句當是懸想範倅離任後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

下闋,轉到送別主旨上 。“征衫 ,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由上闋末句初跌而出,格調轉亢,與上面“歸歟”之境構成迥然不同的畫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語調,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興國的景象!夜裏在承明廬修改詔書,又奉命去籌劃邊事,極言恩遇之深。承明,廬名,是漢代朝官值宿(猶後代的值班)之地,詞裏借指宮廷。這幾句寄託了詞人的理想,表明願為光復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大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 》)的氣概。下面再一轉折,將滔滔思潮訇然閘住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變奮激昂揚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 ,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長安,這裏代指南宋都城臨安 。“愁腸殢酒”乃化用唐未韓偓《有憶 》詩“腸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擾之意。話語外表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憤。

前面幾經翻跌,蓄意蓄勢,至結尾 ,突然振拔:“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詞人醉中張弓滿月,空弦虛射,卻驚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斷”兩字極有神韻 ,其實是翻用《戰國策》“虛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跡。一個壯懷激烈、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過這兩句顯現出來,他的情懷只能在酒醉後發泄出來。正如清陳廷焯説 :“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機會不來 ,…… 故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鬱。”(《白雨齋詞話》)

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在於聯想與造境上。豐富的聯想與跌宕起伏的筆法相結合,使跳躍性的結構顯得整齊嚴密 。全詞的感情由聯想展開。“老來情味減”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歸船”;由“西風”、“歸船”想到“江上 ”,燈前下邊轉到朝廷思賢,再轉到託愁腸殢酒,最後落到醉中發泄。由此及彼 ,由近及遠;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藴含着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與詞人沉鬱雄放的風格相一致。

《木蘭花》宋詞8

寒食節借景抒情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古詩簡介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註釋

⑴《木蘭花》:即《玉樓春》。“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歲。“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見上卷薛昭藴《浣溪沙》之二注(35頁)。

⑵舴艋:指競賽的龍船。“舴艋”,小船,從“蚱蜢”取義。

⑶筍柱:鞦韆架的形狀。“鞦韆”今通作鞦韆。鞦韆乃後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見《爾雅·釋水》。亦可泛稱水邊。“拾翠”見上卷李珣《南鄉子》之四注(45頁)。拾翠鳥的羽毛,以點綴首飾。這裏不過借來比喻女子春遊。杜甫《秋興》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問。”

⑸踏青:陰曆二、三月出遊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

⑹行雲:指天上的雲彩,亦借指美人,是雙關語。用宋玉《高唐賦》,見上卷馮延巳《蝶戀花》之四注(53頁)。

⑺放: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去時,叫“放對”,略如現在放假放學的“放”。

⑻上片繁華境界,下片幽靜。由人去而夜靜,由雲散而月明,逐步寫來。“無數楊花”一句,説飛絮漫天,卻不遮明月,説“無影“更無聲,極靜中有動態。

賞析/鑑賞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着一“競”字既寫出了划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着鞦韆,盡興遊樂。“筍柱鞦韆遊女並”句便説遊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遊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遊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閒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遊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着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遊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説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

後句説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説:“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餘嘗歎其工絕,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遊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遊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悠閒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説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木蘭花》宋詞9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註釋

① 魚沉:魚不傳書。指無音訊。

② 秋韻:秋聲,秋天的韻味。

③ 攲:傾斜。單枕:孤枕。

④燼:燈芯燒盡成灰。

翻譯

離別後不知你的行程遠近,進入眼簾的都是淒涼景象,生出幾多煩悶!你越走越遠,漸漸斷了書信;水面寬闊,魚兒深藏,到何處去尋問你的音訊?

深夜裏大風吹得竹林敲擊着涼秋的聲韻,千萬片竹葉千萬種聲響都充滿着怨恨。故意斜倚着單枕想到夢中將你尋覓,可惜夢沒有做成,燈芯也化為灰燼。

賞析

這是一首寫閨中思婦離愁別恨的詞。上片側重從思婦情思追蹤行人角度抒情;下片變換視角,側重從思婦自身處境的角度描寫思婦秋夜難眠,獨伴孤燈的愁苦。全篇突出一個“恨”字,層層遞進,深沉婉約。把一個閨中獨居的女子在愛人離別後的淒涼悲愁以及對杳無音訊的無情之人的怨恨,刻畫得淋漓盡致。

《木蘭花》宋詞10

鞦韆院落重簾暮,彩筆閒來題繡户。

牆頭丹杏雨餘花,門外綠楊風后絮。

朝雲信斷知何處?應作襄王春夢去。

紫騮認得舊遊蹤,嘶過畫橋東畔路。

【簡析】

詞人遊春,於暮色蒼茫中,來到一處院落,只見鞦韆,不聞人語,簾幕深深,更覺落寞。便憶起昔年今日,所謂伊人,曾當窗題來着。眼前牆頭紅杏依舊,門外綠楊依舊,只是經過一場風雨,地上有一些落花和柳絮,不可收拾。這許是陳家,許是沈家,可小云、小頻們呢?她們或許仍為歌女,在別處為人制造歡樂罷。難道過去真是一場春夢?不,紫騮馬分明還記得過去遛過的路,這畫橋東邊的路。走着走着,紫騮馬分明還記得過去遛過的路,這畫橋東邊的路,走着走着,紫騮馬突然嘶鳴起來,徘徊好一陣,才怏怏離去。

【賞析】

晏幾道寫情沉鬱頓挫,除感情真摯外,藝術表現上也別具一格,這就是:以婉曲的方式表情達意,儘量避免盡情直瀉。此詞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是一首以深婉含蓄見長的言情詞。

上片前兩句寫舊地重遊時似曾相識的情景。在這鞦韆院落、垂簾繡户之內,彷彿有一位佳人在把筆題詩。佳人是誰,詞中未作交代。然從過片朝雲二字來看,可能是指蓮、鴻、蘋、雲中的一位。鞦韆院落,本是佳人遊戲之處,如今不見佳人,唯見鞦韆,已有空寂之感;益之以重簾暮一詞,暮色蒼茫,簾幕重重,其幽邃昏暗可知。在這種環境中居住的佳人,孤寂無聊,何以解憂?彩筆閒來題繡户一句,作出了回答。彩筆,即五色筆,相傳南朝梁代江淹,才思橫溢,名章雋語,層出不窮,後夢中為郭璞索還彩筆,從此作品絕無佳者。這位佳人閒來能以彩筆題詩,可見位才女。題繡户者,當窗題詩耳。一位佳人當窗題詩之美景,當系詞人舊地重遊所想見的,這位佳人已經不在了。

上片歇拍兩句,主要寫詞人從外面所看到的景色,以及由此景色所觸發的情思。此時詞人恍如從幻夢中醒來,眼前只見一枝紅杏出牆頭,幾樹綠楊飄白絮。美麗的景色勾起美好的回憶,那紅杏就象昔日佳人嬌豔的容顏,經過風吹雨打已變得憔悴;那綠楊飄出的殘絮又好似詞人漂泊的行蹤,幸喜又回到故枝。這工整的一聯,韻致纏綿,寄情深遠,以眼前景,寫胸中情,意寓言外。

過片用楚襄王夢遇巫山神女的典故,表達對這位佳人的懷念。據《小山詞》自序雲,蓮、鴻、蘋、雲四位歌妓,後來俱流轉於人間,不知去向。這裏説佳人象朝雲一樣飛去,從此音信杳然,也許又去赴另一個人的約會。事雖出於猜想,但卻充滿關切之情,從中也透露了這位女子淪落風塵的消息。惝恍迷離,昨夢前塵,盡呈眼底。

結拍詞意陡轉,從佳人寫到自己。然而似離仍合,虛中帶實,形象更加優美,感情更加深摯。詞人不説這位佳人的住處他很熟悉,而偏偏以擬人化的手法,託諸駿馬。這一比喻很符合詞人作為貴家子弟的身分,可知詞人確曾身騎駿馬,來到這鞦韆深院,與玉樓繡户中人相會。由於常來常往,連馬兒也認得遊蹤了。紫騮驕嘶,柳映畫橋,意境極美,這是虛中寫實,實中有虛。清人沈謙説:填詞結句,或以動盪見奇,或以迷離稱勝,著一實語,敗矣。康伯可‘正是銷魂時候也,撩亂花飛’;晏叔原‘紫騮認得舊遊蹤,嘶過畫橋東畔路’;秦少游‘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深得此法。(《填詞雜説》)所説頗中肯綮。

此詞以深婉含蓄見勝。黃蓼園《蓼園詞選》分析此詞:首二句別後,想其院宇深沉,門闌緊閉。接言牆內之人,如雨餘之花;門外行蹤,如風后之絮。後段起二句言此後杳無音信,末二句言重經其地,馬尚有情,況於人乎?然而,這些意藴,作者都未實説,而是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