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蝶戀花》

來源:文書谷 1.7W

晏殊的《蝶戀花》煉字精巧,善於將主觀感情熔於景物描寫之中。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晏殊的《蝶戀花》,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晏殊的《蝶戀花》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註釋

1、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2、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台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

3、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4、不諳(ān):不瞭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離恨:一作“離別”。

5、朱户:猶言朱門,指大户人家。

6、凋:衰落。碧樹:綠樹。

7、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兼:一作“無”。

譯文

清晨欄杆外的菊花籠罩着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着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户。

昨天夜裏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鑑賞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筆。“檻菊愁煙蘭泣露”,開篇即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絕的特寫鏡頭,正為寫照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輕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着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前人往往視明月為聊寄相思懷抱的多情之物。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孟郊《古怨別》:“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張泌《寄人》便徑直讚歎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而作者卻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當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髮——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嗎?後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的悵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正是從同一方向去發掘明月這一意象的豐饒而複雜的內藴。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馳騁想象,作者亦當是朱顏盡改。而從結構上看,碧樹盡凋,野外才能變得格外空曠,作者也才能騁目遠眺。這樣,“凋碧樹”又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的一種必要的鋪墊。“獨上西樓”,正面點出“獨”字,與上片的“雙飛”遙相照應,是章法謹嚴的又一實例。“望頸,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於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箋”二句。“彩箋”與“尺素”都是指代書信。二詞重疊使用,一則是表示寄書意願之熱切,二則表示欲書內容之繁富。“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詞有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另詩亦有句:“魚書欲寄何由達,山遠水長處處同。”(《無題》)措辭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