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優選

來源:文書谷 2.9W

成功之路無他,凡事全力以赴,不可存沽名釣譽之心。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優選

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篇1:德威特·華萊士

1920xx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週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歷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0xx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儘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人中,有律師、作家、編輯、記者,甚至還有一位名叫瑟·麥卡錫的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徵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過後。

得到這一答覆,其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税,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只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xx個信封,裝上徵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就誕生了。到20xx年6月30日,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户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

為什麼世界上聰明人很多,而成功者很少?是不是因為很多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徑,從而失去了機會。而成功者不會等待萬事俱備。

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篇2:安格拉

在德國,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從小身體協調性就很差,學走路、跑步都比同齡的孩子晚得多。5歲的時候,她下坡還會經常摔倒,甚至一度對下樓梯都有恐懼心理,根本沒有生活的自信。

上國小後,安格拉最怕上體育課了,她總擔心自己笨拙的動作會被同學譏笑,於是經常逃課。老師發現後,對她説:“你這樣長期逃避,只會導致你更差啊!”

安格拉沒法,只好硬着頭皮練習,可是她總是拖延到快下課的時候再練。因為她認為,這個時間來練,同學們就很少有機會看她的笑話了。

12歲那年,體育老師教跳水。老師講完跳水的動作要領後,同學們都急不可耐地衝上跳板,往泳池裏跳。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後,眼看着同學們一個個完美入池,心裏越發惶恐。身旁不斷有同學擦肩而過,他們已往返跳板數次。有同學嘲諷她:“你怎麼還不跳?準是被跳板嚇破了膽吧!”安格拉故作平靜地回答:“我正在努力領悟。”她足足站了45分鐘,大家都以為她要放棄時,她徑直衝上跳板,果敢地躍起,縱身跳入泳池深處。她的動作雖然算不上十分優美,但她的壓軸一跳,還是吸引了眾人,贏得了喝彩。

這一跳,讓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這才明白,拖延到最後,其實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平緩心情,並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誰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從政,後來竟然成了德國曆史上第一位女,也就是現在的安格拉·默克爾。

默克爾接受媒體採訪,回憶起這個童年小插曲時説:“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氣,後來遇到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她説自己是那種“需要很多準備時間,儘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默克爾成為德國後,仍告誡自己,辦事要沉穩。即使面對國內外的各種危機,默克爾也一次次地選擇了慢半拍再決策,多次力挽狂瀾。她曾坦言,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的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在慢中取勝。

現在的默克爾身材有些微胖,她稱自己是“一個行動遲緩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評她膽小和不夠鼓舞人。但是默克爾已經從一個普通物理學家,變身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為了深受德國民眾愛戴的“德國人的媽咪”。

默克爾的經歷表明,內心的膽怯是每個人都有的障礙,鼓足勇氣,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會大放異彩。還有就是:慢,並不是一種缺陷。相反,如果你能理智冷靜地對待慢,你將會從慢中收穫良多。

歷史名人成功的故事篇3:李德仁

阿克曼教授是國際航測界的知名權威,李德仁讀過他的相關論著後,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他文章中的幾個問題。

新年上班第一天,陽光真好,記者前往武漢大學拜訪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院士是湖北省唯一的兩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以遙感、全球衞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與研究,是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進得武大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迎面便是王之卓院士的塑像——王院士,是李德仁院士的恩師。

李德仁院士待人平易,笑容温暖,一點沒有想象中的學究之氣。年過七旬,依然步履矯健。院士告訴記者,他年輕時有過多年野外作業經歷,現在和學生一起爬山,他還經常能搶先佔領山頭呢。

本科生質疑蘇聯教科書,受到王之卓教授垂青

1957年,18歲的李德仁從江蘇省泰州中學畢業,報考了北京大學工程物理系。後來陰差陽錯,被武漢測繪學院(以下簡稱武測)航空測量系錄取。當時,武漢測繪學院院長是中科院學部委員(即院士)夏堅白教授,航測系主任是王之卓教授(1980年亦當選為學部委員)。李德仁很快愛上了自己的專業。

因為大學聯考分數遙遙領先,李德仁一進校就被任命為班長。不久,有人揭發他1957年在中學擔任團總支副書記時有“不當言論”,班長被免。但因為他成績確實冒尖,於是讓他轉任學習委員。

李德仁説,他一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讀本科時,他就敢於對教科書上的公式打問號。大學四年級,他在蘇聯專家撰寫的教科書上發現了問題,寫了好幾篇文章。文章先是交給任課老師陳適教授,但陳適是陳布雷之子,此時處世非常謹慎,看完後只簡單寫了一個“閲”字。李德仁不甘心,託同班女同學朱宜萱把文章轉給王之卓教授(朱宜萱和王之卓的女兒是好朋友)。王之卓在李德仁的文章上寫了很多批註,又把李德仁叫到自家的小洋樓,師生倆長談三個多小時,連晚飯都耽誤了。李德仁説,王教授能肯定他這個學生是對的,説蘇聯那位學者是錯的,這對他是一個莫大的鼓勵。他再接再厲,在大學畢業設計中,又把加拿大一個教授的公式給改進了。

大學畢業遭遇20xx年逆境,謹記恩師王之卓囑咐

1963年,李德仁本科畢業,王之卓教授鼓勵李德仁報考研究生。當年選拔的考試科目一共3門,李德仁兩門滿分、一門99分。但因為檔案裏有那一份1957年的“莫須有”材料,他被取消了錄取資格。

天之驕子從此要面對長達20xx年的人生逆境。

好在,和李德仁一起被分配到陝西省測繪局的,還有剛剛確定戀愛關係的女同學朱宜萱。

總有人説,做夫妻日子久了,便會越來越相似。其實,戀人之間的那種相似是與生俱來的。李德仁和朱宜萱為人正派,喜歡説真話,做實事。兩個人覺得投緣,便經常在一起交流。同學們説他倆在談戀愛,他倆便“不辜負大家”,真的談起了戀愛。

到了陝西,李德仁被分配到第二地形測量隊,主要作業地點在新疆;朱宜萱則被分配到第七地形測量隊,主要作業地點在甘肅。兩人雖然不能經常見面,但畢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感情與日俱增。

王之卓教授一直牽掛着自己的得意門生,他把信寫到外業隊,要李德仁不要把大學6年學到的學問丟了,要利用野外測量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李德仁謹記恩師的囑託,在工作中很快發現測量隊使用的測量手冊有問題——手冊中的公式適用於平地,不適用于山區。他把這個公式糾正過來,初步嚐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甜頭。“那時候年輕,一天測量一座山,下午4點鐘可以收工;一天兩座山,晚上8點鐘收工。我們經常一天爬兩座山,晚上回來怕遇到熊瞎子,就在山路上放聲高歌……”

建材實踐中也出成果,39歲回測繪學院讀碩士

雖然年輕的李德仁擅用歌聲笑對自己的逆境,但恩師王之卓還是擔心他被埋沒了,一年後,王先生把他推薦給國家測繪總局局長陳永齡教授(後來也當選為院士),李德仁被調到國家測繪總局科學研究所情報研究室,編輯兩份期刊《測繪譯叢》和《測繪文摘》。

情報研究給了李德仁大量閲讀英文和俄文文獻的機會。他還在此期間自學了《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以及《矩陣代數》兩本書。“文革”中,李德仁因為是王之卓和陳永齡兩個“反動學術權威”培養的“修正主義苗子”,自然在劫難逃。1969年,國家測繪總局整個系統撤銷,他和總局駐京機關的大多數人員一起,下放到河南正陽的“五七幹校”,“和陳永齡局長牀對牀。”

在幹校,他當過建築小工,種過水稻,還幹過炊事員。“那時候公雞0.38元一斤,母雞0.45元一斤,我就到集市上買來100只雞,給大家做‘百雞宴’。”

1971年,李德仁被重新分配到石家莊水泥製品廠。趁此機會,他把朱宜萱從甘肅的測量隊調到石家莊的石英玻璃廠。兩人1967年結婚,一直兩地分居,此時才算真正有了一個家。

在水泥廠當了一年工人,廠長愛才惜才,把李德仁調到化驗室當負責人。為此,李德仁自學了大學教材《硅酸鹽工藝學》上中下三本厚書,又到北京國家建材科學研究院學習礬土水泥化驗技術。別人在“批林批孔”時,他與建材研究院合作,研製出了“硫鋁酸鹽水泥”,具有快凝、早強、抗酸、可膨脹等特性,為國際首創,成為當年工廠的“批林批孔成果”。

鑑於他在建材實踐中取得的成績,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國家建材研究院吳中偉總工(第二屆中國工程院院士)希望李德仁報考他的研究生。但李德仁此間也聽到了恩師王之卓的召喚。他決定重回母校武測,重操舊業。

這一年,他39歲。

也是在這一年,他1972年研製的硫鋁酸鹽水泥系列獲得第一屆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

40多歲留學德國,攻博完成答辯當月歸國返校

李德仁沒有辜負恩師的期望,他的碩士論文,把國際上流行一時的對系統補償效果的觀點給糾正了,由他首創的一種測量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1982年,他碩士畢業留校任教,隨即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德國,先是在波恩大學進修,後來王之卓院士又把他推薦給斯圖加特大學的阿克曼。

阿克曼教授是國際航測界的知名權威,李德仁讀過他的相關論著後,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他文章中的幾個問題。阿克曼教授覺得這個中國學生敢於挑戰權威,非常高興,説,你來讀我的博士吧!

李德仁在博士論文中又提出了一個不同類型誤差相互區分的新理論。國際知名理論大地測量學家格拉法倫特對這篇論文的評價是:我為此文而激動,它解決了測量學上一個一百多年的難題!

1985年2月5日完成博士論文答辯,李德仁當月23日即踏上了回國的旅途,不講職稱,不講待遇,28日就站到母校的講台上給本科生上課。

1991年,李德仁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李德仁又當選為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兩院院士”李德仁後來還擔任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併入武大之前的最後一任校長。“新武大”成立後,他一直擔任武大學術委員會主任。在繁重瑣碎的行政工作之餘,他一直堅守在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由他帶出來的博士已達到130多人,其中53歲的龔健雅剛剛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