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團結的故事_歷史上團結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4.36K

古代有很多團結的故事,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古代團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團結的故事_歷史上團結的故事

古代團結的故事1:誰醫術最高明

魏文侯問扁鵲:“我聽説你們家弟兄三人都學醫,那麼誰的醫術最高?”

扁鵲説:“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驚訝地問:“那為什麼只有你名動天下,他們兩個一點名氣都沒有?”

扁鵲説:“我大哥的醫術之高,可以防患於未然,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他一望氣色便知,然後用藥將其調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為他不會治病,他便一點名氣都沒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時,防止別人釀成大病。病人剛開始感冒咳嗽時,他就用藥將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氣僅止於鄉里,被人認為是治小病的醫生。我呢,就因為醫術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這個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後下虎狼之藥,起死回生。這樣,全世界便都以為我是神醫。想想看,像我大哥這樣治病,人的元氣絲毫不傷,我二哥治病,這個人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像我這麼治病呢,命是撈回來了,可元氣大傷,您説,我們家誰醫術最高明?”

古代團結的故事2:張劭撥劍自刎

漢明帝時,汝州有一個秀才叫張劭,到東都洛陽去應舉。這一天,他住在客店裏,聽見隔壁有人喊救命,並有痛苦的呻吟聲時斷時續地傳出來。張劭問店小二,隔壁住的是什麼人。店小二説,是一個生了重病的人。就快死了。張劭要去看個究竟,店小二慌忙阻攔,説,那個人害的是瘟病,我們誰都不敢去。張劭哪裏肯聽店小二的勸,他徑自走過去查看。見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張劭趕緊為他求醫問藥,並湯水粥食,早晚小心伺候。

沒幾日,那人居然病好了。

原來,這個人也是來趕考的。是楚州山陽人,姓範,名式。因為這場病,兩人都耽誤了京都大考。範式十分過意不去,就在這家小店裏,兩人義結金蘭,拜為兄弟。

離別時。正值重陽節。範武説,明年的今天,我一定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會你的家人。張劭説,那一天,我一定設雞黍之宴,等待兄長的到來。兩人盟誓之後,飲了數杯酒,然後含淚告別。

第二年重陽這天,張劭起了個大早,灑掃廳堂,宰雞炊飯。等待範式的到來。然而直到日落。他也沒有看到範武的影子。張劭不相信兄長會違背誓約。一直苦等到深夜。

三更時分,一陣風來,影影綽綽中。有一個人影。頗似範式。張劭喜出望外,説,小弟從早上一直等到現在,我知道兄長不會爽約的。然後張劭高興地置酒設宴,準備與兄長痛飲。蹊蹺的是,範武到來之後,始終不説話,還時不時以袖掩面。張劭心疑,以為自己招待不週。範式見狀,慚愧地説,賢弟啊,實話告訴你,兄已非陽世之人,乃陰魂也。

張劭聽罷,不啻於五雷轟頂,驚問何以至此。範式説,自去年別後,我便終日忙碌在商賈中。塵世滾滾。歲月匆匆,今早鄰居送我茱萸酒,始知今日是重陽節。我怎敢忘記與賢弟的盟約,奈何山陽距汝州,千里之隔,非一日能到。有道是,人不能日行千里,魂靈卻可以做到。為了不背棄誓約,我便自刎而死,魂駕陰風,來赴兄弟的雞黍之約……

説實在的,歷史上重信守諾的故事讀過不少,然而當讀到《喻世明言》中的這個故事時,仍覺驚心動魄。也許在範式看來,一個人如果沒了信用,也就成了一具軀殼,失去了在世上行走的意義。於是,他便用生命託舉起他心目中最貴重的東西——信用。故事到這裏還沒結束。

那一晚,張劭放聲痛哭。第二天,他便辭別家人,奔赴山陽,去參加兄長的葬禮。一路上,他飢不擇食,寒不思衣,行了幾天,終於到達山陽。張劭祭拜完畢,回頭對範武夫人説,願嫂嫂垂憐愚弟,不棄鄙賤,將劭葬於兄側,能陪伴在兄長身邊。張劭此生足矣。

説完。張劭撥劍自刎而死。他也用犧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給結拜兄長、也給這個世間一個感天動地的回答。

古代團結的故事3:不記前怨

唐朝宰相陸贄當宰相時,聽人們輿論太常博士李吉甫和一些人拉拉扯扯謀私利,陸贄沒做調查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李吉甫貶到明州去做長史。李吉甫當然心理很不痛快,一些人也為這件事抱不平。

後來皇帝聽了讒言,把陸贄貶到長江三峽附近的忠洲當別駕。

後上任的宰相知道陸贄與李吉甫之間的過節,就把李吉甫提升為忠洲刺使,目的是想利用他和陸贄的矛盾,壓制陸贄永遠不能回京城。

可是李吉甫是個心地寬厚又聰明的人,他主動請陸贄吃飯,誠懇的和他交談,陸贄很感動,坦直的訴説了過去的事,向李吉甫表示歉意,從此兩人共同商議工作,團結相處很和諧。

古代團結的故事4:忍讓為國

寇恂是漢朝時期幽洲昌平人,他幫助劉秀打天下,屢立戰功,是開國元勛之一。劉秀登基後封他為穎川刺史,他工作認真執法嚴明。

當時很多地方仍有戰亂,個別將軍對隊伍管理不嚴,任士兵去搶掠百姓財物……賈復的隊伍就有這種現象。

一次賈復的部下帶了一些人到穎川來搶掠,還殺了人。寇恂讓人把帶頭鬧事的人抓獲,經審問證據確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執行死刑。

賈復知道了這事很不滿意,認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醜,表示以後一定要報復。寇恂聽説這件事後,也覺得這事辦得不夠妥當。

一次賈復帶兵路過,他對部下説:“我和他的官職一樣,他這樣對待我的部下,明擺着是沒把我看在眼裏,我這次一定得給他點顏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賈復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聽説他要路過這裏就對自己的下屬説:“賈復這次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你們多預備些東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氣的説:“您和他的官職一樣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執行死刑,是因為觸犯了法律,完全該殺……我帶過兵,可以保護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動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説:“這麼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現在剛建國不久,如果事情鬧大了,對各方面都不好。當年藺相如正確處理廉頗一事,很值得我們學習,冤家宜解不宜結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準備,到很遠的地方去迎接賈復,預備了酒席給他接風,表現的非常的誠懇熱情……席上,寇恂向賈復表示了歉意,賈復也不好意思再發作。

後來皇帝劉秀知道了這件事,又做了雙方工作,這個矛盾終於很好的化解了。

古代團結的故事5:高山族和漢族共同抗擊帝國主義入侵

高山族是台灣最早居民的後代,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根據考古發現,距今二、三萬年前,台灣就有原始人類在活動,三、四千年前中國大陸的新石器文化已傳入台灣,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居民-主要來睚中國大陸古越人的一支。説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已開發了台灣並逐步開展與中國大陸的密切聯繫。根據文獻,公元230年,三國時代的吳國孫權曾派將軍率領上萬人到台灣,並帶回千人到大陸,此時的高山族先民過着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紀初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開始農耕、畜牧,種植五穀,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結繩記事,不知曆法,學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紀時,宋代正式在台灣設治,將澎湖隸屬福建省晉江縣。元代開始高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歸屬泉州路的同安縣。到明代時,高山族除部分過着原始生活外,其農業、狩獵業都有進一步的發展,開始用鐵鏃,並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活動。從十六世紀中葉之後,大量的漢族人民遷居台灣,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高山族的社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高山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展貿易,設學校等,平地高山族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高山族人民在開發台灣的同時,還與漢族人民一道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早在1563年日本海盜(倭寇)侵入台灣基隆,高山族地區受到破壞。1593年日本封建統治者要高山族朝貢日本,高山族人民堅決拒絕。在1620xx年之後的二十多年裏,日本海盜多次侵犯台灣,均遭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擊而敗逃。

1642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對當地居民實行殘暴的掠奪,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多次進行反荷武裝起義,其中以郭懷一為首的起義鬥爭給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661年,高山族和漢族人民積極支持鄭成功,歷經九個多月的艱苦戰鬥,打敗了荷侵略者,收復了台灣,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直到1895年共220xx年。這期間高山族人民繼續不斷地抗擊外國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日本強行霸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漫長的50年裏,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頑強地鬥爭,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1930年的霧社起義,顯示了高山族的鋼鐵意志,300多人的武裝起義隊伍,在一小時之內把130多個日本侵略者全都殲滅。 1945年8月中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台灣歸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在台灣設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國民黨政府到台灣至今。

4回民支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冀中地區勤勞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組織起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武裝隊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劉文正(陳村營村)、馬永恩(號頭莊村)、馬國忠(楊家橋村)、白振武(唐家莊村)、白仲慶等,在中國共-產-黨員肖秉鈞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定州(原定縣)、安國一帶組織起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便衣隊”和“回回鐵血抗日救國隊”,隨後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戰員組建了“人民自衞軍回民幹部教導隊”。隊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學生和青年農民組成,約350餘人,在冀中平原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鬥爭。

1938年1月,馬本齋在家鄉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抗日義勇隊。同年3月,以馬仲三為隊長的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成立。同月,馬本齋率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組建了“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約200人。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衞軍回民幹部教導隊與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馬仲三為副總隊長。總隊分三個大隊,有馬永恩,馬國忠等擔任隊長,馬永彪、馬進坡、馬義、馬鳳舞、劉華林、白振武、馬德等分別任各中隊隊長等職。8月,回民教導總隊到河間縣沙河橋鎮整訓。不久,冀中軍區派丁鐵石任回民教導隊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進行了艱苦的系統軍事訓練,指戰員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

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後,中隊長白振武帶武工隊返回冀中,繼續堅持鬥爭。武工隊活動在交河、獻縣、建國地區,以隱蔽的方式,發動羣眾擴大武裝,打據點,攻崗樓,打擊敵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馬進坡率回民支隊幹部從陝北返回冀中。金民、馬進坡及回民支幹部到冀中第八軍分區,以本齋大隊為基礎,組建冀中第八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馬進坡,政委金民,副支隊長白振武。

回民支隊使用過的臨時指揮部遺址

1944年春,文新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及四十二地區隊的回族戰士,合編為冀中第九軍區回民大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隊參加了第一次勝芳保衞戰,與敵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殺出了回民支隊的軍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七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軍分區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全編為冀中第十軍分區回民大隊。大隊長劉曉峯,教導員馬寶臣。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三十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發揚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頑強、敢於戰鬥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隊這面光輝旗幟,重新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支隊。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區的回族武裝,與從陝北返回冀中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在大城縣大尚屯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鳳舞任支隊長,白振武任副支隊長。

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衞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等戰鬥,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東禪房戰鬥中,副支隊長白振武英勇犧牲。回民支隊和冀中軍民在任丘縣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安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温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常.

古代團結的故事6:滿,蒙,漢,達斡爾,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國原本是一個歐洲國家,同中國並不接壤,中俄之間還隔着三個封建汗國。從16世紀80年代起,沙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向東侵入遼闊的西伯利亞,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裏,佔領整個西伯利亞。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佔了尼布楚和雅克薩,在這兩地修築城堡,作為向黑龍江中游實行殖民擴張的據點。

盤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經常四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軍頭目哈巴羅夫帶兵從雅克薩城沿江東下,來到一座達斡爾族人的城寨。他們向當地居民宣佈:必須向沙皇交納“毛皮貢賦”。達斡爾族人頭目桂古達爾嚴正地回答:“我們向中國順治皇帝進貢,哪有給你們的貢品?”野蠻的沙俄軍隊進攻城寨,達斡爾人萬箭齊發,迫使敵人無法靠近。後來,敵人用火炮轟開一個豁口,衝進城寨。達斡爾族人寧死不屈,用梭標抗擊敵人的槍炮。沙俄軍隊血洗城寨,達斡爾族人有661人被殺害,有361人被俘虜,倖免於難者只有15人。米登多爾夫在《西伯利亞旅行記》上曾説:沙俄軍隊頭目嗾使士兵在黑龍江流域“燒烤孩子”吃人肉。這種滅絕人性的暴行,激起當地各族人民的憤怒,他們稱沙俄侵略者為“羅剎”,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置若罔聞,並且不斷向雅克薩增兵遣將,加緊武力擴張。為了保衞祖國的神聖領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之後,於1682年春出巡東北,視察防務,又從福建調來戰鬥力極強的藤牌軍,決心組織自衞反擊戰。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統彭春、副都統郎淡率紅衣炮隊和數百名藤牌軍急馳赴璦琿,與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會師,然後,由水陸並進,直抵雅克薩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隊到達雅克薩城下。彭春將一封用滿、俄和波蘭文字寫成的招降書,交給戰俘,送進雅克薩城。招降書痛陳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們:“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倘執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薩城,除爾眾矣”(《十朝東華錄》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軍自以為城防固若金湯,對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軍“列營夾攻,復移紅衣炮於前,積薪城下,示將禁焉”(《清史稿·彭春傳》)。不一會,彭春一聲令下,但見炮聲隆隆,震天動地,頓時火光沖天,俄侵略軍在強大攻勢的壓力下,龜縮在城內,喪失還擊的能力,處於被動挨打的窘境。與此同時,清軍戰艦密佈城外的江面上,截斷敵人的退路。經過激戰、沙俄侵略軍傷亡慘重。沙俄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走投無路,只好遣使赴清軍大營乞降。彭春對敵人採取寬大政策,將願意回家的敵兵六百餘人放回尼布楚,受傷者妥善安排治療調養。托爾布津羞怯交加,發誓不再到雅克薩侵擾。清軍收復被沙俄侵略者霸佔二十餘年的雅克薩城。

然而,托爾布津退回尼布楚後,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隊。他慶幸絕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乾二淨。1685年八月,托爾布津率領增援部隊,捲土重來。第二年正月,托爾布津再次侵佔雅克薩,並在城裏重築炮台,再建軍械庫和防禦工事,企圖長久盤踞雅克薩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準備充足,率軍再次驅除沙俄侵略軍。七月,薩布素率清軍進抵雅克薩城下,並在城外“掘長塹,立土壘”,圍困敵人。在圍困期間,清軍不斷用重炮猛轟城內敵營,托爾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軍被圍困在雅克薩城內達半年之久。為了躲清軍的炮火,敵人只得鑽進地穴。地穴陰暗潮濕,缺水斷糧,疾病流行,大多數人喪失了戰鬥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隊,最後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國取得了雅克薩自衞反擊戰的徹底勝利。

雅克薩之戰的敗訊傳到莫斯科,沙俄攝政王索菲亞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專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遞交國書,請求停戰。“乞撤雅克薩之圍”,表示願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清朝政府答應了俄-國的要求。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談判。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古代團結的故事7:團結對敵

唐朝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當副將,一天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此後見面很少説話。

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朝廷提拔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這樣一來郭子儀就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緊接着朝廷又令郭子儀帶兵征討安祿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怕郭子儀整到他們全家,就硬着頭皮去郭子儀那裏去賠禮去説:“過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對了,請您大人不記小人過,您怎麼處罰我都行,只要您放寬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實郭子儀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見李光弼這樣説,趕緊從座上下來抱着他説:“您説哪去了?,我怎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再説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現在,國家正處在動亂之機,我們更應該緊密團結,共同對敵才對啊。”

從此兩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處理。

古代團結的故事8:將相合

戰國時期,藺相如是趙國的大臣,他很有學識和才幹。當時秦國的秦昭王聽説趙國的趙惠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壁”就想弄到手,於是謊稱以15城之地換取那塊寶玉。

趙惠王明知秦昭王的話有假,可是又害怕強大的秦國而不敢違背秦王的意思,於是由藺相如帶着“和氏壁”去了秦國。

秦王得到“和氏壁”後,果然不再提給趙國15座城的事。藺相如憑藉智勇又把“和氏壁”帶回了趙國(留下成語“完璧歸趙”)。

又有一次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今河南澠城西)赴宴,席上秦王叫趙王奏樂 ,趙王不得己做了一下,於是秦王叫史官記錄下:某年某月趙王為秦王奏樂……這顯然是對趙王也是對趙國的一種侮辱事件;藺相如憑藉他的機智當場也逼秦王擊罄,並且也讓隨人記錄下來免去了趙國的恥辱……趙王特別欣賞他的才能,回國後提拔藺相如為相國。

廉頗是趙國的名將,任上卿,曾經多次帶兵戰勝齊國丶魏國,是趙國的大功臣。當他聽説趙惠王拜一個無名的藺相如為相國, 位居自己之上, 心中很不服氣,表示要和他鬥一鬥。

這消息傳到藺相如耳朵中,他想:“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始終不敢攻打趙國,這是因為文的有我, 武的有廉頗,如果我們之間鬧起矛盾,那就會影響國家的穩定, 所以要講團結, 多讓着他點為好。

一天藺相如帶着隨從在街上走過,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過來了。藺相如忙叫自己的人員先到小巷中去等一等,等到廉頗的車隊過去後他才走出來。這時手下的人很氣不平的説:“您和廉將軍都是國家的上卿,並且您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上,為什麼我們要給他讓路,我們怕他嗎?……”

藺相如後來對他們進行了耐心的解釋:秦王比廉頗威勢大多了,我都不怕,怎能怕廉頗呢?不過我們應當以國家大事為重,平時多讓着他一些,求得團結才對……

眾人明白了相國的用心,都贊同他的意見,承認到底是相國看得遠丶氣量大,真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啊……

這事後來又傳到廉頗耳中,廉頗反覆進行了思考,承認藺相如確實比自己的修養高,自己錯了就要勇敢的承認錯誤,給他賠禮道歉。於是廉頗赤裸着上身,背上一捆荊條到相國府去請罪説:“我是老糊塗了,現在我來給您道歉,請您隨便抽打我吧。”

藺相如看到老將軍這樣坦直丶誠肯,趕緊把他扶起,解除了荊條,為他換上了衣服,十分誠懇的勸慰他:只有我們團結起來我們趙國的前途才能更好……

從此以後,兩個人更團結友好了。

古代團結的故事9:三個和尚的故事

有一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現在的觀點是"一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幹了.於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裏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説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拼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共同的目的,關鍵在於不侷限於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古代團結的故事10:孔融讓梨

孔融(153—220xx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古代團結的故事11:團結的力量

吐谷渾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一箭折之。」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説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牀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説:“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説:“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説:“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着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説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着淚説:“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古代團結的故事12

高句麗 平原王年間,有一個雖然貧窮但很孝順的男人, 人們叫他'傻子'。平原王有一個整天痛哭不止的女兒叫平江公主。

有一天,公主又哭鬧不止,國王想了一個辦法説"要是再哭就把你嫁給傻子". 奇怪的是公主一聽這話就停止了哭聲。從此以後,只要公主一哭,平原王就説把她嫁給傻子。公主長大到了要結婚的年齡,皇帝打算把女兒嫁到別的國家。公主知道這事對爸爸説:"父王,您每逢我哭的時候總是説把我嫁給傻子,為何又要把我嫁給別的國家呢?" 她固執地要嫁給傻子。為此平原王發火了,把公主驅逐到城外。公主帶着寶石出門找傻子。 公主打聽到傻子家,把所有的故事都講給他,然後跟他結了婚。公主賣了她帶來的寶石,讓他學東西教武藝。高麗國每年3月3日舉行打獵比賽。參加了比賽併發揮所學終於奪得第一名。平原王對他很滿意,終於原諒了公主和温達,並授予他大將軍之職。他為皇帝認真地工作。平原王去世後,平原王的長子登上王位,温達對皇帝説自己可收復被新羅佔領的高麗領土。他率領軍隊奔赴戰場,此次戰爭極為激烈。可惜將軍中箭而亡. 哀悼的軍士們主張把他的棺材運到他的故鄉舉行葬禮。可是棺材紋絲不動。平江公主撫摩着棺材説服了他的靈魂,棺子才開始移動,終於在故鄉圓滿地舉行了葬禮。

以後高麗人稱頌他的勇猛,都齊新協力保護高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