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

來源:文書谷 7.26K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名人勵志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故事,都是很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的,那麼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篇1:匡衡鑿壁借光讀書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夜裏,他正躺在牀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時,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羨慕在燈光下讀書的人,他靈機一動,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可以讀書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該如何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牆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牆上晃來晃去。小匡衡靈機一動:我如果在這邊偷偷鑿個洞,隔壁燈光就能穿牆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裏來,我不就可以藉着這點亮光讀書了嗎?

他高興地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牆壁下方偏僻處鑿了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連忙從牀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亮處,專心致志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別欣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從此以後,匡衡白天幫大人忙田裏的農活,夜晚藉着那一小束從隔壁人家借來的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學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界條件不是制約我們成功的決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這些困難,要有吃苦的精神,培養自己的學習毅力。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篇2:陳景潤認真讀書

陳景潤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過,陳景潤捉迷藏時有點特別。他常拿着一本書,藏在一個別人不容易發現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一邊等着別人來“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記了別人,而別人也忘記了他。

上學期間,陳景潤酷愛數學。當老師講解數學題時,他總是集中精神認真聽講。課後佈置的習題他也認真去做。陳景潤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無限樂趣。數學是心智的比試和較量。陳景潤對於解題,向來不吝惜時間和精力。陳景潤不懂就問,別看他平時沉默寡言,但向老師請教時卻毫不羞澀和膽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師外出或者老師從高中部到國中部去,他就緊追上去,和老師一起走一段路,並且一邊走,一邊問問題。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沈元教授的課。沈元教授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20xx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的理論。但他一出生也沒有證明出來,哥德巴赫帶着一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長久以來,‘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併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個形象的比喻,他把數學比喻成自然科學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講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陳景潤。

許多年之後,陳景潤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66年,他發表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所證明出的那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後來這條定理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做學問要有陳景潤那樣刻苦鑽研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那麼應該怎麼去做呢?這裏提供兩種方法借鑑:1、鞭策法:讓警官、好友監督自己,自己要儘量配合。2、自制法:為自己找一個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後為了那個目標,讓自己勤快起來。並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貼上自己的目標提醒自己 。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篇3:牛頓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淨。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錶。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篇4:約翰遜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閲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歎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枴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説: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裏懺悔!

關於中外名人勵志的勤奮故事篇5:諾貝爾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竄。僅僅幾分鐘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出事現場時,只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火場旁邊,站着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度的刺激,已使他面無血色,渾身不住地顫抖着——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大化學家諾貝爾。

諾貝爾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廠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5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的助手。燒得焦爛的5具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復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這一連串挫折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祕的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後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

大無畏的勇氣往往會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顫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經過多次試驗,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接着,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

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盪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着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

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

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被嚇倒,沒有被壓垮,更沒有一撅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恆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返顧,堅忍不拔。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諾貝爾把挫折踩在了腳下,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鉅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科學界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在為人生的理想不懈地奮鬥,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們極易選擇放棄和退縮,那將一事無成。諾貝爾説:“堅忍不拔的勇氣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