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李嘉誠

來源:文書谷 7.19K

李嘉誠一生充滿傳奇色彩,12歲隨父母舉家來到香港謀生,從少年處於逆境中一無所有,到現今擁有李氏上市公司王國,其市值已經超過2.5萬億港元,躋身全球第十大富豪。人們常説李先生是“李超人”,有過人之處,再加上那時香港造就富翁的天堂環境,得使其事業穩步上升。然而,李先生不怕吃虧、善於吃虧的奮鬥歷史,卻往往被人所忽視,創業中的艱辛,非常人所能想象……難忘葬父遭遇1941年,李嘉誠父親帶領全家從廣東潮州來香港另謀生路。不久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於1949年冬貧病交加去世。為了安葬父親,長子李嘉誠含着眼淚去買墳地。按照當時的交易規矩,買墳地人必須付錢給賣地人之後才可以看地。賣地給李嘉誠的是兩個客家人,李嘉誠將錢交付之後,便半步不離,堅持要看地。

成功人士李嘉誠

出路出奇的泥濘,不時夾着雨點,賣地人走得很快,李嘉誠緊跟不捨。賣地人見李嘉誠是個小孩子,以為好欺騙,就將一塊埋有他人屍骨的地指給他,並用客家話商量着如何掘開這塊墳地,將他人的屍骨弄走。可他們不知道,李嘉誠聽得懂客家話。李嘉誠震驚地想,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黑心、如此掙錢的人牎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如果落葬這裏,九泉之下父親是絕對不得安寧的。李嘉誠也深知這兩個人絕不會退錢給他,就告訴他們不要這地了,他另找賣主……這次買地葬父,幾番周折,使李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飽嘗受人欺騙痛苦的李嘉誠暗下決心:不管將來創業的道路如何險惡,生活如何艱難,一定要做到生意上不能坑害人,寧虧自己不虧別人。

從學徒到“行街仔”父親去世,李嘉誠不到十五歲,他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決然地挑起贍養慈母,撫養弟妹的重擔,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最先,他在舅父的小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李嘉誠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不單把勤雜工作做得很好,他還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鐘錶的裝嵌、修理技術以及各款鐘錶使用的性能和特點,他還從伙食費中省下一點錢買來舊書,晚上自學文化知識。因此,很得舅父莊靜庵的賞識。

後來為了多賺一點錢,十七歲的李嘉誠到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褲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行街仔”的推銷員生涯。幹“行街仔”,李嘉誠隨身帶一個小本子,將報刊雜誌和與人交談的有關產品信息,記在本子上,這樣他推銷的塑膠製品一出廠,就知道該送到什麼地方去銷售。在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時,他已練就了十二個小時不坐來回跑動的能耐,便能忍受“跑街”這種長時間的勞累所帶來的腰痠背痛。在他推銷業務期間,為了省錢,他以步代車奔走於香港的大街小巷。他認為多留心事、多幹些事並不吃虧。這也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

人家做八個小時,他就做十六個小時。公司的推銷員共有七個,都比他年齡大而且經驗豐富。但推銷的成績他卻居榜首,是第二名的七倍牎機遇常在“留心處”1950年夏,李嘉誠以自己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創辦“長江塑膠廠”,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他開始了叱吒風雲的創業之路。

開辦之初,李嘉誠僅僅“統率”兩個衣衫襤褸的手下,在一條小溪邊的幾間破舊房子裏,昏暗的燈光下,侍弄幾台老掉牙的壓塑機,夜以繼日地運轉他的工廠。這時的李廠長身兼數職,每天工作十六小時。清早出門聯繫業務,也就是香港人的“碰早”。為了省錢,他不坐公共汽車,兩隻腳東奔西走,集採購、推銷工作於一身。回廠後,一天的緊張工作才算開始,他既是埋頭操作的工人,也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

晚上,李嘉誠又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能照圖加工。到了深夜,則是自修各門功課的時間,這時的李嘉誠又成了一名勤奮的學生。

由於工廠設備簡陋,人手不足,產品訂單過多,影響了產品質量,加上塑膠市場需求變化,工廠在第二年就面臨破產。李嘉誠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一方面抓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讓利銷售,工廠經過幾年的“熬”,終於擺脱了困境。

一天深夜,李嘉誠閲讀英文版《塑膠》雜誌,一頁邊角刊登的一則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家意大利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塑膠花,即將銷往歐美市場。和平時期,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一定保障後,必定有美化生活的要求,塑膠花就符合這種要求。想到這裏,李嘉誠興奮了。1957年春季的一天,李嘉誠踏上了飛往意大利學習塑膠花製作技術的征途。回港後,李嘉誠説服銀行貸上款擴建了廠房,接着引進制花設備,招聘技術人員,工廠“轉軌”生產起了塑膠花產品。

工廠生產塑膠花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好事多磨。一次競爭對手派人到李嘉誠工廠拍照搞反宣傳,揚言要整垮“長江塑料廠”。李嘉誠制止了自己工廠工人的激憤,讓他們拍照調查。隨後照片果然在報上發表,展現出破舊的“長江塑料廠”和似乎無所作為的廠長。李嘉誠拿上這份報紙,將計就計揹着自己的產品,走訪了全香港上百家代理商。李嘉誠誠懇地告訴他們:“你們看,長江塑料廠在創業階段的廠房是夠破的,我這個廠長也是夠憔悴且衣冠不整。但是請看看我們的塑膠花,還有這幾款我們自己設計連歐美市場都沒有的品種,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廠裏參觀訂購。”讓人一步的李嘉誠,利用這場報刊風波帶來的反作用,為“長江塑料廠”作了一次相當實惠的廣告宣傳。訂單很快愈來愈多,由於他的產品價格合理,有些經銷商甚至主動提出願意先付百分之五十的訂金。

從此,李嘉誠開始了企業打造的黃金時代。

工廠經過穩健發展,產品除行銷香港本地外,絕大部分銷往歐美市場。他終於成了香港的“塑膠花大王”。

香港出了個“超人”李嘉誠一生經歷過許多磨難,每次磨難都能挺住“熬”過來,而且往往能化困難為機遇,從中獲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着眼於長遠,對生活充滿信心,不怕吃眼前虧,善於吃虧,從而為企業高速發展開了一路“綠燈”。

60年代中期,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人心惶惶,投資驟減。1967年5月爆發的反英抗暴事件,更加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首當其衝是房地產價猛跌,一些商人不斷拋售地皮和物業,以備應急。這種房地產大危機一直持續到1969年。在這期間,李嘉誠卻將所有資產投入到房地產中去,大量買進地皮和舊樓,並且光買不賣。很多人勸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誠聽後,只笑了笑。就這樣,不急功近利的李嘉誠從1958年擁有樓宇12萬平米,發展到擁有樓宇630萬平米。到了70年代,香港地價回升,房價不斷上漲,他從中獲得鉅額利潤。1979年,李嘉誠從匯豐手中購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權,他成了香港入主英資財團的華人總裁第一人。整個香港沸騰了,股市急劇上升。香港人終於知道,香港出了一個“超人”,一個大長中國人志氣的商界英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