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故事5篇

來源:文書谷 1.15W

説到成功人士可能説出名字好多人都説認識,但他們的故事你都知道嗎?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人士的故事,歡迎閲讀!

成功人士的故事5篇

成功人士的故事1:諾貝爾

提到諾貝爾這個名字,全世界幾乎無人不知沒人不曉。諾貝爾是瑞典籍的科學家、發明家,他因發明炸藥、雷管並經營、生產這兩樣東西而成為富豪。諾貝爾臨去世前留下遺囑,決定在他死後把遺產的一部分作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為“對人類幸福最具貢獻者”的獎金,即: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經濟學獎)。

諾貝爾一家是土生土長的瑞典人。他的父親就是個發明狂,一生中有過不少發明。諾貝爾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對科學有着濃厚的興趣。

諾貝爾幼年時,家境並不好,父親為了一家生計,隻身前往波蘭,但仍不能謀得好職業,後來又輾轉來到俄國。由於生活極為困苦,諾貝爾營養不良,瘦弱多病,經常感冒、發燒,母親沒少為他擔心。8歲時,他就讀於鎮上的一所國小,因身體虛弱不得不經常請假,但天資聰明的他,成績不但沒落在後面,反而比其他同學更優秀。

諾貝爾身體瘦弱,沒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麼活潑,而是經常獨自玩耍。他喜歡安靜地看童話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蟲兒,撿撿小石頭賞玩一番。在校園裏,他經常遠離同學,獨自坐在樹蔭下看天空中變化不定的雲彩或地上昆蟲的各種動態。因此老師覺得他將來可能會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諾貝爾的外婆很疼愛他,經常給他講一些瑞典和丹麥的童話故事,這時他總是乖巧地靜靜地聽着,腦海裏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所燃起的無數幻想,可能就是日後發明創造的胚芽吧!

諾貝爾9歲那年,父親從俄國來信説,他已在聖彼得堡開設了一家制造軍用機械的工廠,俄國對他很重視。父親叫全家到他那裏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諾貝爾10歲生日那天,全家人離開瑞典,乘坐輪船渡過波羅的海向聖彼得堡出發。

父親到碼頭上迎接他們。諾貝爾坐在馬車上左顧右盼,望着高聳的寺塔及洋葱頭狀的屋頂,對異國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驚奇。到達新居安頓下來後,父親對三個孩子説;“今後你們弟兄三個要彼此勉勵,努力學習,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父親問老大羅伯特:“你將來長大打算做什麼?”羅伯特説:“我一定要成為偉大的技師!”父親又問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説:“我們家向來很窮,所以我要做一個大企業家,賺很多很多的錢。”諾貝爾不等父親問他,就搶着説:“爸,我將來要當發明家!”母親嚴肅地説:“好啦好啦,將來想做什麼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讀書。”

諾貝爾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讀書很用功,很快學會了俄語,接着又學會了英語、德語。他的學習興趣廣泛,不僅閲讀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面的書籍,更喜歡文學,偶爾還作詩自我欣賞呢。

有時候,諾貝爾和哥哥們到父親的工廠去,他總是被那些轉動中的機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卻又發現了更有趣更好玩的東西,那就是裝入水雷的火藥。當時的火藥,無論是用於槍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諾貝爾會偷偷地帶點火藥回家,為了避免讓爸爸發現而捱罵,他經常把火藥粉放入紙袋中悄悄帶走。

諾貝爾用帶回家的火藥做煙火,他把火藥放在紙筒裏,然後豎立在草地上,點着火後,火藥會“咻——”的一聲,在黑暗的夜晚中噴出美麗的火花。他又模仿父親的發明,嘗試做地雷來玩。他先用紙把火藥粉包成圓團,再用較韌不易破的紙搓成長條,作導火線。他覺得這還不好玩,又把火藥裝入小空罐中,封緊蓋子,再點燃導火線。“砰!”炸裂的罐子發出了巨響,蓋子飛了起來,大家都嚇了一跳,跑出來看是怎麼回事。諾貝爾的調皮很快被父親知道,父親嚴厲地禁止他再玩火藥。

工廠的員工們聽説此事,不再讓諾貝爾接近火藥。諾貝爾心想:“哼,不給?我就自己製造火藥。”他翻閲化學課本,原來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難怪火藥都是黑乎乎的呢。諾貝爾的試驗成功了,因此他又開始玩煙火了。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遊戲,最後難免被父親發覺而遭到禁止。但諾貝爾從玩耍中,發現了火藥包紮的鬆緊與爆炸強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轉眼間諾貝爾長到17歲了。這時他的兩個哥哥已在父親的工廠裏工作。父親跟母親商量,想讓諾貝爾也到工廠上班,專門搞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為了讓他先打好堅實的基礎,父親先派他去美國,跟那個發明螺旋槳式汽船的瑞典人學習一段時間。

於是諾貝爾第一次離開父母親,遠涉重洋到了美國。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國大發明家艾利克遜門下。艾利克遜對他深表歡迎。

諾貝爾跟艾利克遜學習了許多有關各種機械的技術,並幫助艾利克遜從事熱空氣引擎的研究工作。熱空氣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輪機,在當時還沒有普遍使用。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得知物體燃燒發熱使氣體膨脹產生力量的原理,並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

可是單獨來到遙遠的國度的諾貝爾,心中交織着複雜的情感,這使他對文學的興趣勝過對機械的研究。每當他想家感到孤寂時,大詩人雪萊的詩便成了他的寄託,寫詩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過去了。諾貝爾辭別艾利克遜,離開美國踏上歸途。當他路過巴黎時,他想在此學習化學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賞巴黎美麗的風景以培養他作詩的靈感。

諾貝爾在聖彼得堡時已有一定的法語基礎,為了使自己的法語更流利,他進了一家法語會話補習班。在補習班裏,他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海誓山盟私訂了終身,但遺憾的是,他所深愛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這個打擊,使諾貝爾無心留戀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禮之後,就離開了這個心碎而難忘的地方,專心致力於將來的理想與事業,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聖彼得堡。

剛滿19歲的諾貝爾回到了闊別兩年的親人身旁。父母的身體都很硬朗,公司業務也相當景氣。他的大哥擔任了公司經理;二哥擔任工廠廠長,都成了優秀的技師,且在工作上能獨當一面。父親決定把諾貝爾安插在指導發明的單位工作。

諾貝爾第二天就到工廠上班了。他每天的工作相當繁重,終於積勞成疾,病倒了。家裏人想讓他去南方温暖的鄉下靜養,可諾貝爾卻想去德國。他希望能趁這個機會學習德語。尤其他認為德國有最好的化學技術,因此他就來到靠近阿爾卑斯山的温泉地養病。等身體康復後,他就立刻啟程回到了聖彼得堡。

這時候,俄國和英法聯軍發生了戰爭。諾貝爾家的工廠大量生產水雷,供不應求。水雷的威力被證實後,有兩位化學專家來到工廠訪問,他們就是在俄國學術界留下許多功績的希寧和特拉浦博士。

父親把諾貝爾介紹給兩位專家。希寧説:“為了使俄國獲勝而早日結束戰爭,我們想製造威力強大的炸彈,能不能和你們工廠共同研究?”諾貝爾説:“當然可以,不過,這大突然,一點頭緒也沒有呀。”特拉浦博士説:“這點你不用急,我這裏有強烈的液體爆炸物,但它的威力無法確定,有沒有實用價值,還沒有把握。”他説着拿出個裝着透明液體的瓶子來。

諾貝爾一見便説:“啊,銷化甘油!”他從書本上得知,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學家沙布利諾發明的,今天他是頭一次看見。沙布利諾因試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傷,從此便停止了試驗。

兩位專家把瓶子留了下來,讓諾貝爾做試驗用。諾貝爾此時再也不會想到,這件事後來會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帶給他輝煌無比的人生。

諾貝爾和父親開始細心研究硝化甘油。由於它呈液化狀態,稍微處理不當就會發生可怕的爆炸。但硝化甘油卻是心臟病患者的有效醫療用品,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俄國最終戰敗了。諾貝爾家的軍事工廠因此陷入了困境,被迫停工。父母親帶着諾貝爾的弟弟回瑞典去了,諾貝爾和兩個哥哥仍留在聖彼得堡。工廠換了新老闆。諾貝爾由於改良了晴雨表、水計量表並取得了專利,受到老闆器重。這時候,父親來信説他已開始對硝化甘油做研究,並問諾貝爾的進展如何?諾貝爾決心繼續研究,不輸給爸爸。

經過許多次試驗,諾貝爾發明了將硝化甘油裝入小玻璃管中再放進一個鐵罐裏,四周塞滿黑色火藥,再用導火線點火。“轟!”一聲巨響,試驗成功了!這種能使火藥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諾貝爾的發明物“雷管”。

由於諾貝爾發明雷管,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於礦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此他高高興興地把這項發明帶到了父親身旁。而他父親在這方面卻毫無進展。

諾貝爾和父親打算成立一個諾貝爾硝化甘油公司。為了籌措資金,諾貝爾前往法國,四處拜訪巴黎銀行,向他們説明他從事的是一種具有偉大遠景的事業。但是,沒有一家銀行願意貸款給他。後來,幸運之神終於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崙三世對他的發明很感興趣,認為硝化甘油在軍事上將有廣泛用途。諾貝爾因此獲得了10萬法郎的貸款。

諾貝爾和父親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外,籌建了一個小型試驗工廠,這就是諾貝爾火藥工業公司的前身。1863年諾貝爾滿30歲時,火藥工廠正式開始製造硝化甘油。他的弟弟艾米爾也是個炸藥迷,每天泡在工廠裏,幫助父親和哥哥。不料由於大意,9月3日這天,工廠突然發生爆炸,成了一片火海!諾貝爾和父親趕到出事現場時,工廠已成了一片廢墟。他們從殘留的灰燼中找到五具遺骸,其中一具便是諾貝爾最疼愛的小弟艾米爾。

經受這次重大刺激後,父親因腦溢血而病倒,母親終日以淚洗面。諾貝爾也是悲痛萬分!他從悲傷中重新再奮起,並立下一個宏願:“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製造的方法。”

無奈警察機關嚴禁諾貝爾火藥工廠復業,並不准許他們在離市區5公里內做這項危險試驗。諾貝爾於是到鄉下去尋找用地,但人們都拒他於千里之外,他不得不死了這條心。諾貝爾只好買了一艘大船作工廠,到一個大湖上作試驗。儘管如此,其它船隻上的人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而心驚膽寒,不許諾貝爾的“水上工廠”靠近。諾貝爾不得不經常改變停泊位置。

硝化甘油炸藥又生產出來了,但由於爆炸事件,沒有人敢購買。諾貝爾心想,沒有人敢使用,我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他於是決定擴大宣傳,並親手做示範表演,讓人們知道這是一種不僅威力強大而且安全可靠的炸藥。受邀者目睹了他的示範表演,漸漸地打消了疑慮,工廠的訂單又源源而來。

諾貝爾又到德國漢堡去開設火藥工廠。工廠不大,四周環繞着4米厚3米高的圍牆。這座小小的工廠,從此卻支配了世界火藥界。漢堡的硝化甘油工廠,不久成為熱門的消息而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

當時在德國,硝化甘油也僅僅是被用在鐵路工程方面和鐵礦的開採上。

諾貝爾的硝化甘油信譽步步高昇。其實硝化甘油和從前一樣,依然是危險的爆炸物。它之所以沒有節外生枝,是因為德國氣候寒冷,硝化甘油在低温下不易爆炸的緣故。這種炸藥搬運起來也很危險。由於硝化甘油是一種粘稠的液體,有些無知的人竟把它當做潤滑油來使用。更可笑的是,有一個旅館的服務員,竟以為那是光亮劑,拿它擦皮鞋和皮褲。

有一位德國旅客到紐約旅館投宿,外出時他把一個小盒子存放在服務枱。服務員不知道盒內裝的是硝化甘油,隨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服務員發現小盒子冒黃煙,驚慌之餘,他拿起盒子就往馬路上丟,轉眼工夫,就引起了一場大爆炸。附近一帶民房的門窗玻璃全被震破,而馬路上丟盒子的位置炸成1米的深坑!

這件事立刻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以最醒目的標題、最大的篇幅譴責硝化甘油。

1866年3月,巴拿馬一艘名叫“歐洲號”的輪船離港時,甲板上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致使17人死亡,船身嚴重受損。在舊金山一個倉庫中,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14人死亡……

接踵而來的爆炸災害,致使各國都嚴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貯存和製造。聆聽這些駭人聽聞的消息,硝化甘油最早發明人沙布利諾震驚地説:“我怎麼會造出這種殘害生靈的罪惡物品來?我真後悔呀!”

諾貝爾面臨這些打擊和不絕於耳的責難,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想起那些無辜的被炸死的人們,想起可憐的弟弟艾米爾,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研製出十分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藥來。經過無數次試驗,他終於研製出一種用雷管引發的、固體狀態的硝化甘油炸藥。

1866年10月,德國克魯伯地方組織了一個硝化甘油炸藥審查委員會,對諾貝爾所製造的炸藥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一定安全審查。全體委員審查後一致認為:這是一種成功的產品,在使用和運輸方面都可以絕對放心。

多年來的辛勤努力,終於有了結果。第二年年初,德國礦業界人士前來訂購大批硝化甘油炸藥。由於採礦的效率提高,而且從未發生意外,礦商們個個眉開眼笑。接着,法國、英國也來採購,連諾貝爾的祖國瑞典也訂購了。諾貝爾見瑞典已願意採用,高興地説:“我總算能夠為祖國盡一點心力了。”

一度被視為可怕的危險物品,現已成為賜福人類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藥用途之廣難以盡述,像隧道工程、開發鐵路、挖掘運河、開山闢地、鋪路架橋等等,都需要它。

硝化甘油炸藥促進了世界科技的快速進步。諾貝爾的克魯伯火藥工廠在不斷地擴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藥的供應量達3120噸。

不久,德國和法國爆發了戰爭。當時德國稱為普魯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法國無法抵擋新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威力,終於向普魯士投降。諾貝爾聽説被炸死炸傷的士兵令人慘不忍睹,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他又憶起了慘死的幼弟艾米爾。他深深地責備自己説:“硝化甘油炸藥竟然給人類帶來痛苦,帶來不幸!我有罪呀……”他的工廠投資合夥人勸慰他説:“不,您千萬不要這麼想,炸藥本身無罪,是戰爭帶給人類痛苦的。炸藥用來開礦、鋪路、搞建築,不是為人類造福的嗎?”

1872年9月3日,諾貝爾的父親與世長辭,終年71歲。父親去世後,母親仍留在斯德哥爾摩老家,過着孤寂而平靜的晚年。諾貝爾的兩個哥哥也很有出息,他倆在俄國的巴庫發現了油田,開辦了一家石油公司,並且發明了用地下管道輸送石油。公司的年產量達20萬噸。

諾貝爾因經營硝化甘油炸藥而發了大財,成為世界聞名的大富豪。他後來遷居到意大利,一直到去世。

諾貝爾一生刻苦學習和鑽研,他不但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還發明瞭汽車自動剎車裝置、石油連續蒸餾法等,共取得了355件專利。

諾貝爾雖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依然與過去一樣,從不奢侈浪費。他經常把大筆款項捐給慈善事業,毫不吝嗇。諾貝爾慷慨大方之名,很快傳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幫助的窮人絡繹不絕,但諾貝爾從不厭煩,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每天都有大羣的貧民等候他救濟,諾貝爾深感為難,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寫信給哥哥談起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計每天支出的救濟費約2萬克郎以上。一年下來就得花去700多萬克郎。長此下去,恐怕世上最富有的人也招架不住了!”儘管如此,諾貝爾仍盡力幫助窮困的人,可惡的是這些人中總是夾有詐騙之徒和無賴。

諾貝爾多才多藝。他自幼喜愛文學,平時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閒閲讀小説和作詩。他更喜歡哲學,他説:“飯可以不吃,哲學書不可不讀。”正是哲學的思辨和文學的想象力,推動了他的科學發明。他喜歡易卜生的戲劇,他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錯。他不但經常寫詩,30歲那年還寫了一部名為《兄弟》的小説,後來又寫過一部《非洲的光明時代》的歷史小説。1885年,諾貝爾還寫過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1896年臨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報應》的悲劇。

諾貝爾不像有些發明家只會搞發明不會經營,他還是個極精明的大企業家。他終生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創造、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的不變法則。他很瞭解商業界的陰謀險詐與反覆無情的激烈競爭。諾貝爾將世界各地硝化甘油炸藥公司聯合起來,形成龐大的“托拉斯”,無論在生產、經營、技術等方面均由他獨攬大權。這種托拉斯的營運組織,已為世界各大跨國公司採用,這是諾貝爾在商業上的一大成就。

諾貝爾的托拉斯成為世界性的特大企業,1886年他就擁有9.7億美元的資產。

但是,如果諾貝爾只是位發明家和企業家的話,那麼諾貝爾獎也不可能誕生了。諾貝爾一生最偉大的發明是硝化甘油炸藥和飛行炮彈。這兩樣東西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用於防衞又可以用於侵略。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為人類造福,致力於世界和平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所以在1896年他臨去世時,留下了永恆的遺囑:將他財產的一部分,作為諾貝爾獎基金。頒獎典禮定於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由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頒獎。

成功人士的故事2:比爾·蓋茨

從退學建立微軟,到成為世界首富,蓋茨只用了20xx年的時間。此後,這個被美國人譽為“坐在世界巔峯的人”就再也沒有從這個位子上下來過,一坐就是20xx年。

互聯網仍然充滿魅力

其實,蓋茨作為世界首富的日子也是波折不斷。在1998年股票市場的互聯網泡沫出現前,蓋茨的財富已經達到近1000億美元。20xx年網絡股熱潮開始消退,微軟股價下滑了近63%,蓋茨的身價也隨之縮水了近一半。儘管蓋茨依然保持着全球首富的位子,但是與第二名的差距已經是越來越小,那時人們紛紛預測,隨着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蓋茨遲早要讓出“天下第一”的寶座。

然而事情發展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20xx年以來,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帶動了互聯網業的回暖。且不説屢創奇蹟的Google等後起之秀,微軟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也很搶眼,蓋茨的財富重新水漲船高。在過去一年裏,蓋茨的財富增加了近8%。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沃倫·巴菲特曾評價比爾蓋茨説:“如果他賣的不是軟件而是漢堡,他也會成為世界漢堡大王。”言下之意,並不是微軟成就了蓋茨,而是其商業天賦成就了這個世上最富有的人。

對於理財,蓋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對微軟公司前途的信心使蓋茨仍然把財富的絕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儘管他已經不擔任公司的CEO,但是作為微軟的首席架構師,他仍然主導着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不過精明的他也會在好的價位適當地套現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記錄顯示,上個月蓋茨就在公開市場出售了100萬股微軟股票,獲得收入近2700萬美元。

當然,像蓋茨這樣的聰明人是決不會把“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具有遠見的蓋茨早在網絡股泡沫破裂之前就開始分散投資了。蓋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資公司,據瞭解,該公司管理的投資組合價值10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穩定的債券市場,主要是國庫券。

蓋茨看好代表新經濟的數字及生物技術產業,但在投資時並不排斥傳統經濟,尤其看重表現穩定的重工業部門。蓋茨曾通過自己的投資公司收購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7.8%股份,後來這些股票幾乎上漲了一倍;他對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的投資也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不到一年內股價就上升了大約1/3。此外,蓋茨也喜歡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很強的公用事業公司投資。而蓋茨對科學創新的興趣,也使他把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方向。

自稱善用每一分錢

曾經有人計算過,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可以怎麼花,結論是:可以買31.57架航天飛機,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買15.6萬部勞斯萊斯產的本特利大陸型豪華轎車。但是事實上,富可敵國的蓋茨夫婦生活很儉樸,唯一可稱得上奢華的只有他們位於西雅圖郊區價值5300萬美元的豪宅。不過據到過蓋茨家的人介紹,豪宅內陳設相當簡單,並不是常人想象的富麗堂皇。蓋茨曾説過:“我要把我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價值,不會浪費一分錢。”

在過去幾年裏,蓋茨把他的大量個人財富捐獻給了慈善事業。據統計,蓋茨至今已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近29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蓋茨夫婦兩人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組織,其基金規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會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倫敦慶祝自己50歲生日的時候,對在場的記者表示,名下的鉅額財富對他個人而言,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他準備把這些財富全部捐獻給社會,而不會作為遺產留給自己的兒女。

世人對蓋茨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是成功的企業家,有人説他壟斷行業、欺凌弱小;有人説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説他是一個虛偽的人———他的慈善之舉只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公關活動;有人説他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説他只會貪婪地在股市中套現,從微軟用户的身上榨錢……但是就像美國人説的那樣:“不管你是愛他,還是恨他,你都無法漠視他———這就是比爾·蓋茨的魅力。”

成功人士的故事3:李嘉誠

有關李嘉誠在香港地產和股市的風雲故事,也是世人皆知的故事了,在此我輯錄一些其它的資料來全面認識李嘉誠。

一、遷冊風波中的李嘉誠

據港府公佈的統計數據,20世紀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約2~3萬人;90年代初開始,每年以6萬人的速度外流。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工商業者和專業人士。

據1990年12月18日香港《明報》《東方日報》,到該年11月底止,“香港已有77間上市公司遷冊海外”,“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1/3”,“現時在香港四大財團中,只有李嘉誠的長實系集團和施懷雅的太古洋行集團尚在香港註冊”1989年北京風波,信心危機再次爆發,恆指於開市首日,狂瀉580多點。遷冊流四起,華商都看李嘉誠的--他是香港首富,長實系在港上市公司佔總市值的10%強。在這種形勢下,李嘉誠不得不站出來説話,11月20日的香港報章,發表了他的長篇言論,核心內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後仍會繼續繁榮,香港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

1990年中,遷冊風再次振盪。輿論盛傳,香港最大財團匯豐銀行,將借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之機,變相遷冊倫敦。合併及遷冊花費了兩年時間完成,匯豐在香港地位舉足輕重,工商界深為不安。匯豐大班浦偉士發表講話,言稱匯豐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業務仍以香港為最大基地。

匯豐完成遷冊不久,李嘉誠突然宣佈辭去匯豐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職位。據傳,李嘉誠對匯豐遷冊持反對意見,他的意見未被董事局採納,最後導致這一結果。

二、李嘉誠和祖國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節典禮。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的38年來,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

這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為不安,馬上覆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羣眾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羣眾公寓兩處共9幢,4~5層不等,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説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的土壤,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説話,也什麼都説不出來,説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誠説到這,已淚水潸然。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醫療條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從1992~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

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贊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

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時用電話與長實系四間公司的首腦聯繫,取得共識後,即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公司的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數日後,李嘉誠得知汕頭遭遇強颱風災害,即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李嘉誠在廣州市、廣東省的其他地方,先後有數千萬港元的捐款。較大的捐贈項目有:認捐1000萬港元,資助廣州市科技進步基金;以公司名義,捐助1000萬港元予廣東省教育基金會。

汕頭大學的建立,是李嘉誠在祖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8億港元。

……

有關李嘉誠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在幫助中資公司在香港鼎立、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投資實業等,隨着香港的迴歸,“長江”真正回到祖國懷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李嘉誠的財富對他個人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了,最有意義的是:李嘉誠以其一生的成就告訴我們這些後來人,創業很艱辛但又很簡單,只需要一個字“誠”,而且越是在危難、貧賤之中的越要懂得利用誠實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誠實與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李嘉誠的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誠實與誠信,中國人不能丟,因為我們丟不得、丟不起啊!

成功人士的故事4:居里夫人

1920xx年11月的一天,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把該會的最高獎賞——戴維獎章,掛在一對年輕夫婦的胸前,以表彰他們為人類發現了一種極其珍貴的放射性元素——鐳。

這對年輕夫婦,就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居里夫婦——彼埃爾·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婦兩人望着紛紛前來祝賀的人們,同時流出了熱淚。

人們只知道發現這種稀有元素的意義,可有誰知道他們付出多少艱辛的勞動。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僅是鐳元素的主要發現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別人沒有的艱難的歷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原名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少年的瑪麗,雖然家境貧寒,但十分好學,16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沙女子中學,並獲得金質獎章。

但那時的波蘭,已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女子沒有上大學的權利。家境貧困,又無力到國外求學,因此只好到鄉下當了5年家庭教師。在此期間,她省吃節用,積了一點錢準備到國外求學。

1891年的冬天,這個年輕波蘭女青年隻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

雖然這時天氣很冷,但這位女青年的胸中,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為,她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學學習,這是她多年夢寐以求和為之奮鬥的理想。

現在,她的理想就要變為現實,怎麼能不激動呢!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之後,這位貧窮的波蘭姑娘每天上課來得很早,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貫注地傾聽教授講解。下課之後,除吃飯之外,不是到實驗室搞實驗,就是到圖書館讀書。很快,便成為全班中最優秀的學生,備受教師的重視和同學的尊敬。

在生活上,瑪麗因經濟拮据,過着非常艱苦的生活。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又小又矮的閣樓,忍受着夏天的悶熱和冬天的寒冷。為了擠時間學習,常常幾天不做飯,只吃現成的塗上黃油的麪包。

晚上為了節省燈油,就到附近圖書館看書,一直到圖書館關門後,才回家點起小煤油燈,伏案學習直到凌晨兩三點鐘才去休息。

由於長期勞累,再加上營養不良,瑪麗得了貧血症。有一天,她與一位同學剛走出教室突然頭暈腿軟,暈倒在地,在場的同學嚇了一跳,趕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醫院。瑪麗的姐夫是這家醫院的一位醫生,當他聞知此事慌忙趕來時,瑪麗已經甦醒過來,他連忙替瑪麗檢查,心中馬上明白了。“這幾天你吃些什麼東西?”姐夫問。“這幾天……吃什麼……飯呀!”瑪麗慌忙答道。“真是飯嗎?!”姐夫又問了一聲。瑪麗什麼也不説了。

後來,姐夫才瞭解到,這幾天,瑪麗為了節約錢去購買必要的學習用品,每天只吃一把小蘿蔔和半磅櫻桃。同時,為了趕功課,每天睡不足三個小時。就這樣,這位貧窮的女學生,終於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於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在物理系畢業,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績在數學系畢業,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學成畢業後,瑪麗本想回波蘭為祖國服務。

但由於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法國物理學家彼埃爾·居里,才決定留下工作。

1895年,瑪麗和居里結婚,以後,人們稱瑪麗為居里夫人。就在這一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透過固體物質的X光射線。

第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又發現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與X光線相似的奇妙的射線。這種奇妙的射線,對瑪麗來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認為,這是個絕好的研究課題。

於是,就同丈夫彼埃爾商量。“這個課題雖好,可難度太大,研究起來怕是不太容易”彼埃爾關切地説。“這我知道,”瑪麗笑道:“正是因為它有難度,我才去選擇它!”看着妻子認真而堅定的面孔,彼埃爾沒説什麼,開始為妻子奔東忙西,做起籌備工作,經過彼埃爾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來工作過的理化學校借到一間又寒冷又潮濕的小工作間。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課題,同妻子一道進行工作。可實驗條件太差,屋頂漏雨倒不要緊,最麻煩的是儀器太少。

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這些外在條件放在眼裏,因為她知道,科學研究方面的難度比這些更大,她心中關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線的不只有鈾,還有釷,可見貝克勒所發現的光線要比鈾放射的光線強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膽判斷:還有一種物質能夠放射光線,這種新的物質,也就是還未發現的新元素,只是極少量地存在於礦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為“鐳”,因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當時很多科學家並不相信,認為居里夫婦只是一種假設,甚至有人説道:“如果真有那種元素,請提取出來,讓我們瞧瞧!”要提煉鐳元素,需要足夠的瀝青鈾礦,而這種礦很稀少,價格又很昂貴,他們可根本無法得到。這件事後來傳到奧地利,迅速得到奧地利政府的支持,贈送他們一噸已提取過鈾的瀝青礦殘渣,這才開始了提取純鐳的實驗。

經過3年多的艱苦工作,居里夫婦終於在1920xx年提煉出0.1克鐳鹽,接着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發現這種元素的放射性比鈾強200萬倍,因而它不用藉助任何外力,就會自然發光發熱。鐳的發現,引起科學乃至哲學的巨大變革,為人類探索原子世界的奧祕打開了大門。

可以説,它的發現,開闢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並由此誕生了一門新興的放射學,所以,鐳被譽為“偉大的革命者”。正是因為居里夫婦為科學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二年,他們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金。過後不久,人們又發現鐳在醫學方面的價值,給癌症患者帶來了福音,這使本來已經非常昂貴的鐳,變得更加珍貴。

有人勸説居里夫婦説:“您如果去申請專利,定會成為百萬富翁!”“不,鐳是一種元素,它應屬於全世界!”居里夫婦毫不猶豫的回答。居里夫婦非常信奉“科學是無國界”的,也可以説,這是他們獻身科學的共同宏願。但不幸的是,1920xx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車禍中彼埃爾·居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居里夫人強忍悲痛,繼續進行自己的科學研究。

1920xx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離出純鐳,分析出鐳元素的各種性質,精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在同年居里夫人出席的國際放射學理事會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單位,同時採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鐳的國際標準。

1920xx年5月,一位美國女記者在訪問居里夫人時問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挑選,你最願意得到什麼?”“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作研究。但它的價格太高,我實在買不起。”居里夫人答道。“您不是把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嗎?”女記者不解地問。“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屬於實驗室的。”這位記者聽完這番話,心中感慨萬千,被這位女科學獻身科學的無私精神深深感動,當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里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要贈給居里夫人一克鐳。

次年5月,美國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居里夫人。在贈送儀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再次聲明:“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有財產。”這位偉大的女性,在一生中共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時還被聘為其它15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她共接受過7個國家24次獎金和獎章,擔任了25個國家的104個榮譽職位。

1934年7月4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與世長辭了,但她精神永遠激勵着後人!

成功人士的故事5: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這樣,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説,“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囱。那煙囱只有踩着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着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囱,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囱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着説:“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囱時乾乾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乾淨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説,“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羣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輝。

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以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就滿足了,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沮喪了。這多麼愚蠢啊!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嚮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