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橋的詩句—《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來源:文書谷 4.02K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原文

關於橋的詩句—《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讚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簡介

宣城地處皖南,向以名山勝水而著稱,所以開篇就以“江城”、“山晚”領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徵。詩人登上陵陽山頂上的謝朓樓,縱目四覽,只見一片晴空萬里,暮靄飛嵐、斜陽夕照之中,宣城一帶山山水水簡直如同一幅彩繪的畫卷。分別從城的東南面和東北面蜿蜒流過的宛溪和句溪,到城下匯合,其所環抱着的城郭如同一片明鏡,景物歷歷在目,澄澈中透現着明麗,而宛溪上的鳳凰、濟川兩座拱橋,倒映清澈的溪水中,在晚霞的映照下,則猶如雨後彩虹一般炫麗奪目。這樣的寫景,無疑使得“江城如畫裏”的感受更加生動而具體。時值傍晚,詩人的眼光被裊裊升起的炊煙所吸引,只見城郭內外,葱鬱的橘柚都已掛上橙黃的果實,而在炊煙的瀰漫中似乎帶有了絲絲寒意,而山風吹過,梧桐的綠葉已開始泛黃,顯出蒼老之色,可見秋色已深。這種寒意、秋色,與前面的明麗山水顯然形成了一種反差,促使詩人的內心頓生感慨,想到自己被權貴排擠,浪跡江南,到這裏來憑弔謝朓之遺蹟,有誰能瞭解自己的心跡呢?謝朓是南朝著名詩人,擅長山水之作,向為李白所欽慕,李白詩中多有讚頌謝朓之句,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的詩歌創作特別是山水詩就多有學習、借鑑謝朓之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