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西湖的詩句—《湖上晚歸》

來源:文書谷 2.72W

《湖上晚歸》原文

描寫西湖的詩句—《湖上晚歸》

濕雲鴉背重,野寺出新晴。

敗葉存秋氣,寒鍾過雨聲。

半檐羣鳥入,深樹一燈明。

獵獵西風勁,湖心月乍生。

 《湖上晚歸》鑑賞

“濕雲鴉背重,野寺出新晴”,輕吟首句,一股深秋涼意便襲面而來。雖然句中無一字寫秋, 寫晚, 卻緊緊把握住暮秋黃昏綿雨暫歇的特定景色。“濕雲”,既非雨中烏雲,也非雨後淡雲,而是彷彿被剛才的秋雨浸濕泡透,仍蓄積着濃厚雨意的陰雲。歸窠的羣鴉則暗點詩題“晚歸”。而一“重”字,不僅用通感手法將視覺傳達為輕重覺,而且將前兩景聯接在一起,滿天濕雲好象堆壓在羣鴉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濃。在這陰雲鴉羣組成的潑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這一“出”字又頗妙, 似寫原被雨簾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現 “出”, 又似寫這新晴是因為野寺顯現才顯 “出”。晴以襯陰, 更渲染出湖岸周圍陰沉、荒涼的氛圍。

頷聯寫歸途所見與所聞,又選擇兩個有特徵的景物。詩人不寫枯葉、落葉,而寫“敗葉”,這是被秋雨秋風摧折的殘枝敗葉,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氣息。“寒鍾過雨聲”一句尤見工力。這裏又一次運用通感手法,將聽覺(鐘聲)轉化為膚覺 (寒),但妙在不是簡單直接的使用,而是寫遠處野寺傳來的陣陣鐘聲,彷彿經過秋雨的淋洗,也帶上了陣陣寒意,與整個畫面自然相貼。此聯不只描摹了秋色與秋聲, 而且傳達出詩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過地點、時間的轉移寫出了“歸”字。將近歸處,看得見屋檐了。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許是被歸飛的羣鳥擋住了吧;更近歸處,已可見樹叢中那一星燈火,時間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謂“移步換形”,這裏卻以景的 “換形”而暗寫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歸來後回望湖中,黃昏過去,夜幕降臨,勁厲的西風中,一輪明月初升, 映在雨後湖心中。西風之“動”反襯出湖月之靜。我們也彷彿看到詩人靜靜地佇立湖邊,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歸途秋景。

全詩無一字寫人,卻無一句不寫出了“人”。因為作者沒有簡單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詞造語, 寫出他心靈所感受的 “景”, 因而這景也就表達了“人” 的感受、人的行動、人的心情, 所謂 “景中有人”。這正是此詩佳處。

《湖上晚歸》作者簡介

蔣士銓(1725—1784)清代戲曲家,文學家。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