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愁的原創散文:村頭的皂莢樹

來源:文書谷 2.54W

編者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也是代表着鄉愁的佳句,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有關鄉愁的散文《村頭的皂莢樹》。

關於鄉愁的原創散文:村頭的皂莢樹

鄉愁,這個大多數人嚮往卻又漸行漸遠的詞。

“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題記

村子的東頭有一棵皂莢樹,年已七旬的李忠厚老人説,估計渤海村沒有人能説出這皂莢樹有多少年了,他父親告訴他自打他記事起就有這棵樹了,所以估摸着差不多有220xx年左右了吧。

皂莢樹很高,差不多有三四層樓左右;樹冠很大,不説枝葉參天,密密層層的枝葉,想找個縫隙兒透過去看看天,看看太陽,那是辦不到的。所以,每年到了夏天的傍晚,皂莢樹下就圍滿了年老的、年輕的、年幼的人兒,各有各的活兒,各有各的樂趣……年老的人搬個小凳兒,坐在皂莢樹下,拿着煙袋,噙着煙嘴兒,在明明滅滅的煙頭裏,吧嗒吧嗒地回憶着過往;年輕的後生坐在樹下,脱去了外衫,爽朗的笑聲憧憬着來年;小孩兒在樹下,扭着屁股,你追我趕;婦女們坐在外圍,手裏也沒消停着,有給新定親的對象納鞋墊的,有給家裏的那口子納鞋底的……皂莢樹用自己的枝丫,無私地為自己的子民帶來涼爽、帶來歡樂。

到了白天,村子裏忙碌起來了,下地的開着拖拉機、扛着鋤頭下田去了,搞運輸的開着輕卡、重卡上路去了,小媳婦兒的掃把在院落裏揮舞起來了,年邁的婦女讓炊煙冒出了煙囱,經商的小販兒來了,吆喝聲抑揚頓挫,此起彼伏……皂莢樹見證着鄉親們的勤勞、見證着村子的喧囂,見證着張家的門臉房蓋起來了,也目睹了李家的門口新買了一台小汽車……同時皂莢樹也在替代着好客的渤海人,站在村頭,熱情地遮風擋雨,迎來送往……

遠方的遊子坐着班車,遠遠的便望見了皂莢樹,於是鄉愁便化成了滿目的淚眼婆娑;皂莢樹下的石碑上,但凡有村裏亡故了的人,訃告是要在此張貼的;每年的元宵節,小孩兒的紅燈籠如果沒有圍着皂莢樹繞一圈,大人是不允許回家的……皂莢樹成了一個活的見證,吐故納新,生生別離……

其實皂莢樹下早幾年前是村東頭的澇池,人們用澇池裏的水洗衣、飲馬、洗澡,天旱時澆地、雨澇時排水……然而近幾年天雨逐年減少,澇池裏的水得不到供給,露出了黑色的、龜裂的池泥,於是有人便將垃圾倒下了池塘…如今澇池已經要被填滿了……

在《20xx年鄉村工作振興戰略》的導引下,在“建設美麗鄉村,整治提升水環境”的目標指導下,社區黨委和包聯部門利用既有的澇池設施,發揮澇池在改善區域小環境方面的作用,清理改造澇池並對周邊的環境景觀進行提升。讓讓居民真真正正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皂莢樹,又要見證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了……

作者:王傑

公眾號:金水文學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