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老屋

來源:文書谷 3.69K
母親的老屋

很暖的週末。母親執意要回鄉下為老屋油漆門窗。
老屋並不算太老,迄今也只是三十幾個年頭,是鄉下小村裏唯一一幢青磚灰瓦的房子。在母親眼裏,它一直是她魂牽夢繞的結,是她心中永遠的家。以至於從老家搬來城裏十幾個年頭了,她還總是念念不忘地嘮叨着老屋的諸多好處。
我對家的概念是無法與母親等同的。也許並不是代溝的問題,而是兩個女性對生活對家庭的理解觀念不同吧。老屋是母親嫁了父親之後親手一點點蓋起來的,母親常常提起這段事。説那時因為生產隊需要扒掉她跟父親結婚後棲身的兩間小小東廂,才給了這塊地基。生產隊裏派了人工來幫忙蓋新房子,很短的工期,必須加了夜班地蓋,因此母親也成了蓋房子隊伍中的主力。而父親,因為在外地工作,除了託人找機會買回些上樑用的木料及小村人羨慕的青磚灰瓦外,就沒有再幫上一點忙。
房子蓋好了,母親年輕的心一下子愉悦起來。事隔多年她依舊會動情地對我説起那些久遠的過去。她説剛搬進新房子裏到處濕乎乎的,可她一點也不在乎,這比起她剛剛結婚時爺爺分給她跟父親的那兩間東廂好上一千倍了。那小東廂沒有窗户,每逢切菜做飯的時候,都必須把兩扇黑木板門推開才能借點光亮,為這,有一次她切掉了自己的小半截指頭……
我看向母親伸出來的手,原本修長的手指不再是那般青葱圓潤,無名指上有一處凸現的疤痕,象在記敍着那些歷盡磨難的從前。
想來,母親那時的愉悦並不限於此,更多的是對那些美好生活的憧憬吧?!
因此,母親念及老屋的時候總是懷着深深的留戀的。她最想往那一院子的陽光,可以任由她將那些花花綠綠的被褥晾曬。她還想念院落裏那些被她巧妙安置了的空地,有花有草,有蔬有果。當她做着菜的當兒,都可以去院角割上一茬韭菜洗淨撒到要出鍋的菜餚裏。她蹲在城裏狹小的衞生間裏嘀咕:這城裏,洗個衣服也不方便,不抵咱老家的院子,從機井裏搖上一大池子清水,想怎樣漂洗就怎樣漂洗,那個感覺呀,唉……
這種失落我是無法感知的,雖然我走出老屋的時候十幾歲了,可是我們總要成長,總在追求着另一種温馨舒適的生活。城裏乾淨整潔的衞生間、沒有泥濘與雞屎狗糞的街道,是我倍覺舒心的首要原因。我用現代化的洗滌工具快捷對待那些看起來還是很乾淨的衣物,童年的老屋無論曾有過怎樣的樂趣,都已漸漸地不留痕跡地走出記憶了。
只是,每年我都會陪母親回去看老屋,看它是否還有着如昨的容顏。依着父親的意思,早就把它廉價賣給村裏人了。因為它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一無所用,並且在連雨的季節還要搭上小小的惦念。母親説,那房子梁木不好,瓦片也時間太久了,得提防着它會漏雨,會塌陷。那年是被生產隊催着蓋的房子,什麼都是湊合的……説這話的時候她的眼光是温柔的,沒有一點哀怨。我知道,那是她的驕傲,是她憑藉自己的雙手搭建的愛的小巢,在那小巢裏,她靠着自己的倔強與勤勞,靠着自己的智慧與節儉,繡花、織網地忙個不挺,養活了我跟妹妹長大,而父親微薄的工資則被她一點一點積攢了下來還了蓋房子時借的錢。
所以,母親是斷然不許別人打老屋主意的。她説即使塌掉也不會賣的,況且她是不會讓它塌掉的。每年,找了陽光明媚的天氣,她央我帶她回鄉下看它,就象看望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踏上小村的土地,母親的腳步變得格外輕快。村裏人很熱情地與她打招呼,羨慕地向她問起城裏的這樣那樣。每每此時,她都滿臉遺憾地數落,城裏沒有可以這樣拉呱的鄰居,城裏連曬被子的地方都沒有……
説着説着,也會自顧笑了,村人就調侃她説,那還是搬回來住吧!她也連聲應了好,只是要等外甥女再大一些。
多大才算大呢?我也不知道,這話已經被她説了七八年了,依舊在説。只是每次從鄉下回來之後,她的心情都會出奇地好,就好象城裏就真的沒有了陽光,城裏的被子就真的從未曬過似的。
我們都不跟她計較。隨着年齡增長,我竟也慢慢認可了母親眼中的很多東西。老屋的院牆上是可以爬滿薔薇花跟雲籮花的,老屋的院子裏是可以瓜果飄香的,老屋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小燕子呢喃的身影……站在老屋的平房上可以遠眺,那清清爽爽的風夾了泥土跟麥香的氣息飄過來了,那麼輕柔那麼愜意……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戀舊情結。只是所戀的事物跟程度各不相同。而生活,莫不也如母親眼中的老屋,每一步都是值得懷想的。那揮灑了你青春最美好年華織就的夢,怎麼能説丟棄就丟棄了呢?雖然,它是那般卑微渺小,在一些成功的人眼裏不值得一提。但是,它畢竟是母親心底最偉大的一筆財富。母親用半輩子的執着懷想着她的老屋,其實是在懷念着那些曾經美好的一去不返了的日子……
靜靜地環顧,看那不變的青磚灰瓦映襯着墨綠色的門窗,心底驀然有了些許感動,我拿起刷子,在老屋斑駁的窗櫺上輕輕塗抹起來……

很暖的週末。母親執意要回鄉下為老屋油漆門窗。
老屋並不算太老,迄今也只是三十幾個年頭,是鄉下小村裏唯一一幢青磚灰瓦的房子。在母親眼裏,它一直是她魂牽夢繞的結,是她心中永遠的家。以至於從老家搬來城裏十幾個年頭了,她還總是念念不忘地嘮叨着老屋的諸多好處。
我對家的概念是無法與母親等同的。也許並不是代溝的問題,而是兩個女性對生活對家庭的理解觀念不同吧。老屋是母親嫁了父親之後親手一點點蓋起來的,母親常常提起這段事。説那時因為生產隊需要扒掉她跟父親結婚後棲身的兩間小小東廂,才給了這塊地基。生產隊裏派了人工來幫忙蓋新房子,很短的工期,必須加了夜班地蓋,因此母親也成了蓋房子隊伍中的主力。而父親,因為在外地工作,除了託人找機會買回些上樑用的木料及小村人羨慕的青磚灰瓦外,就沒有再幫上一點忙。
房子蓋好了,母親年輕的心一下子愉悦起來。事隔多年她依舊會動情地對我説起那些久遠的過去。她説剛搬進新房子裏到處濕乎乎的,可她一點也不在乎,這比起她剛剛結婚時爺爺分給她跟父親的那兩間東廂好上一千倍了。那小東廂沒有窗户,每逢切菜做飯的時候,都必須把兩扇黑木板門推開才能借點光亮,為這,有一次她切掉了自己的小半截指頭……
我看向母親伸出來的手,原本修長的手指不再是那般青葱圓潤,無名指上有一處凸現的疤痕,象在記敍着那些歷盡磨難的從前。
想來,母親那時的愉悦並不限於此,更多的是對那些美好生活的憧憬吧?!
因此,母親念及老屋的時候總是懷着深深的留戀的。她最想往那一院子的陽光,可以任由她將那些花花綠綠的被褥晾曬。她還想念院落裏那些被她巧妙安置了的空地,有花有草,有蔬有果。當她做着菜的當兒,都可以去院角割上一茬韭菜洗淨撒到要出鍋的菜餚裏。她蹲在城裏狹小的衞生間裏嘀咕:這城裏,洗個衣服也不方便,不抵咱老家的院子,從機井裏搖上一大池子清水,想怎樣漂洗就怎樣漂洗,那個感覺呀,唉……
這種失落我是無法感知的,雖然我走出老屋的時候十幾歲了,可是我們總要成長,總在追求着另一種温馨舒適的生活。城裏乾淨整潔的衞生間、沒有泥濘與雞屎狗糞的街道,是我倍覺舒心的首要原因。我用現代化的洗滌工具快捷對待那些看起來還是很乾淨的衣物,童年的老屋無論曾有過怎樣的樂趣,都已漸漸地不留痕跡地走出記憶了。
只是,每年我都會陪母親回去看老屋,看它是否還有着如昨的容顏。依着父親的意思,早就把它廉價賣給村裏人了。因為它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一無所用,並且在連雨的季節還要搭上小小的惦念。母親説,那房子梁木不好,瓦片也時間太久了,得提防着它會漏雨,會塌陷。那年是被生產隊催着蓋的房子,什麼都是湊合的……説這話的時候她的眼光是温柔的,沒有一點哀怨。我知道,那是她的驕傲,是她憑藉自己的雙手搭建的愛的小巢,在那小巢裏,她靠着自己的倔強與勤勞,靠着自己的智慧與節儉,繡花、織網地忙個不挺,養活了我跟妹妹長大,而父親微薄的工資則被她一點一點積攢了下來還了蓋房子時借的錢。
所以,母親是斷然不許別人打老屋主意的。她説即使塌掉也不會賣的,況且她是不會讓它塌掉的。每年,找了陽光明媚的天氣,她央我帶她回鄉下看它,就象看望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踏上小村的土地,母親的腳步變得格外輕快。村裏人很熱情地與她打招呼,羨慕地向她問起城裏的這樣那樣。每每此時,她都滿臉遺憾地數落,城裏沒有可以這樣拉呱的鄰居,城裏連曬被子的地方都沒有……
説着説着,也會自顧笑了,村人就調侃她説,那還是搬回來住吧!她也連聲應了好,只是要等外甥女再大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