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

來源:文書谷 7.9K

青石板路發出的聲音則像鋼琴彈奏發出的樂音,清越激昂,而且腳步踏出的聲音,用木柱敲在石板上的聲音,獨輪車碾過的聲音都是不同的音調。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

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

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家鄉的石板路

我不知道我的記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我最清晰的是家鄉的石板路。我們村有三條石板路,村正前的一條向南一直延伸到“瀟賀古道”,也是我們村的挑鹽道。村後向北的一條是我村的“出街路”,也是我看到石板最完整的一條。還有一條是村右向西北的“趕集路”。除此之外,村裏的巷道也是用大大小小的石板鋪墊的確。這些用青石鋪陳的路,有的路段大小相嵌得很平整,也有的地段像齙牙一樣凸凹不平,其走向起伏是依據地形和路面狀況而定。一般而論,是尊重省力原理,彎曲而錯落着。

我的外婆住在“出街路”上的一個村莊裏。記不得我的具體年齡,印象中是去給外婆拜壽。石板路上,父親用籮筐挑着我,一頭是被子,另一頭的我正玩着母親為外婆那小腳準備的素雅的千層底繡花鞋。母親走在後面説外婆如何好,可我對外婆老不滿意;因為她總是對我唱“滿崽滿嬌嬌,上嶺砍柴燒”的童謠,説我的糗事,老捉弄説:“你家門口的石板,你掃了幾次,你那有沒得尾巴的歌唱了多少遍?”

我知道她是在説我愛哭,愛滾地,還給我取了小名“醜醜”。父親轉彎換肩時,不小心把我甩到了刺叢上,刺從我的手裏掛走了繡花鞋,掉進石板溝裏了,可我不敢説。到家獻財禮時,父親大發雷霆,也沒有用了,惹得父母沒好心情吃“十大碗”。從此以後,我對這石板路,心有餘悸。外婆家給我更多的則是苦澀記憶,每年我要給外婆和舅舅們“辭年”,正月裏還要去拜年,雖然不遠,就沿着彎曲起伏石板路,過一個山丘和一片水稻田,可我總覺得路又遠,時間又長。於是怕接外婆來。

她的小腳像兩把錐子卻扎不進石板,磴着小碎步,左搖右晃,顫巍巍地猶如負重前行,就是在她年輕時這也是柔弱、殘疾之美,讓人提心吊膽,我生怕外婆被風吹下這顛簸的石板路。還有一個痛苦更讓我難受。我們村講官話,而外婆家説得卻是土語。在家的時候,對外婆家的親戚的稱謂母親總教我用土話來表達。一到外婆家,舅舅、表兄弟們就有意無意地來嘲弄我,一句官一句土,説得我不官不土,十分難堪。直到現在跟姨母交談時,也要不時地換用官話説。至於外婆唱《滿崽滿嬌嬌》的童謠時,我就對着唱。

“一二三四五,狗肉釀豆腐。

糯米舂粑粑,脹死老嘎嘎。”

或説她“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可對舅舅們的官土夾雜的話來挖苦我這土話堆裏講官話的人,令我耿耿於心,不能釋懷。

村前的石板路,是我讀書求學之路。我走得異常艱難。這一條石板路,有的路段鋪在田埂上,特特狹小,有的純粹就是一塊石板搭成,而部分懸空。有的路段已把石板撬走修泥巴路。一路上有河流,有許多的溝渠,因此大的石拱橋,小的單塊石板搭成的石橋隨處可見。初小的時候,夏天有游泳的危險,冬天有不慎跌落下水溝或滾倒進田的可能。高小要到十里外中心校去讀書。我有時踩單車去上學,人矮車高,我踩在三角架裏,單車行進在狹窄硬滑高低錯落的石板路上,不亞於在玩雜技,其實在這條凝聚我喜憂愛恨的石板路上,我不知跌落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回,傷痕累累。

後來漸漸地長大了,到了縣城讀中學了,渴望走出了這村莊,夢想逃避那石路板。這時我的父親對我卻大發感歎:這石板路的苦,你根本就沒有嚐到!你的爺爺在“走紅軍”的年代在驚恐中為襤褸疲憊、窮不失義紅軍帶路,在石板上,幫紅軍做路標。後又在“走日本”時帶着一家人沿着村前的石板路,躲藏到僻遠的親戚家去,避免為日本人挑物質,享受那“日本鬼子”政策。我自己十多歲就開始沿着這些石板路,出街賣柴,大一點就到八步挑鹽,那才是艱辛。為了節省開支,縮短往返時間,雞叫頭遍就從家裏挑茶油或“葑毛葁”(本村的一種草藥)出發,趕到某鋪或某涼亭去吃早飯,有可能喝當地大户辦喜事而做慈善的免費的粥。這路上有人與他鹽擔子一起倒下了就永遠沒有起來。

我的父親年紀不大就失去了雙親,他與他的兩個姐姐相依為命,記得我的小姑還患上了“大脖子命”。他們三人上山撿菌子,下塘摸螺絲,賣柴,挑鹽,過着窮苦的日子。他第一打算去挑鹽的時候,約好他的堂兄雞叫第一遍時就起身的,可一到那時候,他的堂兄早已經走了,他又要在饑荒中過好幾個月啊,那可是“三兩鹽,一斗谷”的年代。

每當乘車沿着改建一次又次的207國道特別是道賀高速回家時,我想起那或早消失或已被現代公路掩埋或尚隱跡於密林深處和荒山野嶺之中石板路,眼前浮現那蒼涼亙古的涼亭屋和風雨橋,還有那楹聯:“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暫哈哈,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閒且坐坐”;我頓時發覺我仍然負着父輩們到八步挑鹽的重擔,穿着草鞋,嚼着草根在那被歲月砥礪得光滑鏜亮的石板路上“行行重行行”。

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石板路情結

在外工作已有幾年,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家鄉村口的古榕樹,想起那高高低低的稻草垛,還想到了富有鄉村特色的瓦片……,而最讓我魂牽夢饒的是村中間縱橫交錯的石板路。多少次,我夢見自己踏上了故鄉久違的石頭路,如同一個遠行已久的遊子回到多年不見的故鄉。每當我回到故鄉,看到石板路,我那顆屬於熙熙攘攘塵世的不安的心靈會變得非常的恬靜。我知道,不管我以後走到哪裏,石板路烙在我腦海裏的情結都揮散不去。

我經常意猶未盡地想起石板路是因為它承載着我童年的回憶。小時候,每當太陽越過屋檐的稜角,投射在石板路上,現着斑駁的光線時,我就踏上石板路,穿走在温暖的陽光裏,向村裏的學堂走去。這時候,石板路也像是被太陽喚醒了,熱鬧起來。斜戴草帽的村民扛着犁耙牽着黝黑髮壯的水牛走向他們熟悉的田野,牛兒呼朋喚友的聲音穿巷而過;穿着碎花襯衣的浣洗姑娘手挽着裝滿衣服的水桶,談笑風生,清脆的笑聲盪漾在鄉村的上空;揹着書包的少年駛着鐵圈,從人們的旁邊不斷掠過,身上的軍綠色的書包在有規律地搖晃着,上面寫着“為人民服務” ……石板路像個慈祥的老者,一邊捋着花白的鬍鬚,一邊滿足地看着這一切。石板路是多彩的、充實的,一如我兒時彩色的夢想。

石板路不僅留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而且也鐫刻着祖輩的足跡。踩在厚實的石板路上,撫摩着泛黃的磚牆,思緒一下子穿越時空,回到了村莊發祥的年代。樸實的祖民門攜妻帶兒,穿州過府,來到了這塊四面環山的土地上。要致富,先修路,祖輩們當然知道這亙古不變的生存哲學,於是他們肩挑背馱,把大大小小的石塊一塊一塊地填進泥土中,如同填進一個個安家紮根的夙願。敲擊石塊的聲音、揚起的石粉預示着鄉村的生生不息。物換星移,朝代更替,多少生命在這裏誕生,又有多少人在這裏作古。祖輩們的櫛風沐雨、安居樂業、春種秋收都烙在了石板路上。石板路更像一幅歷史卷軸,上面跳躍着幾十代人奮鬥的身影。

厚實的石板路像飽經滄桑的爺爺恬淡地包容着一切,在他面前,我願意做一個撒嬌的頑童,無須偽飾,不必矯情,更不需阿諛逢迎,還自己一個純真;石板路也像温柔樸實的母親,從小到大,一直對她的孩子諄諄教誨,讓我在物慾橫流中找到來時的路;有時候,我更覺得石板路是我兒時的夥伴,在奮鬥的歲月裏,他陪着我穿走在鋼筋水泥的世界中。我找不到,也無須再找什麼詞彙形容石板路,因為它切切實實地在我身邊,從未走遠。

時下,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吹響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我在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歡呼雀躍時,也在眼睜睜地看着從未走遠的石板路消失在我的視野裏。當鋼釺撬起一塊塊厚重的石板時,我如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孩子般無助。

新的水泥路代替了原來的石板路。每次回到家鄉,我悵然若失地行走在水泥路上,去撿拾那些還沒有被水泥封住、零碎的記憶片段。我走走停停,給每一個熟悉的地方貼上思念的標籤。侄子百無聊賴地跟我走着,從小生長在鋼筋水泥世界裏的他當然不會明白我的思緒萬千。

隨着村莊的變化,對於石板路,已經很少有人提起。我也是在當白天的喧囂落下帷幕,周圍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意猶未盡地想起石板路,亦或是在夢中找尋那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石頭,找尋石板路上的點點滴滴。

有關石板路的抒情散文:石板路

由我寫詞創作的歌曲《小鎮》被拍成音樂電視,我在審片時看到,片中有個鏡頭,即一條被晨霧繚繞的、散發着藍光的、筆直的、光溜溜的青石板路,鏡頭由近向遠推去,幽深、邃遠,給人許多遐想。

那是在陝北高原上的佳縣小城拍攝的。佳縣曾經是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的所經之地,是毛澤東帶領他的神兵轉戰陝北的駐蹕之地。佳縣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城,黃河在它的身邊浩浩蕩蕩流過,日夜唱着,唱了億萬年的黃河之歌,源遠流長……似乎佳縣懸在黃河的上空,河面升騰的煙霧打濕了小城。

因為是高原的小城,它的石板路遠沒有江南城市石板路的秀色、熱鬧、繁盛,而它自有自己的迷人之處。佳縣清晨的石板路,兩旁商店的門開得晚,偶然有一兩行人匆匆走過,整個街道,甚至整個小城仍浸沉在慵懶的夢馨中,空曠、靜謐、涼意涔涔!

也許是它的清晨缺少熱騰騰的商品交易的景象,導演在修改《小鎮》時,卻把石板路的鏡頭從畫面上刪去了。而我卻十分欣賞高原小鎮石板路所藴涵的詩意,它的熱鬧是在小鎮甦醒以後的午上,不在清晨。石板路的清晨,令我情有獨鍾,在我的建議下,又恢復了石板路的畫面。

每當我看到《小鎮》的石板路,我就聯想多多!

五十年代末,我在南京上學,學校的附近就有幾條石板路,是長江邊的大城市的路。那些石板路多是在小街道小巷內,石板路的清晨是很熱鬧的,一大早,賣菜的、賣魚的、賣肉的、賣小吃的生意人,都忙活起來了,家庭主婦們忙着去採買,提着一籃藍的菜蔬,匆匆回家準備早餐去了。比生意人起的更早的家庭主婦,先是拎出了馬桶,把污物交給了鄉下的收糞人,便在石板路的下水道口刷涮起了馬桶。大城市的石板路,一天都是熱鬧的,白天,店門大開,人來人往,來去匆匆,一直到深夜。南方温濕多雨,一年四季,常見到石板路上的住户們,不論男女老少,都趿拉着木屐行走,咔噠咔噠,木屐拍打在石板路上的聲音,此起彼伏,陰陽頓挫,有節有奏。還有不少青年少婦,穿着花褲裙,勒着兜肚,背上馱着小童, 打着紅紅綠綠的紙傘,遮住了她的半個粉面,目不斜視,在石板路上穿街而過,不是把江南的水色都浸潤在雨中的石板路上了嘛!

我愛江南的石板路,那裏的民情,那裏的風物,都極讓人留戀,讓人回味。那是一個沒有污染,沒有嘈雜,沒有酒吧,沒有卡拉OK,沒有摩天大樓,沒有現代大工業蓬勃發展的年代!

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遷。

在我的家鄉,蘇北的一箇中等城市裏,那時,除了幾條主幹道是沙石路外,絕大多數的街巷都是石板路,因為城市四周被山包圍着,甚至有許多房子也是石頭壘的。舊社會,只有市中心的一條街鋪了一兩百米的柏油路,在鋪柏油路時,過路的油車把柏油漏在另一條沙石路上,形成了圓桌大小的柏油路面,周圍的住户,都把那稀罕的了不得,那片柏油路面,甚至成為家門口的驕傲。

家鄉故城道路建設的改變,是從解放後逐年改觀的。先是沙石路換成了柏油路,然後又把石板路掀掉,鋪成了柏油路,二十年前,我回故城,最後的一條石板路,在我的眼中看着消失了。我的石板路的情結 ,我的對石板路的回憶,也伴着家鄉石板路的消失,而淡泊,而忘卻。

在新世紀,也許山鄉城鎮村莊的石板路,不會長久的存在。不是嘛,那江南城鎮的風物民俗,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你還能在平平光光的柏油路街巷內看到刷涮馬桶的情景嗎?還能聽到木屐趿拉拍打石板的音樂嗎?不再有了,早已成為陳年舊事!因此,我想,在一個城鎮裏,不妨保留一條石板路,是一條博物路,把這個城市的古文化都集中到這條路上來,讓人回憶,讓人蔘觀,讓人瞭解過去了的那個年代,是頗有意義的呢!

所以,保留音樂電視《小鎮》的石板路鏡頭,保留住了我心中的石板路的那點詩意。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