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悟(四)

來源:文書谷 1.37W
生命之悟(四)

道法擷英
《莊子·大宗師》中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就是説生與死只是生命存在的兩種狀態,如同白天和黑夜的相互交替一樣,都是自然之理。
《莊子》不僅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的思想之一,這種站在生與死之上,以冷靜而樂觀的態度來審慮生死,就基本上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質了。而這與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從本質上否定現世生活的思想大相徑庭。
道家對現世生活的肯定,事實上促使了人們生命本身的熱烈追求。因為死後的世界太過虛無飄渺,而現實生活則是可以真正把握住的。既然生與死都是存在的兩種狀態,所以無論是從理性上還是從感性上,人們總是傾向於自己可以切實感知的方面,故追求長生也就成為道家的理想之一了。因此,千百年來,無數的道家者流,無論是內丹還是外丹,無論是全真還是正一,都對生命本身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無數次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
《列子·天瑞》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游泰山時遇見一個叫榮啟期的老人正在山上鼓琴而歌,大約其無憂無慮的神態引起了孔子的好奇之心,便問其故:“何也?”為什麼呢?榮啟期回答説:“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是的,於道家者言,人生本來如此,因名之自然,所謂憂慮,也不過是逆自然而動的結果。可事實上,人們往往戕伐自己自然的本性來迎合世俗的趣味。《易經》中的既濟卦和未濟卦
便是典型的例子。既濟卦水火相交(上卦坎水,下卦離火),六爻也陰陽有序,各得其位,故曰既濟(即完成之義)。可是,如果破壞了它本應遵循的法則,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過渡到未濟卦,它的典型特徵是陰陽錯位,水火不交(按照《易經》象數之理,初爻、三爻、五爻應為陽爻;二爻、四爻、六爻應為陰爻),故云未濟(未結束之義)。到這裏,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既濟卦雖然得位,可是因為不知變通之理,不明動靜之法,就容易被事物外在的現象所迷惑,那麼到了亨通終止之時,便會紛亂困厄,不可收拾,所以卦辭雲:“初吉終亂”。開頭還可以應付,往後麻煩就大了。
未濟卦雖然失位,但彖辭説:“雖不當位,剛柔應矣”,象辭雲:“君子以慎辯物居方。”即君子觀察現象後宜辯明物類,分清先後,撥雲見月,又見正途,故卦辭説:“亨”,這才吉祥啊。
但這裏我們要搞清這樣一個問題:自然之理,並非我們普通人心中的邏輯和思維,因為,我們的本性早已被塵世的污垢所矇蔽,與“道”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認為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反過來,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從“道”的角度出發,卻偏偏是正確的。道家提出“順則凡,逆則仙”的理論,應該説與此不無關係。
其實所謂“順則凡,逆則仙”只是修道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步驟、一個方法。當然,隨着修持功夫的日益精深,到返樸歸真,英華內斂的境界時,也就無所謂凡,無所謂仙了。《道德經》告訴我們:“大直若虛,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便是證入大智慧後呈現於外的種種相狀,佛典《圓覺經》也説:“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若還留有悟道的種種痕跡,執著於覺悟的境界,就仍非自在,仍非徹悟!
真是此理同,此心同。
就一般而言,人們對客觀現實生活的認識是以行動為表徵的,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人們將行動付諸於實施,在心理學上叫意志活動。然而,意志活動畢竟是受人思維支配的,換句話説,是先有思維的審慮,才有行動的變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人類的意志活動乃是人思維的外在物化。但是,思維如果亦步亦趨物質之左右,而不能超越於物質之上,即思辯的高度,那麼,人類就永遠不能從本質上超越自身,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儘管這種思辯的東西往往不能被當世所接受,但由於它是對生命本體的探索,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基於此,道家從理論到實踐作了一系列不只是超越古代,甚至也超越現代的實驗和修證。
現在常有人將道家與密宗相提並論,實際上,道家較之密宗更為博大精深,更具有兼濟蒼生的偉大胸懷,兩者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黃庭經》説:“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內丹一脈以人的身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材來進行修持。其目的就是為了要轉化我們這個被老子稱為“大患”的身體,然後再證悟那形而上的本體。但道家畢竟是重視現實生活的,它的思想理論不允許它完全地躲進深山,不問人間煙火,所以在歷史上就出現“亂世之後用道家”的説法。例如漢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將道家無為的思想成功地運用於國家政治的一大範例。
《清淨經》中説:“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三毒指貪、嗔、痴三種煩惱,即逆本性而動的種種不安。清淨是核,無為是殼,無為而無不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為容一切物,才能得一切物。
皓月當空,光華若銀,我們靜坐齋室,以心觀心,是否也如這夜月之明,纖塵不染呢?

道法擷英
《莊子·大宗師》中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就是説生與死只是生命存在的兩種狀態,如同白天和黑夜的相互交替一樣,都是自然之理。
《莊子》不僅是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的思想之一,這種站在生與死之上,以冷靜而樂觀的態度來審慮生死,就基本上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質了。而這與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從本質上否定現世生活的思想大相徑庭。
道家對現世生活的肯定,事實上促使了人們生命本身的熱烈追求。因為死後的世界太過虛無飄渺,而現實生活則是可以真正把握住的。既然生與死都是存在的兩種狀態,所以無論是從理性上還是從感性上,人們總是傾向於自己可以切實感知的方面,故追求長生也就成為道家的理想之一了。因此,千百年來,無數的道家者流,無論是內丹還是外丹,無論是全真還是正一,都對生命本身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無數次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
《列子·天瑞》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游泰山時遇見一個叫榮啟期的老人正在山上鼓琴而歌,大約其無憂無慮的神態引起了孔子的好奇之心,便問其故:“何也?”為什麼呢?榮啟期回答説:“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是的,於道家者言,人生本來如此,因名之自然,所謂憂慮,也不過是逆自然而動的結果。可事實上,人們往往戕伐自己自然的本性來迎合世俗的趣味。《易經》中的既濟卦和未濟卦
便是典型的例子。既濟卦水火相交(上卦坎水,下卦離火),六爻也陰陽有序,各得其位,故曰既濟(即完成之義)。可是,如果破壞了它本應遵循的法則,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過渡到未濟卦,它的典型特徵是陰陽錯位,水火不交(按照《易經》象數之理,初爻、三爻、五爻應為陽爻;二爻、四爻、六爻應為陰爻),故云未濟(未結束之義)。到這裏,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既濟卦雖然得位,可是因為不知變通之理,不明動靜之法,就容易被事物外在的現象所迷惑,那麼到了亨通終止之時,便會紛亂困厄,不可收拾,所以卦辭雲:“初吉終亂”。開頭還可以應付,往後麻煩就大了。
未濟卦雖然失位,但彖辭説:“雖不當位,剛柔應矣”,象辭雲:“君子以慎辯物居方。”即君子觀察現象後宜辯明物類,分清先後,撥雲見月,又見正途,故卦辭説:“亨”,這才吉祥啊。
但這裏我們要搞清這樣一個問題:自然之理,並非我們普通人心中的邏輯和思維,因為,我們的本性早已被塵世的污垢所矇蔽,與“道”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認為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反過來,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從“道”的角度出發,卻偏偏是正確的。道家提出“順則凡,逆則仙”的理論,應該説與此不無關係。
其實所謂“順則凡,逆則仙”只是修道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步驟、一個方法。當然,隨着修持功夫的日益精深,到返樸歸真,英華內斂的境界時,也就無所謂凡,無所謂仙了。《道德經》告訴我們:“大直若虛,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便是證入大智慧後呈現於外的種種相狀,佛典《圓覺經》也説:“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若還留有悟道的種種痕跡,執著於覺悟的境界,就仍非自在,仍非徹悟!
真是此理同,此心同。
就一般而言,人們對客觀現實生活的認識是以行動為表徵的,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人們將行動付諸於實施,在心理學上叫意志活動。然而,意志活動畢竟是受人思維支配的,換句話説,是先有思維的審慮,才有行動的變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人類的意志活動乃是人思維的外在物化。但是,思維如果亦步亦趨物質之左右,而不能超越於物質之上,即思辯的高度,那麼,人類就永遠不能從本質上超越自身,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儘管這種思辯的東西往往不能被當世所接受,但由於它是對生命本體的探索,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基於此,道家從理論到實踐作了一系列不只是超越古代,甚至也超越現代的實驗和修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