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隨筆—無錫

來源:文書谷 2.84W
今天我們這個班全體乘坐大巴赴南方考察。

第一站是無錫。

煙台與無錫是友好城市。煙台有個口號:遠學無錫,近學南山。——南山是煙台龍口市的一座新農村,猶如華西村那樣的新農村,或者稱其為村級新城也許更貼切些。——不再種田的農村,還能稱之為農村嗎?南山式的新農村,大概正是中國二十年改革的產物吧。

從北方向南方跑,一路所見很有意思。暮秋時節,又值大風降温,北方這邊,草木雖然枝葉猶繁,但蕭瑟之象處處可見。秋莊稼已經收完,田野一片空曠;而淮陰以南,田阪裏稻穗金黃,路旁綠樹掩映,一派初秋景象,全然沒有北方的那種肅殺感。

大巴開得不是很快,中速吧,早晨7:00出發,到達無錫市委黨校時已是下午5:00,路上就跑了十個小時!

住在無錫黨校,主要是為了聽課——由於要學習無錫,所以煙台市的幹部幾乎都到過無錫,有的來過多次。因為都來過,所以在無錫的活動就以聽課為主,沒有安排任何遊覽項目。

上午聽無錫黨校客座教授張振南介紹無錫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思路。張教授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戴眼鏡,一口濃重無錫口音的普通話,讓聽課的人常常不知所云,急得他直比畫。

看來要學習無錫的可能不止煙台一個地區。與我們先後到達的還有山東濰坊、棗莊及江蘇鎮江黨校的學員。與我們一起聽張教授課的是濰坊黨校的,據瞭解,這是中青後備幹部班的,所以那些學員大聲説話,大步走路,個個看上去都顧盼自雄,氣度不凡,與我們這班有很大不同——我們班有一半是人大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這些人年齡一般都偏大,有幾位老主席都近六十歲了。他們大多經歷了從主角到配角、從權力在握到無事一身輕的轉折,心裏失落與超脱兼有,行動間暮氣蒼茫,自然無法與那些青年才俊相比——只不知,身處同一間教室中,在相互打量時,他們彼此會有怎樣的感觸生於心際?也許,老者會慨歎自己曾經的英姿勃發與壯心不已,而那年輕的,可會從這些波瀾不驚的臉上看到自己明天的影子?

張教授的課講得很生動,許多事例與見解令我們詫異不已。我們這班黨外幹部中有許多以前做過副市長的,有的抓過多年經濟建設,聽過後都搖着頭説自己保守了。我想,非常的時代,非常的速度,自然不能按常規常理出牌,這中間自然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張教授只是將低垂的帷幕揭開了一點點而已。

下午不想聽課了。和住在一個房間的京波商量着出去轉轉。無錫黨校位於黿頭渚景區,瀕臨太湖,周圍環境十分幽雅。從黨校到黿頭渚風景區入口處有挺長一段路,很僻靜,幾乎沒有什麼行人。路旁的行道樹主要是樟樹和法國梧桐,路兩旁不高的小山上叢生着茂密的雜樹。路是新修的,黑漆漆的柏油路面上似乎還沒印滿車轍呢。我們沿着這條新路不疾不徐地走着,一邊辨識着所見的各種植物。曾經非常喜歡植物,剛畢業那陣,植物類書籍不多,我曾到處蒐羅這一方面的書,還抄過辭海中有關植物的辭條,抄了滿滿幾大本,那時着實為自己能辨認出那些常見的植物而沾沾自喜過呢。但現在那些記滿植物辭條的本子早已不知所終,而我,也早已不再是那個痴迷的植物愛好者了。

前面路旁有座頹圮的小橋,看上去有些古舊,不覺好奇心起,便過去查尋這橋的建築年代,誰知左看右看,沒有尋到半點能夠説明它歷史的字樣。這更激起了我們的興趣:這是座什麼橋?何時、因何而造?四下打望,在叢生的雜草下隱約看到鋪設齊整的條石,似是一條曾經的甬路。順着這甬路走過去,便看到了一棟比橋更破舊的仿古建築。蛛網斜張,灰塵盈目,門上一把生滿鐵鏽的大鎖,無聲地訴説着蒼涼和凋落。這是廂房,對面還有一棟同樣的建築,結構相同,破敗也相同。正房是一棟兩層高的建築,檐下一匾,上書“杏花樓”三個字,黑底綠字,很是古雅。隔得遠,看不清題匾人的落款,正房看上去沉穩大氣,卻也同樣破敗。也不知這是什麼所在。院子裏堆放的磚瓦似乎表明着這裏可能的修葺。但我覺得這樣就好,可以引人許多的遐思,若是修葺一新,雕樑畫棟,濃墨重彩,一覽無餘,反倒失了韻味。

在杏花樓前徘徊流連了好一會兒,又沿着迴廊四下裏轉了一圈才離去。

離開杏花樓,走不遠,在路旁看到一座很小的青磚建築,十幾平米的樣子,卻也有兩層,還有一道窄而陡的樓梯盤旋而上,這座小樓沒有匾額,只在樓身上鐫着“抱青”二字。沿樓梯上去,才發現所謂二層,其實只是個平台,前面正對着太湖,應是觀景的處所。但視野被樹木遮蔽了,所見並不遠,所以不必説無法體會古人那種“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況味,就連普通意義上的登高騁目、臨風而感也都無由生起。樓下是一個賣郵票、明信片的地方,同上面的平台一樣小,又被一個高高的櫃枱隔開了,站不下三個人。

在紫砂壺店裏買了一隻紫砂杯,挺大的那種。且聽文友如壹有一篇講紫砂壺的文章,説得很專業,當時是我編輯的。在紫砂店裏看那些紫砂製品時,拼命回憶如壹文中所講各種風格,但那篇曾逐字讀過的文章,才幾個月過去,竟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只能感歎自己廉頗老矣,不敢提當年了。

而市裏則乏善可陳。城市與城市總是差不多的,相似的建築,相似的商場,商場裏相似的格局,相同的商品,——尤其是那些品牌專櫃,售貨員穿着同樣的衣服,櫃枱裏陳列着同樣的商品,就連擺放的方式都一樣,這一切都令人恍惚,不知身處何處。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大同真的是可能且正朝着這個方面發展着。而由此去看,你生活在煙台或是無錫或是其他什麼城市,並沒有什麼差異。


這次的無錫之行,與以往並無大的不同,——除了杏花樓和抱青樓的經歷之外。

晚上再出去,便覺累。

  

南行隨筆—無錫
今天我們這個班全體乘坐大巴赴南方考察。

第一站是無錫。

煙台與無錫是友好城市。煙台有個口號:遠學無錫,近學南山。——南山是煙台龍口市的一座新農村,猶如華西村那樣的新農村,或者稱其為村級新城也許更貼切些。——不再種田的農村,還能稱之為農村嗎?南山式的新農村,大概正是中國二十年改革的產物吧。

從北方向南方跑,一路所見很有意思。暮秋時節,又值大風降温,北方這邊,草木雖然枝葉猶繁,但蕭瑟之象處處可見。秋莊稼已經收完,田野一片空曠;而淮陰以南,田阪裏稻穗金黃,路旁綠樹掩映,一派初秋景象,全然沒有北方的那種肅殺感。

大巴開得不是很快,中速吧,早晨7:00出發,到達無錫市委黨校時已是下午5:00,路上就跑了十個小時!

住在無錫黨校,主要是為了聽課——由於要學習無錫,所以煙台市的幹部幾乎都到過無錫,有的來過多次。因為都來過,所以在無錫的活動就以聽課為主,沒有安排任何遊覽項目。

上午聽無錫黨校客座教授張振南介紹無錫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思路。張教授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戴眼鏡,一口濃重無錫口音的普通話,讓聽課的人常常不知所云,急得他直比畫。

看來要學習無錫的可能不止煙台一個地區。與我們先後到達的還有山東濰坊、棗莊及江蘇鎮江黨校的學員。與我們一起聽張教授課的是濰坊黨校的,據瞭解,這是中青後備幹部班的,所以那些學員大聲説話,大步走路,個個看上去都顧盼自雄,氣度不凡,與我們這班有很大不同——我們班有一半是人大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這些人年齡一般都偏大,有幾位老主席都近六十歲了。他們大多經歷了從主角到配角、從權力在握到無事一身輕的轉折,心裏失落與超脱兼有,行動間暮氣蒼茫,自然無法與那些青年才俊相比——只不知,身處同一間教室中,在相互打量時,他們彼此會有怎樣的感觸生於心際?也許,老者會慨歎自己曾經的英姿勃發與壯心不已,而那年輕的,可會從這些波瀾不驚的臉上看到自己明天的影子?

張教授的課講得很生動,許多事例與見解令我們詫異不已。我們這班黨外幹部中有許多以前做過副市長的,有的抓過多年經濟建設,聽過後都搖着頭説自己保守了。我想,非常的時代,非常的速度,自然不能按常規常理出牌,這中間自然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張教授只是將低垂的帷幕揭開了一點點而已。

下午不想聽課了。和住在一個房間的京波商量着出去轉轉。無錫黨校位於黿頭渚景區,瀕臨太湖,周圍環境十分幽雅。從黨校到黿頭渚風景區入口處有挺長一段路,很僻靜,幾乎沒有什麼行人。路旁的行道樹主要是樟樹和法國梧桐,路兩旁不高的小山上叢生着茂密的雜樹。路是新修的,黑漆漆的柏油路面上似乎還沒印滿車轍呢。我們沿着這條新路不疾不徐地走着,一邊辨識着所見的各種植物。曾經非常喜歡植物,剛畢業那陣,植物類書籍不多,我曾到處蒐羅這一方面的書,還抄過辭海中有關植物的辭條,抄了滿滿幾大本,那時着實為自己能辨認出那些常見的植物而沾沾自喜過呢。但現在那些記滿植物辭條的本子早已不知所終,而我,也早已不再是那個痴迷的植物愛好者了。

前面路旁有座頹圮的小橋,看上去有些古舊,不覺好奇心起,便過去查尋這橋的建築年代,誰知左看右看,沒有尋到半點能夠説明它歷史的字樣。這更激起了我們的興趣:這是座什麼橋?何時、因何而造?四下打望,在叢生的雜草下隱約看到鋪設齊整的條石,似是一條曾經的甬路。順着這甬路走過去,便看到了一棟比橋更破舊的仿古建築。蛛網斜張,灰塵盈目,門上一把生滿鐵鏽的大鎖,無聲地訴説着蒼涼和凋落。這是廂房,對面還有一棟同樣的建築,結構相同,破敗也相同。正房是一棟兩層高的建築,檐下一匾,上書“杏花樓”三個字,黑底綠字,很是古雅。隔得遠,看不清題匾人的落款,正房看上去沉穩大氣,卻也同樣破敗。也不知這是什麼所在。院子裏堆放的磚瓦似乎表明着這裏可能的修葺。但我覺得這樣就好,可以引人許多的遐思,若是修葺一新,雕樑畫棟,濃墨重彩,一覽無餘,反倒失了韻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