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清暉園

來源:文書谷 2.82W
順德歷史上出過4名狀元,429名進士,2484名舉人,位於大良鎮的清暉園原是明末狀元黃士俊的府第,後來賣給了清朝進士龍應時。嘉慶五年(1800年)龍應時之子翰林龍廷槐辭官南歸,築園奉母。嗣後,幾經龍氏子孫數代苦心經營,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成為與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的並稱的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抗日戰爭期間,龍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趨殘破。六十年代政府予以修復,當代詩人郭沫若為此寫下了《重遊清暉園》的詩篇:

彈指經過廿五年 人來重到鳳凰園

薔薇鬱郁紅逾火,芒果森森碧入天  

千頃魚塘千頃蔗 萬家桑土萬家弦

緣何篁竹猶垂淚 為喜乾坤已轉旋

一九九六年,清暉園再度擴建,面積由七千多平方米增至二萬二千多平方米,名園風采又見光大。

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緻清雅優美,造型構築別具匠心。整個古園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盡顯嶺南庭院清幽自然、秀麗典雅、雅緻古樸的風格。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麴院、迴廊剪裁得體,亭台樓閣交相輝映。廳堂樓館形態各異,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名人題詠觸目皆是。沿路又以書畫、雕刻、工藝盆景相綰連,更使景色層遞,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幽雅含蓄。舊園佔地五畝餘,以景觀層遞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亭榭臨水,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建築,南臨水池,周有假山,情景交融,是全園精華所在。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小院組成,自成環境清幽的園中園景區。園內廣植花卉果木,不僅有嶺南佳果,還有蘇杭名花,修篁幽竹如屏,老樹古藤成林,百姿千態,清香馥郁,與古色古香之樓閣亭榭交相掩映,更見春意盎然,倘佯其間,令人流連忘返

進園就是新建的紅蕖書屋,座落在綠茵叢中,整個廳堂開敞通透,裝飾用色鮮亮,清新脱俗。堂前一池碧水,引入蘇州滄浪亭的宋代石法,用黃石及本地的龍江石,堆砌出既有生命力,又有歷史感的五百羅漢羣石。順着池邊的假山,信步踏上小徑,路南也有一片假山沿水砌築。鳳來峯突兀水中。鳳來峯,借“鳳城”取名,是以宋代被列為貢品的山東花石綱共二千多噸砌成,高12.8米,是省內最大的花石綱石山。造型較為誇張,選用了古代經典的“風雲際會”石山構圖。又似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醒人眼目。峯上有小亭,飛瀑直瀉池中。池畔林木森森,池中蓮荷點點,紅花綠葉相映成趣,魚翔淺底,珠泛綠漪,自得山水林壑之趣。往北經濱水遊廊,便可到方池西南角的碧溪草堂。此堂為園內最古老的建築,建於清道光丙午年(1846) 。門是圓洞形的,門框則用木雕鏤成兩束交疊翠竹,型態逼肖,給人安閒清逸的詩意。園門兩側為玻璃屏門,左右二側的池板上各刻有用隸書、篆書和不同花鳥蟲魚化成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四十八個“壽”字,稱為“百壽圖”,精思傅會,特別引人注目。房外腰牆有一幅百年陰紋大磚雕竹石圖, 線條簡潔,蒼勁有力,刻有幾竿疏竹茂樹,題為“輕煙挹露”,旁有題詞是:“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也無心”,敬竹愛竹,發自肺腑。草堂與半邊水榭之間的夾縫中,長着一棵蒼翠的百齡龍眼樹,廕庇房舍,享受清涼自在。而池塘四周種着各種花木,送來陣陣芬芳,透露出嶺南水鄉村野的雅靜風光。

前行,頓覺豁然開朗——清暉前部精華之景一一展現面前:近處是一鑑方塘,光可鑑人,澄亦清心。六角亭、澄漪亭依卧水邊。對岸假山洞門聳立,透過竹廊漏花窗,花納亭翼然而立。四望綠蔭連綿,亭台高低錯落,曲廊銜接,古樹穿插。六角亭入口兩柱掛着一副對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 拾香開鏡燕子池塘”,寫出了綠潮紅霧、美不勝收的意境。

清暉園的船廳坐落在水池之北,是舫屋和樓廳建築的結合體,平面象舫,主體如樓,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都有着濃郁的粵中特色。樓屋形似珠江上的紫洞艇,兩側飾以水波紋。前艙和後艙之間有一道間隔,木雕鏤空成芭蕉雙面圖案,兩邊芭蕉樹下的石頭上各刻有兩隻蝸牛,看似在在緩緩蠕動,窗户的格子則以木樹竹葉裝飾。走道上有木欄扶手,往下望則是碧波漣漪的青青池塘。置身其間,恍如泛舟在蕉林濃密、竹廕庇天的水鄉。即便是在盛暑炎夏,也自覺蔭翳生涼,暑氣頓消。由南樓(船廳後艙)登小梯,經迂迴的露天平台可達船廳二樓(前艙)。憑欄眺望,蓮池水榭,山石花木,皆奔來眼底,一派迷人景色。樓門兩旁掛着的關曉峯所書對聯:“樓台浸明月,燈火耀清暉”,更有畫龍點晴之妙。船廳東面的景物主要由假山和花卉果木組成。四時不謝之花與八節長青之草互相掩映,營造出一個心曠神怡的環境。這裏有許多珍貴的花木,如玉堂春(又名木蘭),花大如碗,晶瑩若玉,白蕾點點,芳香四溢。此外還有罕見的百年紫藤、龍眼、銀杏、九里香、米仔蘭、佛肚竹等,欣欣生機,令人蕩氣迴腸。

惜蔭書屋和真硯齋是一組同船廳相連的園林小築。從書屋、真硯的題名,可知這裏原是園主人的讀書之處。在惜蔭書屋左面地勢高處,建有四角形的“花納”亭。它不用一般的樑柱結構,也沒有天花板。亭內樑柱相接處用精緻木刻通花“撐角”頂起,亭頂以瓦筒和石灰塑造而成,線條簡潔明快,造型輕巧古雅,是嶺南古建亭台的代表之作。船亭至花納亭周圍遍植各種嶺南奇花異木,形成一片綠海,稱作“綠雲深處”,既風雅,又貼切。船廳遊廊下的小亭中懸掛着的牌匾,據説是乾隆帝之子成親王的手書,筆力雄勁,神韻獨到,也算是沒有辜負如此美景。


“風過有聲皆竹韻,明月無處無花香”,清暉園竹苑正門上的這幅對聯,點出了北部景區的雅靜風貌。竹苑的景色,呈現出樓屋鱗毗、假山阻隔、巷院兼通的特點。從形似圓月的正門走進,眼前是一條修篁夾道, 左邊建有“夢筆生花館”,右邊築有狹長的大型壁山,山勢起伏,玲瓏浮突,通透美觀。石山刻有"鬥洞"二字,鬥洞純用英石壘就,外為石山,內為兩宗院落的通道。洞內曲折如北斗七星,僅容一人通行,故名。穿過鬥洞, 便來到另一個清靜世界——“歸寄廬”,則見園中有園,別有洞天。曲折迴廊連接着兩個廳堂,前廳為兩層磚木樓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刻浮雕——“百壽桃”,上刻一棵枝繁葉茂結着一百多果實的仙桃樹,樹下有石,石上長着爛熳的山蘭,富貴中不乏清新。古清暉園佔地不大,卻在五畝多的園林中橫陳了無限春光。由於園林立意深邃,風格古樸,亭榭台閣濃淡得當,花樹水石疏密有致,濃郁的文化氣息更使園中景物沐浴在靈秀之中,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水木清華清暉園
順德歷史上出過4名狀元,429名進士,2484名舉人,位於大良鎮的清暉園原是明末狀元黃士俊的府第,後來賣給了清朝進士龍應時。嘉慶五年(1800年)龍應時之子翰林龍廷槐辭官南歸,築園奉母。嗣後,幾經龍氏子孫數代苦心經營,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成為與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的並稱的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抗日戰爭期間,龍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趨殘破。六十年代政府予以修復,當代詩人郭沫若為此寫下了《重遊清暉園》的詩篇:

彈指經過廿五年 人來重到鳳凰園

薔薇鬱郁紅逾火,芒果森森碧入天  

千頃魚塘千頃蔗 萬家桑土萬家弦

緣何篁竹猶垂淚 為喜乾坤已轉旋

一九九六年,清暉園再度擴建,面積由七千多平方米增至二萬二千多平方米,名園風采又見光大。

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緻清雅優美,造型構築別具匠心。整個古園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盡顯嶺南庭院清幽自然、秀麗典雅、雅緻古樸的風格。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麴院、迴廊剪裁得體,亭台樓閣交相輝映。廳堂樓館形態各異,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名人題詠觸目皆是。沿路又以書畫、雕刻、工藝盆景相綰連,更使景色層遞,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幽雅含蓄。舊園佔地五畝餘,以景觀層遞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亭榭臨水,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建築,南臨水池,周有假山,情景交融,是全園精華所在。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小院組成,自成環境清幽的園中園景區。園內廣植花卉果木,不僅有嶺南佳果,還有蘇杭名花,修篁幽竹如屏,老樹古藤成林,百姿千態,清香馥郁,與古色古香之樓閣亭榭交相掩映,更見春意盎然,倘佯其間,令人流連忘返

進園就是新建的紅蕖書屋,座落在綠茵叢中,整個廳堂開敞通透,裝飾用色鮮亮,清新脱俗。堂前一池碧水,引入蘇州滄浪亭的宋代石法,用黃石及本地的龍江石,堆砌出既有生命力,又有歷史感的五百羅漢羣石。順着池邊的假山,信步踏上小徑,路南也有一片假山沿水砌築。鳳來峯突兀水中。鳳來峯,借“鳳城”取名,是以宋代被列為貢品的山東花石綱共二千多噸砌成,高12.8米,是省內最大的花石綱石山。造型較為誇張,選用了古代經典的“風雲際會”石山構圖。又似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醒人眼目。峯上有小亭,飛瀑直瀉池中。池畔林木森森,池中蓮荷點點,紅花綠葉相映成趣,魚翔淺底,珠泛綠漪,自得山水林壑之趣。往北經濱水遊廊,便可到方池西南角的碧溪草堂。此堂為園內最古老的建築,建於清道光丙午年(1846) 。門是圓洞形的,門框則用木雕鏤成兩束交疊翠竹,型態逼肖,給人安閒清逸的詩意。園門兩側為玻璃屏門,左右二側的池板上各刻有用隸書、篆書和不同花鳥蟲魚化成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四十八個“壽”字,稱為“百壽圖”,精思傅會,特別引人注目。房外腰牆有一幅百年陰紋大磚雕竹石圖, 線條簡潔,蒼勁有力,刻有幾竿疏竹茂樹,題為“輕煙挹露”,旁有題詞是:“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也無心”,敬竹愛竹,發自肺腑。草堂與半邊水榭之間的夾縫中,長着一棵蒼翠的百齡龍眼樹,廕庇房舍,享受清涼自在。而池塘四周種着各種花木,送來陣陣芬芳,透露出嶺南水鄉村野的雅靜風光。

前行,頓覺豁然開朗——清暉前部精華之景一一展現面前:近處是一鑑方塘,光可鑑人,澄亦清心。六角亭、澄漪亭依卧水邊。對岸假山洞門聳立,透過竹廊漏花窗,花納亭翼然而立。四望綠蔭連綿,亭台高低錯落,曲廊銜接,古樹穿插。六角亭入口兩柱掛着一副對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 拾香開鏡燕子池塘”,寫出了綠潮紅霧、美不勝收的意境。

清暉園的船廳坐落在水池之北,是舫屋和樓廳建築的結合體,平面象舫,主體如樓,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都有着濃郁的粵中特色。樓屋形似珠江上的紫洞艇,兩側飾以水波紋。前艙和後艙之間有一道間隔,木雕鏤空成芭蕉雙面圖案,兩邊芭蕉樹下的石頭上各刻有兩隻蝸牛,看似在在緩緩蠕動,窗户的格子則以木樹竹葉裝飾。走道上有木欄扶手,往下望則是碧波漣漪的青青池塘。置身其間,恍如泛舟在蕉林濃密、竹廕庇天的水鄉。即便是在盛暑炎夏,也自覺蔭翳生涼,暑氣頓消。由南樓(船廳後艙)登小梯,經迂迴的露天平台可達船廳二樓(前艙)。憑欄眺望,蓮池水榭,山石花木,皆奔來眼底,一派迷人景色。樓門兩旁掛着的關曉峯所書對聯:“樓台浸明月,燈火耀清暉”,更有畫龍點晴之妙。船廳東面的景物主要由假山和花卉果木組成。四時不謝之花與八節長青之草互相掩映,營造出一個心曠神怡的環境。這裏有許多珍貴的花木,如玉堂春(又名木蘭),花大如碗,晶瑩若玉,白蕾點點,芳香四溢。此外還有罕見的百年紫藤、龍眼、銀杏、九里香、米仔蘭、佛肚竹等,欣欣生機,令人蕩氣迴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