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黑井

來源:文書谷 6.03K
暢遊黑井

作者:菊村

從黑井歸來已三個月了,黑井那古樸殘缺的美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跳躍,使我不得不提起筆來。

黑井鎮,地處龍川江河谷,是一個依山沿江而建的古鎮,被稱為明清時代的活化石。古鎮有三條主要的街道,全是清一色的古建築,街道極為狹窄,地板全由紅砂石鋪就,據説店鋪老闆的長煙杆伸出就可以向街對面的人家借火。沿龍川江一側的街區沿江邊而建,一些房屋的腳伸在江中,成了吊腳樓。漫步在石板路上,看着深深淺淺的馬蹄窩,思潮像龍川江水一樣,滾滾而來。遙想黑井當年,由於鹽貴如金,數不清的華屋美廈、寺廟宮殿在這彈丸之地拔地而起,成千上萬的馱鹽馬幫和滷水挑夫絡繹不絕地進出黑井,這裏商賈雲集、人喊馬嘶,熱鬧非凡,煙館、酒館、商鋪、戲院、春樓、馬店是何等的熱鬧。透過歷史的蒙塵,黑井在向人們訴説着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追溯黑井的由來,據説東漢年間,有一彝女李阿召在山間放牛,因丟失了牛,數日後,在一口井邊找到了這頭牛,但牛已長得很肥碩,並且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將此地取名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

自從鹽的發現和開採,黑井便成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地方。因為鹽,黑井便有了“煮井壘銀高玉碧,敲詩賭酒小梁園”的風雅。昔日黑井由於鹽的經濟地位較高,封建中央政權在這裏建制,四方客商向這裏彙集,各種文化向這裏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體系。在明清兩代,黑井鹽曾創下了年税十八萬兩白銀的記錄,約佔當年雲南税收總額的64%,清朝中葉佔50%,清末民初尚佔46%,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的黑井是何等的顯赫。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黑井在整個雲南的財政賦税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蹟。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據記載,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對峙的“夾皮溝”裏,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和古墓羣。千百年來,黑井因鹽而興,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令原始的古法制鹽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實用價值,黑井亦因鹽而衰,無奈中便成為一座“失落的古鹽都”,成為了一座彌足珍貴的古鹽文化博物館。

五月,黑井已是萬木葱綠了,由於地處龍川江河谷,這裏的季節比其它地方要來得早。在黑井,首先使我近距離觀察最為細緻的是我們住的客棧院子裏的幾株石榴樹,在石榴樹淺綠的新葉上,你不僅感覺到勃勃的生機和濃濃的春意還有初夏的氣息,石榴樹葉的綠是一種油亮的綠,一種碧翠的綠,一種躍眼的綠。火紅的石榴花如繁星一樣點綴在油綠綠的濃蔭裏,或開口大笑,或含情脈脈。坐在石榴樹下,倒一杯清茶,抬頭看樹,藍天上流動的白雲使陽光忽明忽暗,石榴樹葉也在深淺的綠色中變幻着自己的色彩,使人心曠神怡。

走進黑井,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屹立在五馬橋橋頭的一座紅砂石牌坊-“節孝總坊”, 這座雄偉高大的石牌坊為四柱三門,全是石質榫鉚結構。是光緒二十七年,經皇上欽準恩賜,黑井、琅井、元永井的灶紳捐資打造的“三井”八十七位“貞女”的“節孝總坊”,牌坊上方中央雕刻着精美的皇上聖旨“玉璽旌表”, 左門書“霜筠”,右門書“雪操”,石柱上雕刻着文人騷客的詩句,讚頌寡婦們生前忠於亡夫,永不改嫁的操守,“節孝總坊”最獨特的是牌坊上方兩邊飛緣上的石雕鳳凰壓在龍的上面,這是大清帝國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特徵。牌坊上還雕有“牛郎織女”、“大舜耕地”、“二十四孝”、“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圖案。該牌坊從規模和華美程度看,在雲南是很少見的。

在黑井,武家大院是古鎮最有名氣的古建築,大院座落在鎮外的山腳下,於道光十六年興建,咸豐七年峻工,歷時二十一年,整個建築依山而建,屬土木結構,共有三層高,形如“山”或“王”字,院內層層相扣極具氣勢,武家大院的建築特點是門窗圍欄都是精雕細刻,整個建築共有房間108間,不知武家先人的建房構思是否暗含“巨龍出山”或“世代稱王”之意? 院內亭台、樓閣、花園、天井、大房、小閣處處通連,有如迷宮一般。推開後花園的門,在露天小院一角,棄置着兩個用當地整塊紅砂巖鑿成的浴缸,浴缸竟與現代的一模一樣。氣勢恢宏的大門上方是光緒皇帝的手書“書荻芳微”,可想當年武家在黑井的地位是如何的顯赫。據説當時武宅實在豪華,官府只得規定武家大門不得開於正街以免衙門大煞風景。如今宅院雖已陳舊不堪,但其木雕工藝可謂美侖美奐,雕龍畫鳳的飛檐和氣勢逼人的朱門,依稀可見當年武宅的奢華風彩。更叫人稱奇的是,武家大院的每一片瓦都燒製有《西廂記》圖案,是否是因武家大院座落在黑井鎮西北邊的緣故,瓦片圖案到底暗喻着什麼,我猜不到迷底。 

出了武家大院向西北方向走,便到了黑井著名的“慶安堤”,由於千百年來熬鹽消耗了大量的木柴,黑井附近的山全是光禿禿的,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為阻止和分流洪水和泥石流,黑井人修建了“慶安堤”。 “慶安堤”是一道修於龍溝河兩岸的石牆,被黑井人自豪地稱為“小都江堰”或“小長城”。 始建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被洪水沖毀上段而加以重修,1937年又曾續修下段。 慶安堤堤長385米,寬7米,高11米。全部使用巨型條石整齊鑲砌,石與石的銜接部分均有一對燕尾槽式的接榫,榫中以鐵水澆鑄,將塊塊堅固的巨石牢牢地連接為一個整體。其做工之精良讓人歎為觀止,它有效地阻止和分流了龍溝河的山洪和泥石流,確保了古鎮不受水患的侵襲。


在黑井的諸多寺廟中,名氣最大的要數位於玉壁山西麓龍川江東岸的諸天寺,它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537年),經過幾個朝代的擴建和維修,如今有大雄寶殿、玉皇閣、地藏殿、觀音閣及廂房等,寺廟外觀飛檐翹角結構獨特,顯得異常醒目,寺內清幽雅緻,花草繁茂,沁人心脾。因寺內懸掛有康熙御筆“柳露垂雲”匾和乾隆年間的“慈航普渡”匾以及道光年間的“心印蒼穹” 匾。使寺廟名氣大增,香火旺盛,遊人如織。

在黑井,比較有影響的古建築還有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五年孔廟,有建於明代,修建在金泉山懸崖上的飛來寺及真覺禪寺、大龍祠、古鹽坊等數十處歷史古蹟。

在離別黑井的前夜,我在客棧裏望着一扇扇雕飾精美並刻有左宗棠提字的格子門,望着依稀燈火中的一座座古民居,望着古鎮川流不息的遊人,望着燈光下五彩斑斕的濤濤江水,我的思緒如揚花一樣飛揚,我從房東那裏借來了紙筆,在紙上寫道:

谷深峯疊江流長,彈丸古鎮遠名揚。

千年黑井興鹽業,百載舊巷吊春江。

武家大院堪錦繡,飛來禪寺染佛香。

節孝總坊尋古蹟,柳露垂雲覓康皇。

  

暢遊黑井
暢遊黑井

作者:菊村

從黑井歸來已三個月了,黑井那古樸殘缺的美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跳躍,使我不得不提起筆來。

黑井鎮,地處龍川江河谷,是一個依山沿江而建的古鎮,被稱為明清時代的活化石。古鎮有三條主要的街道,全是清一色的古建築,街道極為狹窄,地板全由紅砂石鋪就,據説店鋪老闆的長煙杆伸出就可以向街對面的人家借火。沿龍川江一側的街區沿江邊而建,一些房屋的腳伸在江中,成了吊腳樓。漫步在石板路上,看着深深淺淺的馬蹄窩,思潮像龍川江水一樣,滾滾而來。遙想黑井當年,由於鹽貴如金,數不清的華屋美廈、寺廟宮殿在這彈丸之地拔地而起,成千上萬的馱鹽馬幫和滷水挑夫絡繹不絕地進出黑井,這裏商賈雲集、人喊馬嘶,熱鬧非凡,煙館、酒館、商鋪、戲院、春樓、馬店是何等的熱鬧。透過歷史的蒙塵,黑井在向人們訴説着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追溯黑井的由來,據説東漢年間,有一彝女李阿召在山間放牛,因丟失了牛,數日後,在一口井邊找到了這頭牛,但牛已長得很肥碩,並且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將此地取名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

自從鹽的發現和開採,黑井便成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地方。因為鹽,黑井便有了“煮井壘銀高玉碧,敲詩賭酒小梁園”的風雅。昔日黑井由於鹽的經濟地位較高,封建中央政權在這裏建制,四方客商向這裏彙集,各種文化向這裏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體系。在明清兩代,黑井鹽曾創下了年税十八萬兩白銀的記錄,約佔當年雲南税收總額的64%,清朝中葉佔50%,清末民初尚佔46%,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的黑井是何等的顯赫。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黑井在整個雲南的財政賦税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蹟。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據記載,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對峙的“夾皮溝”裏,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和古墓羣。千百年來,黑井因鹽而興,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生產工藝令原始的古法制鹽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實用價值,黑井亦因鹽而衰,無奈中便成為一座“失落的古鹽都”,成為了一座彌足珍貴的古鹽文化博物館。

五月,黑井已是萬木葱綠了,由於地處龍川江河谷,這裏的季節比其它地方要來得早。在黑井,首先使我近距離觀察最為細緻的是我們住的客棧院子裏的幾株石榴樹,在石榴樹淺綠的新葉上,你不僅感覺到勃勃的生機和濃濃的春意還有初夏的氣息,石榴樹葉的綠是一種油亮的綠,一種碧翠的綠,一種躍眼的綠。火紅的石榴花如繁星一樣點綴在油綠綠的濃蔭裏,或開口大笑,或含情脈脈。坐在石榴樹下,倒一杯清茶,抬頭看樹,藍天上流動的白雲使陽光忽明忽暗,石榴樹葉也在深淺的綠色中變幻着自己的色彩,使人心曠神怡。

走進黑井,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屹立在五馬橋橋頭的一座紅砂石牌坊-“節孝總坊”, 這座雄偉高大的石牌坊為四柱三門,全是石質榫鉚結構。是光緒二十七年,經皇上欽準恩賜,黑井、琅井、元永井的灶紳捐資打造的“三井”八十七位“貞女”的“節孝總坊”,牌坊上方中央雕刻着精美的皇上聖旨“玉璽旌表”, 左門書“霜筠”,右門書“雪操”,石柱上雕刻着文人騷客的詩句,讚頌寡婦們生前忠於亡夫,永不改嫁的操守,“節孝總坊”最獨特的是牌坊上方兩邊飛緣上的石雕鳳凰壓在龍的上面,這是大清帝國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特徵。牌坊上還雕有“牛郎織女”、“大舜耕地”、“二十四孝”、“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圖案。該牌坊從規模和華美程度看,在雲南是很少見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