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問茶

來源:文書谷 1.38W
日前,我的《閲讀杭州》文稿在且風發表後,東莞老村長文友閲後給我貼子,説他杭州的深刻印象只有他到錢塘江畔上山觀茶場、飲龍井茶一幕,別的他都若即若離。更甚的是他原無飲茶的習慣,在遊杭州茶場飲茶後,購有龍井,後來又有友人入杭、妻子也入杭州,友人和妻子都在杭州購些龍井茶葉回來送他,使他今天家中的龍井茶永不缺乏。至於別的他真是想不起了。他現在是喜愛喝茶的,但他對龍井的根由卻無知,説我對杭州很熟,想麻煩我為他寫一篇有關報道龍井茶的好文章讓讀者看。其實,我對杭州知之不多,畢竟我不是杭州人,到杭州也是初次。至於寫西湖龍井茶的文章,我是冒昧斗膽了。

説到飲茶,我過去沒有這個習慣。我最早去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喝了青城茶,在黃山品嚐了黃山毛峯、太平猴魁、松蘿茶,在廣西百色凌雲縣喝上白毫茶,至今都沒有一點記憶了。後來調處辦主任陳明同學下鄉到廣東勇士農場帶回勇士綠茶,我都沒有興趣而送給同事朋友喝了。這次到了杭州,居然在西湖茗茶苑品嚐了西湖龍井茶,並聽了講解員的講解,才知道西湖龍井茶被列為中國名茶之首,杭州也獲得“中國茶都”的美譽。從此我也愛上了龍井茶。

據有關資料介紹,西湖龍井茶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他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峯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不少愛茶僧人居士結伴前來飲茶賞景,並留下千古流傳的飲茶詩。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説。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説在明代西湖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那麼到了清代西湖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並將龍井峯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民國期間,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以後,西湖龍井茶得到更大的發展。茶區人民改革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西湖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裁培採製技術,建立西湖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西湖龍井茶生產科學化、規範化。2001年西湖龍井茶獲國家“龍井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5年拍賣西湖龍井明前茶,100克茶葉,拍得14.65萬元天價,比黃金還貴。

在西湖我曾聽到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説在宋代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住着一個靠賣茶度日的老太太。有一年茶葉質量差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了炊。正當她愁沒有銀子度日時,有一天,一個老叟過來,説用五兩銀子買下地牆旮旯的破石臼。老太太喜出望外,便爽快地答應了。於是趕快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掃掉,堆埋在茶樹下邊。過了一會兒,老叟來抬石臼,發現石臼的雜物不見了,便問老太太。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叟懊惱地一跺腳:“我花銀子就是要買那些垃圾呀!”説完便揚長而去。老太太很納悶,可沒有幾天奇蹟出現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地傳遍西子湖畔,前來買茶籽的人絡繹不絕。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茶”也因此出了名。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於獅峯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這些地方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温和,雨量充沛,一片片茶園處在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條件。尤其是位於雲棲北面的梅家塢,十里山谷遍佈着1000多畝茶地,有“十里梅塢”之稱。

西湖龍井茶的採製技術相當講究。一般採摘有三個特點:一是早。歷來龍井茶採摘以早為貴。“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變成草。”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之説,可見龍井茶早採的重要性。通常在清明前採製的龍井茶品質最隹,稱明前茶;穀雨前採製的品質尚好,稱雨前茶。二是嫩。只採一個嫩芽的稱“蓮心”;採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採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三是勤。一般春茶前期天天或隔天採,中後期隔幾天必採一次,全年茶葉生產季節要採摘30批左右,採摘次數最多的是龍井茶。

採回的鮮葉經過攤放後進行篩分成大、中、小三個檔次,分別炒制。不同檔次的茶料炒制技術也不盡相同。在杭州茗茶苑內有一老翁在進行炒制龍井茶的表演,我滿有興趣地問他炒制龍井茶的手法和過程。他邊炒制邊介紹説,高級龍井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光滑的特製鐵鍋中,不斷變換手法炒制而成。炒制用抖、搭、捺、甩、抓、推、扣、壓、磨等手法,經過青鍋、回潮和鍋三道工序,勞動強度大,技木功夫深。難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觀看龍井茶炒制以後,也為花費勞動之大和技術功夫之深而感歎不已。

龍井茶分13個等級。特、1、2、3級為高級龍井茶,4-6級為中級龍井茶,7級以下為低級龍井茶。西湖龍井,由於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歷史上有獅(峯)、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五個品類。獅之號產於龍井村獅峯一帶,龍字號產於龍井、翁家山一帶,雲字號產於雲棲一帶,梅之號產於梅家塢一帶,虎字號產於虎跑、四眼井一帶,以獅峯為上品,“明前茶”為上乘珍品。


西湖龍井茶是綠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杭州大多茗茶苑都能看到獨特的茶藝表演。我在蘇州太湖邊的一個茶店看了那裏的茶藝表演,細想與杭州相比,杭州茶藝表演別具一格,充滿詩情畫意:一是初識仙姿:高級龍井茶色澤翠綠略黃,外形挺秀劣削,扁平光滑,湯色明亮清澈,香馥如蘭,滋味甘醇鮮爽,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譽。二是再賞甘霖:品賞清洌的虎跑水。“龍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西湖雙絕,“虎跑水泡龍井茶天下一絕”。虎跑水是從砂巖、石英砂中滲出,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碳酸鈣含量低,用虎跑水衝龍井茶,茶水交融,相得益彰。三是靜心備具:將水注入將用的玻璃杯。茶是聖潔之物,泡茶人要有一顆聖潔之心。四是悉心置茶:將茶葉從茶倉中輕輕取出,每杯用茶2-3克左右。五是濕潤茶芽:採用“迴旋斟水法”向杯中注水少許,以1/4杯為宜。六是懸壺高衝:提高水壺,讓水直瀉而下,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七是甘露敬賓:將自己精心泡製的清茶與新朋老友共賞。八是辨香識韻:龍井茶是茶中珍品,其色澄清碧綠,其形一旗一槍,交錯相映,上下沉浮,香氣清新醇厚,無濃烈之感,細品慢啜,有齒頰留芳、甘澤潤喉的感覺。九是再悟茶語:綠茶大多衝泡三次,以第二次泡的色香味最隹,必須細細體會,慢慢領悟。清代茶人陸次之曾曰“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仍至味也。為益於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也。”品賞龍井茶,像是觀賞一件藝術品,透過玻璃杯,看着上下沉浮的茸毫、碧綠的清湯、嬌嫩的茶芽,龍井茶彷彿是一曲春天的歌,一幅春天的畫,一首春天的詩,讓人置身於濃濃的春色裏,生機盎然,心曠神怡。

在杭州飲茶的好去處很多,全城700多家大大小小的茶樓、茶肄遍佈大街小巷。然而首推的應是曙光路“茶樓(館)一條街”。它緊鄰西湖風景區,文化氣息濃郁,在這裏最能感受杭州的茶文化。杭州青藤茶館,就像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三里屯,室內飲茶,把茶臨湖臨風,一倚一望,温柔敦厚,迷濛之感油然而生。湖畔居是杭州最大的“國營茶樓”,素有“湖光山色共一樓”的美譽,在湖畔居飲茶觀景,情意濃濃,餘味無窮。梅家塢茶文化村,四周青山環繞,白牆黛瓦,小橋流水,綠茶飄香,是杭州最有茶鄉特色的農家古村羣落和茶文化休閒旅遊區,是品賞龍井茶的最隹之地。此外,到老龍井,即是十八棵御茶,坐在獅峯樓上,推窗見山,一杯名為“龍井問茶”的綠茗,滿眼清爽煞是可愛。先是在樓上喝,然後索性坐到草坪上喝,悠然自得,頓覺超越時空之感。

茶葉,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是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也是21世紀最健康的飲品,然而在社會飛躍發展的今天,喝茶更是一種生活時尚,其情趣遠遠超出茶的本身意義。有人説,茶是一中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境。老百姓喝茶是一種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種禪,道士飲茶是一種道,而對文人來説則是一種文化。在文化人眼裏,茶是神聖的揚清浸蝕之物,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悦。在蒼茫的人世中,人生如茶,每個人都宛若一片茶葉,或早或晚都要融入這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之中。

魯迅先生説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這是一種清福。”“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要喝就喝西湖龍井茶,方能品出茶中仙。

(2006年10月26日晚)

  

龍井問茶
日前,我的《閲讀杭州》文稿在且風發表後,東莞老村長文友閲後給我貼子,説他杭州的深刻印象只有他到錢塘江畔上山觀茶場、飲龍井茶一幕,別的他都若即若離。更甚的是他原無飲茶的習慣,在遊杭州茶場飲茶後,購有龍井,後來又有友人入杭、妻子也入杭州,友人和妻子都在杭州購些龍井茶葉回來送他,使他今天家中的龍井茶永不缺乏。至於別的他真是想不起了。他現在是喜愛喝茶的,但他對龍井的根由卻無知,説我對杭州很熟,想麻煩我為他寫一篇有關報道龍井茶的好文章讓讀者看。其實,我對杭州知之不多,畢竟我不是杭州人,到杭州也是初次。至於寫西湖龍井茶的文章,我是冒昧斗膽了。

説到飲茶,我過去沒有這個習慣。我最早去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喝了青城茶,在黃山品嚐了黃山毛峯、太平猴魁、松蘿茶,在廣西百色凌雲縣喝上白毫茶,至今都沒有一點記憶了。後來調處辦主任陳明同學下鄉到廣東勇士農場帶回勇士綠茶,我都沒有興趣而送給同事朋友喝了。這次到了杭州,居然在西湖茗茶苑品嚐了西湖龍井茶,並聽了講解員的講解,才知道西湖龍井茶被列為中國名茶之首,杭州也獲得“中國茶都”的美譽。從此我也愛上了龍井茶。

據有關資料介紹,西湖龍井茶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他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峯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不少愛茶僧人居士結伴前來飲茶賞景,並留下千古流傳的飲茶詩。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説。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説在明代西湖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那麼到了清代西湖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並將龍井峯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民國期間,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以後,西湖龍井茶得到更大的發展。茶區人民改革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西湖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裁培採製技術,建立西湖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西湖龍井茶生產科學化、規範化。2001年西湖龍井茶獲國家“龍井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5年拍賣西湖龍井明前茶,100克茶葉,拍得14.65萬元天價,比黃金還貴。

在西湖我曾聽到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説在宋代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住着一個靠賣茶度日的老太太。有一年茶葉質量差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了炊。正當她愁沒有銀子度日時,有一天,一個老叟過來,説用五兩銀子買下地牆旮旯的破石臼。老太太喜出望外,便爽快地答應了。於是趕快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掃掉,堆埋在茶樹下邊。過了一會兒,老叟來抬石臼,發現石臼的雜物不見了,便問老太太。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叟懊惱地一跺腳:“我花銀子就是要買那些垃圾呀!”説完便揚長而去。老太太很納悶,可沒有幾天奇蹟出現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地傳遍西子湖畔,前來買茶籽的人絡繹不絕。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茶”也因此出了名。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於獅峯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這些地方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温和,雨量充沛,一片片茶園處在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條件。尤其是位於雲棲北面的梅家塢,十里山谷遍佈着1000多畝茶地,有“十里梅塢”之稱。

西湖龍井茶的採製技術相當講究。一般採摘有三個特點:一是早。歷來龍井茶採摘以早為貴。“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變成草。”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之説,可見龍井茶早採的重要性。通常在清明前採製的龍井茶品質最隹,稱明前茶;穀雨前採製的品質尚好,稱雨前茶。二是嫩。只採一個嫩芽的稱“蓮心”;採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採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三是勤。一般春茶前期天天或隔天採,中後期隔幾天必採一次,全年茶葉生產季節要採摘30批左右,採摘次數最多的是龍井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