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情霧趣

來源:文書谷 1.27W
山情霧趣

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鐵道部門開通了直達熱點旅遊區的城際列車,廬山自然是一站。夫人天天嚷着要去廬山,架不住她的嬌嗔嗲語,陪同前往。她是要去看風景,湊熱鬧。我則是想循着《廬山風景》郵票的足跡,看看郵票發行二十多年以後的廬山變遷。
1981年7月20日發行的《廬山風景》郵票全套7枚。郵票名稱分別為“五老峯”、“含鄱口”、“黃龍潭”、“日照峯”、“三疊泉”、“石松”和“龍首崖”。只有到得廬山才知道這郵票上的7處景色的確是代表了廬山之秀麗。
根據廬山的導遊資料介紹:廬山景區,有16個大自然奇觀,474處景點,尤以江湖、瀑泉、雲霧、峯石、松花等景觀最為特色。一年四季,廬山景物不變,可是帶給遊人的感覺卻大相徑庭。
廬山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廬山的人文景觀也豐厚了得。西漢時的司馬遷登臨廬山後,使得廬山之名載入其鉅著《史記》之中。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列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東晉時期建造的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遊歷廬山後為廬山留下了數千首詩詞、歌賦、散文以及數不有的摩崖石刻。除此之外廬山還保留了600餘棟造成型別致、風格迥異的西式建築風格的別墅。
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廬山列為:“世界文化景觀”載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又將廬山列為:“世界地質公園”。
這麼多年來,我國為廬山也發行了為數不少的郵票。閒來翻閲廬山郵票,我總是在想,我們發行的廬山郵票與廬山的自然環境、與廬山的文化氛圍、與聯合國對廬山定位與評價是否相符。回答是否定的。
就拿t67《廬山風景》來説吧。這郵票名稱就與聯合國的定位不相符,聯合國的定位一是“文化景觀”,二是“地質公園”。我們卻叫“風景”。我們是否只看到廬山的奇峯怪石,而忽略了廬山的文化價值。我們再來看7枚郵票畫面就有5枚郵票在表現廬山風景時出現了廬山霧。這套郵票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發行的,那時聯合國也沒將廬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我們在郵票選材上是否也有放不開手腳的時候呢?
廬山美,而廬山的霧更是別有情趣。
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把廬山描述得入木三分,似乎廬山再也沒什麼可寫的了,寫了也無新意。其實不然,我們換一種方法,換一個角度,也就是循着《廬山風景》郵票的足跡來看廬山,評廬山,寫廬山,那就大有可寫的了。廬山霧就是如此。郵票上的廬山霧與我到廬山所看到的霧不一樣,真正的廬山霧比郵票上的要飄渺得多。霧就其自然現象來説,確也是廬山的一大特點,也是廬山的一大景觀。
那日到得廬山,聽導遊介紹説:廬山一年中有近二百多天是雨霧天氣。我們這次去的季節恰好又是雨季。那天一大早,旅遊車把我們從九江送上廬山,經過一個多小時盤山公路的顛簸,終於“躍上葱蘢四百旋”。從汽車上下來,我們發現自己竟然站在萬山叢中一座既繁華,又具現代氣息的小城的市街上,這就是廬山的天街—-牯嶺街。站在這天街上不禁讓我有一種落在天上人間的驚喜之感。就在這天街之中,就在這牯嶺街上,在來去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中間,在我們自己的腳下、眼前、身邊,遊動着、繚繞着一縷縷,一片片如紗似絮的霧。這霧是那樣的輕柔,那樣的自在,彷彿它從來就是天街的一名居民。看着它那匆忙的身影,也彷彿是來天街旅遊和遊者。這時我真是想起了《廬山風景》郵票中的霧,對郵票設計者為什麼要在那麼多的郵票畫面上表現廬山霧有了更多的感受同身受。人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能力遠比回答問題和解析問題的能力要強得多。
這就是我們初上天街,初遇廬山霧的情景。
廬山的霧就像山中的精靈,也像喜歡捉弄遊客的淘氣孩子。在漫漫濃霧中,我們從花徑,龍首崖,黃龍潭一路遊過,我這才體味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些山中”詩句的更深一層含義,那絕不是:“橫看志嶺側面峯”的“不識”。真正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為濃霧之故而使然。我看着這精靈般的濃霧,興奮不已,夫人則一臉夫奈,認為霧使她看不見山。也看不見路。
也是啊,在濃霧迷漫中我們看花徑,花樹迷濛;看如琴湖,眼前又是茫茫一片看不見湖水。到是那“飛來石”在濃霧中若隱若現,的確有點象是天外飛到廬山的仙客。既然花徑、如琴湖不展露芳容,那我們就去錦繡谷看看天橋吧。一行人從湖邊的環山公路出來,根據導遊圖,猜想不遠處應該就是神奇的天橋了。此刻,大霧更濃,幾是雲封霧鎖一般,哪裏覓得天橋。大家正搜尋間,忽見山谷對面灰濛濛一片的霧靄中,隱約垂下一條淡白色的帶子,遠遠看去似霧非霧。思襯,難道那就是天橋。“不,一定是瀑布”同行者中有人説了一句。我想他也許説得對,是瀑布。心想濃霧之中觀瀑布,那是何等奇妙,不見懸河跌落的氣勢,只聞流泉激濺的聲息。朦朧之中,那飛動的變得平和,喧囂的也變得寧靜了。大霧好象也使飛瀑改變了性情。最終也沒看見天橋。
經仙人洞到得龍首崖,須臾之間霧散天開。徒然之間大霧又好似無數精靈,傾刻消失的遊人眼前,景觀徒轉,此時也讓遊人一賭廬山真容。片刻前在濃霧的混沌中,遊人總是猜想着面前的景象,原以為是高山深壑的,其實卻是一條不大的溪谷。原以為是遙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卻是不遠處的一注小瀑布。那些在迷霧中一路商談闊論的遊客,見到廬山真實景物後,面面相覷,啞然失笑。不過大家都有一種被大霧這淘氣的孩子戲弄後的釋然。
説廬山霧象淘氣的孩子,恰如其分。我們在花徑賞花觀湖,它來了,把眼前的景物搞得朦朦朧朧,大煞風景。現在我們來到龍首崖,這本是應在濃霧中觀看才有韻味景緻,它又走了,帶走了朦朧,更是大煞風景。這淘氣的霧真是來也可腦,去也可腦。
後來的遊程沒了大霧的陪伴,於我來説似乎若有所失。因為霧中觀廬山的綽約之美消失了。美學上不是有句名言叫做“距離產生美”嗎。難道美就只能與虛幻相生,美與真實就不能共存。細細想來,不對呀,你看那廬山中的山容水態,並非虛幻,它存在了千百萬年,也在人們的面前出現了千百萬次。而每當雲起霧生,廬山的風景在人們的視覺裏就會千變萬化,顯得千姿百態。只是這有霧的廬山風景是短暫的,無霧的廬山風景才是永恆的。陽光映襯下的廬山撫媚嬌美。但是有霧的廬山之美並沒有消逝。它將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裏,只不過此時的廬山被另一種美-----麗日晴天下的清新時媚之美取代了。廬山就是廬山她就是世界文化景觀,她就是世界地質公園。人們豈能因晴日廬山之光豔而認為雲霧廬山之幽邃為不真嗎?又豈能因雲霧消散而説廬山的美亦退遁。絕不能因霧與晴而對廬山真與美的認識出現偏頗。因為廬山的真與美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以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在迷霧和陽光下交替迭更罷了。

蘇東坡詠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些山中”。這首膾炙人口,流傳了千百年的詩句的確是好詩。但是從東坡先生的詩中,我們好象看出先生不承認從橫、側、遠、近、高、低各種不同的視點看去的廬山,那也是廬山的真面目。這似乎和我們以為雲霧中見不到廬山真面目一樣,犯了一點審美認識上的錯誤。
到得廬山,身臨霧境,我似乎也能體會到當年的《廬山風景》七枚郵票就有五枚有霧的原因了,也能體會到郵票設計者當初的設計理念。那套郵票發行必竟過去25年了,那時廬山也還沒有列入聯合國的保護名冊。這許多年來中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意識也出現了質的飛躍。所以我們莫怪廬山霧,也莫怪當初的郵票設計者,因為霧是廬山的美容師,非但沒有煞風景,還為廬山風景增色。廬山霧就象機智敏慧的導遊,引領遊人去感受廬山的詩意與哲理。
霧也是廬山的一道風景。

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鐵道部門開通了直達熱點旅遊區的城際列車,廬山自然是一站。夫人天天嚷着要去廬山,架不住她的嬌嗔嗲語,陪同前往。她是要去看風景,湊熱鬧。我則是想循着《廬山風景》郵票的足跡,看看郵票發行二十多年以後的廬山變遷。
1981年7月20日發行的《廬山風景》郵票全套7枚。郵票名稱分別為“五老峯”、“含鄱口”、“黃龍潭”、“日照峯”、“三疊泉”、“石松”和“龍首崖”。只有到得廬山才知道這郵票上的7處景色的確是代表了廬山之秀麗。
根據廬山的導遊資料介紹:廬山景區,有16個大自然奇觀,474處景點,尤以江湖、瀑泉、雲霧、峯石、松花等景觀最為特色。一年四季,廬山景物不變,可是帶給遊人的感覺卻大相徑庭。
廬山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廬山的人文景觀也豐厚了得。西漢時的司馬遷登臨廬山後,使得廬山之名載入其鉅著《史記》之中。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列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東晉時期建造的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遊歷廬山後為廬山留下了數千首詩詞、歌賦、散文以及數不有的摩崖石刻。除此之外廬山還保留了600餘棟造成型別致、風格迥異的西式建築風格的別墅。
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廬山列為:“世界文化景觀”載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又將廬山列為:“世界地質公園”。
這麼多年來,我國為廬山也發行了為數不少的郵票。閒來翻閲廬山郵票,我總是在想,我們發行的廬山郵票與廬山的自然環境、與廬山的文化氛圍、與聯合國對廬山定位與評價是否相符。回答是否定的。
就拿t67《廬山風景》來説吧。這郵票名稱就與聯合國的定位不相符,聯合國的定位一是“文化景觀”,二是“地質公園”。我們卻叫“風景”。我們是否只看到廬山的奇峯怪石,而忽略了廬山的文化價值。我們再來看7枚郵票畫面就有5枚郵票在表現廬山風景時出現了廬山霧。這套郵票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發行的,那時聯合國也沒將廬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我們在郵票選材上是否也有放不開手腳的時候呢?
廬山美,而廬山的霧更是別有情趣。
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把廬山描述得入木三分,似乎廬山再也沒什麼可寫的了,寫了也無新意。其實不然,我們換一種方法,換一個角度,也就是循着《廬山風景》郵票的足跡來看廬山,評廬山,寫廬山,那就大有可寫的了。廬山霧就是如此。郵票上的廬山霧與我到廬山所看到的霧不一樣,真正的廬山霧比郵票上的要飄渺得多。霧就其自然現象來説,確也是廬山的一大特點,也是廬山的一大景觀。
那日到得廬山,聽導遊介紹説:廬山一年中有近二百多天是雨霧天氣。我們這次去的季節恰好又是雨季。那天一大早,旅遊車把我們從九江送上廬山,經過一個多小時盤山公路的顛簸,終於“躍上葱蘢四百旋”。從汽車上下來,我們發現自己竟然站在萬山叢中一座既繁華,又具現代氣息的小城的市街上,這就是廬山的天街—-牯嶺街。站在這天街上不禁讓我有一種落在天上人間的驚喜之感。就在這天街之中,就在這牯嶺街上,在來去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中間,在我們自己的腳下、眼前、身邊,遊動着、繚繞着一縷縷,一片片如紗似絮的霧。這霧是那樣的輕柔,那樣的自在,彷彿它從來就是天街的一名居民。看着它那匆忙的身影,也彷彿是來天街旅遊和遊者。這時我真是想起了《廬山風景》郵票中的霧,對郵票設計者為什麼要在那麼多的郵票畫面上表現廬山霧有了更多的感受同身受。人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能力遠比回答問題和解析問題的能力要強得多。
這就是我們初上天街,初遇廬山霧的情景。
廬山的霧就像山中的精靈,也像喜歡捉弄遊客的淘氣孩子。在漫漫濃霧中,我們從花徑,龍首崖,黃龍潭一路遊過,我這才體味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些山中”詩句的更深一層含義,那絕不是:“橫看志嶺側面峯”的“不識”。真正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為濃霧之故而使然。我看着這精靈般的濃霧,興奮不已,夫人則一臉夫奈,認為霧使她看不見山。也看不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