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

來源:文書谷 1.9W

音樂教學是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使用學生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

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國小音樂教學心得體會

音樂教學是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使用學生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研究,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一下我的教學心得。

第一,貫徹因材施教,分類施教。素質教育要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注重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創造能力。首先要了解學生。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主觀能力和基礎等都不同,同一個年級的班與班之間,同一個班級的各學生之間在學習音樂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在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濾到各級各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滿足藝術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又要兼顧基礎較差的學生能逐步跟上,縮小差距,甚至藝術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學生,更要給予幫助和指導,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自信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策略,分層教學。如可以讓音樂素質較強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給大家為大家做示範,這樣既提高了好學生的情趣,對其他的學生也是個觸動。對中等的學生,要保證他們踏實準確的完成本課的知識。對音樂感知較差的學生,要幫他們降低難度,有選擇的進行學習,能夠將課本中最簡單的音樂知識學會就可以了,不給他們施加太大的壓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以免他們對老師,對音樂課失去情趣。

第二,要調動學生情感。國小生模仿能力強,喜歡遊戲,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們應該大膽地放開學生的手腳,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用簡潔的肢體語言去體會音樂的藴涵。因為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表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則可以用肢體語言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同時,要加強師生合作,強化體驗。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之中,才能進行情感體驗。這個活動是指新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開放課堂教學,促進空間及時間上的靈活性、學生思維活動的活躍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動心中進行體驗,學會創新,充分調動好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要利用學校現有多媒體資源提高音樂教學。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現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易賅的解説、悦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形象,圖文、視頻、動畫栩栩如生,猶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激發學生思維。更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們保質保量的上好每一堂音樂課。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在音樂教學的不同階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我在在對學生聲音的訓練中,我運用多媒體通過現場錄音回放方式,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聲音的直觀瞭解,把抽象的現象形成具體的東西,學生也就學的有趣,學的也用心了。

第四,要及時點評,及時總結。每一節音樂課後,教師應採取綜合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促進學生髮展。一方面是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討論總結,然後推選同學上台讀感想、談收穫。另一方面是教師要作好總結,整理本節課學習目標,鼓勵學生熱愛音樂、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總結性發言要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對學生提出建議或希望,使學生記憶在心,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得到提高。

總之,我們要善於總結,善於回顧,發揚好的,取長補短,結合實際情況,更好地實施教學任務,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工作。

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國小音樂教學敍事故事

一、從興趣入手轉變原來的唱歌課形式

國小音樂教學敍事故事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擔任國小音樂教學工作已經很久了,回想起我的教學經歷,有許多地方值得反思和總結。

起初來的時候我在想我到底應該怎樣來教我的學生,怎樣達到新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充分利用並實踐新的課程改革怎樣才能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發揮到教學實踐當中去呢?果然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一開始的教學就沒有我想的那樣簡單,我一直把自己在師範的所學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可是我卻忽略了一個重點:農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如:接受能力、實踐能力、國小生自信力等等方面。在這一點上我沒有特別注意教學設計,因此呢最初的教學目標基本都沒有怎麼達到的。在上了兩週之後我就發覺自己的設計怎麼老是和學生不搭調呢?教學任務也無法完成,目標也是困難。所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進,選擇和摸索更適合農村孩子的教學模式。主要又以下幾個方面:

一、 糾正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態度

在一開始上音樂課的時候我就發覺很不對勁,大家都是覺得音樂課是所謂的“豆芽課”,上不上好都是無所謂的,覺得上音樂課只是唱一首歌那麼簡單,更別説對音樂知識的渴望。更過分的是我在上面上我的音樂課很多同學都把自己的作業拿出來做,根本就不管我在上什麼課,聽的同學呢還動動小嘴,不聽的同學完全就沒有在這堂課上。我這一想就擔心了,這個該怎麼辦呢?國小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學生連學習這個的想法都沒有我要怎樣才能讓他們學習呢?最後我想我應該以興趣來帶動大家學習。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師應該在不同的教學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增加學生對老師上課的興趣,渴望老師來上課,這裏呢不僅要求教師的業務水平高、口語表達幽默、帶動性強等外在的素質,還要教師的內心必須是以愛動其心,以禮服其人,以智動其行。愛心和責任是老師必備的東西,所以當老師上課而學生不聽你的時候記住千萬別發火,要愛他關心他,輕輕的一個提示即可了,這時他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這裏了。再製作一些適合音樂教學的幻燈片教學,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其中還有教師上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多進行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開心了自然就學了。

(2)增加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如果孩子本身對音樂感興趣的話不需要教師花太多的時間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學心理現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現象,比如給孩子們一些樂器的學習,音樂認識的簡介等學習。

二、 課堂紀律性的管理

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應該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有效的調控。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前幾十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但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本學期,我主要是從事低年級的教學。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6-8歲兒童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前15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況,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後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老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了我的教學質量。後來我查閲了相關書籍,知道6-8歲兒童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因此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己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通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頻導入,故事導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導入都是相當感興趣。因此説,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可以提高一半。

三、改變教學設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知識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學思維在走,沒有為孩子考慮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任務,教學建議來固定我的思維,結果恰恰是時間不夠。由於農村的孩子很少接觸專業的音樂教育導致他們在學習音樂的時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學習一首歌曲都要一節課的時間,而教參上的設計內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樂欣賞。一節課時間不能好好把握,學生學唱歌曲時間太短了還加上有遊戲活動等。因此我把學習歌曲和欣賞分開教學,遊戲適當穿插,並且在上新課之前都是進行了複習的,這樣的改動讓我在學習歌曲上還是取得了進步的。我還在上課時儘量運用電子琴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對孩子的音準進行更正和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用了音樂當中的模唱教學法和跟唱法來學習歌曲,在學習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詞用節奏來教學生的,這樣對歌曲的節奏能夠很好把握。

四、把樂器和舞蹈、遊戲帶進課堂,展示學生的自信

才開始上課的時候這些孩子都很膽怯,讓他們自己起來自我介紹都是扭扭捏捏的,還很害怕,很沒有自信。為了調動學生的自信,我把樂器、舞蹈、音樂表演等活動運用到教學當中得到了不錯的收益。

樂器、舞蹈、遊戲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可以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而且樂器、舞蹈、音樂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訓學生的節奏感的。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老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後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通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面的學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而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動起來。

在音樂遊戲方面我經常叫他們進行音樂接龍,音樂情景再現。如國小的低年級大多都是有情節的,在這種情況我就把快要學會的歌曲讓學生上台表演,下面的跟唱,在室外的遊戲大多都是設計的逮到了就要上前表演。

其實在課堂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自己在將來越做越好,要想學到東西,我覺得更多的是要像那些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學習實踐方面知識,這樣自己在實踐方面才會越做越好。

國小音樂教學演講

尊敬的評委老師們:

你們好!

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每朵花都是美麗的,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孩子的潛能,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些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所以,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賞識,孩子信心的源泉》。

前不久我上了這樣一節音樂課。那是四年級某班的音樂課,師生互相問過好後,孩子們坐了下來。我掃視了一下全班,發現一個叫張俊的孩子兩眼空洞,神思似乎飛去了遠方。這個同學學習和紀律都不太好,班主任説起他來就頭疼,説他語、數、英三科成績加起來還不夠一百分,也因為這樣,所以沒有人願意跟他玩。看着他那張發呆的臉,我不由得想,他應該很不快樂吧,現在的獨生子女其實很孤獨,很渴求友誼和平等的尊重。我決心拉他一把。

回過神的時候,我微笑着説:“今天老師要表揚你們,排隊進課室的時候特別安靜,坐也坐得特別端正,你們看看,張俊同學坐得多好呀!”同學們的眼光刷的一下都集中在張俊身上了,他有點慌神,腰條件反射地挺得更直了,我對他翹了翹大拇指,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那一節課上的是舒伯特的《搖籃曲》。我先放了一段絃樂版的《搖籃曲》,讓學生邊聽邊想象:“在音樂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什麼?”放音樂的時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張俊,發現他的眼睛撲閃撲閃的,似乎在邊聽邊思考。放完音樂之後,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張俊第一個舉起了手。我讓他起來回答問題,老實説我對他的回答不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説:“剛。。。剛開頭的地方有。。有湖水的波紋,然後。。。然後風,風是輕輕的,天上還飄着幾朵白雲”我驚異地看着他,課室裏鴉雀無聲,同學們也想不到這麼美的句子居然是出自張俊同學的口中。這首樂曲的開頭3432121,旋律線就是小波浪線,而在器樂曲的中間部分,小提琴在上方拉出了飄逸的高音,不正像天上的白雲嘛!我有點激動地説:“你能不能把你想象的畫到黑板上?”他點點頭,走到黑板前畫起畫來,畫波浪線的時候他還特別選了藍色的粉筆,不一會,湖水,白雲都畫出來了。我在旁邊提示他,你覺得剛才音樂表現的是夜晚還是白天?他想了想,又畫了一彎月亮。“他畫得美嗎?”我大聲問孩子們,全班異口同聲地説“美!”我帶頭給張俊鼓掌起來,他在全班的掌聲中滿臉歡欣地坐下來。我接着問小朋友:“小寶寶就在這樣美的環境中睡覺覺,舒服嗎?假如我們在旁邊,我們説話或者唱歌應該怎麼去做?“應該輕輕地説話輕輕地唱”。張俊沒等大家回答就立刻搶着説,我讚許地對他點點頭。

在接下來的上課過程中,張俊多次舉手,雖然他的回答並不是每一次都正確,但我卻從他的眼睛裏看到了主動和自信,而那雙剛才還失去光彩的眼睛,此刻充滿了靈氣。

下課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説:“今天老師特別高興,因為我發現了咱們班有個同學原來是很有音樂想象力的,你們説是誰呀?”大家都指着張俊。我微笑着地看着他説:“你今天表現很棒,繼續加油哦!”張俊臉都紅了,聽音樂離開課室的時候,我看到他是連蹦帶跳地跑出去的。

下課後我感慨萬千,自己不過是很輕鬆地表揚了幾句,就讓張俊從冬眠狀態一下子感受到欣欣向榮的春天。而他也讓我懂得,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句鼓勵、誇獎的話語,對於學生來講,都是莫大的鼓勵,能自然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慾望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要知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記得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他只用幾把糖幾句話,就感化了一個打架的孩子,讓他痛哭流涕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周弘,中國一位普通的爸爸,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培養成中國式的海倫.凱勒,讓她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大學生,留美碩士。他成功靠的是什麼?就是通過賞識教育!我知道,在以後的音樂課裏,張俊可能還會神遊太虛,教育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成功,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路何其慢慢兮,但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愛孩子,賞識孩子。因為賞識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它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它信心的源泉。

最後,我引用周弘先生的一段話結束我的演講: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有自己的生命權,我們要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我們要懂得信任;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與眾不同之處,我們要懂得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有長處、閃光點,我們要懂得熱情激勵;每一個孩子都有短處,都有缺點,我們要懂得耐心和寬容;每一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錯誤,我們要懂得友情提醒。

謝謝大家!

國小音樂教學法

素質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現代教學改革的潮流,促使人們把教學改革的視線不再囿於認知領域,而作為教學中一種重要的非智能因素——情感,便引起課革者的重視。“快樂教學”原則是情感教學原則體系中的一條核心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教師要在教學中操縱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懷着快樂、興趣的情緒進行學習。也就是説,使教學在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學習的狀態中進行。教師的着眼點不僅僅在於學生能不能接受教學內容。而且還在於學生樂不樂於接受教學內容。教學的藝術是使師生雙方都“感到愉快的藝術”,因此,學校應是一個快樂的場所”,而不是“兒童恐怖的場所”和“才智的屠宰場”。

因此,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貫徹“快樂教學”的原則。這條原則具體包括兩條教學規則:一是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二是要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

1.在教學中求樂

在教學情境中,要使學生產生快樂情緒的首要關鍵在於,教師要想方設法操縱各種教學變量去滿足學生的有關需要,那麼在音樂課中,教師如何通過教學手段引發學生快樂情緒呢?

1.1 從求知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盧梭也曾指出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因此,我們要從教學內容上去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以產生快樂情緒。如:國小一年級教材《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剛從幼兒園或學前班來到國小的兒童,沒有很強的學唱歌曲的求知需要,而有很強的聽故事方面的求知需要。教師如果單單説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自然不能滿足其需要而引發快樂情緒。我在上這節課時,把準備好的一面國旗拿出來,問:“同學們看看這面國旗是什麼顏色的,中間有些什麼東西?”學生回答:“紅色。”另一個同學説:“還有五角星呢!”教師説:“對極了,但你們又知不知道國旗為什麼是紅色的呢?這裏面啊有個非常精彩的小故事呢!”國小生頓時被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看小國旗,又看看老師,都盼望着馬上知道這故事到底講什麼,一團疑問在他們心中希望解答。在這種氣氛下,老師開始講故事。學生都高高興興地聽着,引發了學習的快樂情緒。音樂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音樂。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不知不覺中獲得音樂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如教學《愛勞動》這一單元,鼓勵學生聯繫實際生活,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聽、看、想、説、唱、動)體驗,我問學生:“你會洗衣服、洗手絹嗎?”“你是怎麼洗的?”“我們來看看哪位小朋友洗得好,為什麼洗得好,好嗎?”並讓學生進行勞動動作、節奏、歌詞創編,再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洗手絹接力賽,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活,總結經驗。使音樂與情感、體驗相結合,在音樂中親身體驗情感,以情感體驗來學習、感知、掌握歌曲。在求知的興趣中自動、自悟,達到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音樂素質。

1.2 從成功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快樂情緒並不總是由求知需要的滿足來激發的,有時候成功需要的滿足也可以引發快樂情緒。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對成功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它反映在人們頭腦中,便體現為成功需要。滿足成功的需要,不僅會產生快樂情緒,更有助於增強其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古人曾説:“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願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成功需要的滿足。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多加表揚、多加鼓勵,讓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音樂是唯一要求當眾表現的課程,在音樂課上,我們要培養學生有勇氣、有自信、有表情地歌唱。給學生提供機會,為學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音樂教學應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激發學生參與的意識,相信每一位學生通過努力都可以有所發展,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給學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要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使他們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説、敢問、敢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輕鬆愉快地學習音樂。開展音樂小擂台活動。新的課程中貫穿始終並強調的是要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因此,每節課利用前後2—3分鐘,請同學上台表演。表演的內容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來決定。可以是:獨唱、小組唱、獨奏、歌表演、詩朗誦、講述音樂小故事、生活小品等。同學們事先都作了準備。通過表演,每個同學都得到鍛鍊的機會。學生的膽量,表演能力都有了提高,同時開闊了視野,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開展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的活動。每個同學都有表現自我的慾望,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與肯定。教師應當抓住學生好勝,好表現的心理,開展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的活動。學生可以當小老師展示自己創編的節奏、動作、歌詞及自制的打擊樂,並組織同學學習;學生可以當小老師為同學提供課外收集的音樂資料,音樂小故事等;學生還可以當小老師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每個學生都為自己都能當上小老師感到自豪,尤其一些較怕羞的同學,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增強了自信心,也能勇敢地走上講台。

成功需要還包括另一層涵義就是希望勝過周圍的人,教師創設競爭機制,讓學生在競爭過程中獲得快樂的情緒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超過別人的願望,想幹得比自己的對手更好的衝動,這在小時候幾乎成為每個人的癖性。”

1.3 從娛樂需要的滿足中求樂

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處在身心發展階段的、活潑好動的兒童更有這方面的強烈需要。正如杜威所説:“經驗表明,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自然衝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

例如:一年級新教材歌曲《動物説話》,這是一首非常形象生動的歌曲,在學生初步學會唱這首歌時,提示學生説出小動物的神態、動作,鼓勵學生扮演各種小動物,邊唱歌邊表演,很快樂學生們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教師加以引導:“你們還能不能説出其它的動物?”同學們都踴躍地説着:“小羊説話咩、咩、咩。”“小狗説話汪、汪、汪。”……並讓學生用歌曲的形式唱出來。這樣,學生在娛樂中自覺不自覺地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活動最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人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個性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音的高低”這一環節,教師事先準備一些生活用品及打擊樂,讓學生分組去敲一敲、找一找、聽一聽、辨一辨,去感受音的高低。然後運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對音的高低的初步瞭解,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去感受、表現音的高低。這種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探索的活動,會形成內發的持久不衰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為什麼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呢?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歌詞,可按節奏讀。可默讀、也可同桌對讀;又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聆聽完欣賞曲後的感受,可用簡筆畫,可用色彩,可用線條,可用動作等等;或者給音樂主題,讓學生創編音樂故事;給音樂片斷,讓學生討論並創編打擊樂伴奏,或讓學生尋找各種音源來表現音樂主題。只要能夠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何必一定規定死呢?學生可以輕鬆的對待課堂,享受學習的快樂。

2.在教學中求趣

在情感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快樂,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到興趣,以便為教學活動創設快樂和興趣相結合的最佳情緒背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的產生主要“來自刺激的新異性”,而刺激的新異性和變化性,往往導致客觀事物超出主觀預期,也是驚奇這類情緒的直接原因。因此,驚奇和興趣情緒是密切聯繫的。事實上,驚奇停留的時間很短,如果這時的刺激足以使有機體繼對它維持注意並對它進行探索,驚奇就轉化為興趣情緒。可見,驚奇是興趣情緒的先導,正如高爾基所説:“驚奇是認識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其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需要,而且要儘可能大大超出學生的預期,讓學生懷着由驚奇所引起的理智情感上的震動進行認識活動方面的探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產生主動參與的動機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而,創設有效的情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並主動參與音樂教學活動。創設故事情境。國小生都喜歡聽故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地參與學習。如教學歌曲《小青蛙找家》時,先講述一段故事:有一天,小青蛙對媽媽説:“媽媽,我們都長大了,該自己去勞動了。”於是小青蛙們高興地到田裏捉蟲去了。它們跳着、捉着,捉着、跳着,不知不覺地離家越來越遠。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急壞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説:“我的家在哪裏?我的家在哪裏?”此時教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幫小青蛙找到家呢?” 一下子學生的學習勁頭被調動起來,紛紛表示能幫助小青蛙找到家。教師馬上引導學生觀看圖形譜,各自踩着荷葉,聽着歌曲,學習歌詞,學起來輕鬆愉快,意猶未盡。學生們就在一個故事、一幅畫、一段錄音的激發下主動地參與學習。由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把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所以興趣特別濃,一旦有了興趣,那麼參與的積極性也就大大提高了,而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也就藴含於其中了。

3.以師情激生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説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有用熱愛與尊重學生的言行,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與信任,創造出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態度,輕鬆愉快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師節那天,我特地在五年級安排了《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這首歌的學習。上課了,我把事前準備好的一支大紅蠟燭放在講台上,點燃後,啟發學生仔細觀察蠟燭,這時教師説道:“同學們,你們瞧,紅燭不惜把自己化成滴滴蠟油和縷縷青煙,卻把光和熱奉獻給了人類,它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就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於是,教師按下了錄音機的按鈕,讓學生初聽《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學生們沉浸在敬師、愛師的氣氛中。有個學生激動地説:“現在我更清楚了,有許多可敬可頌的老師,他們為培養我們,做了無私的奉獻,老師們這種奉獻精神,不正是紅燭精神嗎?”老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已深深地印入他們的腦海。老師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更加偉大。還有,我在上欣賞課《小白菜》的時候,我用故事導入,講故事的時候配上《小白菜》的樂曲做背景音樂,聲情並茂,學生被感染了,眼裏都噙着淚花,再復聽的時候學生們都非常的投入,在這種氣氛下欣賞音樂,同學們都很感動,效果更佳。

總的來説,音樂是一門富情感的藝術。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綜合多種教學手段,始終貫徹“寓教於樂”原則,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學習。教師播下種子,要勤於澆水施肥,使每粒種子都生根發芽,長成茂密的大樹。

在我們農村,國小音樂課幾乎就是“唱歌課”, 也就是傳統的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唱會即達到教學目的。這種以教師為主體,以教代學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真正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目的。而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係。教師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環,應該蹲下身來和學生對話。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小胖胖》這一課時,融入到學生當中去,我們老師可以扮演歌曲中的老奶奶,國小生們分別扮演叔叔、阿姨及小胖胖,大家不分彼此,真情流露,越出了代溝,邊唱邊演,此情此景不能説不感人。歌聲伴着大家的表演,心情是多麼的舒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讓學生對音樂課有興趣。那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那就是讓他在音樂課中感受到快樂。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愉快教學”模式。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讓學生在教師的摯愛中,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因勢利導地發揮音樂課本身就有的“愉悦”特性,課堂上出其不意地採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創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我相信,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感受到音樂的歡樂,才能真正學好音樂。

二、更新教學方法

對學生音樂天賦的培養要在學生適當年齡開始。因此,低年級的音樂教育更為重要。農村有的學生在入學前,雖然對音高、節奏、節拍已具有一定的認識,但尚未經過聽辯、比較等訓練,因此在唱歌過程中時常會走音,節拍、節奏也不穩定。在教學中就應針對農村低年段學生的特點,及時培養學生的音高、時值概念,使他們更好的幫助以後的音樂學習。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一切音樂教學任務的完成都必須依賴兒童的聽覺能力。因此,聽覺訓練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不論是唱歌、欣賞、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都應在培養學生聽覺感受性的基礎上進行還可以利用動作遊戲來鞏固學生的聽辨能力。例如我在高音區演奏時,要求學生做雙手向上舉的動作;在中音區演奏時,學生則雙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區演奏時,學生雙手做下垂動作。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與教學交叉進行即鞏固又發展了對學生聽覺的訓練。馬克思曾説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説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就説明音樂聽覺能力需要早期培養。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每一個音符、節奏型、樂句、樂段都能反映音樂的時間性。學生在學習唱歌、舞蹈、器樂等活動中,首先面對的就是節奏,因此,節奏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學,而單調、乏味的節奏訓練抑制了學生的興趣。首先開展各種聽覺訓練,讓學生用耳朵聽、去感知。孩子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節奏無處不有,讓學生通過聽音樂親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節奏,如火車聲:轟隆轟隆;鐘錶:嘀嗒嘀嗒;小雞叫:嘰嘰嘰嘰;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鮮明的聲音,變成生動有趣的節奏訓練,讓善於模仿的孩子們在愉快中學習。例:

心跳聲:2/4   x x | x x | |

咚 咚 咚咚

大鼓聲:2/4  x- | x- ||

咚  咚

鐘錶聲:2/4  x  x  x  x | x  x  x  x ||

嘀 嗒 嘀 嗒 嘀 嗒 嘀 嗒

母雞下蛋後: 2/4  x  x  x | x  x  x ||

咯 咯 嗒 咯 咯 嗒

機槍掃射聲: 2/4  x x x x | x x x x ||

噠噠 噠噠 噠噠噠噠

這些聲音都是學生熟悉的聲音,在模仿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會一直很高,多次反覆的練習,一些複雜的節奏就不知不覺中掌握了。

例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這些概念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既抽象又枯燥,我就從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發,從而將“拍子”的抽象概念與聲音的長短聯繫起來,讓學生説出自己聽到過的聲音並分辨聲音長短:如火車汽笛聲長、汽車喇叭聲短;爸爸打鼾聲長、心臟跳動聲短;貓叫聲長、狗叫聲短等等。其次,通過爸爸打鼾聲、貓叫聲和心臟跳動聲、狗叫聲分別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接着,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當他們親自感知到節拍的時值概念時,就可以自己去創編簡單的節奏,小部分同學編創如下:

爸爸打鼾聲:2/4 ×-| ×-|

呼  呼

心臟 聲: 2/4 × × | × ×||

咚 咚  咚 咚

貓叫聲: 2/4 ×-| ×-||

喵 喵

狗叫聲: 2/4 × × | × ×||

旺 旺 旺 旺

這些聲音也都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所以創編時,節奏拿捏得很準,學生熱情也高漲。在這個聽、説、做得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很好地鍛鍊。

廣大音樂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身邊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找尋更貼切的、鮮活的、適應於農村學生學習的材料。例如:在教學生認識音的高低時,我的做法是:準備七隻透明的玻璃杯,杯裏分別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擊時能發出不同的音高)。上課時,我在桌子上把七隻杯子一字排開,再拿出一根筷子,對學生説;“我們今天來找音樂!音樂就在這七隻杯子裏,誰來找一找?”學生覺得很新奇,都爭着要來找音樂。當幾個學生用筷子敲擊杯子以後,馬上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杯子裏的音樂怎麼都不一樣呀?”我因勢利導説:“對呀,這七隻杯子裏住着七個不同的音符,它們的音高都不同。”然後拿出寫好音符唱名的卡片,邊唱出音名,邊貼在杯子上,再按從低到高的順序唱一唱,學生跟我唱一唱。就這樣,利用身邊最常見的物品,卻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到了音樂知識。可見,只要我們用心尋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資源還是很多的。

二、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音樂的豐富多彩源於創造,要給學生以創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主動思考和探討。教師本身就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呢?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獲取知識和組織知識,教師不可以只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在音樂課中改變過去我説你聽、我問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我選擇簡單而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易於創編的歌曲,利用讓學生創編歌詞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闊了學生的思路。

國小音樂教學經驗文章:農村國小音樂教學實踐的點滴體會

學從課本向生活延伸,由課內向課外擴展。讓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融合,是農村國小音樂教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教學實踐 多媒體 創設音樂情景 音樂元素

審美能力 音樂課外活動 啟迪 創造

音樂能激發人的潛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國小生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他們正是學習音樂的最佳啟蒙和發展時期,如何讓他們乘着音樂的翅膀,去感受美、發現美並創造美,是擺在每個國小音樂教師特別是音樂教學比較薄弱的農村國小音樂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任務。下面是我在國小音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因材施教。

由於農村國小音樂教師多數師資不足,城鄉學生能力差異較大,對於農村孩子來説教材內容較多,如果嚴格按教材不落一個內容的教學,不僅一學期下來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教學過程也往往會因為流於形式呈現出走馬觀花、顧此失彼的局面,教師應從教學目的和任務出發,實事求是地從教材和生活中選擇一些合乎具有時代特徵,符合國小生性格特點、能力範圍內的內容。具體做法是:

1、打亂教材次序,激發興趣,實施教學。

開學初,將整冊教材粗略瀏覽一遍,將受學生歡迎的內容搬到前面來上,如四上《踩雨》、《童心是小鳥》,六上的《鈴兒響叮噹》等歌曲,感情真摯,旋律流暢優美,歌詞貼近生活,富於童趣,學生學這類歌曲時興趣較濃,因此,放在前面學,能起到一個良好的開端的作用。

2、精選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地落實教學。

每學期在教材中選取七到八個主題單元和一個綜合活動單元進行教學,主要集中在歌唱祖國、熱愛家鄉、愛心教育、歌唱友誼、民歌賞唱、外國音樂欣賞和演唱等內容,雖沒有面面俱到,但體現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適時補充一些內容拓展教學。

音樂教學應緊扣時代的脈搏,順應時代發展和學生的要求。在教學中適時補充一些反映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校歌,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我和你》,反映地震的歌曲《不離不棄》,電視劇音樂《西遊記》和《哪吒鬧海》等,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符合學生口味,老師還沒教唱,學生就已唱得有板有眼了。

二、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可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注重運用多媒體手段和空中、遠程教育資源服務於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覺得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越性:

1、創設生動新穎的教學情景,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將音樂與情景結合起來,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湘版六上第六課的教學,隨着韻味十足的京調音樂奏起,大屏幕上呈現出色彩豐富,形態各異的京劇臉譜,學生們個個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看着屏幕,等待着一出好戲的開演,這是《京調》教學時的導課部分,短短几分鐘,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起來。

2、幫助教師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四下裏的《小馬快快跑》節奏訓練中要認識附點八分音符,為使抽象、枯燥的樂理知識變得形象化,便於學生接受。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課件出示賽馬場景,有三匹馬在跑道上賽跑。首先,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打一打三條節奏,並辨一辯哪匹馬跑得快,當學生通過聽、模仿找出冠軍後,我馬上追問:“為什麼?誰幫了它的忙?”從而引出“附點八分音符”,最後通過看場景跟着冠軍跑一跑來認識並感受了附點八分音符的時值和效果,讓學生在情景中非常輕鬆地認識了附點八分音符,也懂得了該如何唱(奏)它。

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我們的學校亞克西》這首歌曲時,課件出示校園師生學習、生活的場景,使學生深刻地感受校園的美麗、和諧。在歌曲教學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並説一説在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湧現了哪些好人好事,為這首歌曲的旋律填上新詞,學生們積極性高,有的描寫同桌,有的描寫班集體,有的描寫後勤師傅,有的描寫保育員等,他們將創作好的歌詞通過大屏幕和全班同學共享,喜悦之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4、收集名師的先進教學手段和一些教學細節的處理方法為我所用。如許多音樂教師在唱歌教學和欣賞教學中,常採用總分總的課堂結構模式。先整體感知,再分段(句)品唱、聆聽,從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調式等音樂元素層面啟發學生演唱欣賞,進而體會音樂作品的特點和風格,最後,再整體演唱和欣賞,形成完整的音樂形象的感知,啟迪學生思想和心靈,從中得到發現美、創造美的體驗和快樂,這種導學模式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如深,不斷豐富音樂形象,使之比較完整統一。還有許多老師在音樂教學中很善於利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對比感受音樂作品的不同部分的音樂元素的變化或同類音樂作品在演奏和演唱上的細微差別,來培養學生的發現力和敏鋭的洞察力,並展開對比再創造,從而逐步體會各音樂元素在音樂作品中對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這些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給我的音樂教學實踐以很大的啟發。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升音樂實踐能力。

音樂課外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學生音樂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它與音樂課堂教學一起構成了學校音樂教育的一個有機的整體。音樂課外活動課中,為了努力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我們相繼成立了鼓號隊、舞蹈對、豎笛隊等,他們利用每天課外活動時間堅持訓練,這些文藝骨幹到了班上又一個個變成了班上的排頭兵,幫班級出主意,排節目,在班級和學校舉行的文藝活動中發揮着積極作用。

為了促進課外活動的發展,每逢重大節日,班內和年級組要舉行唱歌、才藝比賽,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給全校師生展示藝術才華提供了必要的時空條件,對全體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作用。

農村國小音樂教學就應該是這樣從書本到生活,從課內到課外,通過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多種信息呈現方式以及聽、唱、學、演等靈活多變的形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和理解美,啟迪學生去想象美與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能在音樂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充分發展他們的藝術創造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