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生感悟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朋友

來源:文書谷 6.29K

人際關係是一個很大的體系,而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是朋友。今天經典人生感悟,小編推薦的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朋友。

經典人生感悟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朋友

經典人生感悟 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朋友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做為剛步入社會的我們,打好人脈的基礎很重要,而社會本來就是個人脈圈子,俗話説,多個朋友多條路,每個人都渴望發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幫助、渴望得到組織提拔晉升、渴望自己有個幸福的生活。為什麼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況呢?其原因在於不懂朋友的重要性,不懂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所以,如何能獲得發展、獲得他人幫助、獲得提拔晉升、獲得幸福生活是擺在年輕人面前的難題。要攻克這難題必須從重視人情世故,人際關係開始。據統計資料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使工作成功率與個人幸福達成率達85%以上;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決定於人際關係,而知識、技術、經驗等因素僅佔15%;某地被解僱的4000人中,人際關係不好者佔90%,不稱職者佔10%;大學畢業生中人際關係處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優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人與人之間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情就會淡漠、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失去外援,沒有外援人就會有很多無奈,就會陷入孤立,陷入困境,就會使人生沒有意義,更會使人沒有發展,更談不上人的幸福。因為人與社會,人與組織,人與人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人只有與人在一起才能獲得生存,獲得發展,獲得進步、獲得快樂、獲得幸福。如果沒有社會、組織、家庭或他人的幫助,一個人的一生就會一事無成。人際關係是一個很大的體系,今天我們就講一講人際關係的重要核心,朋友

朋友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怎樣結交朋友也是我們人生中要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我個人認為結交朋友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心,俗話説,讀書可以廣智,寬恕可以交友。如果用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無論哪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和朋友圈,一個成功的人會涉及多個朋友圈子,為什麼甲和乙成為朋友,乙和丙成為朋友,而甲和丙卻常常成為不了朋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甲和乙、乙和丙之間是用心交往的,甲和丙之間沒有用心交往,所以成不了朋友。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説法,甚至會舉例説,我對某某人只能這麼好了,可她不領情,始終不願意和我做朋友,我能有什麼辦法?這樣的認為其實是偷換了概念,把我説的用心“翻譯”成了“我對她好”,以為只要對她好,就等於“用心”了。其實不然。

“用心”與“對她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心”的結果多半會換來對方對自己的“用心”,兩人自然就成了朋友。“對她好”的結果多半會換來“她對我不錯”的印象,卻未必能換來與之交往的願望。這個現象是我們在交友時應該認真反思的。

古人説:“百事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意思説,孝,主要是看用沒有孝心,而不是看做了多少事情,要以做多少事情來衡量是否孝順,那麼,貧窮的家庭就沒有孝子了;惡行則相反,主要是看你做了什麼,而不在於你想了什麼,如果依據你想了什麼來判定是不是好人,那麼,世上就一個完人也沒有了。對聯中的“淫”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男女之間的淫亂,另一種解釋是過分的行為。我們就以第一種解釋來分析,男女之間不在於你想了什麼,而在於你幹了什麼。如果以“想了什麼”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作風正派,那我估計,恐怕沒有一個人是純潔乾淨的。

古人判斷善惡的這幅對聯,完全可以用在交友上。對待朋友,重要的不是你為對方做了什麼,而在於你在與對方交往的時候是否用心了。當然,朋友之間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不僅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身處援助之手是需要一定條件作支撐的,而用心對待朋友則是不需要外在條件的。即使你身無分文,照樣可以用心與朋友交往。

怎樣做才算是用心交往?有沒有祕訣可遵循?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可能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我的回答是,用心交往的祕訣是四個字:真誠、傾聽。

真誠是交友的基石,有了這塊基石,友誼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而虛偽是友誼的蛀蟲,遲早會把雙方建立起來的友誼掏空。真誠,可以經歷時間的檢驗,而且時間愈久愈珍貴;虛偽,也許能哄騙一時,但時間會讓虛偽原形畢露。

傾聽是友誼最好的營養。朋友之間有了能夠做到真誠傾聽,雙方的友誼之樹就會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朋友做到的不是安慰、表揚和激勵,而是需要朋友的傾聽。因為安慰、表揚和激勵,是許多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唯獨真正的朋友,才能做到用心傾聽,分享你的幸福,分擔你的痛苦。朋友可以廣交,但不可以濫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青春期或者説青年時代正是廣交朋友的時期,這是人生四季的自然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幾乎每一個青年朋友都有過廣交朋友的經歷。隨着歲月的流逝,有些朋友逐漸離我們遠去,不必自責,不必失落,在茫茫人海中,大家各自在忙,疏於問候甚至疏遠關係都是很正常的。因朋友“穿梭在車水馬龍之中”而疏於來往,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的。但我們要反思的是另外一種情況:有些朋友為什麼會迅速疏遠?有些朋友為什麼會一夜之間友誼消失得無影無蹤?還有一些朋友,你明明是為他好,卻引起了他的反感,這又是為什麼?

要回答這幾個問題,就涉及到交友的一些原則。以我的經驗看,交友的主要原則有以下幾個:

第一,朋友就是朋友,你不能要求過多。

青少年交朋友往往會有一個誤區,認為我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對方就應該如何如何。其實不是這樣的。朋友之間,只有“我願意”,沒有“他應該”。打個比方吧,假如你經濟上遇到了困難,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親戚朋友幫忙。當親戚拒絕你的時候,你會覺得親情很冷漠;當朋友拒絕你的時候,你會覺得交情很虛偽。我可以斷言,許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冷漠”與“虛偽”。真的是親戚冷漠、朋友虛偽嗎?我覺得要打個問號。

朋友之間相互幫忙無可非議,但只能相互幫忙的,絕不是真正的朋友,至多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甚至可能是酒肉朋友。顧名思義,酒肉朋友是以酒肉為基礎的,一旦你沒有了酒肉,也就沒有了朋友。真正的朋友可以沒有酒肉,但不會沒有真心。那種以能不能幫忙來判斷朋友真偽的人,首先就是不夠朋友的。

金錢和朋友常常形成一對矛盾。就像有人調侃得那樣:談感情傷錢,談錢傷感情。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説過:“當你遇到困難時,把朋友們找來,你會得到各種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開口提到實際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裝聾作啞了。”

美國作家馬克吐温也説過類似的話,他説:“神聖的友誼如此甜蜜、忠貞、穩固而長久,以致能伴隨人的整個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錢的話。”

讀到名人的這些言論,的確傷害了我們的感情。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金錢面前,朋友之間的關係往往顯得十分脆弱。

古代文人曾總結了人生四得:“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意思是説,這四種情況是人生最得意的時刻。但後來又有文人對此進行調侃:“久旱逢甘霖—不停,他鄉遇故知—借錢;洞房花燭夜—不舉,金榜題名時—別人。”想想也是啊,當你舉目無親地站在温哥華的街頭,忽然遇到了一個多年故交,你喜出望外地握着他的手搖晃不停,對方突然來一句:“大哥,有錢嗎?借我一萬加元!”金錢又一次戰勝了友誼。

對待金錢和友誼,我是這麼處理的:當我遇到困難時,我會向朋友提起,但除了鐵哥們外,我絕不會張口借錢。得到的結果一般有這樣四種情況:真有感情真有錢的,會主動提出幫你;真有感情沒有錢的,會幫你想辦法;沒有感情真有錢的,會同情寒暄一番離你而去;沒有感情沒有錢的,會王顧左右而言他。其實還有一點是預料之外的,就是當我們真有困難的時候,往往能幫到我們的恰恰是和自己關係不怎麼好的那個人,還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破壞友誼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錢不還

第二,交朋友要付出真心,同時不要求回報。

我們來説一個動物界的故事,説一天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

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並大聲向朋友們求救。

這時候牛在樹叢中聽到了,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

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

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豬經過這裏,發現是狼,衝下山坡;

兔子一聽,更是一箭一般離去。

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來,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

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愴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來了,

牛説: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

馬説: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

驢説:你怎麼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

豬説: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

兔子説:你怎麼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

在這鬧嚷嚷的一羣中,唯獨沒有狗。

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傳遞了一個真理: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隻手,只要我們每個人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的分內之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不認識的人尚且需要如此單純地伸出援助之手,更何況朋友呢?你幫助了別人,會影響到對方幫助別人,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惠及的就是全人類。你生活在地球上,當然也是受益者。

凡是朋友之間要求回報的,我基本可以斷定,他們之間絕不是真正的朋友關係。

朋友之間只講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回報往往會不期而至。

我常常對自己講,我希望我所有的朋友都健康、快樂、幸福、發財、騰達。我這樣想並不是我有多麼高尚,從自私的角度説,朋友都生活在幸福之中,我就可以免去憂傷、痛苦,朋友都飛黃騰達、腰纏萬貫,他們起碼不會向我借錢吧。説到底,對自己也是有利的。第三,再好的朋友相處也要有個界限,有個尺度物極而反

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就不分彼此了,俗話説“好得跟一個人似的”。而我認為,好得像一個人似的,就潛伏着危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不希望被人打擾的精神世界,一旦有人闖入,就會生出不快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一旦有人硬要自己修改或者放棄這些原則,就會生出排斥的念頭。為了維持雙方的友誼,這種“不快的感覺”和“排斥的念頭”一般是願不輕易流露的。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通過某種方式發泄出來。小時候就常聽大人説“好得很,惱得很”,當時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長大後才知道,兩個非常要好的人一旦翻臉,其友誼就很難修復。

論語》中説:“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指,對待上級,即使是正確的建議提出來盡到責任就行了,不要反覆提,否則,只能招來羞辱。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朋友有錯,可以規勸,但應適可而止,否則,必將導致朋友關係的疏遠。

我認為,再好的朋友關係也不可以像一個人似的,而應該像兩棵樹那樣,相互獨立又僅僅依靠。

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慢慢會發現,真正能陪伴自己到最後的朋友寥寥無幾,所以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朋友的質量很重要,數量也很重要,相識就是一種緣分,在一起交往的時候要付出真心,即使成為不了生命中重要的朋友,也不會成為我們人生中的敵人,學會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我們的路才會走的更通暢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