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一葉知秋

來源:文書谷 2.85W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讀萬卷書源於開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此可見,無論是一沙一木,一葉一花,還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總在細枝末節處隱現端倪。

哲理散文:一葉知秋

一根毫不起眼的小小蠟燭竟能改變周遭的環境,它讓一個偌大的山洞裏面近乎所有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另尋棲所。

有血有肉的心靈探索,必將心中有愛,它不是高等生物對低等生物的征服。“均簾歸乳燕,穴低出痴蠅。”“掃地勿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是蘇軾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正是緣於這份對生物的包容與大愛,才會使這位傑出的詩人留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等數不清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商朝一位隱士僅僅憑紂王使用的一雙象牙筷子便預示到商朝的急速滅亡。蔡桓公諱疾忌醫,不聽扁鵲的良言相勸,最終從小疾很快變得病入膏肓。

每個成功者,都必須擁有如“塵”的心思,這種心思並非機械式觀察記錄,也並非探聽偷窺,它是一種至情至性的理性分析。試想一下:使用了象牙筷子便無法飲下粗茶淡飯,更無法容忍粗布麻衣,長此以往,國君驕奢淫逸,國家怎不會加速滅亡?任何重大的疾病也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必然是日積月累所致。

佛説:“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比我們常人厲害不少,他可以從一花一葉中便看穿整個世界,他可以透過微小的事物便可洞察知悉我們凡人所不能看到的變化與本質,他可以僅僅從一個小細節便能預測到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所有偉人,名人,作家或者是詩人,他們無不可以透過一切社會的微小變化而判斷出日後的發展趨勢,他們無不是注重細節,洞察世事之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偉人,名人能成為改變社會、甚至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先驅者,而作家或詩人因為這一點,從細節看本質,則擁有源源不盡的創作智慧與靈感。

細節,總是腐朽事物的報喪者,新鮮事物的召喚人,當宗法制度在第一個諸侯國被破壞,當文字獄興起,抓起第一個書生,當官僚社會、資本主義壓迫第一個平民時,當清朝自認為地大物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當中國國門第一次被外國列強打開縫隙時,當虎門銷煙的烈火第一次燃起時,這些細小的現象都預示着某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有智慧的中國人會以小看大,見微知着,迎接變化,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從而成為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細節決定成敗,這話一點也不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已成為經典至理名言。而心中有愛,又能關注細節的人必能為時代所成就而成就一個時代!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