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一·志第十八

來源:文書谷 1.6W
《新元史》卷五十一·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州十五、屬縣一百四十二。蠻夷土官府州縣等,不在此數。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

  武昌路。上。宋鄂州,屬荊州北路。至元十一年,歸附,置安撫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為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置。

  縣七:

  江夏,中。倚郭。咸寧,下。嘉魚,下。蒲圻,中。崇陽,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縣,升為壽昌軍,後復為縣,又再為軍。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縣為武昌。

  嶽州路。上。宋嶽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嶽州路總管府。舊領巴陵、華容、平江、臨湘四縣。元貞元年,昇平江為州。户一十三萬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萬七千七百四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巴陵,上。倚郭。臨湘,中。華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宋平江縣。元貞元年。昇平江縣。常德路。上。宋常德府,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常德路總管府。十五年。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於本路。未幾罷。舊領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元貞元年,升桃源、龍陽為州,又析沅江縣隸龍陽。户二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萬六千四百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桃源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龍陽州。下。宋龍陽縣,改辰陽,又復舊。元貞元年,升為州。領縣一:

  沅江。下。

  澧州路。上。宋澧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延祐三年,又改為安定軍民府。舊領澧陽、安鄉、石門、慈利四縣。元貞元年,升慈利為州。户一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澧陽,上。倚郭。至正十六年,倪文俊陷澧陽,元帥孫毅遷縣治於新城。石門,上。安鄉。下。

  州一:

  慈利州。中。宋慈利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土州二:

  安定州。

  柿溪州。辰州路。下。宋辰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辰州路總管府。户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十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五。領縣四:

  沅陵,中。辰溪,下。盧溪,下。敍浦。下。

  土州二:

  上奚州。

  施容州。二州皆溪洞地,元初置。沅州路。下。宋沅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沅州安撫司。元貞元年,升沅州路總管府。户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五。領縣三:

  盧陽,下。黔陽,下,麻陽。下。興國路。下。宋興國軍,屬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為興國路總管府。舊隸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隸湖廣。户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千六百一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七年置。

  縣三:

  永興,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漢陽府。下。宋漢陽軍,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年,宋守將王儀以城降。十四年,升為府。至元二十九年,割湖廣省之漢陽隸河南省。其還隸本省年分闕。户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二,口四萬八百六十六。領縣二:

  漢汨。至元二十年。升中縣。有陽羅堡。至元十六年,改隸鄂州路。尋復舊。

  漢川。下。舊治大赤,至正二十二年,移治長城鄉。《翰墨全書》:“漢陽、漢川二縣,俱隸嶽州路。”至元十二年,取嶽州。十四年,已置漢陽府,不容隸嶽州為縣。今不取。

  歸州。下。宋故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事。十四年。升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降為州。至正十五年,改隸四川行省。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領縣三:

  秭歸,下。倚郭。巴東,下。興山。下。靖州路。下。宋靖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元貞元年,沅州升為路,以靖州隸之。延祐四年,升靖州路總管府。後至元四年,以湖廣行省元領新化洞,古州潭溪、龍裏,洪州諸洞來屬。九年,罷總管府,改立靖州軍民安撫司。户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五。領縣三:

  永平,下。會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十五年,置治衡州。十八年,移治潭州。至正十年,以宣慰使司兼都元帥府。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天臨路。下。宋潭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遷行省於鄂州,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舊領長沙、湘潭、益陽、湘陰、醴陵、瀏陽、攸、衡山、安化、湘鄉、寧鄉、善化十二縣。元貞元年,升醴陵、瀏陽、攸、湘鄉、湘潭、益陽、湘陰併為州。户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

  錄事司。宋置兵馬司。至元十四年改。縣五:

  長沙,上。倚郭。善化,上。倚郭。衡山,上。宋改屬衡州,後又屬潭州。元初因之。後又改屬衡州。寧鄉,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宋醴陵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瀏陽州。中。宋瀏陽縣。元貞元年,升為州。元初遷州治於居仁鎮。

  攸州。中。宋攸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湘潭州。下。宋湘潭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益陽州。中。宋益陽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湘陰州。下。宋湘陰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衡州路。上。宋衡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總管府。舊領衡陽、茶陵、耒陽、常寧、安化、酃六縣。至元十九年,升茶陵、常寧、耒陽為州。後至元二年,分衡陽界置新城縣。户一十萬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宋立兵馬司,分城中民户為五廂。至元十三年改置。

  縣四:

  衡陽,上。倚郭。安仁,下。酃縣,下。宋隸茶陵軍。元初改隸本路。新城。下。舊為衡陽東鄉,後析置。

  道州路。下。宋道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户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營道,中。倚郭。寧遠,中。江華,中。元統二年,立濤墟巡檢司。永明。下。舊治在瀟水南。元初移今治。元統二年,立白麪墟巡檢司。

  永州路。下。宋永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户五萬六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零陵,上。倚郭。東安,上。祁陽。中。郴州路。下。宋郴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户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宋置兵馬司。至元四年改。

  縣六:

  郴陽。中。倚郭。宋郴縣。至元十三年,改郴陽縣。宜章,中。永興,中。興寧,下。宋資興縣,後改興寧。桂陽,下。桂東。下。宋析桂陽置桂東縣,治上猶寨。

  全州路。下。宋全州,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户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宋置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

  縣二:

  清湘,上。倚郭,灌陽。下。寶慶路。下。宋邵州,升寶慶府,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至正十一年,置湖南元帥府,分府寶慶。户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

  邵陽,上。倚郭。新化。中。

  武岡路。下,宋武岡軍,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武岡路總管府。户七萬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宋置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

  縣三:

  武岡,上。倚郭。宋舊縣,後廢。元復置。新寧,下。宋廢武岡縣,置新寧於水頭江北。元因之。綏寧。下。宋蒔竹縣,屬邵州。後改隸本路。

  桂陽路。下。宋桂陽軍,屬荊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使。十四年,改桂陽路總管府。户六萬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一萬二千二百四。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平陽,上。臨武,中。藍山。下。

  茶陵州。下。宋茶陵縣,屬衡州,後升縣為軍,復為縣。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三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三百二。

  耒陽州。下。宋耒陽縣,屬衡州。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千。

  常寧州。下。宋常寧縣,屬衡州。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二。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置廣西道宣撫司。是年,改宣慰司。元貞元年,並左右兩江宣慰司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仍分司邕州。至正二十三年,改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靜江路。上。宋靜江府,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升靜江路總管府。至正二十三年,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户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領司一:

  錄事司。

  縣十:

  臨桂,上。倚郭。興安,下。靈川,下。理定,下。宋遷治上津馹。元初又遷治上權塘。義寧,下。修仁,下。荔浦,下。陽朔,下。宋舊縣。《宋史·地理志》漏之。永福,下。古縣,下。

  南寧路,下。宋邕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泰定元年,改南寧路。舊領丹行等處長官司,後廢。户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二:

  宣化,下。武緣。下。

  梧州路。下。宋捂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户五千二百,一萬九百一十。領縣一:

  蒼梧。下。

  潯州路。下。宋潯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潯州路總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十九。領縣二:

  桂平,下。平南。下。宋屬龔州,紹興中州廢,以縣隸本州。

  柳州路。下。宋柳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柳州路總管府。户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領縣三:

  柳城,下。倚郭。舊治龍江。元初移治龍江東。馬平,下。宋柳州,治馬平。元初徙治柳城。洛容。下。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宋為慶遠府,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並南丹州安撫司為慶遠南丹漢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户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領縣六:

  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荔波。下。宋荔波州。元初,降為縣。

  土州四:

  南丹州。宋元豐三年置,管轄諸洞蠻酋。元初置安撫司,後併入慶遠。舊領丹平等處蠻夷長官司,後廢。

  東蘭州。宋蘭州,命土人韋氏為知州。元初,改東蘭州。

  那州。蠻徭所居,舊名那地。宋置那州。元初因之。

  地州。宋故州,又析置孚州,後省。元初因之。

  平樂府。宋昭州,屬廣南西路。大德五年,升為平樂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領縣四:

  平樂,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龍平。下。

  鬱林州。下。宋故州,舊治興業縣,後徙治南流,屬廣南西路。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領縣三:南流,下。倚郭。興業,下。博白。下。

  容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八年,改容州路總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二千八百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領縣三:

  普寧,下。北流,下。陸川。下。

  象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

  陽壽,下。來賓,下。武仙。下。

  賓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賓州路總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

  嶺方,下。倚郭。上林,下。宋舊屬邕州,後來屬。遷江。下。

  橫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橫州路總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四千九百四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

  寧浦,下。倚郭。永淳。下。宋永安縣,後改永淳。

  融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三年,降散州。户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

  融水,下。懷遠。下。

  藤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二,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

  鐔津,下。倚郭。岑溪。下。

  賀州。下。宋故州,屬廣南東路,後改屬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領縣四:

  臨賀,下。倚郭。富川,下。桂嶺,下。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改隸本州。

  貴州。下。宋故州,屬廣南西路。元初因之。舊領鬱林縣,大德九年廢縣,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

  田州上思等處宣撫使司都元帥府。

  左右兩江溪洞。至元二十八年,置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元貞元年罷。

  思明路。宋思明州,屬邕州永平寨。至元二十三年,置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領土州七:

  上思州。宋故州,屬邕州,遷隆寨。元初,改隸本路。泰定元年,黃勝許致仕,其子志熟襲為上思州知州。

  志明州。宋故州,屬遷隆寨。元初,改隸本路。

  祿州。宋故州,屬邕州永平寨。元初,改隸本路。領縣一:

  武黎。

  西平州。宋故州,屬永平寨。元初,改隸本路。

  思明州。宋故州,屬永平寨。元初,改隸本路。天曆二年,思明州土官黃思永貢方物。

  上石西州。宋故州,屬永平寨。元初,改隸本路。

  下石西州。宋分石西州為上、下二州。元初,改隸本路。

  江州。宋故州,屬古萬寨。元初,改隸本路。領縣一:

  羅自。《翰墨全書》思明路有忠州,領縣一:寧福,又有遇隆州。當為大德後所省並。

  太平路。宋平嶺南,於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其一曰太平寨,與古萬、遷隆、永平、橫山四寨各領洞溪州縣,屬邕州。元初,仍為五寨。後廢,置太平路於麗江,以控制左江溪洞州縣。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領縣四:

  陀陵,宋舊名駱陀縣,後改名。隸古萬寨。崇善,宋舊縣,隸古萬寨。永康,宋舊縣,隸遷隆寨,後升為州。羅陽。宋名福川縣,後改隸遷隆寨。

  土州十六:

  太平州。舊名瓠陽,為西原農峒地。唐波州。宋為太平州,隸太平寨。元初,改隸本路。

  思誠州。本西原地。宋分上思誠、下思誠二州。至元中,併為一,隸太平寨。元初,改隸本路。

  安平州。舊名安山,亦唐波州地。宋置安平州,隸太平寨。至元十四年,知州李惟屏以所屬溪洞來附。

  養利州。宋故州,隸太平寨。

  萬承州。舊名萬陽。唐置萬陽、萬杉二州。宋省為一州,隸太平寨。

  左州。舊名左陽。宋故州,隸古萬寨。

  全茗州。舊名連岡谷,西原地。宋置州,隸邕州。

  鎮遠州。舊名古隴,宋置州。

  思同州。舊名永寧,為西原地,宋置州。

  茗盈州。宋故州。泰定三年,全茗州土官許文寇茗盈州。

  龍英州。宋龍英洞,隸太平寨。元初,升為州,省上懷思州入之。

  結安州。舊名營周,亦西原地。宋置結安洞,隸太平寨。元初,升為州。

  結倫州。宋結倫洞,隸太平寨。元初,升為州。

  都結州。宋都結洞,隸太平寨。元初,升為州。

  上、下凍州。舊名凍江,宋置凍州,隸太平寨。元初,分上凍、下凍二州,隸本路。尋合為一,改隸龍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宋田州,隸邕州橫山寨。元初,升田州路。户一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領縣一:

  上林。

  土州七:

  上隆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恩誠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歸德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果化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泗城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向武州。宋故州,錄梭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領縣一:

  富勞。

  都康州。宋故州,隸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軍民府一:

  思恩軍民府。宋隸邕州遷隆鎮。元初,改隸木路。

  利州,宋故州,隸邕州橫山寨。元初,改隸本路。

  奉議州。宋故州,隸廣西行省安撫司。元初,錄廣西兩江道宣慰司。

  龍州。宋故州,隸太平寨。元初,改太平路。大德中,升為龍州萬户府。王圻《續通考》田州路下有思恩府,功饒、懷德、婪鳳、兼下、隆武、龍歸、朝歸、辰等州,羅波、船帶、唐興、強山、鹹德、永寧、都陽、古帶、南海、武林、順陽、華陽等縣。與《翰墨全書》合,疑亦大德後所裁併。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宋來安軍。至元十三年,知來安軍李維屏、知來安軍兼知凍州事岑從義降,升為來安路。《續通考》來安路有程縣、上林長官司、安隆長官司、羅博州、俟州、龍川州、安德州、歸仁州、樂歸州、順隆州、昭假州、訓州、路城州。《翰墨全書》又有七源州、唐火洲、回城州。延祐六年,來安路總管岑世興叛,據唐火州。

  鎮安路軍民總管府。宋鎮安洞,置右江軍民宣撫司。元初,改為鎮安路。至元十八年,召鎮安州嶺從毅入覲。二十九年,從毅始降,以老疾,詔其子鬥榮襲佩虎符,為本路軍民總管。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至元三十年,置。後罷。大德三年,復置。

  雷州路。下。宋雷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歸附,置安撫司。十七年,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撫司為雷州路總管府,隸宣慰司。户八萬九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一十。領縣三:

  海康,中。徐聞,下。遂溪。下。

  化州路,下。宋化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化州路總管府。户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領縣三:

  石龍,下。吳川,下。石城。下。

  高州路。宋高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高州路總管府。户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幹四百九十三。領縣三:

  電白,下。茂名,下。信宜。下。

  欽州路。下。宋欽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欽州路總管府。户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領縣二:

  安遠,下。倚郭。靈山。下。宋欽州治此。元初,徙治安遠。

  廉州路。下。宋廉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七年,升廉州路總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六。領縣二:

  合浦,下。倚郭。石康。下。

  乾寧軍民安撫司。宋瓊州,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元統二年,以潛邸所幸,改乾寧軍民安撫司。户七萬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八十四。領縣七:

  瓊山,下,倚郭。澄邁,下。臨高,下。文昌,下。樂舍。下。會同。下。至元二十九年,敕以海南新附四州洞寨五百一十九,民二萬餘户置會同、定安二縣,隸瓊州。按王圻《續通考》,至元三十年析樂含縣置會同,二十九析瓊山置定安。疑誤也。定安。下。天曆二年,升為南康州。

  南寧軍。宋昌化軍,又改南寧軍,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領縣三:

  宜信,下。昌化,下。感恩。下。

  萬安軍。下。宋萬安州,改為軍,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領縣二:

  萬安:下。倚郭。陵水。下。

  吉陽軍。下。宋朱厓軍。後廢為縣,又復為吉陽軍,屬廣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宣慰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領縣一:

  寧遠。下。

  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經世大典》:順元諸蠻,又名亦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羅殿國主羅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韋昌盛皆納土。十六年,西南八番等同卧龍番主龍昌順、大龍番主龍延三、小龍番主龍延萬、武盛軍番主程延隨、遏蠻軍番主龍羅篤、太平番主石延賢、永順軍番主洪延暢、靜海軍番主盧延陵皆來降。其部曲有龍文貌、龍文求等,朝廷立八番宣慰司以統之。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招降西南諸番洞寨一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萬九千四百。又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龍番三百六十賽。二十二年,改隸西川行省。二十六年,置八番、羅甸二宣慰司,隸四川行省。是年,改隸湖廣行省。二十八年,復隸四川。是年,析八番洞蠻隸湖廣。二十九年。又以羅甸宣慰司隸雲南。是年,合八番、羅甸二宣慰司都元帥府為一,改八番頎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三十年,復改隸湖廣行省。至治二年,置八番軍民安撫司,改長官所二十有八為州縣。

  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唐番酋龍應召之後,世據羅番。至元十六年,歸附。

  程番武勝軍安撫司。唐末程元龍平溪洞,世據程番。至元十六年,歸附。

  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唐番酋石寶之後。至元十六年,歸附。

  卧龍番南寧州安撫司。唐番酋龍德壽之後。至元十六年,歸附。

  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盾番酋龍方靈之後。至元十六年,歸附。

  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唐番酋龍昌宗之後。至元十六年,歸附。

  洪番永盛軍安撫司。至元十六年,歸附。

  方番河中府安撫司。唐番酋方德恆之後,以征討九蠻授土官。至元十六年,歸附。

  盧番靜海軍安撫司。唐番酋盧君聘之後。至元十六年,歸附。以上二十一年並授安撫使懷遠大將軍,佩虎符。

  韋番蠻軍民長官,唐番酋辛四海之後。按大小龍番合為一部,故曰八番方番之長。韋氏又析其族,分設長官與盧番同。

  木爪犵狫蠻軍民長官。元初,番酋石朝璽歸附,設長官司。木爪犵狫,亦作水東犵狫。此金石番之分族。

  盧番蠻軍民長官。又作籤盧番。

  安遠府。至元二十九年,析盧番安撫司西北境,置八番宣慰司;撫定光蘭諸州洞蠻,置定遠府,領桑州。至元二十七年,桑州總管黃布蓬,那州長羅光寨安,郡州長閉光過內附。

  章龍州。

  必化州。宋寶化州,訛必化。

  小羅州。

  思同州。《翰墨全書》有安慶州、東灤州、曾州、知山州,那州、郡州、洪池州、龍裏州。

  朝宗縣。

  上橋縣。又作上馬橋。唐番酋方定遠授土官,歷宋,至元初因之。

  新安縣。

  麻峽縣。

  小羅縣。

  章龍縣。

  島山縣。

  華山縣。

  都雲縣。

  羅博縣。《翰墨全書》又有會朝縣、必際縣、鴨水縣、高縣、伯汭縣、龍裏縣。疑大德後所裁併。

  管番民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罷西南番安撫司,置總管府。二十五年,改隸四川行省。按番族甚多,八番設安撫司,又別立定遠府及管民總管府以統之。領:

  小程番。以下各設蠻夷長官。

  獨塔等處。

  客當客地。又作各營各迪。

  天台等處。

  梯下。

  黨兀等處。

  勇都、硃砂、古築等處。《翰墨全書》:“金竹府所稽蠻夷長官曰:勇都宋砂古築等處,大小化等處,浴甲洛屯等處,低當低界等處,百眼佐等處,獨石寨,重州,阿孟州,上龍州,峽江州,羅賴州,乘州,向州,阿島州,羅邦州。”多為管番民官總管府轄地,附著以備參考。

  大小化等處。

  洛甲洛屯等處。

  低當低界等處。

  獨石寨。

  百眼佐等處。至治二年,百眼等處蠻夷長官司言:康佐寨王等殺巡檢王忠以叛,宣慰司討平之。

  羅來州。

  那歷州。

  重州。宋勛州,廢為重州長官司。

  阿孟州。

  上龍州。本桑州上隆寨,元初置上龍州,後降為長官司。

  峽江州。

  羅賴州。木爪犵狫地。

  桑州。至元二十九年,斡羅斯招撫桑州生苗,詣關貢獻。

  白州。

  北島州。

  羅那州。

  龍裏等寨。

  六寨等處。

  帖犵狫等處。

  木當三寨等處。

  山齋等處。即山寨之訛。

  羨塘帶災等處。

  都雲桑林獨立等處。

  六洞柔遠等處。

  竹古弄等處。至元二十七年,金竹府土官言: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處三十餘寨。

  中都雲板水等處。

  金竹府。唐蠻酋金密定,授金竹寨土官。至元二十六年,改四川金竹寨為金竹府。二十七年,置金竹府大隘等處四十二寨蠻夷長官。二十九年,金竹知府臊驢言:“招諭平岱山齋寨主,今有百眼佐阿冒谷各營各迪等久欲內附。”招從之。

  都雲軍民府。至元二十八年,洞蠻爛土立定雲府。後至元元年,平伐都去定雲酋長等來降,即其地復立宣撫司。《翰墨全書》都雲定雲安撫司所轄軍民官,曰萬朝平壩焦溪江水望城等處,吳黎當溪等處,中都雲板水等處,大洞幹真等處,李殿李稍等處,上都雲等處,八千寨樓等處,丹竹楊西等處,上官溪厓鬥厓尾銅鼓等處,黎波重端等處,周色竹明等處,上水洞等處,平珠平駝等處,所轄蠻夷長,日安化洞長官,安化中州等處,卯雄中團等處,曰安化下州只隆思丹歸仁各丹五寨長官,曰銅人大小江等處古州八萬等處,容江八黃等處,十利合水等處,新化等處,寶安等處,湖耳洞提溪等處,省溪等處,務溪等處,黃寨等處,萬灰等處,平嶽溪等處,施溪等處,武龍潭溪皮林銅左五開賴寨地西七洞邦厓等處。其中都雲板水、李殿李稍等地名,已見上下文。附著以備參考。

  萬平等處。

  南寧丹州。至元二十九年,諭平伐等部詔書:南順丹州北懷金竹。舊志州誤竹。

  陳蒙爛士等處。至元二十六年,中下爛士等處洞長忽帶等,以洞三百寨一百一十來降。二十八年,改陳蒙洞為陳蒙州。二十九年,置陳蒙爛士軍民安撫司。

  李稍李殿等處。

  陽安等處。

  八千蠻。

  恭焦溪等處。

  都鎮。又作都鎮馬乃等處。

  平溪等處。

  平月。

  李璮。

  陽並。

  盧山等處。

  乖西軍民府。皇慶元年置。二年,又隸播州宣撫司。

  上都雲等處。《明一統志》:上都雲等處、中都雲板水等處,並元置。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年,討平四川九溪十八洞,大處為州,小為縣,分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宣慰司改安撫司年分闕。二十八年,改隸湖廣行省。

  雍真乖西葛蠻等處。唐蠻酋楊立信之後。皇慶元年,改乖西等處軍民府,隸播州宣慰司。

  葛蠻雍真等處。大德五年,葛蠻雍真土官宋隆濟叛。七年,討平之。

  曾竹等處。大德七年,順元同知宣撫事宋阿重,嘗為曾竹蠻夷長官,以其叔宋隆濟叛,上言宜深入烏撒、烏蒙。至水東,招木樓苗,擒隆濟以獻。

  龍平寨。王圻《續文獻通考》作把平塞,《明一統志》同。

  骨龍等處。《經世大典》作龍骨長官。蠻酋宋國,以徵南功。授士官。

  底寨等處。屬蠻酋蔡氏,以討黑羊功授底寨土官,子孫世據其地,宋隆濟反,達魯花赤也思幹避於底窩揚若寨,即底寨。

  茶山百納等處。

  納壩紫江等處。唐紫薑縣,後訛江。至元二十九年,安撫使宋子賢招諭平伐大甕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處蠻夷,皆降。

  磨波雷波等處。

  漕尼等處。

  青山遠地等處。至元二十六年,青山苗以不莫台卑包等三十三寨內附。

  木窩普衝普泥等處。

  武當等處。

  養龍坑宿徵等處。唐番酋蔡崇隆,以徵九洞革老,授養龍土官。

  骨董龍裏清江木樓甕眼等處。

  高撟青塘鴨水等處。

  落邦札佐等處。大德五年,犵狫阿□寨,去落邦札佐長官司十里。

  平遲安得等處。

  六廣等處。

  貴州等處。

  施溪樣頭朵泥等處。宋丹川縣。

  水東寨。

  市北洞。

  平月。

  中曹百納等處。又作中嶆。舊志管番民總管府下。復出中嶆百納及底窩紫江甕眼納八二處,今刪。

  龍裏寨。《明一統志》:“龍裏長官司與湖耳洞、亮寨、歐陽、新化、中林驗洞、示溪湳洞六長官司,均元置,隸思州宣撫司。”湖耳等四寨,均見思州安撫司下,惟中林驗洞不見舊志。

  思州軍民安撫司。宋思州。元置安撫思,原轄:樂敦洞、上黎平、水從、潭溪、八丹、洪州、曹滴、古州、新化、湖耳、亮寨、歐陽十二長官司。至元十八年,改安撫司為宣慰司,兼管內安撫使,自龍泉坪徙司治於清江。二十一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隸順元路宣慰司。後復置。二十九年,改思州宣慰司為軍民安撫司,領婺川縣。宋務川縣,所屬蠻夷洞官曰:明溪甘細甕甸古州八萬龍團橫坡得明地野新坑歐陽

  鎮遠府婺州楠木洞。至元二十一年,白厓洞、楠木洞蠻侵辰州,討平之,立為一府、九州。鎮遠府當置於此時。厓白為施溶州,亦此時。

  古州八萬洞。宋鎮遠州。至元十八年,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司。二十年。立總管府,以五開洞屬之。至治二年,府廢,五開洞改為上黎平長官司。

  偏橋中寨。宋蠻酋安崇誠,以功授偏橋長官司。至元二十年,來附。

  野雞坪德勝寨。

  偏橋四甲等處。

  思印江等處。元初,蠻酋張恢以功授印江長官司。

  石千等處。

  曉愛瀘洞赤溪等處。又作亦溪湳洞。

  卑帶洞大小田等處。

  黃過溪。宋丹陽縣。元為雞坪黃道溪地。

  省溪壩場等處。

  金容金遠等處。鎮遠府附郭。元初。置鎮安縣。尋又改安夷縣。後改金容金遠及楊溪公俄兩長官司。

  台蓬若洞住溪等處。思州附郭。

  洪安等處。

  葛章葛商等處。

  平頭著可通達等處。

  溶江芝子坪等處。

  亮寨。

  沿河。

  龍泉平。思州舊治龍泉平,及火,其城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安撫事還舊治。蠻酋張坤元,以功授龍泉坪長官司。

  祐溪。

  水特姜。

  楊溪公俄等處。鎮遠府附郭。

  麻勇洞。

  恩勒洞。

  大萬山蘇葛辦等處。元初,蠻酋田穀以功授大萬山長官司。

  五寨銅人等處。

  銅人大小江等處。初隸都雲都安撫司,後改隸思州。

  德明洞。

  烏羅龍乾等處。唐蠻酋楊通祿,以功授烏羅長官司。

  西山大洞等處。

  禿羅。

  浦口。

  高丹。宋蠻酋何永壽,以功授高丹洞長官司。

  福州。

  永州。

  迺州。

  鑾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鳳州。

  芝山州。

  安習州。

  茆■〈艹難〉等團。

  蘇枝安化上中下蠻。

  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麥著土村。亦日麥著黃洞。

  衙迪洞。

  會溪施容等處。

  感化州等處。

  契鋤洞。

  臘惹洞。

  勞巖洞。

  驢遲洞。

  來化州。

  客團等處。

  中古州。

  樂墩洞。後至元四年,古潭溪龍裏洪州諸洞三百餘處洞民六萬餘户,分隸清州、中古州、洪州。均隸思州安撫司。龍裏則隸管民總管府。至治二年,置中古州樂墩洞長官司。

  上裏坪。即上黎平。至元二十年,立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至治二年,改總管府為上黎平長官司。

  洪州泊李等洞。《明一統志》:洪州泊裏與潭溪蠻夷長官司、八丹蠻夷長官司,俱宋置市民長官司,元因之。

  張家洞。

  朗溪洞。

  旋秉前江等處。至元二年置。

  提溪等處。

  石阡等處。元初,蠻酋楊九龍,以功授百阡副長官司。

  歐陽寨。

  新化。

  湖耳洞。

  溶江芝子平茶。

  溶漢芝麻子平。《翰墨全書》又有曉隘坡德明上甲寨德牙松明洞小江西莊寨毛柵等處,金容金洞等處,葛安葛齊等處。

  沿邊溪洞宣慰使司。宋蠻酋田二鳳,以功授沿邊溪洞軍民宣撫司,子孫世襲其職。元初改宣慰司。

  播州軍民安撫司。宋播州安撫司,本隸四川省。至元十六年,改播州為播南路。二十八年,從播州萬户楊漢英之請,以播州等處管軍萬户楊漢英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慰使,行播州軍民宣撫使,播州等處管軍萬户。二十九,改隸湖廣行省,領播州軍民都鎮撫司。播州宣慰使楊鑑降明,所領安撫司二:曰草塘,日黃平。是黃平、草塘一處俱設安撫司。舊志略。所領長官民事六。曰真州,即珍州,曰播州,曰餘慶,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惟重安不見舊志。

  播川縣。附郭。宋鼎山縣。至元十五年,以鼎山仍隸播州。十六年改鼎山為播川縣。

  黃平府。至元二十八年置。至治三年,罷播州長官所,徙其民隸黃平府。

  平溪上塘羅駱家等處。

  水車等處。

  石粉羅家永安等處。

  錫樂平等處。

  白泥等處。元初,蠻酋楊正寶,以功授泊泥司副長官。

  南平綦江等處。宋以南川縣銅佛頂地,置南平軍。

  珍州思寧等處。唐之播川鎮。後改鎮為珍州。至正未,改為真州。

  水煙等處。

  溱洞涪洞等處。宋廢溱州溱溪寨。

  洞天觀等處。

  葛浪洞等處。

  賽壩埡黎焦溪等處。

  小孤單張倒柞等處。

  烏江等處。

  舊州草塘等處。

  恭溪杳洞水囤等處。

  平伐月石等處。

  下壩。

  寨章。

  橫坡。

  平地寨。

  寨勞。

  寨勇。

  上塘。

  寨坦。

  口岑奔。

  平模。

  林種密秀。

  洞河祐溪等處。元初,蠻酋張坤義以功授沿河祐溪長官司。

  餘慶州。唐蠻酋毛巴,以功授餘慶州刺史,子孫世有其地。

  容山等處。《翰墨全書》:洪溪馬峽等處,清江、中平、三都、望浦、仁懷、古磁、俱隸播州軍民安撫司。

  新添葛蠻軍民安撫司。唐蠻酋宋景陽以功授太萬谷落總管,子孫世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來降,置安撫司。大德元年,授葛蠻驛券一。南宋時,蠻酋宋永高攻麥新城蠻,克之,改日新添城,別號新添,為遏蠻軍。後又訛為葛蠻。

  南渭州。宋羈縻州,屬荊湖路。元初後新添葛蠻安撫司。

  落葛谷鴟橋等處。自落葛谷鵝等處至麥傲,《翰墨全書》皆為八番順元宣慰司所屬。

  昔不粱駱拓密約等處。又作駱杯密約。有洛白河,駱拓即洛白。

  乾溪吳地等處。

  噥聳古平等處。宋隆濟作亂,自貴州至新添界噥聳波甕城都朵等處,都朵又作都桑。

  都鎮馬乃等處。

  坪普樂重奧等處。又作落重頓。

  落同當等處。又作落重同。

  獨祿。

  三陂地蓬等處。

  小葛龍洛邦到駱豆虎等處。

  羅月和。

  麥敖。

  大小田陂帶等處。

  都雲洞洪安面劑等處。

  谷霞寨。至大三年,谷霞寨主洛卜傍來降。

  刺客寨。

  吾狂寨。至大三年,吾狂寨主的鴟來降。

  必郎寨。

  必郎寨。

  谷底寨。

  都谷部寨。至大三年,都谷部寨主只驗來降。

  犵狫寨。《明一統志》:犵狫寨,亦元置,並隸平越指揮司。

  平伐等處軍民安撫司。大德元年,平伐九寨來降,立長官司。至大三年,升軍民安撫司。後至元元年,復改宣慰司。三年,又為安撫司。

  安刺遠。

  思樓寨。元貞初。宣慰使呼魯國圖招降思樓、浴暮、梅求諸蠻。

  浴暮寨。

  梅求望懷寨。

  甘長。

  桑州郎寨。

  永縣寨。

  平裏縣寨。

  鎖州寨。

  雙隆寨。

  思母寮。

  歸仁寨。

  各丹洞。自各丹至光州,《翰墨全書》為永順、保靜、南渭三州安撫司所屬蠻夫軍民長官。

  木當寨。

  雍郎、客都等處。

  雍門犵狫等處。

  棲求等處。

  伴客蠻婁水等處。又作仲家婁水。

  樂賴、寨囊、吉利等處。

  華山谷津等處。

  青塘、望懷、甘長、不列、獨良等處。

  光州。宋功州,聲轉為光州。至元三十年,光州蠻光龍等入貢,授蠻吏長官。

  者者察。

  安化思雲等洞。

  北遐洞。

  茅難、思風、北郡、都變等處。《翰墨全書》屬永順等三州安撫司。

  必證縣

  清樂盈等處。

  誠州富盈等處。

  赤畲洞。

  羅章特團等處。

  福水州。

  允州等處。

  欽村。

  硬頭三寨等處。

  顏村。

  水歷吾洞等處。

  順東六龍圖。

  推寨。

  橘叩寨。

  格慢等處。

  客盧寨。

  地省等處。

  平魏。

  白厓。唐以宋沱洞、烏引洞、蘆荻洞、村望洞、白厓洞五寨,命田氏世官其地。宋因之。至元二十一年,升為施溶州。後仍為白厓長官司。

  雍門、客當、樂賴、蒙囊、大化、木瓜等處。

  嘉州。

  分州。

  平石朱。大德元年,平石朱六洞蠻及十部洞蠻皆來降。二年立平石朱石洞三蠻夷長官司,設士官二十四員。

  洛河洛腦等處。

  寧溪。

  甕除。

  麥穰。

  孤頂得同等處。

  邑甕。

  陂控州。

  南平。

  獨山州。至大三年,獨山州土官蒙天童款附,置獨山州窖洞木洞都谷部等處諸軍民司。

  木洞。

  瓢洞。

  窖洞。

  大青山骨計等處。

  百佐等處。

  九十九寨蠻。

  當橋山齊朱谷列等處。

  虎列谷當等處。

  真除杜珂等處。

  楊坪楊安等處。

  棣甫都城等處。

  暢友閬。

  百也客等處。

  阿落傳等寨。

  蒙楚。

  公洞龍木。

  三寨貓厓刺等處。

  黑土石。

  洛濱洛鹹。

  益輸沿邊蠻。

  割和寨。

  王都谷浪寨。

  王大寨。

  只蛙寨。

  黃平下寨。

  林拱章秀拱江等處。

  密秀丹張。丹張即前單張,各郎酉即前葛浪洞,草堂即前草塘,恭溪、焦溪、林種俱見前。疑諸地前屬播州,後屬平伐,遂重複如此。

  林種拱幫。

  西羅剖盆。

  杉木筲。

  各郎西。

  恭溪、望城、崖嶺等處。

  孤把。又名孤把當。

  焦溪篤住等處。

  草堂等處。

  上桑置。

  下桑直。元初置桑直縣安撫司,至正末廢。

  米坪。

  今其平尾等處。

  保靖州。宋羈縻州,元因之。

  待團等處。

  西北地附錄。太祖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及太祖孫旭烈兀分封之地,為西北三藩。稱篤來帖木兒、月祖佰、不賽因位下者,文宗至順三年《經世大典》成書,據當時藩王位下載其封地,故不稱朮赤諸王。舊志採自《經世大典》,今因之。其地名與《經世大典圖》互有出入,則纂修《大典》者之疏也。

  篤來帖木兒位下。察合台大王五世孫。

  途魯吉。《經世大典圖》在可失哈耳北,阿力麻裏西南。本西突厥之地,後屬西遼。太祖滅西遼,以其地封察合台。

  柯耳魯。《大典圖》在阿力麻裏西北,本突厥三姓葉護葛邏曾之地。太祖六年,其酋阿爾思蘭來降。後帖木耳附馬對其子沙哈普於其地。

  畏兀兒地。本高昌地,唐置交河郡,又為回鶻所椐,後自號畏兀兒。太祖六年,其亦都護來朝,置達魯花赤監之。

  哥疾寧。城名。《大典圖》作嘎自尼。唐漕國之鶴悉那城。後為貨勒自彌屬城。太祖十六年,取之。

  可不裏。城名。《大典圖》在哥疾寧城東,貨勒自彌屬地。

  巴達哈傷。城名,亦部落名。本西遼地。哲別克西遼,其酋將近入巴達克山,即此地。

  忒耳迷。城名。本唐之喝密。《圖》貨勒自彌屬地。太祖十五年,自將大軍攻下之。

  不花刺。城名。唐安國地。本西遼屬部,後為貨勒自彌所並。太祖十五年,取之。

  那黑沙不。城名。唐那色波國地。太祖十七年,駐兵此地。英宗以後元人稱其地曰咳而什。葛葛兒克汁建宮殿於其地。國語稱宮殿曰咳爾什。

  的裏安。城名。《大典圖》作的安裏,在不花剌、柯提之間。

  撒麻耳幹。城名。本唐康國地,後為回紇所據,貨勒自彌復取之。太祖十六年,攻拔其城。憲宗置阿梅河等處行尚書省。治此。後為附馬帖木兒都城,東有養夷沙鹿梅牙、塞藍、塔什干、西有渴石、迭裏迷諸城,皆隸焉。

  忽氈。地名。《大典圖》在察赤南。撤麻耳幹東。本唐俱戰提國地。太祖十五年,徵貨勒自彌,使別將攻克忽氈。

  馬耳亦囊。城名。

  可失哈耳。城名。本西遼屬地,太祖十三年取之。

  忽炭。城名。《圖》在倭赤之西。可失哈耳之東南。本兀丹部,又曰斡端。至元中,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未幾罷。

  柯提。城名。《大典圖》在貨勒自彌東南,為貨勒自彌舊部。

  兀提刺耳。《圖》在撒麻耳幹之北。城名。蒙古人稱為卯危巴里克。譯言惡城,以攻城多傷士卒。

  巴補。城名。《大典圖》在忽氈東。

  訛跡邗《大典圖》作訛跡,即舊史本紀之養吉幹。

  倭赤。城名。

  苦叉。亦作曲先。元初置曲先答林元帥府。

  柯散。城名。《大典圖》在察赤西,本寧遠國之渴寨城。唐置休循州都督府。

  阿忒八失。《大典圖》在亦剌八里西南,又曰渾八升。

  八里茫。《大典圖》在倭赤北,屠寄説茫為沙之誤字,八里沙即八剌沙袞。西遼都城。

  察赤。唐石國地,又名塔什干。太祖十五年,徵西域,攻拔其城。

  也雲赤。城名。《大典圖》在亦刺八里西。

  亦刺八里。城名。《大典圖》在阿力麻力西南。

  普刺。城名。

  也迷裏。城名。《大典圖》在普刺東北。定宗潛邸在此。

  阿力麻裏。城名。《大典圖》在苦叉北。至元八年,北平王南木合建幕庭之地。

  合剌火者。本火州治。至治間,地入察合台后王。至順元年,復立總管府。

  魯古塵。《圖》在合剌火者之東。他古新之西。唐柳中縣,又曰柳陳城。

  別失八里。《圖》在魯古塵之北,本回鶻五城,為畏兀兒地。憲宗置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年,改立宣慰司元帥。後為察合台后王屬地。

  他古新。城名。《大典圖》在魯古東北。

  仰吉八里。

  古塔巴。

  彰八里。《大典圖》在別失八里之西,由此而西為古塔巴,又西仰吉八里。

  月祖伯大王位下。朮赤五世孫。

  撒耳柯思。部族名。太祖十六年,命速不台徵其部落,取之。《大典圖》在阿蘭、阿思之南。

  阿蘭、阿思。部族名。亦名阿速。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取其地。

  欽察。部族名。

  斡羅斯。部族名。詳外國列傳。

  不裏阿耳。部族名,亦城名,又作布爾嘎爾。《大典圖》在欽察東北。唐波臘國。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徵其部族。後拔都西戎,始城之。

  撒吉剌。部族名,亦城名。斡羅斯之屬地。

  花剌子模。部族名。又作貨勒自彌。詳外國列傳。

  賽藍。城名。本西突厥地。先為海都分地,又屬拔都后王。後為附馬帖木兒所取。

  巴耳赤邗。城名。一曰八兒真。太祖十五年,朮赤攻拔其地。

  氈的。城名。一名鄭成。太祖徵西域,朮赤分兵取氈的、養吉幹。

  不賽因大王位下。旭烈兀四世孫。

  八哈剌因。地名,沈曾植説:當作哈剌八因。

  怯失。地名。《大典圖》:與八哈剌因,隔海東西相對。

  八吉打。即報達。詳列傳。

  孫丹尼牙。哈兒班答大王所築都城。

  忽裏模子。地名。大德中,合贊大王遣使來朝,浮海歸,其登陸處為忽普謨斯,即此地。

  可咱隆。城名。《大典圖》在失羅子西。先為法而斯部屬地。

  設剌子。法而斯之都城。一名石羅子。

  泄剌失。城名。《大典圖》在設刺子東。

  苦法。

  瓦夕的。城名。與苦法均為報達屬城。

  兀乞八剌。城名。《大典圖》在毛夕裏東南。報達屬城。

  毛夕裏。本一小國。中統三年旭烈兀大王滅之。

  設裏汪。地名。《大典圖》在兀乞八剌東,一名失兒灣。太祖十六年,者別攻拔其城。按《大典圖》誤,當作兀乞八剌東北,當次於巴耳打阿、打耳班之下,不當介於毛夕裏、羅耳之間。

  羅耳。國名。旭烈兀滅之。

  乞裏茫沙杭。城名。報達屬城。憲宗七年,旭烈兀克之。

  蘭巴撒耳。城名。《大典圖》在乞裏茫沙東,又曰倫白塞耳,本木刺夷堡。憲宗六年,降於旭烈兀。

  那哈完的。城名。又曰你訶温多。唐阿昧國城都。

  亦思法杭。城名。本貨勒自彌屬城,為波斯舊都。

  撒瓦。

  柯傷。

  低兼。地名。又曰低楞。木剌夷堡。旭烈兀平木例夷,其部眾負嶮自守,至哈而班答始取之。

  胡瓦耳。

  西模娘。城名。《圖》在塔米設之南,撒裏牙之東,即遼之仙門國。

  阿刺模忒。城名。本木剌夷屬堡,旭烈兀攻降之。

  可疾雲。城名。又曰憨顏。貨勒自彌屬地。太祖十五年,大將哲別攻拔之。

  阿模裏。《大典圖》直裏海正南,為馬三德蘭部之會城。

  撒馬牙。本馬三德蘭部屬城。

  塔米設。達拔里斯單部屬城。

  贊章。城名。《大典圖》在可斯費音西北。

  阿八哈耳。城名。

  撒裏茫。本毛夕耳部屬城。旭烈兀徵報達過,破此城。

  朱裏章。本貨勒自彌屬城。

  的希思丹。地名。

  巴耳打阿。本阿而俺部都城。

  打耳班。地名。譯言門。波斯築城乞兒吉思山之要隘,打耳班其通行之門。者別、速不台討欽察等部,即取道於此。

  巴某。城名。《大典圖》失載。又曰八米俺。太祖追札剌動哀丁道,攻此城,皇孫阿禿幹中流矢卒。城破,夷為平地。

  塔八辛。城名。《大典圖》失載。

  不思忒。本昔義斯單部之會城。

  法因。本木剌文之屬城。

  乃沙不因。太祖十六年,皇子拖雷攻拔其城。

  撒刺哈西。城名。太祖十六年,拖雷克之。

  途思。本貨勒自彌屬城。本祖十二年,拖雷克之。

  巴瓦兒的。城名。

  麻裏兀。又曰馬魯。為呼拉商屬部四大城之一。其三曰彌沙不兒,曰巴里黑,曰哈烈。

  塔裏幹。城名。本唐之咀刺健國。又曰塔思寒。太祖十六年,親征攻拔其城。

  巴黑裏。城名。唐之縛喝國地。

  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吉利吉思者,初以漢地女四十人與烏思之男結婚此地。乞利譯言四十,吉思譯言女子也。相傳乃蠻部始居此。元初,析其民為九千户。其地長一千四百里,廣半之。昂可剌為吉利吉思之附庸,因水名其地。晝長夜短,日沒炙羊胛熟,東方己曙。烏斯亦以水為名。撼合納,譯言布囊也,地形似之。至元中,徙兀連、撼合結、吉利吉思三部人於肇州。謙州,又曰欠欠祝,或日汪汗始屬此地。益蘭州。益蘭者,譯言蛇。初其地見一巨蛇穴中出,飲河水,故名之。至元七年,劉好禮為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斷事官,以益蘭州為治所。

  徵東行中書省,領招討司二、勸課使五。至元二十年,置徵東行中書省。大德三年,改鎮東行中書省。五年,復為徵東行中書省。未幾罷。至大元年,復置。皇慶元年,又罷。《方輿勝覽》:鎮東行中書省,領安撫高麗總管府、瀋州高麗總管府、躭羅國軍民安撫司。按高麗總管府並於瀋州高麗總管府,改屬遼陽行省。舊志徵東行省下,複列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一路隸於兩省。誤甚矣。躭羅安撫司,後改總管府,大德五年,與五道税課使皆罷。

  徵東招討司。

  慶尚州道勸課使。

  東界交州道勸課使。

  全羅州道勸課使。

  忠清道勸課使。

  西海道勸課。

  躭羅國招討司。其貢試,每歲進毛施布百匹。後改為軍民都達魯花赤總管府。二十一年,又改為軍民安撫司。三十一年,還隸高麗國。大德四年,復置躭羅總管府。五年,改軍民萬户府。是年,高麗王日臣請罷耽羅總管府,隸本國,置萬户府如合浦鎮邊事例。從之。○地理六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州十五、屬縣一百四十二。蠻夷土官府州縣等,不在此數。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

  武昌路。上。宋鄂州,屬荊州北路。至元十一年,歸附,置安撫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為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置。

  縣七:

  江夏,中。倚郭。咸寧,下。嘉魚,下。蒲圻,中。崇陽,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縣,升為壽昌軍,後復為縣,又再為軍。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縣為武昌。

  嶽州路。上。宋嶽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嶽州路總管府。舊領巴陵、華容、平江、臨湘四縣。元貞元年,昇平江為州。户一十三萬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萬七千七百四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巴陵,上。倚郭。臨湘,中。華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宋平江縣。元貞元年。昇平江縣。常德路。上。宋常德府,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常德路總管府。十五年。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於本路。未幾罷。舊領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元貞元年,升桃源、龍陽為州,又析沅江縣隸龍陽。户二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萬六千四百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桃源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龍陽州。下。宋龍陽縣,改辰陽,又復舊。元貞元年,升為州。領縣一:

  沅江。下。

  澧州路。上。宋澧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延祐三年,又改為安定軍民府。舊領澧陽、安鄉、石門、慈利四縣。元貞元年,升慈利為州。户一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澧陽,上。倚郭。至正十六年,倪文俊陷澧陽,元帥孫毅遷縣治於新城。石門,上。安鄉。下。

  州一:

  慈利州。中。宋慈利縣。元貞元年,升為州。

  土州二:

  安定州。

  柿溪州。辰州路。下。宋辰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辰州路總管府。户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十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五。領縣四:

  沅陵,中。辰溪,下。盧溪,下。敍浦。下。

  土州二:

  上奚州。

  施容州。二州皆溪洞地,元初置。沅州路。下。宋沅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沅州安撫司。元貞元年,升沅州路總管府。户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五。領縣三:

  盧陽,下。黔陽,下,麻陽。下。興國路。下。宋興國軍,屬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為興國路總管府。舊隸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隸湖廣。户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千六百一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至元十七年置。

  縣三:

  永興,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漢陽府。下。宋漢陽軍,屬荊湖北路。至元十年,宋守將王儀以城降。十四年,升為府。至元二十九年,割湖廣省之漢陽隸河南省。其還隸本省年分闕。户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二,口四萬八百六十六。領縣二:

  漢汨。至元二十年。升中縣。有陽羅堡。至元十六年,改隸鄂州路。尋復舊。

  漢川。下。舊治大赤,至正二十二年,移治長城鄉。《翰墨全書》:“漢陽、漢川二縣,俱隸嶽州路。”至元十二年,取嶽州。十四年,已置漢陽府,不容隸嶽州為縣。今不取。

  歸州。下。宋故州,屬荊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撫事。十四年。升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降為州。至正十五年,改隸四川行省。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領縣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