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

來源:文書谷 9.21K

成語是古代語和事的高度凝練和濃縮,往往文言色彩濃厚,保留着許多古漢語詞彙的痕跡,現代人可以藉以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語言等面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一:功敗垂成

謝玄(343~388),字幼度,東晉名臣謝安的侄子,淝水之戰的前鋒都督。《晉書•謝玄傳》:淝水之戰後,謝玄因軍功封為康樂縣公,繼而乘勝北伐,收復中原領土,至第二年,收復了今河南、山東、陝西南部等地區。會稽王司馬道子藉口出征時候太久,要他把軍隊撤回。謝玄眼看即將實現的統一大業又付諸東流,悲憤交加,在南下途中憂鬱成疾,一年後去世,英年46歲。《晉書》作者惋惜道:“康樂„„廟算有遺,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意思是,老天給他的年齡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統一北方的事業在接近成功時又遭到失敗。?成語“功敗垂成”,事情將要成功的時候,遭到了失敗。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二:始終不渝

《晉書•謝安傳》:淝水之戰的勝利,使宰相謝安以及謝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達到了頂峯。一心想興復皇權的晉孝武帝對謝安漸生猜忌,重用同母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謝安的女婿王國寶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為了避嫌,謝安在廣陵修了一座新城。謝安雖負朝廷重任,但隱居東山的念頭一直沒有改變,經常在言語神態中流露出來。謝安全家搬去新城,準備等國家稍稍安定,就辭官從水路去會稽東山。可惜,他的願望還未實現,便生病去世了,享年66歲。晉朝權柄落入昏庸王爺司馬道子手中。

就在謝安去世四天以後,被俘的前秦王苻堅被後秦王姚萇殺害。東晉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物同時離開人間,這是歷史的巧合。 成語“始終不渝”,從始至終一直不變。原文是“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三:風聲鶴唳

《晉書•謝玄傳》:東晉將領要求秦軍稍向後退,以便晉軍渡河與秦軍決戰。苻堅想趁東晉軍隊渡河時予以打擊,同意後退。秦軍中的氐族人不多,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將士佔大多數,他們不願為前秦賣命,秦軍一退就潰不成軍。晉軍趁機發起進攻,大敗前秦。秦軍潰敗以後,一路上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更是膽戰心驚。他們草行路宿,飢寒交迫,十成死了七八成。淝水之戰以後,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苻堅在與後秦政權作戰時被俘殺。 成語“風聲鶴唳”,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敵人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原文是:“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路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成語“草行路宿”,在草野中走路,在露天裏睡覺。形容行旅艱苦,也形容行旅的急迫。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篇四:後起之秀

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攬朝政,謝安的女婿王國寶諂媚奉迎,深得司馬道子寵信。《資治通鑑》:這年七月,王國寶的弟弟王忱出任荊州刺史;十一月,王國寶的舅舅範寧因痛恨國寶的德行,出任豫章太守。範寧不久被罷官,王忱在三年後死於任上。《世説新語•賞譽》:豫章太守範寧對荊州刺史王忱説:“你很風雅,聲望過人,真是後起之秀。”王忱説:“如果沒有這樣的舅舅,哪裏會有這樣的外甥!”範寧,名士範汪之子。 成語“後起之秀”,後輩中的優秀人物。原文是“範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俊望,真後來之秀”。

東晉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五:盲人瞎馬

桓温的兒子桓玄(369~404),在桓温死後襲爵為南郡公,23歲開始擔任太子洗馬,後來遞補為義興太守,自認為懷才不遇而辭官歸國,在荊州深得殷仲堪和士民的敬畏。桓玄和顧愷之當時一起在殷仲堪處坐着。《世説新語•排調》:三個人一起説表達一切終結的句子。顧愷之説:“火燒平原無餘燼。”桓玄説:“白布纏棺豎招幡。”殷仲堪説:“投魚深淵放飛鳥。”三個人接着又説處於險境的句子。桓玄説:“矛頭淘米劍頭煮。”殷仲堪説:“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愷之説:“井上轆轤卧嬰兒。”殷仲堪有一個參軍也在座,説:“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聽了很不高興,説:“咄咄逼人。”這是因為殷仲堪瞎了一隻眼睛的緣故。參見《晉書•顧愷之傳》、《殷仲堪傳》、《桓玄傳》和《資治通鑑》。 成語“盲人瞎馬”,瞎子騎着瞎馬。比喻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成語“咄咄逼人”,原來形容説話傷害人,令人難受。也形容後輩超越前人,令人讚歎。現在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趕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