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

來源:文書谷 1.79W

漢語成語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漸產生的一種精練的語言文化系統,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觀察、累積的結晶,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當下,它從來沒有從我們的視線裏消失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

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篇一:多多益善

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説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鍾離昧,準備謀反。於是,他採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遊雲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韓信知道後,殺了鍾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回到洛陽後,劉邦知道韓信並沒謀反的事,又想起他過去的戰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説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着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説,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着説:“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韓信知道自己説錯了話,忙掩飾説:“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後仍這麼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後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氏終於設計殺害了韓信。

秦國滅亡後,劉邦被分封在漢(今陝西漢中市),不久便打出關中,與項羽爭奪天下。漢軍僅數千人且為烏合之眾,由韓信指揮。韓信第一仗在井陘與二十萬趙軍對陣。他“背水一戰”,大敗趙軍,於是士氣大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井陘之戰”。此後,也是韓信指揮的漢軍擊敗了項羽,逼得項羽烏江自刎。故成語有“韓信領兵,多多益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學會謙讓,不炫耀自己的功勞,不矜誇自己的才能。

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篇二:墨守成規

戰國時期,有一回,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計製造了一種雲梯,準備攻城之用。那時墨子正在齊國,得到這個消息,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一同去見楚王。墨子竭力説服楚王和魯班別攻宋國。楚王終於同意了,但是他們都捨不得放棄新造起來的攻城器械,想在實戰中試試它的威力。

墨子説:“那好,咱們就當場試試吧。”説着,解下衣帶,圍作城牆,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擋住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餘。

魯班不肯認輸,説道:“我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説。”墨子説:“我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但是我也不説。”楚王聽不懂,問是什麼意思。墨子説:“公輸子是想殺害我。他以為殺了我,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他哪裏知道我的門徒約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裏等着你們去進攻。”楚王歎了一口氣,無奈地説:“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這時墨子才帶着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阻止人們進步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恰恰是已知的東西。因為過去的經驗曾經帶來過的成功,所以容易成為誘人的陷阱和前進的羈絆。世上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功的經驗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尤其是現在,世界瞬息萬變,總是恪守老經驗、老方法是無法處理這些變化的問題的,我們千萬不要做墨守成規的人。

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篇三:韜光養晦

曹操一個人喝着悶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劉備很高興,曹操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裏也發毛,為什麼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

有些人雖然一度貧困潦倒,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大貴之氣,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曹操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説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裏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説,説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説:“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鬍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麼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説了句:“這麼大的雷,嚇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麼可以怕雷呢?”劉備趕緊接口:“孔子是聖人,他也怕打雷,別説我了。”

此時張飛關羽兩人怕曹操會殺劉備,闖了進來。見劉備沒事,關羽連忙掩飾説自己來舞劍助興。曹操説:“這又不是鴻門宴。”然後斟酒讓他們壓驚。後來三人一起出來,劉備説:“我在曹操的地盤上天天種菜,就是要讓他知道我胸無大志,沒想到剛才曹操竟説我是英雄,嚇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説自己怕打雷掩飾過去了。”關羽張飛佩服得不得了。

由於種種原因,韜光養晦在現代社會變成了一個完全褒義的詞語。但在古代,韜光養晦是一箇中性詞,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韜光養晦是一種對自己的完善與反省;另一方面,韜光養晦也包含了一種消極的因素,即它是不作為的。

教育孩子的成語典故篇四:一鼓作氣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説:“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説:“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説:“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説:“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説:“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説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説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小朋友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一鼓作氣,今日事今日畢,拖拖拉拉的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