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來源:文書谷 1.01W

英文翻譯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巧譯:這兒哪有不尋自來的可能,這兒只有方法(喻指做事的決心)!——即有志者事竟成

典故出處一

南朝後漢書·耿弇傳》中《臨淄勞耿弇》(劉秀):“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典故由來

東漢時,耿龠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戰鬥非常激烈。後來,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又繼續戰鬥,

終於耿龠大敗敵人。漢光武帝表揚了耿龠。並且感慨地對他説:“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於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

漢光武帝講的“有志者事竟成也”一句,後來常被人們引用,成了成語—— “有志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典故出處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

【註釋】

(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3)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軼才,少年得意,十九歲科考得縣、府、道第一。自此,專心攻讀,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壯志。後終老未得意於科場,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援為貢生。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説創作高峯,為後世所稱道。另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等。蒲松齡聰明穎慧,才智過人,青年時期熱衷舉業,卻“年年文戰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抑鬱侘傺。為了激勵自己不斷髮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

典故由來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説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了。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着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百二秦關

“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餚(有版本寫作“崤”)(yáo)函(hán)之固”來説明秦國憑藉餚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歎世》裏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藉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

卧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裏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另外出處

《山西日報》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蹟不詳。[

引用

由於“有志者,事竟成”取義很好,道出了人生的真理,教人要有志向,要持之以恆,故今人引用這一名句來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取名為“志成”,寄予美好的希冀,如汪志成。

相關事例

鴻鵠之志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出身貧窮,年輕時在農村當僱工,替人耕田種地。當時他就立志將來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在一起當僱工的夥伴都笑話他,認為替人耕田種地的下等人,還想幹一番大事業,真是癩哈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陳勝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負,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淺的人所理解,感歎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説,小小的燕雀,是不可能知道天鵝的大志的。

後來陳勝終於成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由他首先發難,將秦王朝推反了。

魯迅棄醫學文

青年時期魯迅,曾到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希望以醫救國。學校放燈片。有時穿插放映一些時事幻燈片。有一次放映有關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畫面上出現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説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這個人將砍頭示眾,周圍人在看熱鬧,畫面上觀眾體格強壯而精神麻木。魯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學醫在當前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們即使體格再健壯,也只能被示眾或作看客。最緊要的,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他毅然棄醫學文。終於成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化運動的先驅和旗手。

外國故事

一個黑人小姑娘,在家中22個孩子中排行20,由於她出生時早產而險些喪命。她4歲時患了肺炎和猩紅熱,她的左腿因此而癱瘓。9歲時,她努力脱離金屬腿部支架獨立行走。到13歲時,她勉強可以比較正常地行走,醫生認為這是一個奇蹟。同年,她決定成為一名跑步運動員。她參加了一項比賽,結果是最後一名。隨後的幾年,她參加每一項比賽都是最後一名。每個人都勸她放棄,但是她還是跑着。直到有一天,她贏得了一場比賽。此後,勝利不斷,直到在每一場比賽中取勝。這個黑人小姑娘就是“黑色羚羊”威爾瑪·魯道夫,3枚奧運金牌的獲得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