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歷史故事【三篇】

來源:文書谷 8.16K

淝水之戰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三篇】

謝安派出的將領胡彬,率領水軍沿着淮河向壽陽進發。在路上,他得知壽陽已經被前秦的前鋒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紮下營來,等待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佔領壽陽以後,又派部將樑成率領五萬人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了胡彬水軍的後路。晉軍被圍困起來,軍糧一天天少下去,情況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給謝石告急,説:“現在敵人來勢很猛,我軍糧食快完,恐怕沒法跟大軍會合了。”

送信的晉兵偷越秦軍陣地的時候,被秦兵捉住。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派快馬到項城去告訴苻堅。

苻堅一連得到秦軍前鋒的捷報,更加驕傲起來。他把大軍留在項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趕到壽陽,恨不得一口氣把晉軍吞掉。

他到了壽陽,跟苻融一商量,認為晉軍已經不堪一擊,就派了一個使者到晉軍大營去勸降。

那個派出的使者不是別人,恰恰是前幾年在襄陽堅決抵抗過秦軍、後來被俘虜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後,雖然被苻堅收用,在秦國當個尚書,但是心裏還是向着晉朝。他到晉營見了謝石、謝玄,像見了親人一樣高興,不但沒按照苻堅的囑咐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報。他説:“這次苻堅發動了百萬人馬攻打晉國,如果全部人馬一集中,恐怕晉軍沒法抵擋。現在趁他們人馬還沒到齊的時候,你們趕快發起進攻,打敗他們的前鋒,挫傷他們的士氣,就可以擊潰秦軍了。”

朱序走了以後,謝石再三考慮,認為壽陽的秦軍兵力很強,沒有把握打勝,還是堅守為好。謝安的兒子謝琰勸説謝石聽朱序的話,儘快出兵。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的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起突然襲擊。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他們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樣,強渡洛澗,個個勇猛非凡。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敗了下來,秦將樑成被晉軍殺了。秦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裏淹死。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和駐紮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派出朱序勸降以後,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晉軍的投降,突然聽到洛澗失守,像頭上捱了一下悶棍一樣,有點沉不住氣。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壽陽城樓上去看看對岸形勢。

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堅有點害怕了,他轉過頭對苻融説:“這確實是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他們弱呢?”

打那以後,苻堅命令秦兵嚴密防守。晉軍沒能渡過淝水,謝石、謝玄十分着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軍到齊,對晉軍不利。

謝玄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説:“你們帶了大軍深入晉國的陣地,現在卻在淝水邊擺下陣勢,按兵不動,這難道是想打仗的嗎?如果你們能把陣地稍稍往後撤一點,騰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就在戰場上比一比輸贏。這才算有膽量呢!”

苻堅一想,要是不答應後撤,不是承認我們害怕晉軍嗎?他馬上召集秦軍將領,説:“他們要我們讓出一塊陣地,我們就撤吧。等他們正在渡河的時候,我們派騎兵衝上去,保管能把他們消滅。”

謝石、謝玄得到苻堅答應後撤的迴音,迅速整好人馬,準備渡河進攻。

約定渡河的時刻到來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後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來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於厭惡戰爭,一半由於害怕晉軍,一聽到後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

這時候,朱序在秦軍陣後叫喊起來:“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後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只看到前面的秦軍往後奔跑,也轉過身跟着邊叫嚷,邊逃跑。

苻融氣急敗壞地揮舞着劍,想壓住陣腳,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後湧來,哪裏壓得住。一羣亂兵衝來,把苻融的戰馬衝倒了。

苻融掙扎着想起來,晉兵已經從後面趕上來,把他一刀砍了。主將一死,秦兵更是像脱了韁繩的驚馬一樣,四處亂奔。

陣後的苻堅看到情況不妙,只好騎上一匹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飛來,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堅顧不得疼痛,繼續催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氣。

晉軍乘勝追擊,秦兵沒命地潰逃,被擠倒的、踩死的兵士,滿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聽到風聲和空中的鶴鳴聲(文言是“風聲鶴唳”,唳音lì,就是鶴鳴聲),也當作東晉追兵的喊殺聲,嚇得不敢停下來。

謝石、謝玄收復了壽陽,派飛馬往建康送捷報。

這一天,謝安正跟一個客人在家裏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牀上,照樣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説:“戰事情況怎麼樣?”

謝安慢吞吞地説:“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

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經過這場大戰,強大的前秦大喪元氣。苻堅逃到洛陽,收拾殘兵敗將,只剩下十幾萬。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卻絲毫沒受到損失。不出王猛所料,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終於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後燕和後秦,苻堅本人也被姚萇殺了。

魏徵直言敢諫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説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説:“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説:“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説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悦色地説:“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説:“我們跟着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説:“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説。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説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説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説。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説:“歷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説:“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説:“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説:“你説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説:“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接口説:“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説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歎了口氣説:“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裏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説:“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徵説:“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裏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説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説:“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説:“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説:“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説:“我聽説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説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説:“人家都説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説:“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

文成公主進吐蕃

唐太宗滅了東 突厥後,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ō),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於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戴。他的父親死去後,吐蕃貴族發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並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唐太宗也聽到吐蕃的名聲,願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鬆贊責備他不會辦事,回到吐蕃後,向鬆贊撒謊説:“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上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勝打 到唐朝境內的鬆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説:“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 到長安。”

唐太宗生氣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爭,本來不願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幹下去,要遭到失敗,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願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幹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願,説得娓娓動聽。唐太宗心裏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兒中,挑選一個美麗温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嫁給松贊干布。

據説,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後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着一個“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螞蟻帶着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生的。祿東贊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裏去吃奶。它們的母 子關係也就認出來了。

祿東贊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後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祿東贊憑他敏鋭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説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願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使者的讚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豐富的嫁粧。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穀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藥材,蠶種。她還帶了大批的醫藥、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曆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準備好馬匹、犛牛、船隻、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裏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築格式,為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繫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