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啟示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2.01W

從沒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於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有啟示的故事。

有啟示的故事

有啟示的故事1:要不要“護短”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一位高僧受某大帥邀請,前往赴素宴。席間,高僧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餚中有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顯然這是對佛的褻瀆。他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高僧卻立刻把肉用菜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打算讓大帥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説:“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受到警告後,再也不敢把豬肉翻出來了。

宴席結束以後,高僧辭別了大帥。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為什麼把豬肉放在素菜中?我當時只想讓大帥知道,處罰他一下。”高僧説:“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剛才大帥看見了豬肉,盛怒之下把廚師槍斃或重罰,這豈是我願見到的?為此,我寧可把肉吃掉,也要保護他們……”徒弟聽後恍然大悟,把師父的話牢記心中。

有啟示的故事2:孔子的是非觀

一個人不能只隨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顧全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

子貢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

春秋時期,魯國是一個弱國,它呈現出這樣的社會狀況:富貴人少,貧苦人多。有很多窮人為了求得生存被賣到周邊國家做奴隸。按照當時魯國的法律,若有人在國外見到本國奴隸並把他贖回來,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這個人。子貢用自己的錢在國外贖回一個奴隸,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於是拒絕了政府的獎賞。孔子知道後皺了下眉,温和地糾正道:“你錯了!”

相反,一個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將他救上岸。這個人非常感激,送給子路一頭牛表示謝意,子路毫不客氣地把牛牽回家,孔子見到子路對他大加讚賞。

為什麼子貢拒絕獎金的高尚行為會受到孔子的批評,而子路接受贈牛的求報行徑卻能得到嘉許呢?

孔子的人學觀點是這樣認為的:“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也就是説,只要符合道義,該獲取的儘管獲取,人們對此是不會反感和厭惡的。子貢以自我標準倡導的善為小善,它影響面小,時間短促,這樣的行為將阻礙更多的奴隸被解救,這種小善是“非”。而子路的善為大善,很多社會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內心光明,而且還可以揚名獲利,所以紛紛效仿,魯國人將因此喜歡救人於危難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響時間長,覆蓋範圍廣,起到改良世風,教化百姓的勸德作用。

孔子的是非觀:一個人不能只隨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顧全社會大眾利益為中心。

有啟示的故事3:大雁來報信

年羹堯細節之處發現重要情報。

公元1720xx年,清朝大將年羹堯奉命率兵平息青海、西藏等地的叛亂。

一天深夜,將士們都已休息,年羹堯突然下令:所有人立即整裝出發,趕到十里之外埋伏。眾人都很納悶,將軍為何要在深夜行軍。這時,年羹堯傳令説:“兩個時辰內會有敵軍來偷襲,要做好戰鬥準備。”大家將信將疑,但只能照做。

過了不到兩個時辰,敵軍果然來偷襲。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年羹堯帶着眾將士很快擊退敵軍,大獲全勝。

大家不明白將軍為何能料事如神,有人問:“當時我們都在軍營,並沒有收到敵軍來偷襲的情報,您是怎麼知道的呢?”年羹堯笑笑説:“有人給我送了信,只是你們都沒察覺到。”大家一頭霧水,年羹堯接着解釋:“昨天深夜,我聽到雁羣飛鳴,猜想一定是敵軍行進驚動了它們。大雁喜歡生活在水邊,這裏離我們最近的水泊有一百多裏,是敵軍必經之地。雁羣飛得快而急,所以我料定敵軍會在兩個時辰內來偷襲。”大家聽完,對年羹堯佩服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能隱藏着有效信息,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和利用,就會有所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