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父母從不要求我拿100分

來源:文書谷 2.33W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華裔美國籍,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丁肇中:父母從不要求我拿100分

1936年1月27日,母親在美國亞柏爾大學醫院生下了我。本來,母親王雋英當時只是陪父親丁觀海到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沒想到我提早來到人間。根據美國法律的規定,凡是在美國國土上出生的嬰兒,不論他父母的種族、國籍,都能自動取得美國國籍,所以我也不例外。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母親當時剛獲得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父親是研究土木工程的,他們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父親的家族在山東日照市濤雒鎮,是遠近聞名的書香世家,我的祖父肄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母親則是那個時代極為少見的女知識分子。母親與父親青梅竹馬,兩人都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讀研究生,可謂志同道合、比翼齊飛。

生下我兩個月後,父母就帶着我回到中國,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所學為祖國效力。沒想到,“七七事變”爆發,他們就帶着我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從青島到南京,又到安徽蕪湖,再到上海、武漢,最後到達重慶,父親聯繫到重慶大學的工作,母親也受聘於西南教育學院,全家終於安頓下來。

在遷徙與不安中,我長到了7歲,進入重慶的一所國小就讀。由於當時戰火瀰漫,我的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第一天上學,空襲的警報就響了,當天的學習就這樣“流產”了。後來的學習也時斷時續,一個月上不了幾天課。父母決定讓我待在家裏,他們自己來教我。白天,父母在大學裏教書,就讓我在家複習功課、做作業;晚上回家後,他們檢查我的作業,然後教我新的功課。

母親是兒童心理學的教授,她很善於把握我的心理,可以説,我國小所受的教育,多半來自於母親。雖然她教給我知識,但是從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為她明白100分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沒有什麼意義,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這一點,對我以後的學習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干年以後,有人問起我對戰爭的感想,我總是風趣地説:“它的好處是,我可以不必上學了。”抗戰勝利後,我們一家回到青島,父親把我送到德國修女辦的一所非常嚴格的天主教學校上課。因為此前我從沒受過正規教育,所以我的學習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非常感激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責怪我,反而常常帶我去聽京劇、看電影。

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我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惜母親很早就去世了,沒有看到我的成功。父親很高興地參加了我的諾貝爾獎受獎典禮。那是1976年10月21日,我在紐約的機場給父親打長途電話,告訴他獲獎的消息,還提出讓他和我一同前往瑞典。父親在電話裏激動不已,卻推託説:“得花不少的旅費,我就不去了吧。”我立即勸道:“旅費由我來解決,只要您能去,我就高興了。”父親終於答應了。我知道,搞科研的人,該多麼嚮往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啊!

總之,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是他們把我引進了科學的大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