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學故事

來源:文書谷 2.59W

故事教學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效果極佳的教學方法,幼兒教師要努力通過故事教學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哲理學故事。

哲理學故事

哲理學故事1:智慧是第一生命

數日前,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來訪。有朋自遠方來,沏上一杯香茗。述説別後之情,其樂融融。

席間,友人忽問:“何為世間之貴?”我説:“我曾聽一位大師説過,誠信是第一財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實語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説,為什麼説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見廣告上説——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財富,後面的那些“0”分別代表金錢、美麗、地位、名譽、快樂、家庭等,而前面的那個“1”則是代表了健康。有了這個“1”,後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義。你想,即使腰纏萬貫,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祿,事業發達,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藝,如果是體弱多病,終日離不開藥物,這樣的人生豈不也是黯淡無光?

我説:“我覺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奮鬥的目標,沒有朋友之間深刻的情誼,生活的質量就差了。人之所以煩惱橫生,之所以對人生困惑茫然,並不是因為沒有健康,而是因為沒有智慧,因為沒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實相。縱觀古今中外,凡聖賢哲人,無不是胸襟恢宏,慧思迭出。即使有人體弱多難,亦能恬淡豁達地直麪人生,誰又能説這樣的人生無價值呢?”

人的生命並不在乎是否一定要孔武有力、健步如飛,而是在於是否每一天都活得很值得。

哲理學故事2:收穫前,先學會付出

一個年輕人向父親征求意見:“我想在咱們這條街上開店賺錢,得先準備些什麼呢?”

父親説:“你如果不想多賺錢,現在就可租兩間門面,擺上貨櫃、進一些貨物開張營業。如果你想多賺錢的話,就先得準備為這條街上的街坊鄰居們做些什麼。”

年輕人問:“我先做些什麼呢?”

父親想了想,説:“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每天清晨可以掃一掃街上的落葉,還有許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幫助……”年輕人聽了覺得很奇怪,這些跟我開商店有什麼關係呢?雖然心存疑惑,但他還是去做了,他不聲不響地每天打掃街道,幫郵差送信,給老人挑水劈柴,漸漸的,這條街上的人們都知道了這個年輕人。

半年後,年輕人的商店掛牌營業了,讓他驚奇的是,來的客户非常的多,很多人捨近求遠,拄着枴杖,趕到他的店裏買東西。他們説:“我們都知道你是個好人,來你的店裏買東西,我們特別放心。”

僅僅幾年時間,年輕人就成了擁有資產千萬的企業家。有一天記者採訪他,問他短短几年為什麼能有如此大的收穫時,他想了想説:“在收穫前,先要學會付出!”

哲理學故事3:尊嚴死,生命最後的抉擇

正如著名作家史鐵生所言,死是一件無須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但隨着醫療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生命支持系統投入使用,“活着還是死去”成了一個全新的命題。據衞生部統計,一個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了臨死前一個月的治療上。那麼,在生命的盡頭,我們究竟應該選擇在過度治療下“苟且地生”,還是選擇更安適地死?其實,死亡權與生命權都是人的基本權利,或許,只要忠於了自己身體和內心的需求,彌留之際的求生和求死都值得尊重。

20xx年3月,時年58歲的王明達被查出肺癌,當兒子王光亮帶着父親的胸透片子找到主治醫生時,主治醫生很直接地説:“癌症晚期了,已經發生了骨轉移和腦轉移,治療的意義不大。如果條件許可,你們也可以表表孝心,住院化療。”

其實不用主治醫生明説,王光亮早已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都要竭心盡力挽救父親。為了他能過上好日子,文化不高的父親在市機械廠勤扒苦做幾十年,終於熬到了他結婚生子生活穩定。三年前,為了解除他的後顧之憂,父親退休後又學着煮菜、燒飯、幫他帶孩子。所以,無論從為人子的孝道來説,還是從顧忌親朋好友的口舌來看,他都必須盡力而為。

於是,王光亮拿出了所有的積蓄,租房到醫院附近陪伴父親。有人設身處地為他着想,極力勸阻他放棄無謂的化療,換用保守療法,讓父親順其自然地尊嚴死,但王光亮果斷拒絕,並這樣解讀自己的決定:“一個人連生命都快沒有了,尊嚴、自由、快樂這些矯情的字眼又有什麼意義?他只需要生命!”

王光亮的做法讓父親王明達感慨之餘又分外抗拒,明知做任何治療都於事無補,王明達不希望拖累兒子,也不想遭受化療那份罪。他變着法和兒子鬧,軟硬兼施,但最終還是沒能拗過孝順的兒子。

在父子倆的糾結對抗中,各種器械和藥物一點點地進入到王明達的體內。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王明達與老天討價還價的依靠只有一根一米長、小拇指粗的管子。它穿過王明達的鼻子 插進肺,每隔一會就能吸出滿滿一管痰。當痰被吸出時,王明達就能從昏迷中甦醒過來。起初,他能醒兩三個小時,後來只能醒幾分鐘,而在他清醒的寶貴時間裏,他也疼得左躺不是,右躺不是,坐起來也難受,只能瘋狂地扭動身體轉移痛苦。

這樣的痛苦讓一向温和的王明達慢慢地脾氣也大了,常常忍耐不住地衝兒子王光亮發火。每每此時,王光亮都盡力避開父親的“鋒頭”,儘量不與父親計較。但有一次,王光亮實在忍不住,勸説了句:“爸,你就不能堅強一些嗎?” 已經疼得臉部完全扭曲的王明達看着兒子,艱難地歎了口氣:“爸爸到這個程度了,堅強和不堅強有什麼區別?”

但對王光亮而言,這樣的“堅強”顯然是有區別的。因為那些先進的醫學設備和藥物,生命以“秒”計算的父親最終捱過了那年的春節。除夕之夜,下着大雪,昏迷的父親醒來後對他説:“過年了!我祝你們幸福!”

春節過後,王明達在重症監護室中再也沒有醒來。他走後,那句新年祝福成了王光亮最好的心理慰藉——如果沒有搶救,他是得不到父親這句祝福的。所以,儘管最終人財兩空,王光亮絲毫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三分之一里的人生百味

從醫三十多年,於忠學經歷了至少20xx例死亡,也見證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謝幕方式。有人誓死與病魔抗爭卻終究人財兩空;有人尋求解脱卻被“押”進ICU;有人在鬥爭與妥協中左搖右擺至死纏綿病榻;還有人,一咬牙一跺腳,將生死悉數交與自然……

作為專業人士,每天跟腫瘤作鬥爭的於忠學深知,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給醫學和醫生髮揮作用的。但病人一旦進了醫院,一切都變得分外無奈。

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後的時刻,於忠學聽到過各種抱怨。有病人對他説:“我只有國中文化水平,現在我才琢磨過來,原來這説明書上的有效率不是治癒率。為治病賣了房,現在我還是住原來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給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

還有病人説:“就像電視連續劇,醫生導演完每一集,都告訴我們,不要走開,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儘管主角很想活,但還是死了。”

本能地“求生惡死”,是許多人在罹患絕症後做抵死抗爭的直接緣由。

於忠學接診的最新一例病症,足以説明問題。

患者是名77歲的老人,在生命盡頭的近十天光陰,老人心衰到不能躺着呼吸,只能趴在桌上靠輸氧維繫。痛苦時老人不斷地詢問讀研究生的孫女能否讓她早些離開這個世界,不做過多的治療。老人信佛,一度以佛教中很多僧人也是以這種方式圓寂來支撐自己的想法,但在疼痛沒有發作的時候,哪怕只喝得下一口水,老人都會堅強地對孫女説:“乖乖,我好像好些了,你等我好些了再離家返校好麼?”

除了求生的本能,癌症患者中少數病癒的幸運兒也是眾多絕症患者奮起鬥爭的力量。於忠學救治過一個女患者,八年前得了癌症三期,手術後不幸住進了ICU。但女子一直堅信自己能好,躺在ICU的病牀上,女子咬牙扛下了所有的痛苦,她始終告誡自己要堅持:“孩子還未成年,我要活下去。”後來,她真的挺過來了。重獲新生後,她説:“我們抗癌要做個智者,面對生死更要做個智者。尊嚴死畢竟是最後的選擇,之前還是應該積極爭取‘活’。”

幸運兒終歸只是少數,所以有時候,於忠學會直接對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説:“買張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結果病人家屬投訴他。沒多久,病人賣了房來住院了。又沒多久,這張病牀就換上了新牀單,人離世了。

對這樣的現狀,於忠學既理解又無奈。當醫生告訴家屬病人的病情時,家屬會綜合多方面因素幫病人做出決定,一些病人甚至到生命的最後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受制於現有醫療制度,作為醫護人員,醫生能做的常常只是聽從家屬意見,決定下一步方案。有時處理稍欠謹慎,沒準便會惹禍。

這樣的事例於忠學見過很多。患病的老人不想搶救,子女要搶救;患者子女中,老大簽字不搶救,老二來了要告醫生……因此,出於自我保護,醫生只能尊重家屬的意願遠遠勝過尊重病人的意願。甚至發展到現在,最後決定拔管子了,都是醫生告訴家屬怎麼操作,然後由家屬自己動手解決。

死亡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百樣人生。所以,於忠學時常提醒身邊的工作人員“一個微笑勝過一片安定”。他要求他的同事多給機器旁的病人梳頭、擦身體,撫摸他們,哪怕病人已經沒有了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