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來源:文書谷 1.12W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淵源流長,當中有很多的歷史故事,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乾隆帝的母親是誰

乾隆,全名愛新覺羅·弘曆,生於生於康熙五十年,是雍正也就是當年的雍親王胤禛的第四個兒子。據説康熙帝第一次在雍親王府看見只有十歲的弘曆時,只覺此子天資聰穎,定能有大作為。因此將有效的弘曆帶入宮中,留在自己身邊親自教導。康熙帝極為重視這個孫子,對於他的寵愛遠超其他子孫。後來雍正繼位後,在雍正元年就將書有立弘曆為繼承人的密詔,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然而這個從小就極受祖父、父親重視的皇子,其身世卻一直以來受到各路的質疑。特別是清亡之後,各種野史、評説、傳説層出不窮。大多數都説乾隆並不是雍正帝妃的兒子,而是一個漢人漢女之子。那麼這位為大清帶來盛世的帝王,他的母親到底是誰呢?

《清實錄》記載,其父為雍正帝胤禛,母親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是後來的孝聖憲皇后。《甄嬛傳》裏的甄嬛,其原型就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鈕祜祿是滿洲大姓,但是到了凌柱這一代後,已沒落至極,與平民無異。因此乾隆的母親在為秀女時,被指給雍正,只得了一個格格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鈕祜祿氏,為什麼明明是名門之後,卻只做了一個低階侍妾的原因。因此鈕祜祿氏初始在雍王府其實是不怎麼顯眼的,直到後來生了弘曆,才被抬為側福晉。

後來弘曆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雍王初侍康熙帝,宴於牡丹台,康熙帝見皇孫弘曆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甚至有一次次康熙帶着弘曆去打獵,康熙用槍擊中一頭熊。熊倒地卻還沒有完全嚥氣,康熙為了讓弘曆初次打獵就享受獵獲熊的美名,便叫弘曆上前將熊射死。哪知弘曆不知為什麼一直沒有動作,康熙正想開口催促。就見熊忽然立起。康熙大驚,忙發槍將熊擊斃。而小弘曆在馬上控轡自若,絲毫沒有驚慌。康熙進帳後對諸皇妃評論説:“此子命相貴重,將來福量要超過我!”後來見着弘曆的母親,鈕祜祿氏,連連説到,你是有大福氣的人。

此事過後弘曆越發受康熙器重,而胤禛對鈕祜祿氏的寵愛,也越加深重。後來乾隆逝世,雍正繼位,封鈕祜祿氏為熹妃,後又晉為熹貴妃。

乾隆帝繼位後,尊鈕祜祿氏為崇慶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鈕祜祿氏壽終正寢,享年八十六歲。葬泰東陵。諡: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康熙帝説乾隆母子兩人福緣深厚,一點也沒錯。母子兩人,一個活到八十六歲,一個活到八十八歲,這在古代都是高壽。

對於乾隆的身世,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説法,就是乾隆是浙江海寧陳閣老夫婦的兒子。據説是因為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與陳家交好,後來有一天雍正的皇子妃和陳夫人同日生產。雍正命陳家將孩子抱來給他瞧瞧,就將自己的女兒和陳家的兒子做了對換,這被換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還有人説,乾隆的母親是熱河醜女,因雍正在那兒打獵的時候,因為鹿血藥性,而與此女春風一渡。等到太后知曉時,此女已生下了乾隆皇帝。還有一種説法是説弘曆是雍正與皇太后的使喚丫頭在承德避暑山莊時的私生子。弘曆就出生於一座小草屋中,生後不久,其母就被祕密處死。

不管民間有多少種流傳的傳説,但若是仔細推敲,都經不起考驗。因此種種説法,皆不可信。乾隆的許多遺世著作中,都有能説明其身世的作品。如:“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也就是説他是生在雍王府東廂房。《實錄》和《聖訓》裏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因此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乾隆帝的的確確是鈕祜祿氏所生。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齊桓公的妻子是誰兒子是誰

當初齊桓公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卻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説:“如果只想富國強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稱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於是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在管仲的輔作下,終稱霸天下。如果齊桓公沒有任用管仲,齊國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還真是令人玩味。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在最後“一匡天下”,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隨着而來的是萬古的芳名和豐功偉績,然而遺憾的是,齊國的霸業未能持久。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活着的時候很偉大高高在上,死的時候卻很悽慘。齊桓公就是那麼一位。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在齊襄公死於宮廷內亂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爭奪王位。

公子糾發現管仲是個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邊輔佐自己,而鮑説牙呢也被齊小白看重,拜其為軍師。兩位至交,各自輔佐一個君王,都很賣力。可是這王位始終是攥在哥哥齊襄公手裏,齊襄公也總是懷疑,兩個弟弟要和自己爭奪王位,便想設計把二人除掉。聽聞消息的二人,趕忙帶着各自的師傅出逃,公子糾到了魯國,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死於內亂,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成為齊國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孫無知又成為了宮廷內亂的犧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又陷入了一片混亂。鮑叔牙、管仲為自己輔佐的公子謀劃,都想趁着國內內亂回國即位,為了爭取時間,管仲攔截公子小白的時候,用箭射殺他,齊桓公應箭倒地,管仲以為除掉了齊桓公,便不慌不忙回魯國將公子糾送往齊國即位。當他和公子糾來到齊國時,卻被告知齊國新君主就是齊桓公。而齊桓公殺掉了公子糾之後,卻唯獨把管仲留下來了,不僅沒有加害於他,還重用管仲為相,得益於這個“仇人”,齊國的國力恢復得很快,並迅速在各諸侯國中崛起。

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導下,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尤其注重經濟的發展,“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抓住了經濟,就抓住了一個國家發展的實質。接着任用賢才,發展政治“作內政而寄軍令”,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同時順應時勢,“相地而衰徵”,即按土地肥瘠徵税,極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通過改革,幾年之間齊國便國富兵強。

“尊王攘夷”可以説是齊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逐漸失去了對眾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周天子共主的思想,齊國如果貿然征伐蠻夷,必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反感,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聽”,“攘夷”,拉攏收買弱小諸侯國既減少了爭霸的阻力,又使齊桓公威名大震。齊國憑藉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後成為了春秋各諸侯國的老大,但齊桓公晚年失去了管仲、鮑叔牙等良臣,開始聽信奸臣之言,最後被活活餓死。

史書記載:桓公好內,多內寵。在朝堂上一本正經的齊桓公,其實也是個好色之人,有三位夫人和很多寵妾,其中周王的女兒王姬、徐姬和蔡候的妹妹蔡姬都沒有子嗣,他的寵妾們倒是為他生了還幾個兒子,隨着齊桓公的去世,他的兒子們又上演齊桓公和公子糾曾上演過的戲碼 ,為了即位而自相殘殺。長衞姬生公子無虧(武孟),公子無虧於齊桓公死後曾被立為齊侯,做了幾個月的齊王就被殺掉了。齊桓公的諸子共統治齊國四十餘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説的六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桓公有七個兒子去楚國做了大夫。齊桓公後,盛極而衰的齊國一度沉寂,直至被田氏齊國所取代。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是什麼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在齊襄公死於宮廷內亂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爭奪王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稱之為“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衞,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最終成就了春秋霸業。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形容齊桓公的春秋霸業的,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到,齊桓公稱霸,其實不僅僅只是時機的問題,他能夠成功還得益於大批賢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説是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但這位英雄在其光輝的表面之下,又隱藏着很多虛偽、矯飾的東西。齊桓公好酒、好色、好遊樂,其實這也沒什麼。齊桓公在治國上靠管仲,成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小人,在霸業成就後,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讓齊桓公有點飄飄然,他開始縱情聲色,豎貂、易牙、開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卻十分得寵。當管仲重病卧牀時,就曾告誡過齊桓公,不能讓這三個人留在宮中,一定要驅逐這三個人。

齊桓公在管仲死後,也下令驅逐三人出宮,但是時間一久,覺得少了這三個人生活都沒有了樂趣,便又召集他們回宮。這個時候的齊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擺佈,這些小人就在宮裏為所欲為,並矯託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供太監出去給齊桓公餵食,最後索性也不管這個糟老頭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他一死宮內爭鬥紛紛,死後很久都沒人搭理齊桓公的屍體,很多天後才處理齊桓公的屍體,那時候,齊桓公的屍體已經腐爛並且爬滿了驅蟲,惡臭難聞。聽信小人、重用小人,這便是齊桓公現象。

拋開齊桓公後期的昏庸不説,在前期他還是比較稱職的一個君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細分析下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齊國是個大國,“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佔據有利地位的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富庶之國。當然,自身條件再優厚,也只是為稱霸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並不能成就大業,要學會利用自身的優點,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齊桓公選賢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使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管仲的重商政策,無疑是各國改革裏難能可貴的做法。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十二個實幹派政治家,他主張改革以 富國強兵,他説:“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要國家發展好了,天下人自然會歸附於齊國。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的工商業繁榮發達,靠國家壟斷商業及其經營而致富成了強國。掃清了內部發展的障礙,齊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國外。

當此之時,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國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為了打破這個思維,要像周王室一樣,讓天下的諸侯心甘情願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當時發動討伐戰爭,或者滅國戰爭,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諸侯的非議的。就算是這個國家自身能力很強大,阻力也會慢慢增強。所以滅國戰爭、討伐戰爭是有,但是不能夠一直討伐或者一直滅下去。特 別是連楚武王、楚文王這種南蠻,都能夠以中原之戰不義為藉口為難。所以齊國的“尊王攘夷”是為自己的討伐找到了合理的藉口。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甄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並在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連周王室都要忌憚齊國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號成功喊出後,齊桓公也就有了正當的理由“九合諸侯”、“平定蠻夷”,最終奠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這一點可看出齊桓公的容人之量,內政外交又看出齊桓公的過人之處,齊國能夠稱霸不無道理。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墨子破雲梯

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説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

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

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揹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着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説:“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説:“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裏,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説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説:“你能攻,我能守,你也佔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繫着的皮帶,在地下圍着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燻。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説:“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説。”

墨子微微一笑説:“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説。”

楚惠王聽兩人説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説:“你們究竟在説什麼?”

墨子説:“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佔不到便宜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田單的火牛陣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鬥中受傷死了。

即墨城裏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這時候,即墨城裏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

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裏,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説: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説:“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説,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説他的壞話!”

燕昭王還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佈流言,説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為了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了。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裏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説:“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裏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

有的説:“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

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裏。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裏的人聽説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説:“城裏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

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淨等着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着一塊被子,上面畫着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着兩把尖刀,尾巴上繫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着,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着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着大刀長矛,緊跟着牛隊,衝殺上去。

城裏,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着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着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着刀的怪獸,已經衝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

別説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

燕將騎劫坐着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衝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淵源流長,當中有很多的歷史故事,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乾隆帝的母親是誰

乾隆,全名愛新覺羅·弘曆,生於生於康熙五十年,是雍正也就是當年的雍親王胤禛的第四個兒子。據説康熙帝第一次在雍親王府看見只有十歲的弘曆時,只覺此子天資聰穎,定能有大作為。因此將有效的弘曆帶入宮中,留在自己身邊親自教導。康熙帝極為重視這個孫子,對於他的寵愛遠超其他子孫。後來雍正繼位後,在雍正元年就將書有立弘曆為繼承人的密詔,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然而這個從小就極受祖父、父親重視的皇子,其身世卻一直以來受到各路的質疑。特別是清亡之後,各種野史、評説、傳説層出不窮。大多數都説乾隆並不是雍正帝妃的兒子,而是一個漢人漢女之子。那麼這位為大清帶來盛世的帝王,他的母親到底是誰呢?

《清實錄》記載,其父為雍正帝胤禛,母親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是後來的孝聖憲皇后。《甄嬛傳》裏的甄嬛,其原型就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鈕祜祿是滿洲大姓,但是到了凌柱這一代後,已沒落至極,與平民無異。因此乾隆的母親在為秀女時,被指給雍正,只得了一個格格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鈕祜祿氏,為什麼明明是名門之後,卻只做了一個低階侍妾的原因。因此鈕祜祿氏初始在雍王府其實是不怎麼顯眼的,直到後來生了弘曆,才被抬為側福晉。

後來弘曆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雍王初侍康熙帝,宴於牡丹台,康熙帝見皇孫弘曆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甚至有一次次康熙帶着弘曆去打獵,康熙用槍擊中一頭熊。熊倒地卻還沒有完全嚥氣,康熙為了讓弘曆初次打獵就享受獵獲熊的美名,便叫弘曆上前將熊射死。哪知弘曆不知為什麼一直沒有動作,康熙正想開口催促。就見熊忽然立起。康熙大驚,忙發槍將熊擊斃。而小弘曆在馬上控轡自若,絲毫沒有驚慌。康熙進帳後對諸皇妃評論説:“此子命相貴重,將來福量要超過我!”後來見着弘曆的母親,鈕祜祿氏,連連説到,你是有大福氣的人。

此事過後弘曆越發受康熙器重,而胤禛對鈕祜祿氏的寵愛,也越加深重。後來乾隆逝世,雍正繼位,封鈕祜祿氏為熹妃,後又晉為熹貴妃。

乾隆帝繼位後,尊鈕祜祿氏為崇慶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鈕祜祿氏壽終正寢,享年八十六歲。葬泰東陵。諡: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康熙帝説乾隆母子兩人福緣深厚,一點也沒錯。母子兩人,一個活到八十六歲,一個活到八十八歲,這在古代都是高壽。

對於乾隆的身世,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説法,就是乾隆是浙江海寧陳閣老夫婦的兒子。據説是因為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與陳家交好,後來有一天雍正的皇子妃和陳夫人同日生產。雍正命陳家將孩子抱來給他瞧瞧,就將自己的女兒和陳家的兒子做了對換,這被換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還有人説,乾隆的母親是熱河醜女,因雍正在那兒打獵的時候,因為鹿血藥性,而與此女春風一渡。等到太后知曉時,此女已生下了乾隆皇帝。還有一種説法是説弘曆是雍正與皇太后的使喚丫頭在承德避暑山莊時的私生子。弘曆就出生於一座小草屋中,生後不久,其母就被祕密處死。

不管民間有多少種流傳的傳説,但若是仔細推敲,都經不起考驗。因此種種説法,皆不可信。乾隆的許多遺世著作中,都有能説明其身世的作品。如:“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也就是説他是生在雍王府東廂房。《實錄》和《聖訓》裏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因此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乾隆帝的的確確是鈕祜祿氏所生。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齊桓公的妻子是誰兒子是誰

當初齊桓公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卻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説:“如果只想富國強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稱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於是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在管仲的輔作下,終稱霸天下。如果齊桓公沒有任用管仲,齊國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還真是令人玩味。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在最後“一匡天下”,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隨着而來的是萬古的芳名和豐功偉績,然而遺憾的是,齊國的霸業未能持久。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活着的時候很偉大高高在上,死的時候卻很悽慘。齊桓公就是那麼一位。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在齊襄公死於宮廷內亂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爭奪王位。

公子糾發現管仲是個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邊輔佐自己,而鮑説牙呢也被齊小白看重,拜其為軍師。兩位至交,各自輔佐一個君王,都很賣力。可是這王位始終是攥在哥哥齊襄公手裏,齊襄公也總是懷疑,兩個弟弟要和自己爭奪王位,便想設計把二人除掉。聽聞消息的二人,趕忙帶着各自的師傅出逃,公子糾到了魯國,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死於內亂,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成為齊國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孫無知又成為了宮廷內亂的犧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又陷入了一片混亂。鮑叔牙、管仲為自己輔佐的公子謀劃,都想趁着國內內亂回國即位,為了爭取時間,管仲攔截公子小白的時候,用箭射殺他,齊桓公應箭倒地,管仲以為除掉了齊桓公,便不慌不忙回魯國將公子糾送往齊國即位。當他和公子糾來到齊國時,卻被告知齊國新君主就是齊桓公。而齊桓公殺掉了公子糾之後,卻唯獨把管仲留下來了,不僅沒有加害於他,還重用管仲為相,得益於這個“仇人”,齊國的國力恢復得很快,並迅速在各諸侯國中崛起。

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導下,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尤其注重經濟的發展,“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抓住了經濟,就抓住了一個國家發展的實質。接着任用賢才,發展政治“作內政而寄軍令”,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同時順應時勢,“相地而衰徵”,即按土地肥瘠徵税,極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通過改革,幾年之間齊國便國富兵強。

“尊王攘夷”可以説是齊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春秋時期,周王室雖然逐漸失去了對眾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周天子共主的思想,齊國如果貿然征伐蠻夷,必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反感,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聽”,“攘夷”,拉攏收買弱小諸侯國既減少了爭霸的阻力,又使齊桓公威名大震。齊國憑藉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後成為了春秋各諸侯國的老大,但齊桓公晚年失去了管仲、鮑叔牙等良臣,開始聽信奸臣之言,最後被活活餓死。

史書記載:桓公好內,多內寵。在朝堂上一本正經的齊桓公,其實也是個好色之人,有三位夫人和很多寵妾,其中周王的女兒王姬、徐姬和蔡候的妹妹蔡姬都沒有子嗣,他的寵妾們倒是為他生了還幾個兒子,隨着齊桓公的去世,他的兒子們又上演齊桓公和公子糾曾上演過的戲碼 ,為了即位而自相殘殺。長衞姬生公子無虧(武孟),公子無虧於齊桓公死後曾被立為齊侯,做了幾個月的齊王就被殺掉了。齊桓公的諸子共統治齊國四十餘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説的六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桓公有七個兒子去楚國做了大夫。齊桓公後,盛極而衰的齊國一度沉寂,直至被田氏齊國所取代。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是什麼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在齊襄公死於宮廷內亂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爭奪王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稱之為“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衞,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最終成就了春秋霸業。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形容齊桓公的春秋霸業的,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到,齊桓公稱霸,其實不僅僅只是時機的問題,他能夠成功還得益於大批賢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説是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但這位英雄在其光輝的表面之下,又隱藏着很多虛偽、矯飾的東西。齊桓公好酒、好色、好遊樂,其實這也沒什麼。齊桓公在治國上靠管仲,成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小人,在霸業成就後,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讓齊桓公有點飄飄然,他開始縱情聲色,豎貂、易牙、開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卻十分得寵。當管仲重病卧牀時,就曾告誡過齊桓公,不能讓這三個人留在宮中,一定要驅逐這三個人。

齊桓公在管仲死後,也下令驅逐三人出宮,但是時間一久,覺得少了這三個人生活都沒有了樂趣,便又召集他們回宮。這個時候的齊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擺佈,這些小人就在宮裏為所欲為,並矯託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供太監出去給齊桓公餵食,最後索性也不管這個糟老頭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他一死宮內爭鬥紛紛,死後很久都沒人搭理齊桓公的屍體,很多天後才處理齊桓公的屍體,那時候,齊桓公的屍體已經腐爛並且爬滿了驅蟲,惡臭難聞。聽信小人、重用小人,這便是齊桓公現象。

拋開齊桓公後期的昏庸不説,在前期他還是比較稱職的一個君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細分析下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齊國是個大國,“東方大國,有魚鹽之利”,佔據有利地位的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富庶之國。當然,自身條件再優厚,也只是為稱霸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並不能成就大業,要學會利用自身的優點,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齊桓公選賢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使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民富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量。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管仲的重商政策,無疑是各國改革裏難能可貴的做法。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十二個實幹派政治家,他主張改革以 富國強兵,他説:“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要國家發展好了,天下人自然會歸附於齊國。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的工商業繁榮發達,靠國家壟斷商業及其經營而致富成了強國。掃清了內部發展的障礙,齊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國外。

當此之時,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國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為了打破這個思維,要像周王室一樣,讓天下的諸侯心甘情願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當時發動討伐戰爭,或者滅國戰爭,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諸侯的非議的。就算是這個國家自身能力很強大,阻力也會慢慢增強。所以滅國戰爭、討伐戰爭是有,但是不能夠一直討伐或者一直滅下去。特 別是連楚武王、楚文王這種南蠻,都能夠以中原之戰不義為藉口為難。所以齊國的“尊王攘夷”是為自己的討伐找到了合理的藉口。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甄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並在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連周王室都要忌憚齊國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號成功喊出後,齊桓公也就有了正當的理由“九合諸侯”、“平定蠻夷”,最終奠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這一點可看出齊桓公的容人之量,內政外交又看出齊桓公的過人之處,齊國能夠稱霸不無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