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故事

來源:文書谷 1.61W

對於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人物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1:顧愷之的傳説

顧愷之是無錫人,生於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是我國很有名氣的大畫家。他擅長畫人物,尤其喜歡畫女人、女神,特別善於點睛。為啥?這是有緣故的。

據説,顧愷之一出世,媽媽就死了,一直由奶媽撫養。顧愷之小時候生得虎頭虎腦,十分可愛,因此大家叫他“小虎子”。

有一天,小虎子正白相得高興,忽聽“姆媽”一聲,一個小夥伴一邊喊一邊向着自己姆媽跑去。姆媽迎上前來,抱起兒子這邊吻,那邊親。小虎子看着、看着,心裏想:姆媽多好啊,人家都有姆媽,而我的姆媽呢?想到這裏,小鼻子一酸,拔起小腿就往家裏奔去。

顧愷之的父親是當時朝廷官員,因勿滿朝政,棄官在家寫詩作詞,又做爺來又做娘。

這時小虎子急急匆匆來到爺身旁,哭喪着臉説:“爹爹,我要姆媽,我要姆媽……”他父親一聽,傷心地抱起兒子説:“小虎子,你姆媽到很遠很遠的外婆家去了。”爺怕小虎子難過,説了句慌話騙騙他。小虎子卻追根究底問:“姆媽啥個時光回家?”爸爸只得含糊其辭説:“大約個把月吧。”

於是小虎子扳着手指頭一天一天數着,眼巴巴三十天。這天,小虎子沒有等到天亮就一骨碌爬下牀,呆呆守在大門口。等着等着,快到中午了,可是姆媽還沒有回來。

小虎子急得哭了,哭聲驚動了爺,他走過來抱起小虎子,心痛的説:“小虎子,我告訴你姆媽的事,可是你勿要哭。”説着就把媽媽生下他後就死去的經過講給他聽,小虎子傷心得昏了過去。

從此,小虎子勿白相也勿笑,只是纏着爺,要爺講媽媽的臉形、身材、長相……他日也問,夜也問,問個不斷頭。爺被兒子思孃的精神感動了,總是有問必答,從勿厭煩。為了使兒子能聽懂並能記牢,就編了順口溜。小虎子問娘面貌,就回答他:

櫻桃小口鵝蛋臉,

鳳凰眼睛眉毛一條線。

兩手齊膝指頭尖,

兩隻小腳象金蓮。

勿胖勿瘦象姐樣,

勿長勿短齊我肩。

爺説一句,兒子復一句,爺爺講完了,兒子也背熟了。兒子並勿滿足,又眨巴着眼問:“姆媽喜歡穿啥衣裳?”父親又説:

冷天喜穿蘭布棉。

熱天愛穿絲綢袍…

打這以後,小虎子日日背誦,直背到滾瓜爛熟。有時半夜夢頭裏還在琅琅背誦哩!

一日,他蹦蹦跳跳來到爺身旁,煞有介事説:“爹爹,我想給姆媽畫個象。”父親連連搖頭説:“你嘸不見過姆媽,又嘸不學過畫,勿要孩子脾氣了!”

小虎子嘸不灰心,他早晨迎着太陽畫,晚上點着油盞畫,畫了一張又一張。半年過去了,小虎子拿着一張畫給爺看,爺看了一眼便説:“就是小腳有點象。”

小虎子聽爺説他畫得有點象,渾身更來了勁,他仍象往常那樣認真琢磨,刻苦習畫。一轉眼,半年就過去了,小虎子拿着張畫又給爺看。爺看了看,説:“手是畫象了,身體也有點象了。”

小虎子心裏象灌了蜜似的,更加用功了。光陰真快,勿覺又是半年,小虎子再把自己畫的拿給爺看,他爺看了連連點頭説:“除眼睛的眼神外,其他都象了。”

開花要結果,造塔要結頂。小虎子狠下功夫,天天畫睛。日日點睛。又過了半年,一日,小虎子拿着畫象去見爺,爺仔細端詳了一遍説:“象象,全象了,特別是眼睛更加有神。”

可是,小虎子並勿以此為滿足,繼續苦練。二十歲時光,他的藝術成就達到了一定高度。那一年,南京建造一個大寺院,當家和尚請當時的高官大富捐款。可是,認捐嘸不一個超過十萬,勿料顧愷之認捐了百萬。有人説他吹牛,他卻勿以為然,只是專心致志在寺院雪白的牆上畫了一幅女神像,就是嘸不點睛。

七年級那天,許多高官大富都來看他點睛了。只見顧愷之登上高台,揮筆一點,那畫象眼睛裏頓時發出靈光,滿堂生輝。那班有錢人個個跪倒,人人叩頭,搶着許願認捐。勿一會認捐薄上已寫了上百萬元。

顧愷之從勿滿足,越老越是嚴格認真。據説,他老年時畫人物,從勿點睛。大家問他,他説:“哪可點睛?要是點了,人像勿但要説話,而且會從畫上走下來吶!”

古代人物故事2:林則徐巧布尿壺陣

傳説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一舉燒燬了英國鴉片數萬箱,剎下洋人威風,大長中華民族誌氣。英國佬惱羞成怒,不甘罷休,不久即調集大批軍艦炮船來圍攻虎門,炮擊沿海村莊,聲言要我賠償損失,否則要夷平粵海。當時英國皇家海軍風靡五洲,洋槍洋炮更非清王朝所能匹敵。面對這樣局勢,朝野和戰兩派眾説紛紜。為了穩定軍心,提高士氣,回答主和派,林則徐決心要來個初戰告捷,給英帝國皇家海軍一個下馬威。

話雖這麼説,但真的要打他個英國佬丟盔卸甲,談何容易!林則徐深知要取勝兵力強大的英軍,只宜智取,不可強攻。這天,他親赴虎門高地觀察英軍陣容後,回到行轅立即吩咐手下準備八百個尿壺,八百頂斗笠,五百箱黃蜂,三百個燈籠;眾人不知欽差大人搞的是什麼名堂,但聽説是為了大破英軍,自然不敢怠慢。沒有多久時間,尿壺、斗笠、黃蜂、燈籠等一應準備完畢。林則徐吩咐將黃蜂分裝於尿壺內,在尿壺口再用瓜絡(即囊)塞住,這樣,壺內黃蜂既不會蹩死,又不致飛掉。然後再將八百頂斗笠分別拴在尿壺耳上,接着林則徐又親自到水軍挑選三百驍勇善戰軍士,每人發一燈籠,囑他們吃飽喝足,帶上大刀長矛,分乘船隻潛伏於海邊英艦隊炮船附近。一切佈置完畢,八百個裝滿黃蜂、戴着斗笠的尿壺,分別縱橫,三個一列,五個一組,晃晃蕩蕩地順着水流淌向英船炮艦。

這時正是廣東八月氣候炎熱的時候,傍晚時分,英軍個個光着身子、穿着短褲在甲板上乘涼。忽見一列頭戴斗笠的“清軍”從岸邊遊將過來,由於海浪盪漾,隊形時時變幻,忽似長蛇,忽若金龍,時象猛虎驅羊……英將急忙吹哨子,士兵如臨大敵,顧不得穿衣戴帽,忙提起洋槍拼命朝海面斗笠“砰!”“砰!”亂打一通;那陶製尿壺個個登時開花,悶在壺裏的黃蜂蜂湧而起,就朝着有人的地方飛去……中國的黃蜂見慣漢人,這下乍見碧眼黃髮赤毛的洋人覺得新鮮,更是傾力撲了過來,向着那光着身子的洋人猛刺死螫,疼得英國佬哇哇直叫,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躺身翻滾,真是亂作一團。

林則徐在岸邊炮台上從望遠鏡中看到英軍的一付狼狽相,喜不可言,立即下令燃起烽火,潛伏於岸邊的清兵將士,一見火光信號,舢板小船猶如萬箭離弦,直往英艦炮船衝殺而去。這三百名軍士背刀持矛,頭套燈籠(以防蜂螫)

個個奮勇爭先躍上軍艦,見那洋人,遠的矛刺,近的刀劈,那英軍更是叫爹喊娘,岸上軍民看得拍手叫好,歡呼聲聲,勝似海嘯長鳴。

古代人物故事3:吳道子畫“嘉陵”

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曾一度逃往四川。後來回到長安,他十分想念流亡期間、途經千里嘉陵的一路風光。於是,他下了一道聖旨:命令着名畫家吳道子,重返巴蜀,把千里嘉陵的奇麗風光,描繪出來。

叫畫家出門旅遊寫生,潛心作畫,吳道子自然高興。再説他前兩年隨皇上逃往四川的時候,一路上的嘉陵山水早在他心中醖釀多次了,只是當時兵荒馬亂,顛沛流離,哪有心思作畫?如今聖上有旨,這不正合他的心意嗎?當下就叫人備鞍牽馬,即日上路,他走秦川、翻秦嶺,然後順江而下。

這天,吳道子來到秦隴襟帶的咽喉,水陸兩運的集散地一—白水江。這裏,上有來自河州、狄道、秦州的馬幫、駝隊,下有來自重慶、合川、廣元溯江而上的船隻。街上幾十家店鋪,生意興紅,商賈如雲,土特產堆集如山。在長安書齋的畫家吳道子,猛一下見到這麼多馬幫、駝隊、船隻,人羣中有高亢、渾厚的隴地口音,又有詼諧幽默的下江川腔;更叫人激動的是這條源於秦嶺嘉陵谷的山溪,匯流到這裏竟成為“江”;而千里嘉陵,又唯獨上游這段“江”,水清碧藍,故曰“白水江”,與下行三十華里相會的西牛江,水色截然不同。畫家吳道子一時高興,便走進一家酒鋪,買了些酒吃,然後帶上畫筆,登高作畫。

上得山來,只見四周山勢奇峻,峯巒突兀,崖石重疊,色調清晰,心中大喜,馬上取出五色調盤,展絹作畫。他運筆如行雲,立意有詩境,畫花花吐芯,畫鳥鳥有聲;山山嶺嶺,層林盡染,水泉江河,浪卷波滾。真是拈之即來,得心應手。半天功夫,“千里嘉陵山水圖”首卷告成。吳道子是畫家又是詩人,這會兒他胸中激情滿懷,多年宿願,今日得以施展,為此他興奮不已,於是端起五色調盤,順手一潑,腳下當即浮起一團五色祥雲,久久紆繞于山,數月不散……

畫家完成了“千里嘉陵山水圖”的巨幅長卷,回到長安,受到唐王及滿朝文武的稱讚。從此,便獲得了“一代畫仙”的美稱。

那五彩祥雲籠罩的山上,天長日久,長出了一種“五花石”。這種石頭,色彩柔美,光亮如玉,容易雕刻,造型最佳,下江川客專門買這種石頭,運往四川進行加工。

到宋朝,大文人蘇軾就買得一件五花石雕成的案頭玉器。雕刻工藝,十分精美,就其石質來説,也是別處少見之物。他問起這石頭的來源,賣者告訴他:這是“仇池國”的五花石。

蘇軾一時詩興大作,便寫下了“仇池石”這篇着名詩篇。“仇池”是略陽古時候的稱謂,蘇軾説這石頭“秀色如蛾綠,冷氣壓三伏。”石頭不但質細,色柔,而且幽光閃閃,放在案頭給人一種清涼爽快的感覺。能叫人興奮的睡不着覺,再好看的東西也比不上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