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德小故事

來源:文書谷 7.26K

古代道德小故事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真宗時李沆為宰相,

古代道德小故事

在封邱內建起了一所住宅,廳前只夠一匹馬打圈子。有人嫌它太狹窄了,李沆笑着説:"住宅要傳給子孫,這個廳做為宰相廳堂的確太狹窄了,但做太祝奉禮之堂就寬了。"

早在李沆做參知政事為諫官時,一次,真宗皇帝有急事派人召他進宮,使者在酒店找到了他。進到宮裏,皇帝問李沆從哪兒來的,他老老實實説是從酒店來的。皇上説: "你,做了有聲望的諫官,怎麼到酒店裏去飲酒?"李沆答道:"我家裏沒有器皿和菜餚、果品,客人來了,所以到酒店裏請客人飲酒。"

無獨有偶,其時有個叫張知白的人也和李沆一樣,以節儉自好。張知白在宋真宗朝為宰相時,生活與他在河陽做書記官的時候一樣,跟他親近的人勸他説; "你現在的俸祿不少,生活卻這樣艱樸,你雖然自己相信是為了保持清白儉約,但外面有人諷刺你,把你與漢朝公孫弘蓋布被的詐偽行為相比。你應當稍微隨俗一些。"張知白説道: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然人 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

張知白的話是很對的,一個品行高尚的人,要時時刻刻節儉樸素,若一味追求豪華奢侈,勢必成為道德低下的人,被社會所唾棄。

古代道德小故事 楊繼宗做官不愛錢

明憲宗成化初年,嘉興知府楊繼宗為官廉潔剛正。一天,監察御史孔儒來到嘉興,藉口肅清匪源,到處清鄉,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的老年人經不住折騰,頂撞幾句,就被指控為匪類,輕則毒打,重則喪命。楊繼宗見了十分氣憤,命人張榜通告説: "誰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屬可以到府裏來報名。"孔儒見嘉興知府不買他的帳,便找到楊繼宗責問為什麼干擾他清匪。楊繼宗説: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級官吏有不同的責任,孔大人身為監察御史,就應努力舉劾不法,剔除奸弊。至於挨門挨户清查户口,維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專門糾察官吏的監察御史,所到之處,地方官莫不奉迎,沒想到被嘉興知府搶白了一頓,大煞了威風,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孔儒臨走時,沒抓到楊繼宗任何把柄,他想,當官的沒有一個不愛錢,楊繼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還能不刮點地皮,不如打開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給他一點難堪。於是帶着幾個隨從,藉口告辭,直入楊繼宗住處。他見室內空空,惟有牀頭放着一個箱子。心想;知府的貴重財寶一定都在裏面。便讓人打開箱子,一看,只有幾套破舊衣服。孔儒無奈只好懷慚而去。

有一年,楊繼宗進京朝見皇帝,明憲宗問宦官汪直:"最近來京朝見的地方官員中,哪一個比較廉潔?"汪直答道: "天下不愛錢的官吏,惟楊繼宗一人而已。"

古代道德小故事 于謙清風兩袖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受賄成風,于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説,于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巡撫河南。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為,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于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後,他果然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