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民間傳説故事

來源:文書谷 1.53W

中國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和擁有的精神財富,關於那些長篇的民間傳説故事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長篇民間傳説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篇一

清朝雍正年間,湖南懷化屬下麻陽縣有個小鎮,鎮子不大,卻有一個讓鄉人自豪的古蹟,是鎮上的一座道觀。

那座道觀名叫朝陽觀,曾經是座大觀。但明末天下大亂時,朝陽觀被亂兵燒燬了大半,後來有個邱姓道士四處化緣集資重修,才算稍稍恢復舊觀,但規模小了很多,鐘樓裏的大銅鐘也不見了,倒是鐘樓頂上的一顆銅鑄的定風珠尚在,雖然年深日久,仍是鋥明瓦亮,離得老遠便能看到。

定風珠有孔,風吹過便“嗚嗚”作響,但近些日子時常有人會聽得那鐘樓上發出鏗然一聲,這聲音風是吹不出來的,於是有人傳説道觀定有靈異,香火也因此漸旺。

在那道觀外,長年擺了個麪攤。有一天,攤主正在忙着,看到有個相熟的腳伕急急走過,一臉焦急,便叫了他一聲,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腳伕歎了口氣,説他前兩天趕了貨回來,走過一個牌坊時,忽聽得驢子一聲慘叫,倒在了地上。腳伕大吃一驚,忙去查看,見驢腹上有個小孔,正在汩汩冒血,不知是何緣故。

驢子傷了也只能回家將養,本來腳伕覺得傷口並不算大,養個幾天就會好。哪知過了兩天,這驢子已是奄奄一息,草料也一口都不吃了,腹部卻越來越大。腳伕無可奈何,心想若不趁着這驢子活着時宰了扒皮吃肉,只怕雞飛蛋打一場空,因此才急着要去找屠夫,哪知屠夫偏偏這時候出了門,他實在是沒了主意。

腳伕正説着,邊上一個吃麪的客人忽道:“朋友,你那驢子受傷時,是不是聽到有人在吹笛?”這人一口的江西話,腳伕聽了連連點頭道:“對啊,是聽到吹笛的聲音,但周圍沒見人。”

那江西人忽地一下站起來,道:“快帶我過去。現在天冷,又沒過三朝,你那驢子説不定還有救。只不過……”

聽得還有救,腳伕又驚又喜,見那人慾言又止,心想多半是討要醫錢。可自覺家徒四壁,也付不出醫錢,正在躊躇,那攤主道:“老哥,你能救的話,醫錢我幫他給好了,不知要多少?”

江西人一笑道:“扶危濟困,那是走江湖之人的本分,我不是為醫錢,而是這位腳伕大哥定然遇到了射工。”

射工之名,這些人都聞所未聞,忙問江西人是怎麼一回事。

江西人説射工本是一種小蟲,長着一條很長的舌頭,能捲成筒狀。這射工口中常含着一粒沙子,有什麼獵物從射工面前經過,它便將沙子射出,哪怕射中的只是人影,也能讓人大病一場。一旦射入人腹中,這石頭見血即長,馬上就長成一大塊。

那驢子奄奄一息,肚腹變得很大,定是被射工將沙子射入腹中了。現在剛剛兩天,石頭應該還不曾充滿驢腹,若再多一天,那就無藥可救了。邊上吃麪的人聽得有這奇事,紛紛過去看熱鬧,連那攤主也收了攤一塊兒去了。

一到腳伕家中,只見驢子已倒在地上,只剩下抽搐了。江西人摸了摸驢腹,説:“果然如此。”説着解開身邊的一個皮囊,從中取出一些麻沸散,用温水化開了灌入驢子口中。接着取出一把小刀片,將驢腹割開了個口子,伸手進去摸着,果然拿出一塊拳頭大的石頭來,道:“長這麼大了,幸好取得及時。”

説罷,他又取出一根針,穿上了羊腸線,將驢腹的傷口縫了起來。等他縫好了傷口,又用温水將驢腹的血跡擦淨,讓腳伕弄了一束稻草來紮成個小捆,又灑上些藥粉後點燃,這稻草捆冒出了極濃的煙,吹入驢子鼻孔,這頭看似已無氣息的驢子一下翻身起來,雖然還有些委頓,但顯然死不了,本來碩大的肚腹也平復如常。

腳伕見此情形,連連道謝,旁人也看得驚歎不已。那江西人將那塊石頭交給腳伕説,這石頭名謂“驢寶”,有清熱化瘀之效,可以入藥,賣給藥鋪也能值幾個錢。

腳伕聽説還能值點錢,便要送給江西人,但那江西人搖了搖頭道:“江湖中人,錢財無用。驢子還算好治,但那射工還在,只怕還會有人遭殃。”眾人一聽便問道:“不能除掉這射工嗎?”

江西人道:“射工是種上了譜的毒蟲,這種蟲子有個趨光又畏光的稟性,如果是太陽光照着必不肯出,但見到鏡光卻又趨之若鶩。我見貴處這顆定風珠如此明亮,定是此物將射工引來,巢於那珠內。不將那定風珠取下,只怕還會有後患。只怕觀主不願。”

圍觀眾人中有個鄉紳,見江西人救了驢子後分文不取,大為敬佩,又聽他説毒蟲巢於定風珠中,便道:“怪不得那定風珠近來時常有聲,原來是出了毒蟲,我們還以為是道觀有什麼靈異呢?這是為民除害的好事,邱道長不會回絕。”

於是眾人來到朝陽觀,邱道長卻不在觀中,只有他的徒弟在。徒弟見這許多人湧來要取定風珠,他也不敢説不行,只説定風珠在塔頂,一時找不到如此長的梯子。

那江西人道:“不必如此麻煩。”他要了兩根大毛竹,綁在一起後靠在塔邊,就沿着毛竹攀援而上。一上塔頂,便掏出一個黑布袋罩住了定風珠,又沿竹竿攀下。

旁人見他身輕如燕,都是目瞪口呆,再看那定風珠裹在黑布袋裏,仍然不時發出錚錚響聲。江西人説那射工不見了光,無法脱困。只是毒蟲未死,必須馬上帶去煉化,此地不能久留,便謝絕了鎮上要宴請他的好意,揚長而去。眾人見這江西人飄然而去,無不敬佩,説此人不愧是高士。

江西人走了第二天,邱道長便回來了。他一回來便見定風珠不見了,急得臉色煞白,聽徒弟説了此事,更是捶胸頓足道:“糟了糟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隨即便生了一場大病,過了兩三個月就過世了。

過世前,他跟徒弟明説了此事。原來射工一蟲,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有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蟲,甲蟲之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隨所著處發瘡,不治則殺人。”實是一種傳説中的毒蟲,世上並無此物。

腳伕的毛驢本就生有驢寶,這東西其實就是結石,雖然難得,但並不稀奇,而且是長年生成,絕非兩天裏就長得出來的。驢子受傷,無疑是那江西人暗中乾的,為的就是定風珠。

這定風珠乃是明時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所鑄,不會生銅綠,被風越吹越亮。邱道長重修道觀後,覺得香火不夠旺,便偷偷在定風珠中加了個鐘舌,風一吹便有響動,讓人覺得道觀有靈異。誰知被那江西人利用,趁着自己外出前來盜寶,滿鎮的人還當他是個好人。

聽得邱道長説了此事前因後果後,徒弟目瞪口呆,心想鎮子很偏僻,若不是邱道長想出這等主意,江西人只怕一輩子也不知道朝陽觀有這風磨銅定風珠。世上之事,果然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旁人。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篇二

三喜是個木匠,三十出頭,心靈手巧,要價公道,在河東一帶名頭不算小。

三喜掙下的手藝錢主要做了三樣事,一是蓋房,二是買木料,三是淘古舊傢俱。年頭長了,他的藏品擺了整整三大間屋子,其中不乏珍稀絕品。三喜收藏有幾張百年老牀,工藝繁複,雅韻古然,但是沒有一張能令他真正滿意。

某天,三喜聽説一個皮貨商將要舉家搬遷,於是他趕去碰運氣。在那間光線昏暗的老宅子裏,他看見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雕花古牀。那牀是皮貨商死去的老爹老孃留下的,遍佈浮塵,體形大得令人瞠目,牀中有睡鋪、馬桶箱、梳粧枱、小櫥、首飾箱、點心箱、麻將桌、香煙抽屜等,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的房間。牀的四周雕滿各種圖案,有花鳥、草木、蝙蝠,還有人物故事,主要是《三國演義》裏的橋段,有《關公送嫂》《桃園結義》《空城計》《七擒孟獲》……

皮貨商説,這古牀是他老爹老孃心愛之物,兩位老人走後,屋子和牀都保持着原樣,從未動過。他經常坐在牀前,體味老人殘留的生活氣息,回想他們的音容笑貌。若不是舉家搬遷,路途遙遠,他説什麼也不捨得賣掉。

三喜用高價將雕花古牀買下後,便運回了家中。他用雞毛撣子把古牀拂拭乾淨,然後抱來被褥枕頭,心滿意足地躺在上邊歇息。

下半夜,正在牀上熟睡的三喜忽然被一陣鏗鏗鏘鏘的聲響驚醒,睜眼一看,奇了!古牀對面的木板竟然變作一個小戲台子,一幫尺把高的小人正在台上演戲,曲目是《白蛇傳》:西湖邊的石拱橋上,美麗多情的白娘子偶遇撐着傘的書生許仙……三喜以為在做夢,於是狠命掐自己大腿,疼得齜牙咧嘴,才知不是做夢。他不由大喜,原來這雕花古牀帶着仙氣!他打小就是個戲迷,這下可好,不出門也能看戲!

從那以後,他白天忙木匠活,夜裏看戲,日子美得不行!有時候太疲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戲台子啥時候收場他也不知道。後來,他聽戲聽得心癢癢,經常跟着台上的角兒哼小曲。哼了沒幾天,有個角兒飄飄悠悠下了戲台,變得跟真人一樣大小,走到他面前,問他是不是願意學戲。三喜忙不迭地點頭稱是。那角兒説:“回頭我跟班主説説。”三喜高興得一蹦老高。

第二天晚上,那角兒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唱戲。沒想到,三喜還真是學戲的料,學啥像啥,好似命中註定能吃這碗飯。為了學好戲,他沒少吃苦,跟着師父吊嗓子、彎腰壓腿、舞刀弄槍,每晚都練得腰痠背疼。時間一長,他漸漸適應了,也有了些功底,不僅唱腔老道,做派正宗,就連一些高難度的武戲也能應對自如。他最拿手的是翻跟頭,正翻、後翻、側翻、連翻,從高處往下翻,一連串的跟頭翻得花團錦簇,落地又輕又飄,一點兒也不輸給戲班裏成名的武生。

屈指一算,三喜在戲班裏學了三年整,唱戲的功夫也是爐火純青了,但木匠活卻撂下了。因為他幹活越來越慢,上門找他做木工活的人越來越少,好在前些年有些積蓄,日子也能過下去。

有一回,他上一大户人家打嫁粧,趕巧碰上東家六十大壽,請了縣城裏的戲班來祝壽,連演三天。第三天晚上,東家點了曲目《霸王別姬》,誰知時間到了也沒開戲。

三喜來到後台問個究竟。班主一臉苦色地説:“演虞姬的旦角突發急病,沒法上場,這可咋整?”

三喜心頭一動:這倒是檢驗自己戲功的好機會!他跟班主説:“趕緊的,讓人為我準備行頭!”

“啥?你上?”班主愣了,他認識三喜,知道他是東家請來打嫁粧的木匠,木匠登戲台,真是聞所未聞。可事到如今,死馬也只能當作活馬醫!興許這木匠是個票友,沒準兒真能對付過去。想到這裏,他把心一橫,當即發話:“耳朵聾了咋的?趕緊給上行頭!”

底下的人慌忙遵命。

還別説,三喜畫了臉,穿上行頭,還真像那麼回事兒!他本就生得清秀,身材也苗條,上了虞姬的粧,當即顯得風情絕美,傾國傾城。那晚的《霸王別姬》,三喜演得比戲班裏的當家花旦還精彩,客人們的掌聲差點兒沒把東家的屋頂掀翻。東家掙足了面子,也不小氣,多給了不少賞錢。

班主看着還沒來得及卸粧的三喜,緊緊抓住他的手,連連説:“想不到,想不到啊……”

不久,三喜被班主招進戲班,挑了大梁,一時紅透了半邊天!

然而,錢掙得多了,三喜的心也野了,不知啥時候,他染上了賭錢的毛病,起先賭得小,後來越玩越大,唱戲掙的錢輸光了不説,還欠下一屁股爛債。賭坊的疤爺撂下話來:若是十天內不能還上賭債,就剁了他的一雙手!

沒辦法,三喜只得向班主開口,求他借一筆錢給自己,把那要命的窟窿填上。

班主早知他的劣跡,哪裏肯借錢給他,只是陰沉着臉説:“三喜啊,你欠下戲班裏不少人的錢吧?如今再向我借,你準備啥時候還上?”

一句話嗆得三喜無語。良久,他乾咳兩聲道:“班主,想當年,我可是救過戲班的急……”

沒等他把話説完,班主往桌上扔下一把銅板:“戲班也不景氣,你這麼耍錢,只怕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言下,大有讓他捲鋪蓋走人的意思,説罷,班主拂袖而去。

晚上,一籌莫展的三喜回到家裏,躺在雕花古牀上發呆,心道,看樣子,這古牀我是保不住了,找個有錢人家賣了,興許能補上那窟窿。

正尋思着,有人敲門,他不由緊張起來,該不會是疤爺追上門來了吧?他忐忑不安地打開房門,來人素不相識,是個一身布衣的老媽子,她放下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木箱説:“我家主子讓我送來的。”説完轉身便走。

“你家主子是?”他追上前問道。

老媽子沒有理他,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夜色中。

三喜關上房門,回到屋裏,一臉狐疑地打開小木箱子,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裏邊全是紅布包着的現大洋,數了數,若是拿來償還賭債,還能有不少結餘。驚喜之下,他便琢磨開了,是哪個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啊?他把自己所認識的有錢人梳理了個遍,沒有一點兒頭緒。

三天後,償還了賭債的他正在家裏喝小酒,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個年輕英俊的後生,衣着華美,戴着狐皮帽,嘴角掛着淺笑,眉宇間有幾分似曾相識。正愣怔間,後生摘下狐皮帽,輕輕甩了甩頭,頓時,滿頭青絲流瀑般傾瀉而下,原來是個顧盼生輝的美人兒。

“哦,我見過你……”三喜想起,此人是縣城裏汪團長的三姨太,姓黃,經常來看他的戲,出手也大方。

“怎麼?見了恩人也不請我進屋裏坐坐?”三姨太嫣然一笑。

他當即明白,是眼前的女人慷慨解囊,幫他躲過了一劫。正好,屋裏有酒有菜,他連忙請三姨太進屋,添上碗筷和酒杯。

“三姨太,快請坐,我這裏實在……真是太委屈您了……叫我説啥好呢?”一個滿身噴香的美人兒深夜來訪,把他窘得耳根子通紅,話也説不利索。

三姨太卻是個大方人:“別叫我三姨太,我有名兒,姓黃,名秋燕,你叫我燕子好了……”説話間,她一雙美眸彷彿深不見底的幽潭,光影流轉,三喜只覺身子一輕,不由自主跌落進去。

三姨太是風月場中的老手,一顰一笑都帶着鈎兒,沒幾個回合便把三喜整得神魂顛倒,兩人藉着酒勁,翻滾在那雕花古牀之上……

事畢,三喜越想越怕,自己跟三姨太的勾當若是讓汪團長知道,這顆腦袋立馬就得搬家!可他實在擋不住那銷魂蝕骨的誘惑。

三姨太不敢在外過夜,每回都是來去匆匆。

三個月後的一天深夜,月光輝映下,兩個白花花的身子正在雕花古牀上糾纏折騰,突然聽得一聲巨響,大門被人踹開,緊接着腳步聲如麻,幾十條長槍齊刷刷地對準牀上的兩人。

三喜嚇得魂飛魄散,一臉驚恐地望着滿屋荷槍實彈的士兵。馬燈亮了,一位面沉似水的大個子軍官走上前來,他足登高腰軍靴,手握已經出鞘的馬刀。不用説,他正是汪團長!牀上的兩人慌忙抓起衣衫,戰戰兢兢地遮住羞處。

“三姨太,你不是在看戲嗎?怎麼,看到這戲子牀上來了!”汪團長冷哼一聲,用馬刀輕輕刺着三喜的額頭,“你真有種,老子的女人都敢搞!”三喜聞言,只覺胯下一熱,尿水如注。

當晚,汪團長沒有取三喜的小命,只是命部下抬走雕花古牀,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偌大的四合院燒得乾乾淨淨。 從此,縣城裏多了一個蓬頭垢面的瘋子,他時而仰天大笑,時而字正腔圓地唱戲……

醉仙樓上的雅間內,汪團長和副官相對而酌。

副官為他斟上酒,滿臉堆笑道:“師座,恭喜您連升兩級!”

汪師長端着酒杯,望着樓下的瘋子,嘿嘿一笑:“還多虧那瘋子的雕花古牀,胡司令説,那牀是北宋神宗年間的……”

醉仙樓對面,又一家青樓開業了,老鴇正是黃秋燕,她原本只是個風塵女子,根本就不是汪團長的女人。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篇三

一天晚上,夜色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突然,一聲響亮的鑼響,一座小廟的四周,燈籠火把映照得如白天一樣。官兵們吶喊着圍住小廟,正準備堆積柴草,燒掉這座小廟。鬧鬧哄哄之際,只聽得小廟裏面一聲大吼,廟門打開,一個和尚手舞着棗木棍,風一樣捲了出來。

這個和尚,名叫明海。

官兵們見了,發一聲喊,扔了火把,一個個舉刀挺槍圍了上來。明海見了,棗木棍風車一樣飛轉,一連打翻了十幾個人,頓時嚇得官兵紛紛後退,不敢上前。王知府一見,急了,大喊一聲:“老和尚想逃,沒門!”説完,親自提着劍衝了過來。明海見他是一個文弱的讀書人,並沒有放在眼中,右手拿棍,揮舞如風,阻擋着其他人的刀槍,左手一掌橫掃過去,直擊王知府。王知府絲毫不讓,嘿嘿一笑,長劍一揮,一道白光閃過,明海大叫一聲,一隻手臂飛了起來。

王知府原來是一個深藏不露的高手,竟然文武雙全。

明海一隻胳膊斷掉,一身鮮血浸透了僧袍,他再次大吼一聲,勢如瘋虎一般,右手持着棗木棍,舞成一團影子,直衝了出去。

官兵們見了,全被他的神勇嚇呆了,紛紛躲避,讓開了一條路。連王知府也驚得目瞪口呆,忘記乘勝出劍,待到醒過神來,明海已經一頭鑽入黑壓壓的山林裏,不見了蹤影。

王知府一怒,手一揮,士兵們將火把扔進柴堆,把明海棲身的那座小廟燒了。

跑了朝廷的要犯,這還得了,朝廷怪罪下來誰承擔得起?王知府第二天就四處貼出佈告,懸賞捉拿明海:今有和尚明海,勾結其師弟週一刀,私通倭寇,無惡不作。有抓獲明海的,賞銀一萬兩;窩藏者和明海同罪,定斬不饒。

明海逃離小廟後,不敢有絲毫停留,踉踉蹌蹌地跑向遠方。包紮好傷口後,他拄着那根棗木棍,一路躲躲閃閃跑上了天柱山,投靠他的師弟週一刀。

週一刀佔據着天柱峯,帶着一羣嘍,勾結倭寇,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這天,他正在大廳裏,彙集着自己手下的一羣土匪,吆五喝六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個血人突然踉踉蹌蹌地衝了進來,到了大廳上,還沒來得及説什麼,就“咕咚”一聲倒在了地上昏死過去。

週一刀一愣,扔掉酒碗,讓嘍們扶起那人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師兄明海。他忙讓人灌下一碗蔘湯,明海悠悠醒轉,週一刀輕聲問:“師兄,你不是早已出家了嗎?怎麼到了我這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明海喘口氣,眼圈發紅,咬牙切齒地告訴週一刀,這都是王知府那狗賊害的。這個王知府不知從哪兒聽説明海和週一刀師出同門,曾經一塊兒學過功夫,他捉拿不住師弟週一刀,就誣陷明海通倭,想借機抓住他交給朝廷將功抵罪。明海棲身的小廟被燒了,一隻手臂被剁了,現在成了殘廢,無奈之下只好殺出重圍,強力支撐才逃到這裏,希望得到師弟的保護,苟活下來。

週一刀聽了,拍着桌子濺着唾沫星子大罵王知府不是東西,發誓總有一天要抓住這個狗官,將他一刀兩斷,為師兄報仇,也為自己消除一個對手。然後,他叫來山寨裏的草藥先生,為明海重新包紮了傷口,紅着眼圈道:“師兄,你就住在這兒吧,我吃乾的,絕不會讓你喝稀的。”

明海點點頭,無奈地長歎一聲,被人扶下去了。

週一刀望着明海的背影,得意地哈哈笑了,因為,那個製造謠言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派的嘍下山四處散佈的。

週一刀通倭之後,幹盡壞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的師兄明海知道,出山來清理門户。他十分清楚,自己雖然一把金背大砍刀無人可敵,那是因為沒有遇見自己的師兄,否則早已落敗,甚至死無葬身之地了。於是,他靈機一動,派手下的嘍下山四處散佈謠言,希望藉助朝廷之手,害死明海,除掉眼中釘。沒想到,師兄竟然沒死,僅僅丟了一隻左胳膊。這樣更好,自己一舉兩得:既少了一個勁敵,又多了一個幫手。

他想了想,酒也顧不得喝了,招招手,叫來身邊的一個親信,對他輕輕説了幾句。親信聽了,連連點頭,對他説:“放心,我一定完成。”説完,轉身離去。

半個月後,明海的傷勢已經好轉。這天,明海和週一刀在大廳裏閒聊,那個親信回到山上,叫過週一刀來,告訴他,自己下山去打聽了,果然一切如明海説的那樣,沒有絲毫摻假。説着,他拿出一張文告神祕兮兮地遞給週一刀,説這是自己特意在知府衙門外的牆上扯下來的。

週一刀看看文告,又回頭看看明海,高興地哈哈大笑道:“好啊,一筆大買賣上門啦,該着我老周發一筆財呀!”明海聽了一驚,忙問這話是什麼意思。週一刀把那張文告遞給明海,明海一看,頓時氣得咬緊了牙。原來,這張文告正是王知府的那張懸賞佈告。

明海狠狠罵道,這個王知府,沒想到如此狠毒,竟然想趕盡殺絕。

週一刀聽了,也不住地點頭,咒罵着王知府,然後長聲慨歎道:“一萬兩白銀啊,實在太誘人了。”

明海搖着頭,勸他説:“師弟,銀子再好,可也弄不到手啊。”

週一刀嘿嘿一笑,指着明海説,自己把他一捆,送到王知府那兒,萬兩銀子不就到手了嗎?

明海一聽大驚,立馬站起來道:“你……你想出賣我,為了一萬兩銀子?”

週一刀忙解釋,這只是他的一個辦法罷了。説完,對着明海的耳朵嘀嘀咕咕説了一通。明海不相信地問道:“能行嗎?別把師兄我搭進去了!”週一刀説絕對能行,保證有驚無險,好好發一筆財。明海無奈,只有長歎一聲,讓週一刀找來繩子,把自己綁了,捆得如一隻粽子一樣。然後,週一刀派出一個嘍,打扮成僕人的模樣,騎馬下山去給王知府送信,説明海已經被捉住了。他在出逃途中,沿途討飯,逃到他們莊上,被他們的莊主給認出來了,於是,給他端上下了麻藥的飯菜,麻翻了這個和尚,一繩子捆起來,準備押來領賞。

王知府一聽,高興得拍桌叫好,讓所有衙役準備好,敲鑼打鼓組織迎接,並預備下一萬兩銀子,屆時送給這位立有大功的莊主。隨後,王知府高興地告訴大家,他終於可以向皇上交差了。

週一刀聽了嘍的稟報,自然十分高興,當即決定帶着幾個親信下山,押送明海,親自領回賞金。明海仍有些發慌,生怕一不小心露了餡,自己和週一刀都可能人頭落地。週一刀哈哈一笑,進了內屋,再出來時,已經化裝成一個花白頭髮花白鬍須的老頭子,彎着腰駝着背,甚至連明海都認不出他來了。然後,週一刀帶着幾個嘍,坐着轎子,押送着明海直奔豐陽府。

豐陽府的差人在王知府的帶領下,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迎接週一刀。週一刀下了轎子,拄着枴杖,帶着幾個心腹走到豐陽府衙前,對王知府笑呵呵地道:“逃犯已經抓到,老朽親自送來,請知府大人過目。可是此人?”

王知府笑着打量着明海點點頭,突然大吼一聲,指着週一刀命令道:“來啊,把這個通倭的傢伙抓起來!”差役們一聽,大吼一聲,仗着刀槍撲了上來,圍住明海、週一刀和眾土匪。

週一刀一見大驚,知道自己的計謀已經露餡,忙從腰間一扯,扯出一把彎刀,揮舞成一團雪光。他旁邊被捆綁着的明海身上的繩子結的是活頭,被押送的嘍們同時一扯,自動散開。

一個嘍按照事前約定,忙遞上一把長劍。明海飛快接過,長劍劃過一道弧光,冷風嗖嗖射向王知府,中途突然劍光一轉,劍架在了週一刀的脖子上,回身對着那些跟來的嘍喊道:“不許動,動就砍死他。”跟來的嘍們一聽,都睜大眼住了手。週一刀更是嚇得一動也不敢動。差役們一擁而上,抓住了週一刀,還有那些嘍。週一刀這才醒悟過來,瞪着眼睛望着明海,大驚失色道:“這……都是你的計謀?”

明海丟下劍,流着淚無聲地點點頭。

週一刀被抓住,消息一夜傳遍整個豐陽府。豐陽府百姓聽了,敲鑼打鼓,拍手叫好。王知府平定通倭巨寇,消滅了一處隱患,也高興得樂呵呵的,將週一刀押入監獄,準備秋後問斬。就在他打算獎賞明海時,卻不見了明海的人影。無奈之中,他四處打聽,一路尋找到天柱山的圓覺寺。

這兒一片寂靜,他走近山門,輕輕敲打門環,廟門吱呀一聲打開,一個小和尚迎了出來,雙手合十,問他從何處來。王知府告訴他,自己專程來這兒,是為了尋找一個叫明海的法師。

在王知府的敍説中,小和尚才知道,不久前的一個黑沉沉的晚上,有個老和尚登門拜見王知府,告訴他,自己是週一刀的師兄明海和尚,自己的師弟勾結倭寇,無惡不作,自己出山,就是為了擒獲這個傢伙為民除害。至於擒獲週一刀的辦法,明海獻策説自願失掉一隻胳膊,去取得師弟的信任。他説,自己的師弟十分貪婪,一旦聽到有萬兩賞銀,一定會冒險下山的,到時裏應外合,一定能擒住他。

小和尚聽了大驚,連聲念着阿彌陀佛,告訴王知府,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師父已經圓寂一年多了。

王知府聽了睜大了眼睛,他特意將明海大師的樣子仔細描述了一遍。小和尚聽了,也瞪大眼睛,連聲稱道好奇怪,説王知府所説的人,確實是自己的師父,可是師父也確確實實已經圓寂一年多了,是坐化在一口缸中的。當時,是自己親手封的缸蓋。

看到王知府不相信的眼光,小和尚伸手相請,帶着他徑直來到寺廟背後的石山上,那兒有一個山洞,山洞裏放着一口大缸。小和尚指着那口大缸告訴王知府,這就是師父圓寂時坐化的缸。説完,走過去恭敬地掀開缸蓋,隱隱約約的光線下,只見一個僧人閉目端坐在缸中,臉色和活着時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沒有了呼吸而已。小和尚看着看着,突然驚叫一聲,顫抖着聲音指着師父道:“師父……我師父的左手手臂怎麼斷了啊?”

王知府聽了,仔細地端詳着,果然,坐在缸裏的和尚肉身少了一隻左臂。

王知府默默無語,讓小和尚蓋上缸蓋,然後恭恭敬敬走上前上了一炷香,長歎一聲,轉身慢慢下了山,消失在夕陽裏。

王知府剛剛轉身離開,一個老和尚拄着枴杖,從另一個山洞中慢慢踱出來,此人斷了左臂,不是別人,正是明海法師。看到師父走出來,小和尚急忙迎上去,不解地問道:“師父,你為什麼要塑一尊蠟像哄騙王知府,堅決不去領賞呢?”明海法師右手捻着念珠,昂首向天,許久後才回答道:“師父這樣做,是為了天下蒼生,不是為了領賞。”

中國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和擁有的精神財富,關於那些長篇的民間傳説故事你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長篇民間傳説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篇一

清朝雍正年間,湖南懷化屬下麻陽縣有個小鎮,鎮子不大,卻有一個讓鄉人自豪的古蹟,是鎮上的一座道觀。

那座道觀名叫朝陽觀,曾經是座大觀。但明末天下大亂時,朝陽觀被亂兵燒燬了大半,後來有個邱姓道士四處化緣集資重修,才算稍稍恢復舊觀,但規模小了很多,鐘樓裏的大銅鐘也不見了,倒是鐘樓頂上的一顆銅鑄的定風珠尚在,雖然年深日久,仍是鋥明瓦亮,離得老遠便能看到。

定風珠有孔,風吹過便“嗚嗚”作響,但近些日子時常有人會聽得那鐘樓上發出鏗然一聲,這聲音風是吹不出來的,於是有人傳説道觀定有靈異,香火也因此漸旺。

在那道觀外,長年擺了個麪攤。有一天,攤主正在忙着,看到有個相熟的腳伕急急走過,一臉焦急,便叫了他一聲,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腳伕歎了口氣,説他前兩天趕了貨回來,走過一個牌坊時,忽聽得驢子一聲慘叫,倒在了地上。腳伕大吃一驚,忙去查看,見驢腹上有個小孔,正在汩汩冒血,不知是何緣故。

驢子傷了也只能回家將養,本來腳伕覺得傷口並不算大,養個幾天就會好。哪知過了兩天,這驢子已是奄奄一息,草料也一口都不吃了,腹部卻越來越大。腳伕無可奈何,心想若不趁着這驢子活着時宰了扒皮吃肉,只怕雞飛蛋打一場空,因此才急着要去找屠夫,哪知屠夫偏偏這時候出了門,他實在是沒了主意。

腳伕正説着,邊上一個吃麪的客人忽道:“朋友,你那驢子受傷時,是不是聽到有人在吹笛?”這人一口的江西話,腳伕聽了連連點頭道:“對啊,是聽到吹笛的聲音,但周圍沒見人。”

那江西人忽地一下站起來,道:“快帶我過去。現在天冷,又沒過三朝,你那驢子説不定還有救。只不過……”

聽得還有救,腳伕又驚又喜,見那人慾言又止,心想多半是討要醫錢。可自覺家徒四壁,也付不出醫錢,正在躊躇,那攤主道:“老哥,你能救的話,醫錢我幫他給好了,不知要多少?”

江西人一笑道:“扶危濟困,那是走江湖之人的本分,我不是為醫錢,而是這位腳伕大哥定然遇到了射工。”

射工之名,這些人都聞所未聞,忙問江西人是怎麼一回事。

江西人説射工本是一種小蟲,長着一條很長的舌頭,能捲成筒狀。這射工口中常含着一粒沙子,有什麼獵物從射工面前經過,它便將沙子射出,哪怕射中的只是人影,也能讓人大病一場。一旦射入人腹中,這石頭見血即長,馬上就長成一大塊。

那驢子奄奄一息,肚腹變得很大,定是被射工將沙子射入腹中了。現在剛剛兩天,石頭應該還不曾充滿驢腹,若再多一天,那就無藥可救了。邊上吃麪的人聽得有這奇事,紛紛過去看熱鬧,連那攤主也收了攤一塊兒去了。

一到腳伕家中,只見驢子已倒在地上,只剩下抽搐了。江西人摸了摸驢腹,説:“果然如此。”説着解開身邊的一個皮囊,從中取出一些麻沸散,用温水化開了灌入驢子口中。接着取出一把小刀片,將驢腹割開了個口子,伸手進去摸着,果然拿出一塊拳頭大的石頭來,道:“長這麼大了,幸好取得及時。”

説罷,他又取出一根針,穿上了羊腸線,將驢腹的傷口縫了起來。等他縫好了傷口,又用温水將驢腹的血跡擦淨,讓腳伕弄了一束稻草來紮成個小捆,又灑上些藥粉後點燃,這稻草捆冒出了極濃的煙,吹入驢子鼻孔,這頭看似已無氣息的驢子一下翻身起來,雖然還有些委頓,但顯然死不了,本來碩大的肚腹也平復如常。

腳伕見此情形,連連道謝,旁人也看得驚歎不已。那江西人將那塊石頭交給腳伕説,這石頭名謂“驢寶”,有清熱化瘀之效,可以入藥,賣給藥鋪也能值幾個錢。

腳伕聽説還能值點錢,便要送給江西人,但那江西人搖了搖頭道:“江湖中人,錢財無用。驢子還算好治,但那射工還在,只怕還會有人遭殃。”眾人一聽便問道:“不能除掉這射工嗎?”

江西人道:“射工是種上了譜的毒蟲,這種蟲子有個趨光又畏光的稟性,如果是太陽光照着必不肯出,但見到鏡光卻又趨之若鶩。我見貴處這顆定風珠如此明亮,定是此物將射工引來,巢於那珠內。不將那定風珠取下,只怕還會有後患。只怕觀主不願。”

圍觀眾人中有個鄉紳,見江西人救了驢子後分文不取,大為敬佩,又聽他説毒蟲巢於定風珠中,便道:“怪不得那定風珠近來時常有聲,原來是出了毒蟲,我們還以為是道觀有什麼靈異呢?這是為民除害的好事,邱道長不會回絕。”

於是眾人來到朝陽觀,邱道長卻不在觀中,只有他的徒弟在。徒弟見這許多人湧來要取定風珠,他也不敢説不行,只説定風珠在塔頂,一時找不到如此長的梯子。

那江西人道:“不必如此麻煩。”他要了兩根大毛竹,綁在一起後靠在塔邊,就沿着毛竹攀援而上。一上塔頂,便掏出一個黑布袋罩住了定風珠,又沿竹竿攀下。

旁人見他身輕如燕,都是目瞪口呆,再看那定風珠裹在黑布袋裏,仍然不時發出錚錚響聲。江西人説那射工不見了光,無法脱困。只是毒蟲未死,必須馬上帶去煉化,此地不能久留,便謝絕了鎮上要宴請他的好意,揚長而去。眾人見這江西人飄然而去,無不敬佩,説此人不愧是高士。

江西人走了第二天,邱道長便回來了。他一回來便見定風珠不見了,急得臉色煞白,聽徒弟説了此事,更是捶胸頓足道:“糟了糟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隨即便生了一場大病,過了兩三個月就過世了。

過世前,他跟徒弟明説了此事。原來射工一蟲,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有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蟲,甲蟲之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隨所著處發瘡,不治則殺人。”實是一種傳説中的毒蟲,世上並無此物。

腳伕的毛驢本就生有驢寶,這東西其實就是結石,雖然難得,但並不稀奇,而且是長年生成,絕非兩天裏就長得出來的。驢子受傷,無疑是那江西人暗中乾的,為的就是定風珠。

這定風珠乃是明時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所鑄,不會生銅綠,被風越吹越亮。邱道長重修道觀後,覺得香火不夠旺,便偷偷在定風珠中加了個鐘舌,風一吹便有響動,讓人覺得道觀有靈異。誰知被那江西人利用,趁着自己外出前來盜寶,滿鎮的人還當他是個好人。

聽得邱道長説了此事前因後果後,徒弟目瞪口呆,心想鎮子很偏僻,若不是邱道長想出這等主意,江西人只怕一輩子也不知道朝陽觀有這風磨銅定風珠。世上之事,果然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旁人。

長篇民間傳説故事篇二

三喜是個木匠,三十出頭,心靈手巧,要價公道,在河東一帶名頭不算小。

三喜掙下的手藝錢主要做了三樣事,一是蓋房,二是買木料,三是淘古舊傢俱。年頭長了,他的藏品擺了整整三大間屋子,其中不乏珍稀絕品。三喜收藏有幾張百年老牀,工藝繁複,雅韻古然,但是沒有一張能令他真正滿意。

某天,三喜聽説一個皮貨商將要舉家搬遷,於是他趕去碰運氣。在那間光線昏暗的老宅子裏,他看見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雕花古牀。那牀是皮貨商死去的老爹老孃留下的,遍佈浮塵,體形大得令人瞠目,牀中有睡鋪、馬桶箱、梳粧枱、小櫥、首飾箱、點心箱、麻將桌、香煙抽屜等,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的房間。牀的四周雕滿各種圖案,有花鳥、草木、蝙蝠,還有人物故事,主要是《三國演義》裏的橋段,有《關公送嫂》《桃園結義》《空城計》《七擒孟獲》……

皮貨商説,這古牀是他老爹老孃心愛之物,兩位老人走後,屋子和牀都保持着原樣,從未動過。他經常坐在牀前,體味老人殘留的生活氣息,回想他們的音容笑貌。若不是舉家搬遷,路途遙遠,他説什麼也不捨得賣掉。

三喜用高價將雕花古牀買下後,便運回了家中。他用雞毛撣子把古牀拂拭乾淨,然後抱來被褥枕頭,心滿意足地躺在上邊歇息。

下半夜,正在牀上熟睡的三喜忽然被一陣鏗鏗鏘鏘的聲響驚醒,睜眼一看,奇了!古牀對面的木板竟然變作一個小戲台子,一幫尺把高的小人正在台上演戲,曲目是《白蛇傳》:西湖邊的石拱橋上,美麗多情的白娘子偶遇撐着傘的書生許仙……三喜以為在做夢,於是狠命掐自己大腿,疼得齜牙咧嘴,才知不是做夢。他不由大喜,原來這雕花古牀帶着仙氣!他打小就是個戲迷,這下可好,不出門也能看戲!

從那以後,他白天忙木匠活,夜裏看戲,日子美得不行!有時候太疲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戲台子啥時候收場他也不知道。後來,他聽戲聽得心癢癢,經常跟着台上的角兒哼小曲。哼了沒幾天,有個角兒飄飄悠悠下了戲台,變得跟真人一樣大小,走到他面前,問他是不是願意學戲。三喜忙不迭地點頭稱是。那角兒説:“回頭我跟班主説説。”三喜高興得一蹦老高。

第二天晚上,那角兒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唱戲。沒想到,三喜還真是學戲的料,學啥像啥,好似命中註定能吃這碗飯。為了學好戲,他沒少吃苦,跟着師父吊嗓子、彎腰壓腿、舞刀弄槍,每晚都練得腰痠背疼。時間一長,他漸漸適應了,也有了些功底,不僅唱腔老道,做派正宗,就連一些高難度的武戲也能應對自如。他最拿手的是翻跟頭,正翻、後翻、側翻、連翻,從高處往下翻,一連串的跟頭翻得花團錦簇,落地又輕又飄,一點兒也不輸給戲班裏成名的武生。

屈指一算,三喜在戲班裏學了三年整,唱戲的功夫也是爐火純青了,但木匠活卻撂下了。因為他幹活越來越慢,上門找他做木工活的人越來越少,好在前些年有些積蓄,日子也能過下去。

有一回,他上一大户人家打嫁粧,趕巧碰上東家六十大壽,請了縣城裏的戲班來祝壽,連演三天。第三天晚上,東家點了曲目《霸王別姬》,誰知時間到了也沒開戲。

三喜來到後台問個究竟。班主一臉苦色地説:“演虞姬的旦角突發急病,沒法上場,這可咋整?”

三喜心頭一動:這倒是檢驗自己戲功的好機會!他跟班主説:“趕緊的,讓人為我準備行頭!”

“啥?你上?”班主愣了,他認識三喜,知道他是東家請來打嫁粧的木匠,木匠登戲台,真是聞所未聞。可事到如今,死馬也只能當作活馬醫!興許這木匠是個票友,沒準兒真能對付過去。想到這裏,他把心一橫,當即發話:“耳朵聾了咋的?趕緊給上行頭!”

底下的人慌忙遵命。

還別説,三喜畫了臉,穿上行頭,還真像那麼回事兒!他本就生得清秀,身材也苗條,上了虞姬的粧,當即顯得風情絕美,傾國傾城。那晚的《霸王別姬》,三喜演得比戲班裏的當家花旦還精彩,客人們的掌聲差點兒沒把東家的屋頂掀翻。東家掙足了面子,也不小氣,多給了不少賞錢。

班主看着還沒來得及卸粧的三喜,緊緊抓住他的手,連連説:“想不到,想不到啊……”

不久,三喜被班主招進戲班,挑了大梁,一時紅透了半邊天!

然而,錢掙得多了,三喜的心也野了,不知啥時候,他染上了賭錢的毛病,起先賭得小,後來越玩越大,唱戲掙的錢輸光了不説,還欠下一屁股爛債。賭坊的疤爺撂下話來:若是十天內不能還上賭債,就剁了他的一雙手!

沒辦法,三喜只得向班主開口,求他借一筆錢給自己,把那要命的窟窿填上。

班主早知他的劣跡,哪裏肯借錢給他,只是陰沉着臉説:“三喜啊,你欠下戲班裏不少人的錢吧?如今再向我借,你準備啥時候還上?”

一句話嗆得三喜無語。良久,他乾咳兩聲道:“班主,想當年,我可是救過戲班的急……”

沒等他把話説完,班主往桌上扔下一把銅板:“戲班也不景氣,你這麼耍錢,只怕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言下,大有讓他捲鋪蓋走人的意思,説罷,班主拂袖而去。

晚上,一籌莫展的三喜回到家裏,躺在雕花古牀上發呆,心道,看樣子,這古牀我是保不住了,找個有錢人家賣了,興許能補上那窟窿。

正尋思着,有人敲門,他不由緊張起來,該不會是疤爺追上門來了吧?他忐忑不安地打開房門,來人素不相識,是個一身布衣的老媽子,她放下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木箱説:“我家主子讓我送來的。”説完轉身便走。

“你家主子是?”他追上前問道。

老媽子沒有理他,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夜色中。

三喜關上房門,回到屋裏,一臉狐疑地打開小木箱子,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裏邊全是紅布包着的現大洋,數了數,若是拿來償還賭債,還能有不少結餘。驚喜之下,他便琢磨開了,是哪個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啊?他把自己所認識的有錢人梳理了個遍,沒有一點兒頭緒。

三天後,償還了賭債的他正在家裏喝小酒,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個年輕英俊的後生,衣着華美,戴着狐皮帽,嘴角掛着淺笑,眉宇間有幾分似曾相識。正愣怔間,後生摘下狐皮帽,輕輕甩了甩頭,頓時,滿頭青絲流瀑般傾瀉而下,原來是個顧盼生輝的美人兒。

“哦,我見過你……”三喜想起,此人是縣城裏汪團長的三姨太,姓黃,經常來看他的戲,出手也大方。

“怎麼?見了恩人也不請我進屋裏坐坐?”三姨太嫣然一笑。

他當即明白,是眼前的女人慷慨解囊,幫他躲過了一劫。正好,屋裏有酒有菜,他連忙請三姨太進屋,添上碗筷和酒杯。

“三姨太,快請坐,我這裏實在……真是太委屈您了……叫我説啥好呢?”一個滿身噴香的美人兒深夜來訪,把他窘得耳根子通紅,話也説不利索。

三姨太卻是個大方人:“別叫我三姨太,我有名兒,姓黃,名秋燕,你叫我燕子好了……”説話間,她一雙美眸彷彿深不見底的幽潭,光影流轉,三喜只覺身子一輕,不由自主跌落進去。

三姨太是風月場中的老手,一顰一笑都帶着鈎兒,沒幾個回合便把三喜整得神魂顛倒,兩人藉着酒勁,翻滾在那雕花古牀之上……

事畢,三喜越想越怕,自己跟三姨太的勾當若是讓汪團長知道,這顆腦袋立馬就得搬家!可他實在擋不住那銷魂蝕骨的誘惑。

三姨太不敢在外過夜,每回都是來去匆匆。

三個月後的一天深夜,月光輝映下,兩個白花花的身子正在雕花古牀上糾纏折騰,突然聽得一聲巨響,大門被人踹開,緊接着腳步聲如麻,幾十條長槍齊刷刷地對準牀上的兩人。

三喜嚇得魂飛魄散,一臉驚恐地望着滿屋荷槍實彈的士兵。馬燈亮了,一位面沉似水的大個子軍官走上前來,他足登高腰軍靴,手握已經出鞘的馬刀。不用説,他正是汪團長!牀上的兩人慌忙抓起衣衫,戰戰兢兢地遮住羞處。

“三姨太,你不是在看戲嗎?怎麼,看到這戲子牀上來了!”汪團長冷哼一聲,用馬刀輕輕刺着三喜的額頭,“你真有種,老子的女人都敢搞!”三喜聞言,只覺胯下一熱,尿水如注。

當晚,汪團長沒有取三喜的小命,只是命部下抬走雕花古牀,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偌大的四合院燒得乾乾淨淨。 從此,縣城裏多了一個蓬頭垢面的瘋子,他時而仰天大笑,時而字正腔圓地唱戲……

醉仙樓上的雅間內,汪團長和副官相對而酌。

副官為他斟上酒,滿臉堆笑道:“師座,恭喜您連升兩級!”

汪師長端着酒杯,望着樓下的瘋子,嘿嘿一笑:“還多虧那瘋子的雕花古牀,胡司令説,那牀是北宋神宗年間的……”

醉仙樓對面,又一家青樓開業了,老鴇正是黃秋燕,她原本只是個風塵女子,根本就不是汪團長的女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