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来源:文书谷 9.99K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节知识。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

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

四、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

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光的色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在漆黑的夜晚,你还能看到物体这些漂亮的颜色吗?

2.是谁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斓?

3.看看窗外的太阳,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你见到过太阳光出五颜六色的光吗?

紧接着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向学生解释阳光透过雨滴时发生了多次的折射而产生了这种美妙的现象。而后引导学生根据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并观察是哪几种颜色。在实验中,可能有的小组会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案现象更稳定和便于观察。最后归纳总结得出光的色散。这里要对学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纠正。

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来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彩色画面,让学生归纳得出彩色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什么是三原色,接下来又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台投影仪上分别放上红色和绿色的胶片,这样在屏上就会得到红光和绿光,而后让两束光交汇,观察交汇处得到的颜色。当然在这里也可以换成其它颜色的透明胶片多进行几次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怎样证明什么色的色光能透过某种颜色的胶片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种色光去试试,教师紧接着进一步地提示,我们手头没有那么多颜色的色光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想到用色散实验得到的光,完成了课本3.5-5的实验,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结论。这么做既完成了新知识的探究,而且还复习应用了前面的知识,做到了前后呼应。

有了上面的实验做铺垫,不透明物体反射什么色的色光实验就可交给学生自主地完成。

为了更进一步地掌握物体的颜色,大屏幕出示一道练习题:一幅多彩的油画用红光照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颜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来进行的话,可能好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授课任务得不到完成,所以“颜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为课外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喜欢绘画的请教,并在课后完成不同两种颜料的混合。

最后出示几道评价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以检测。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条件和本人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尽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实验,实验室中不可能每个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阳光,用白炽灯效果又

不明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真正“动”起来,而不是留于形式,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镜观察电视画面”的实验,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下来看一遍,这可以做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二册第六章的第十一节。电场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是学好电磁学的关键。本节是本章知识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综合。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都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把电场知识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力、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打下基础。

2.教材的安排与编者意图:

这节教材先从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然后,又从分析粒子受力情况入手,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研究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问题。编者安排这一节,一方面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借助分析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力学和电场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电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考虑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共同的探讨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⑴知识上: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

5.教材的处理:

以演示实验设疑,引入新课;通过微机模拟结合理论分析,讲授知识。

重点让学生清楚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的原理,这是本节内容的中心。由于带电粒子的偏转是曲线运动,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作为本节的难点,通过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突破难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本节属于派生性的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实验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机模拟电子运动,使微观粒子运动的过程宏观化;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点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

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⑵通过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

⑷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切实完成所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主要的教学环节采取了如下设想:

⑴以演示实验设疑,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介绍电子束演示仪,并说明只有高速带电的粒子(电子)轰击管内惰性气体发光,才能看到电子的径迹。学生会对电子如何获得速度产生疑问,通过控制电子束的偏转方向,学生又会对这一目的的如何实现产生疑惑,从而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出课题。约3分钟。

⑵在新课教学中,以微机模拟与问题探讨想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①.以微机演示电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运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电子运动的全过程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电子各做什么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先在整体上对带电粒子运动的全过程有清晰的脉络,有助于局部过程的分析。

②.以微机演示电子在加速电场中的运动,让学生思考如何求电子射出加速电场时的速度?并进行推导。使学生认识到在匀强电场中可以根据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求速度,同时指出应用能量的观点研究加速问题比较简单,动能定理也适用于非匀强电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

③.以微机演示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运动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如何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来分析带电粒子的偏转?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动笔推导侧向速度V┸,侧向位移y及偏转角Ф的表达式。使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记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变电子射出加速电场时的速度、电子射出偏转电场时的侧向位移及偏转角的大小?进一步对加速和偏转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⑥.用电子束演示仪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使学生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来。

⑶设置联系加速和偏转的全过程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知识反馈。

⑷小结:设置问题1:我们怎样实现对带电粒子的控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设置问题2: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理论联系实际,培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⑸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作业为课后1、3题,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带电粒子加速和偏转应用的科普文章。

4.板书设计:纲要式板书,力求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三、说课板书:(含时间分配)

全过程

实验引题——微机模拟加速规律得出——实验验证——巩固练习。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5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会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实验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内容呈现多样化且臻于合理、科学。经分析可知这些探究题能联系基础知识点,不随意拔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分析论证和科学表达能力,增加了评价功能。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运用,故探究题也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失分点之一,所以九年级二模复习进行探究题型的专题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探究专题复习时间一般为5课时(时间分配略),本节课为电学专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题常见题型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电学探究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巩固性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对探究性习题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模式讨论、互动、释疑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几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会考探究题的几种常见题型,主要还是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命题,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种:

(1)对科学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能力。

(3)考查学生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分析与论证)。

(4)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四、课型特点

专题复习课,特点是课堂容量大,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交叉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所不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设计优点:可以省出抄题的麻烦,节省时间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六、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电学部分的主要知识考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电功、电热的相关公式等等,然后由易及难分别就常见的四种探究题型进行举例训练,教法是先投影例题,学生自行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四个人)讨论,得出解题思路,将答案写到学案上,最后教师点拨并将正确答案投影,教师进行点评,然后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小步子,快节奏、多反馈、勤校正。通过多层面的反馈校正,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个知识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教者的工作是高密度的,要进行巡视并及时发现暴露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予以评分,让学生学有收获,学有成就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备再次挑战下一题。

(例题)08年扬州会考卷第31题“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题目略)

析:(1)源于课本,不任意拔高,考查了基本知识点:电路连接,P=UI,R=U/I的应用。

(2)探究题特征明显:对实验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本题讲解结束用一条类似的会考题(淮安08会考卷)进行巩固练习,强化了教学效果。限于时间,其余例题不在一一加以说明。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再次从习题回归理论,哪道题是对应的哪种探究题型或包含哪几种探究题型,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物理知识。

总之,这节课的安排是:通过知识点的再现(学生重视知识);例题探讨(学生巩固知识);习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课时小结(学生升华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凝固知识)。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学生一步步把握电学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将学生引入探究题解析的轨道,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几点反思(注意五个性)

1、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要求、认真研究08年13市会考试卷。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视器,只有认真分析命题动向才能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例如08南通卷、杭州卷都加大了实验探究的考查,既有课堂探究活动的考查又有课外活动小实验,既有器材的.选择又有实验方法的选择,既有探究过程的考查又有对现象的分析论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年会考探究题将重视过程考查而轻其结果考查,不会将高中的内容下放考学生,难度不会太深,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会体现适当开放的原则。

2、注意选题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让教者的教学更具吸引力,让你的口号更富影响力,利于打破沉闷气氛,提升教者形象。

3、注意组织的协调性。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务实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小组编排时要做到好中差搭配,要有领头雁,才能互动起来,讨论起来,只有组织协调到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将探究题型的主要考查形式进行投影,让学生从整体有所感知,有所把握,否则单个习题当时可能会做,但没有整体印象,容易遗忘,甚至会有瞎子摸象,只见一斑不见全部的遗憾。

5、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一扫传统物理课堂的沉闷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随着你转,让学生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实在的,只有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简单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虽然只是用电池和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在这一课中,他们将要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泡,电池盒,用导线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电学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A 知识技能:

1.知道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 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

4 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行为习惯,并表现出不怕失败、大胆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四、教学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

五、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1、实验操作的指导: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实践。

2、合作探究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合作,注意向小伙伴们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有效沟通,相互配合才能更顺利的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

七、教学准备

1.音乐卡片、电池盒、小灯座、灯泡、开关、导线、电池、电视机等分组实验材料八、教学过程引入:拿出一张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其发出声音。然后解释,卡片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卡片内部有个完整电路。接下来,让学生分小组组装简单电路。

实验探究

1 把装有一只电池一只小灯泡和两根导线的纸盒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把小灯泡发亮,方法越多越好,并把连接的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2 学生汇报接亮小灯泡的方法。让学生到黑板上画连接方法,教师提供电池和小灯泡的模型卡片,学生把它们摆放在黑板上,用粉笔连接。并指出小灯泡和电池的简易画法。

3归纳接亮的方法。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电路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上下两个接线点都连接起来,小灯泡就亮了。()再提出问题这样连接起来后小灯泡为什么就亮了呢?然后用图片介绍电池和小灯泡的基本结构,并解释小灯泡的发光原理。电池两极的'电势不同,电荷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有电流通过的用导线连接的用电器就会工作,从而小灯泡就发光了。电池的正负极就像山顶和山底,电荷就像是小溪的水,而小溪从山顶到山底的路径就相当于导线,小溪两旁的花草树木就相当于用电器。

4连接其他用电器,了解所有用电器的通用连接方法。让每组的组长把小电机连接在电路上使它转动起来,使学生感受各种用电器连接方法的一致。

5谈话设疑:这个小电机一直转着,电会不会用光?怎样才能轻松地控制它,要它转就转,不要它转就不转?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然能说出加个开关。我将给每组一个开关,让学生合作把开关加到电路中,控制小电机的转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教师谈话:同学们已经能够用开关控制小电机了,如果电路中不仅有一个小电机还有一个小灯泡,我想让他们灯亮电机就不转,灯不亮电机就不转,应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红灯亮绿灯就不亮,绿灯亮红灯就不亮,又该怎么设计电路呢?课后请大家思考,可以画图研究一下。(并联电路)最后郑重提醒学生:记住我们今天的研究用的是电池,它的电流很小,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千万不能从插座接电。那样做非常危险,甚至会造成火灾和人员死亡。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而插座中的电压是220v.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突破重难点:(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法指导:(5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学以致用”,增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反馈练习,首尾呼应:(5分钟)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6.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布置作业:(5分钟)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的内容。

8.板书设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