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後感常用15篇

來源:文書谷 9.43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讀後感常用15篇

童年讀後感1

在這風趣多彩的寒假裏,我閲讀了《童年》這本書,其中我體會到的感悟很大。

《童年》的作者是蘇聯文學創始人高爾基(1868—1936),被列寧譽為“無產階級藝術傑出的代表”。其代表作自傳體三部曲完美演澤了十九世紀俄國社會的百態,也極致再了高爾基不平凡的一生。

《童年》以第一人稱單數,主人公阿廖沙的視角講述了高爾基三歲到十一歲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阿廖沙出生於木工家庭,3歲時父親染病而死,他跟隨母親到外公家生活,11歲時母親又因病去世,他開始了闖蕩社會。

《童年》真實體現了十九世紀俄國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深刻批判了沙皇專治下的黑暗與腐朽,我體會到字裏行間湧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而我們現在並不是像以前的社會一樣,可以説是衣來伸手,食來張口每天開開心心的去上學,放學,天天都過這無憂無慮的生活而以前呢都要擔心會不會被凍死的情況,可以説是家破人亡,多事之秋。

《童年》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環境,主人公阿廖沙從小父母就去世了,只有他的外祖母平常來照顧他,他的外祖父對他也非常的不好,但他不也在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中過了下去。如今,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那麼好,我們更要發奮圖強,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童年讀後感2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樂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高爾基的童年卻和我們的童年格格不入,他的`童年是黑暗而又殘酷的。高爾基長大成人後,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童年》。我讀完之後,受益匪淺。

童年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喪父後便和母親在外祖父家生活。在年幼的阿廖沙的眼裏,成年人的世界是多麼慘酷。在祖父家裏,舅舅們整日為了家產爭吵鬥毆,家裏的外祖父毒打女人和兒童。只有外祖母給阿廖沙帶來了一絲暖意,才使阿廖沙在這樣黑暗的環境裏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善良的人的故事。

阿廖沙,他的生話是多麼悲慘,和他一比,我們倒像個小皇帝,整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我們有時還要“雞蛋裏挑骨頭”,説這説那,不知道珍惜。

在這本書中,外祖母的形象令我最為深刻。她慈祥,善良,和藹可親,樂觀。她願意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全承擔下來並毫無怨言。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對生活的那種樂觀令我佩服。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生活是那麼好,可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得不到滿足就生氣,有的甚至離家出走。生活在這美好的生活的我們,雖然沒有人的童年是像阿廖沙那樣的,但我們卻更要成為像阿廖沙那樣勇敢、正直、堅強的人!

雖然讀完《童年》已有了一段時間,但書中的內容令我難忘。

童年讀後感3

第七章:寫外祖父和外祖母各有一個自己喜歡的上帝,外祖母的上帝以慈悲為懷,主宰一切,賜福人類。而外祖父的上帝法力無邊,專橫跋扈,嚴厲冷酷讓人害怕。除了介紹兩個上帝,作品也描述了“我”在家裏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這都影響着“我”的成長。

第八章:本章主要講述了“我”的`一個有知識的朋友———“好事情”,着重描述了“我”與他對生活有透徹的感悟。他對“我”,的人生觀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我”對生活的熱烈嚮往。

第九章:本章先講述了“我”與彼得大叔之間的友誼,接着講“我”和三兄弟交朋友,因此與彼得大叔爭吵的故事。彼得大叔爭吵的故事。彼得大叔雖對“我”很好,但他身上有讓“我”不喜歡的地方,三兄弟之間的有愛與歡樂吸引着“我”,他們讓“我”更加快樂。

我從中感受到高爾基觀察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動作非常仔細,在好客的房主中,高爾基問好事情是一個投身於科學的人,童年的高爾基他機智聰明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他的童年變得無比艱苦,可他依然堅強勇敢,樂觀向上,努力進取,勇於面對一切困難!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成為了一個深受人們愛戴的偉大作家。在生活中我也要學習高爾基這種堅持不懈的品質,當我面對困難時也要咬一咬牙,絕不放棄,堅持下來,就一定能夠成功!

童年讀後感4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童年》。這本書是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另兩本是《我的大學》和《人間》),這本書以阿廖沙(高爾基幼年時的暱稱)的視角講述了他的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的'生活。

這本書裏面的人物關係有一點點複雜,名字也長,有的人還有多個稱呼。所以我一開始讀的時候有一點點吃力,但讀到後面就會好一點。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六個,是阿廖沙(即童年時的高爾基)、外祖父卡希林、外祖母阿庫林娜·伊凡諾夫娜、母親、和兩個舅舅。

阿廖沙四歲喪父,之後便搬到外祖父家。與其説是家,不如説是人間地獄。兩個舅舅常年由於分家產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人也十分殘忍。一個把自己的媳婦活活打死,另一個讓孤兒“小茨岡”扛十字架而把他活活打死。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一有不順心的事就把家裏的人痛打一頓。有一次,他因為一些瑣事便把阿廖沙打的不省人事,在牀上躺了三天。女人們在家裏就是僕人,男人們就可以隨便打罵她們。

我十分佩服阿廖沙的堅強,他在這個家裏經常捱打捱罵,但是他依然堅強的撐到了長大。這就是為什麼他在長大後成為了一名偉人。我們平常並不缺衣少食,但是我們卻缺乏像阿廖沙這樣的精神,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堅強不息,勇於面對生活的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正如屠格涅夫所説“想要獲得幸福嗎?那得先會受苦。”

童年讀後感5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想想作者的坎坷經歷,不禁感歎:生活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姥姥來到了姥爺的家中。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人,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遇到了樸實仗義的朋友“小茨岡”;還有與他朝夕相處的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老爺。阿廖沙的每一天幾乎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鈎心鬥角的爭吵之中。在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包圍的幸福中。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與阿廖沙就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父母滿滿的愛,但是我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我們並沒有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還想奢求人世間更多、更好、更想要的東西。

我們經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我們還是沒有滿足。曾幾何時,我們因為同學的名牌服裝而丟棄了自己還嶄新的衣裳;曾幾何時,我們因為飯餐不合口味,而扔下碗筷;曾幾何時,我們遇到困難就跑向父母懷抱。我們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去從沒有感覺到有一點不應當。我們生活中的困難有父母來承擔,根本用不着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曾經的一切,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應該勇敢堅強。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學或珍惜,珍惜我們擁有的美好生活。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問題時要勇敢擔當!

童年讀後感6

每個人都有童年,而且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我們真是千呵百護,捧在手裏怕碎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但是高爾基就沒有這樣一個童年,他的童年是苦的,是可悲的`,不但家裏很貧困,家庭也不美滿。

高爾基7歲就沒有了父親,因為家裏窮父親生病了也不能去醫院,直到死了也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因為前面一直是父親打工獲得的錢,現在他死了,高爾基跟着媽媽和年邁的奶奶遠渡重洋去找高爾基的公公。高爾基的公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家,經常打小孩子,只給高爾基幾件有補丁的破衣服穿。高爾基在國小時因為是窮人家的孩子飽受大家的欺辱,不過有一次數學老師出給了學生一道題:1 2 3 4 5 6 ……100=?,別的孩子想了半天都沒想出來,只看高爾基一會兒就做好了,他説是5050,老師很驚呀,忙問:“你怎麼知道的?”高爾基説:“因為1 100=101,2 99=101,3 98=101……一共有50個101,只要用50×101=5050就可以了”。老師對高爾基的數學能力心服口服,不再因為家窮而瞧不起他了。高爾基長大後成為了數學家、文學家。讀完了《童年》,我覺得高爾基生活學習條件那樣差也能成為偉人,而家庭富裕的我們不是要更加努力學習嗎?

童年讀後感7

暑假裏,每天完成作業後,我感到十分無聊。那天,我看見書架上有一本書,名字叫做《童年》,便拿來看了一會兒,沒想到看入神了。看完之後,我的心中有説不出的滋味。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叫做阿廖沙,他的家庭十分悲慘,我非常同情他。阿廖沙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親也拋棄了他,把她丟給外公和外婆撫養。外公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阿廖沙和外婆,不過幸好外婆十分疼愛他。過了很多天,阿廖沙的母親回來了,她帶回來了一個新的父親。那時,阿廖沙變了,他變得不愛與人來往,一個多麼天真可愛、陽光活潑的小男孩變成了這個樣子。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我可比他幸福的太多太多了。我的童年生活就像一個美麗而又温暖的天堂,而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卻像一個陰冷黑暗的閣樓。

有一天晚上,奶奶把晚飯燒好了放在桌子上,我瞄了一眼菜,就一邊跺着腳,一邊大喊: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吃這些菜,沒有一個是我喜歡吃,快點重新做!

你啊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小時候都沒有吃的食物,每天都餓着肚子,那時只要有食物,我們都不管好不好吃,拿起來就大口大口的吃,你們現在有這麼多好吃的食物,竟然還挑食,真是敗家呀!奶奶皺着眉頭,用手指着我説道。但是她後來還是為我在重做了兩道,我愛吃的菜,我才停止了哭鬧。

當時我可真是不太懂事,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而阿廖沙卻沒有這麼美好的童年,還比我懂事很多,他是多麼想擁有我這樣養尊處優的童年啊!我感到十分愧疚,我以後可不能再這麼胡鬧了。

童年讀後感8

假期媽媽讓我讀了一本書,是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使我深受教育,和高爾基比起來,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家庭。5歲時,父親就死了,生活很窮苦,他和媽媽住在外祖父的家裏。由於家裏窮,他上學只能穿母親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黃色的衣衫和散腿的褲子。這樣一身裝扮,同學們都笑話他。有的同學還經常給他起外號。

和高爾基比起來,我們現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有的還是名牌。想到這兒,我不僅有些不好意思了。因為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媽媽給我買衣服,我還嫌不好看,不舒服,又哭又鬧的。

高爾基為了上學,就去撿破爛。每逢不上學的日子,他就拎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換錢,卻只有半個盧布的.收入,1盧布只相當於我國的人民幣0.02857142857142857元,可見他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苦。如果撿不到破爛,他就不能去上學了。我們現在什麼也不缺,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相比之下,還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高爾基把別人對他的嘲笑變成促使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終於取得優異的成績,受到老師的喜愛。

今後,我要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以實際行動去報答老師和家長對我的期望。

童年讀後感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最難忘,最快樂的時光,但是高爾基的童年卻與別人不同。在媽媽的陪伴下我和媽媽一起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很悲慘。三歲時父親病死,隨母親投奔外祖父。後來母親也改嫁了,阿廖沙就只能住在外祖父家中,可是外祖父的脾氣很暴躁,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並且經常毒打孩子,還有他的兩個舅舅為了爭奪家族的財產而鬧的家裏雞犬不寧。阿廖沙經常驚恐不安,還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保護她,所以高爾基11歲就離開家去謀生。

每當我一想到阿廖沙生活在這個黑暗的.社會和灰暗的家庭中,就會想到,如果我身處那種惡劣的環境,我會像阿廖沙那樣自立,去尋找自己能夠生存的地方嗎?

我為自己高興,因為我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也沒有失去父母,沒有受過苦,而且我的家人也很疼愛我……和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也是無憂無慮的。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只要一到假期裏,媽媽爸爸就帶我去各地旅遊,我們去過北京,大連,青島,昆明,大理,長沙,張家界,等很多地方。通過遊歷各個地方的名勝古蹟等,我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知道了許多民族的風俗習慣。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我的每一次旅程都記憶猶新。我的童年就是這樣歡樂,就是這樣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童年讀後感10

巴爾扎克曾經説過:“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以前我對這句話總是不太理解,但讀過《童年》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高爾基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大文豪。他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擁有着許多人們所不為熟知的悲慘童年。高爾基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愛,母親也因過度的悲傷對高爾基缺乏關心,不聞不問,最終他母親也去世了。但此後他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在他與祖母的生活中,充滿了暴力、貪婪等許多不良因素。但他最終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唯有堅強、自強不息,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

古今中外並不缺乏像高爾基這樣的偉人。愛迪生的童年僅僅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的一生卻給世人留下20xx多項發明。霍金從小便因患病被禁錮在輪椅之上,但他克服了殘疾之患,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級新星,解開了宇宙之謎。在我國被譽為“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賓也擁有悲慘的童年。幼年喪父,成年經歷過妻離子散之苦,但是他頂住了種種壓力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部耳熟能詳的民歌。這些人是對“扼住命運的咽喉”的最好的詮釋。

現在想想自己的生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從小便有健康的身軀以及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我們中有些人仍然不思進取,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真令我們自己羞愧,高爾基童年在帶給我們震撼的同時,更激勵着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努力做好我們作為子女、學生的義務與責任。

讀過《童年》之後使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更加知道要發奮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每一個追求與夢想。

童年讀後感1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説童年會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對於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説,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圍的人都那麼的自私,貪婪,充滿了仇恨……

在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使作者聽了大為神往,就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麼的悲慘,和他比起來,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們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是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真是來之不易啊!

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而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麼再值得回憶!

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我們不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而且要學會製造幸福。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童年讀後感12

最近,我閲讀了世界文豪高爾基寫的一部長篇小説——《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的暱稱)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作者高爾基的真實寫照。

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了爭奪家產而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不乏温暖與光明。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智、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外祖母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使阿廖沙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這種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愛與恨以及善與惡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與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許多小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來沒有經歷過被人用鞭子抽打的滋味。那一定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生活和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真是天壤之別啊!

我細細品讀完《童年》後,感受頗深: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因此,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童年讀後感13

"陽光總在風雨後,總會遇見彩虹 …… "很久以前,這首歌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為,那是每個人的心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的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我認為<<童年>>這部書值得用心去讀的書。對我而言,童年的夢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的夢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的夢是一座閃亮的橋。

童年是每個人漫漫人生的開端,兒童的心靈,思想是天真無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會影響到兒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響,會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則會讓人喪失目標,困惑迷茫。這就像一個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連開頭都把握不好,那麼後面又怎麼會很好地繼續下去呢?

看了<<童年>>這部書,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以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付出就會有回報,耕耘就會有收穫,陽光總在風雨後,讓我們一起經歷風雨,迎接温暖的陽光——這是<<童年>>給我的啟示。

童年屬於你,同樣也屬於我。當我們內心感到空曠是,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己,會使人的靈魂得以淨化,生出無限感慨。

童年讀後感14

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幸福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必去管人間險惡,也無須去理會家庭中的是是非非……

然而高爾基《童年》中阿廖沙的童年卻與我們的截然相反。他沒有孩子該有的天真活潑,也沒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時間,有的只是每天數不盡的工作,並且還受盡虐待。但是他卻從未抱怨過一句,這不禁讓我感慨萬千。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可不幸的童年卻各有各的不幸。記得讀完《童年》這本書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還在回味那一句“於是,我就走入了人間。”作品結束時,阿廖沙來到了人間,這就引出了高爾基的下部自傳——《在人間》。

我想,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但是我們都有一個美好而快樂的童年。我們應該為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而感到高興,不要因為一點點不如意就開始消極怠慢。和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簡直幸福的不能再幸福了,不是嗎?人,應該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不應該總是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其實當你在羨慕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正在羨慕着你呢!做人,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珍惜擁有,珍惜幸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童年,珍惜童年生活,珍惜未來的每一天吧!

童年讀後感15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獨特的風采。高興也好,辛酸也罷,那都是一段段珍貴的回憶。那著名高爾基所描述的他的童年又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品讀名人的童年吧!

主人公高爾基,全名為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於俄國下諾夫戈羅德城。他自幼喪父,被母親寄養在外祖父家,並在那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這期間,他見證了兩個舅舅因為分家產,不顧及昔日的兄弟情而打了起來;見證了他許多親朋好友的死亡;還見證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

母親的去世、外祖父的家道中落,高爾基不得不離開親人,來到城鎮為他人工作,倍受排擠和欺負。但是在這一段時間裏,他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追求,還接觸到了書籍,沉浸在書的世界裏。後來,高爾基獨自一人來到喀山求學,在俄國政治和革命的.暗流湧動,以及一羣進步人士的薰陶下,他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也為後來成為名人打下了優良的基礎。

高爾基這種對生活抱有熱情、努力奮發學習的感情激勵了我。回想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年幼時無論多晚回到家,都堅持着練一百個大字。他可不是隨隨便便寫完一百個大字就行了,而是認認真真地寫完,沒寫好就再重寫幾遍,練好了才肯休息。他成年後,也都隨身攜帶着一本書,有時間就拿出來閲讀。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搬家是常見的事,他每一次搬家,都必定把所有書都帶上。

“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愈明瞭生活的意義,愈覺得生活的重要。”從高爾基所説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學習和讀書的重要性。在往後的日子裏,我們應該要像高爾基那樣對生活抱有熱情,努力奮發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