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門】

來源:文書谷 4.6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勞動對教育的作用,他説:“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的勞動者,要讓走進的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勞動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孩子就要面對現實,而現實絕對不僅僅是練習題、考試、分數,他要生活、工作,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都離不開勞動,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所以,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長大後能勝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就需要他們有勤奮、努力、創新的品質,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麼勞動、怎麼創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勞動。

但是,蘇老並沒有把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和目標,而讓兒童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和創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説:“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雙手也不是消極的執行者。”從這裏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勞動從教學和教育中分離開來,勞動就是教學,勞動就是教育,勞動是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兒童由於在勞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僅收穫着創造,也收穫着對自己的力量的認識。這樣,孩子才會從勞動中感到勞動的快樂,才會感到勞動帶給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嚴感,才會愛上勞動,才能“全神貫注地迷戀於一種艱鉅而激動人心的勞動”,這是一種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中,勞動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家庭,本來是現代社會孩子能參與勞動的屈指可數的場所之一,但這裏的家務也基本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承包了,因為他們怕髒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結果,等孩子上大學了才發現他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知道剪刀是幹什麼的,不知道鈕釦掉了怎麼辦……

沒有勞動,我們的孩子的生活才單調乏味;沒有勞動,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跛腳”、才“殘疾”;沒有勞動,我們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滿了缺憾。

把勞動還給孩子,讓孩子的生命更豐滿;把勞動還給教育,讓教育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

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我從事教育工作八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説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羣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裏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羣體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鄭老師説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技術,更是一種美德。善於傾聽的人身上有一種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質,這種力量超出你對別人的道德説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贏得人們對你的尊敬和愛戴。

傾聽還是一種個人能力的綜合表現,對個人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這類智力因素的挑戰和訓練,而且傾聽還是豐富情感的一種表現。

我發現班級的中等生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各不同,有的是性格內向,能跟着老師的指令行動,但不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是因為經常做小動作,雖然回答問題很積極,但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是缺乏想象力,思維狹隘……

我覺得在我們的課堂中特別需要關注中等生,因為他們是很有潛力的,關鍵是讓他們學會傾聽。

全班集體交流時,一位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另外幾位學生覺得與自己的意見不合,就馬上打斷別人的發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還有的學生開着小差,根本就沒有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教室裏一片混亂。這時發表意見的同學聲音越來越小了,甚至不敢説了。如果學生們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舉手示意:“老師,我要補充……”“老師,我有不同的建議……”也許對別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説,孩子是一個世界。國小語文提倡小組合作,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解決問題。從小培養孩子們小組合作還有利於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能看到小組合作環節熱鬧非凡,看上去孩子們激烈的討論問題,可近看卻是嘰嘰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説完,根本沒有傾聽別人的`意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並沒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學會傾聽也是互動評價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萌發靈感,觸類旁通,閃爍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傾聽習慣養成,這個習慣將會影響一個人一生。

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觀點,因為學會了傾聽,我們才可能通過傾聽而學會別的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一、要教會他們思考

從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千萬不可越俎代皰。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二、珍視他們的好奇心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也許,真要把學生的心留在學校,不盡快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還真不行。”是的,教師只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我們的教學活動才可能在體驗課程的基礎上,綻開出豔麗的花朵。

三、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各種各樣的聯繫

“對於學習困難的兒童,就在於使周圍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現象,經過思維和情感的稜鏡的折射,變成使兒童的昏錯欲睡的大腦甦醒過來的一種刺激物。”並且這種觀察,要越早越好,當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相信一個勤于思考的教師,有一雙慧眼的教師,一定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蘇老在本節中寫到了許多,我聯繫自己的切身體驗,有了以下幾點感想:

一、教師在帶領孩子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就要使孩子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

蘇老寫到:在學生的意識中,不明確的、模糊的、膚淺的表象越少,壓在他肩上的學業落後的負擔就越輕,他的思想對於以後再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準備就越充分,他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學生第一次獲得的知識是模糊不清的',那麼以後他就容易在學習與其相似的知識時感覺混淆不清,或者在學習以前面的知識作為基礎的知識時感覺十分吃力。由此看來,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教材時就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要力爭使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進行獨立思考,並努力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材料。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獨立工作如何,因為這些學生思考和領悟比較緩慢,為了使他們理解教材的實質,必須給以較多地事實和較長的時間(有時候,提供他們思考的事實也要跟給一般學生的事實有所不同)。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三、進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學前,教師要充分設想可能出現的疑難點和易錯點,進行精心備課,在正式教學時詳細講解。

蘇老在本節中提出一個目標:一定要是課堂上沒有錯誤。所以,他對任何一個“可疑的”詞,都預先加以詳細解釋。例如,語文學習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學習時就給他們講解清楚,他們就會出現許多錯誤。教師事後再給學生糾正錯誤,學生改起來困難,教師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教師就要力爭消滅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分析。通過讀書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只有學生愛上了你這一門學科,學生的天賦才能得到發展,他們才有興趣學,才有可能學好。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難題,有時候面對這些難題不知所措,通過拜讀這本書,給我提供了很多的啟發,使我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的確是經常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我們不要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

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沒有紮實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所以收穫甚微。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啟迪着我重拾書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識的沃野,兢兢業業、永不懈怠;三尺講台、一生情愫,那裏有我的精彩;直到雙鬢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美術是少數幾門允許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科之一,雖然不是參加應試教育的重要科目但美術學科的教育在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領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能讓孩子們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那不僅僅是人們所看到的架上繪畫,更不是一味教孩子們基本教學技能的“簡筆畫”。我認為更應該是凌駕於模仿之上的對於美的感知與創造,用你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孩子,讓他們也同樣的熱愛你的學科。

就拿我現在所上的《雪》這一課為例,在課堂導入部分:我就以有趣的猜謎遊戲來猜課題——”像花不是花,美麗人人誇,開花不結果,遇火它就化”不要以為這只是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其實這一個小小的謎語正説明了雪花的部分特點,無形當中把孩子們在生活中對於事物的觀察能力做了一個小小的“測試”,寓樂於學。探究形成部分:當我問道你們觀察過雪花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時?話音剛落,就聽一個小男孩自語道:“我從來沒注意過!”説實話我真的驚到了,作為一個東北娃對於雪我覺得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呀,不過我沒有做聲而是繼續引導孩子看看顯微鏡下雪花的樣子?他也跟着我被雪花的美驚呆了,課堂上是此起彼伏的哇~哇~哇,這説明了什麼?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繪畫的能力而是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最後孩子們從三方面總結雪花的特點,外形特點:六角形、顏色特點:白色、甚至説出了對於雪的觸覺感受:涼涼的。孩子們説的多好呀,實話孩子們總結的最後一個特點是我備課中沒有預設到的,我很欣慰。

聯想創造部分:當我問道下雪時你做過最有趣的活動,或讓你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麼?孩子們暢所欲言,最有趣的一個回答是“下大雪時我媽媽送我上學路上堵車,車上和馬路上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被子!”孩子們的思維沒有禁錮在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另闢蹊徑從社會現象角度來表現下雪時的場面,我給予了大大的表揚,在當我巡視過程中我又發現“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這句話是多麼的付有真理,孩子們畫的雪花雖然還很稚嫩但設計的是那麼的新穎各有其獨特之處!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要充分發揮學科特點,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在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後愛上我所教的學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

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可以讓自己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等,感覺焦頭爛額。書中也介紹了統計數據説500人的調研,只有14人願意讓孩子做教師!原因也是教師工作忙沒有時間,連一分鐘休息的時間都沒有。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要看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效率。以一個公開課為例,這位老師的公開課上的非常的出色,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完全被課堂吸引。課後一位老師問,對於這節課您是不是準備了很長時間?這位歷史老師説,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通過書中的這個實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通過不斷地閲讀,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求。通過讀學術著作豐富自己基礎知識,不斷補充自己知識的大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是總是嘴裏總是沒有時間的老師。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塑造心靈。希望我們都不被教育所困,都能如魚得水,給孩子一片天空一片海,給他們一次機會一方小小講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前十章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書中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説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説,觀察對學生來説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説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語文,很多語言環境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閲讀就會更通達,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園,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備課、上課、準備教具,還要處理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管孩子們的吃喝拉撒。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孩子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一書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啟迪着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發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我讀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閲讀的過程中,令我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要毫不猶豫地愛自己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就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每個人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班裏最近開展讀書分享,樑華同學是一個平時不愛發言,成績又不好的後進生。但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站在講台上一口氣分享了3分鐘讀《西遊記》讀後感,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下沒有笨學生,只要多鼓勵多培養孩子自信心加上認真準備,每一個孩子都能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讀完《西遊記》,學生們開始自創《西遊記》後續。孩子們寫得是生動有趣,形象逼真,想象豐富,充分體現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獲得學生尊重和愛戴,教師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讀書。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着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再也不“安分守紀”,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説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如果教師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在和學生一起探討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説,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讀書,不斷成長,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滲透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教師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這麼多學生相比,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他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不少人説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攝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調味劑。我喜歡耐心的用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喜歡聚焦,喜歡虛化,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去探索,這不正如透過書本、穿過數字,去發現去探索每一個學生美的瞬間嗎?一個有趣味的老師,他能將課堂變得有趣,在課堂之餘,他還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給學生。

書中值得借鑑的建議還有很多,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獨特的內涵。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新學期開學,會有很多變化。孩子轉進轉出,老師調進調出……最近,因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位家長的訴求,着實讓我對我們家長無度的愛而感慨萬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調動,**班兩位帶班老師均離開本園至外園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日子裏,園長室對這一班級的孩子發了一個前期預告,告知家長這一變動,希望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在報名這一天,班中一家長還是以孩子不能接受兩位新帶班老師找到園方,反覆針對園方的這一決定表示不滿。這位家長如此的着急和處事的態度,不禁讓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長工作的難做,同時也讓我想到了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處理“家長投訴”。確實,現在的家長,在對待自己寶貝的獨苗的教育中,往往因為知識的缺乏或過於溺愛,導致產生家園教養的不一致。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站在科學教養、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處理

1.正面應對:對於園方不能規避的情況,明確答覆家長回到原來狀態是不可能的。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孩子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2.科學教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突然發生的事件,並快速地適應,這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當然,首先,在做到這一點前,家長要學會運用這一技能。如果家長都不能適應這種必然的變化,談何教育引導好孩子。

3.曉之以理:如果孩子確實因為這一變化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應,那麼説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環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面對困難的解決能力較差,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與家長在今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關注並多進行適應性教育,而不是讓孩子迴避一些變化。

4.動之以情:從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並與家長共同承擔起幫助孩子的責任,多關心幫助孩子,使其儘快適應新環境、新老師。

讓家長理解教養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辦、過度地溺愛,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師專業的眼光和科學的教養方式,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