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5.9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塔》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塔》讀後感合集15篇

《烏塔》讀後感1

獨立,造就成長!

一個個優秀的品質,一件件動人的故事,一句句令人驚愕的話語,就如同一滴滴晶瑩的雨點。而那則《烏塔》便是其中最碩大的一顆,在我的.心湖濺起了層層波瀾。

一個14歲的孩子獨自一人遊歐洲,你相信嗎?你肯定會不相信。但是,《烏塔》一文的女主人公烏塔,一個德國小女孩卻趁暑假遊歷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等多個國家。“我”向她提出了“你一個人嗎?”的問題,“當然”她自然地説。一句“當然”,觸動了我的心絃:

是啊,“獨立”二字在現在已被“遺棄”,家長們對孩子們的要求只是“學習好”,不讓他們去獨自一人做事,而不知道這樣做孩子對父母依賴性會越來越強。看吧,父母一不在,“小皇帝”們就慌里慌張,像無頭蒼蠅一樣;“小太陽”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靠父母;“小公主”們這個要買,那個也要買,不知花了多少錢……以前,我根本一個人不敢坐公交車,吵吵嚷嚷的要爸爸媽媽一起陪着,現在想起來真是羞愧難當。

相比之下,烏塔則像一個小大人一樣,事事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其實,我們要想真正成長,不只是身體上的長大,更是心靈上的成熟。然而要想心靈更成熟,首先就要做到一點:獨立。只要我們多嘗試,多歷煉,相信我們也能像烏塔一樣真正成長!

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大膽向前,多去體驗生活吧。讓我們的心中永遠烙印一句話:獨立,才能造就成長!

《烏塔》讀後感2

前幾天,我們學了《烏塔》這一課,我感到驚奇:像烏塔這樣普通的14歲孩子,竟有能力一個人獨自遊歐洲!

烏塔有很強的獨立能力,所以她的爸爸媽媽敢讓她自己一個人旅遊。然而我們的父母親呢?抱在懷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而且我們沒有獨立性,有的甚至不會整理書包,什麼事都讓爸爸媽媽幫忙做。我們小孩是一羣渴望自由的鳥兒!如果家長都放心讓我們去幹什麼,都不幫我們,我們沒了依靠,什麼都沒人幫忙做,就會學這學那,就會有很強的獨力性,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了。現在大多家長都這樣:讓自己的兒女做功課,自己則在那裏幹家務活兒,如果孩子做完功課覺得無聊,想幫家長做點什麼家務,家長會拒絕,叫他(她)去看書,所以這樣大家都變成了“書呆子”。

烏塔的獨立能力不知道是我們的多少倍。她一個人遊歐洲需要查閲許多國家的資料,還要查許多風景名勝的圖片及資料,這樣可以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麼,因為自己沒有導遊。但還有個致命的'問題:語言。所以她準備這次旅遊用了整整3年時間,如果換作是我們,早就累趴下了。

所以我們很小就要學會獨立生活,不然以後去高中大學上怎麼辦?還要會理財賺錢,烏塔旅遊的錢可不是家人寄來的,是自己打工掙來的。

讀了《烏塔》,我覺得,人,就是要獨立。還要會理財賺錢,如果把這些都做到了,那麼成為——富豪就不在話下了。

《烏塔》讀後感3

本文主要講了一個年僅14歲叫做烏塔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並且在羅馬的青年旅館與作者相遇的事情。

我覺得烏塔身上有我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如:當我讀到“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玩得怎樣,又問我從哪裏來。”的時候,

我覺得烏塔很熱情友好,可我連平時去別人家裏做客時,都不會和別人打招呼。

我以為烏塔是用她爸爸媽媽的錢去旅遊,而且只是單純地去玩一下而已。但當我讀到後面才知道,烏塔用了三年時刻準備這次旅行,她先在家裏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還閲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她每個週末去幫餐館和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裏陪小孩玩。原來,烏塔的旅費是自己掙的,她為這次旅行做了充足的準備,這説明她的`自理潛質很強。可我每次要出去的時候都不會先換好衣服,搞得別人要出發了的時候卻還要等我一個人。

烏塔去了一個地方之後又做了什麼呢?我繼續讀了下去。原來,烏塔每到一地就會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困難時請求幫忙,再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以免讓家人擔心。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一件事:以前,我的同學姚雨軒在外面的培訓班裏學習很優秀,培訓班裏的老師對她説:“雨軒,這次我們要去深圳的一個地方玩,你很優秀,因此我們想要讓你邀請另一個同學跟我們一齊去那玩,能夠嗎?”姚雨軒邀請了我,我很高興,可媽媽卻不讓我去,説我照顧不好自己。結果,我和姚雨軒錯過了這次機會。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對爸爸媽媽説:“爸爸媽媽,請讓我們獨立去做一件事情吧!像烏塔一樣學會獨立,我們不想做温室裏的花朵,我們要做展翅高飛的雄鷹!

《烏塔》讀後感4

今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烏塔這位德國女孩另我十分欽佩。

課文主要寫了“我”在羅馬旅館認識了德國女孩烏塔。烏塔對“我”説她花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她在家裏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查警察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求助。再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張名信片。閲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週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裏陪小孩玩。從中我感到了烏塔的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家裏,我們都是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都生活在父母的'疼愛,甚至溺愛中。把孩子呵護得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使孩子像温室裏的花朵。結果我們事事都依賴父母。父母們每天都把孩子埋在書山題海之中,一心只想着我們學業有成。所以我們每天讀書,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所以很多孩子認為是為父母而讀書。

有一次,我的姐姐要去旅遊,我也想跟着去。但爸爸媽媽卻説:“你和姐姐去旅遊,父母不在身邊,我們不放心啊!萬一你迷路了或遇到壞人,那可怎麼辦呀!”爺爺奶奶也和爸爸媽媽唱同樣的調子:“要是你怎麼了,那沒人幫我捶背,沒人逗我笑了,可怎麼辦啊!”無論我怎麼説他們就是不同意。最後我沒去成,多可惜呀!

我多想對爸爸媽媽説:“我多麼希望能像一隻小鷹一樣在天空中飛翔,不要像一隻風箏一樣總是被你們拽在手裏!我們要飛翔!”

《烏塔》讀後感5

學習了《烏塔》這一文,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文中寫了一個德國小女孩烏塔用了三年時間,在家裏就設計好了旅遊路線和日程。閲讀了很多與這一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週末去幫飯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裏陪小朋友玩。在暑假裏,一個人遊歷了整個歐洲。在我們中國有哪幾個孩子,自己獨自一個人到其他國家去過。

我時常看見這樣的情景,媽媽抱着孩子,爸爸從包裏不斷地拿出零食來,爺爺奶奶一邊哄着他,一邊講着笑話。我想,這雖然包含着偉大的母愛,還有父愛,但是“小皇帝”會成會合適的棟樑之才嗎?我的心不是甜的,更不是自豪的。而是苦的、澀的……是童年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特別是我們這一代吃着好吃的,玩着好玩的。有電視,有兒童圖書,還有遊樂園……孩子們淋浴在媽媽温柔的懷抱中,無憂無慮,什麼也不過問。但是,爸爸媽媽卻不讓孩子們單獨一個人出遠門,害怕孩子們迷路。所以,每當孩子提出要出去玩時,爸爸媽媽就會像忠實的`管家一樣看着孩子。

與烏塔相比,我們有着一個共同點:烏塔在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愛她。我也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但我和烏塔卻有着絕然不同的生活:烏塔一個人遊歷了整個歐洲,也不害怕。我卻獨自一人在家,也會害怕得要命。更不用説一個人到外面去玩,全家人都會忐忑不安。

總而言之,烏塔,我打心眼裏敬佩你的勇敢。

《烏塔》讀後感6

在星期六早上,我讀了《烏塔》這篇課文,讀完後,我受益匪淺。

《烏塔》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遊歐洲的故事,反映了外國兒童強大的獨立生活和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當我讀到“不知過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鬧鐘驚醒了我……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我的內心十分慚愧,因為我自強的.力很差,而烏塔自強能力卻很強。

我每次寫完作業都出去看電視,從來不檢查作業,而且把書桌弄得亂七八糟,我總讓媽媽來善後。還有一次,學校舉行校運會,媽媽早早起來,煮好早餐,裝好水,叫我起牀,幫我把衣服穿上,疊好被子,拉起我的手陪我一起去學校,幾公里路程她都喋喋不休的説,讓我注意安全,跑步前要做熱身操……我總覺得媽媽就是我的女傭。另外我看到一張報紙,知道了中國人的父母太溺愛孩子,含在口裏怕化了,抱在手裏怕摔了,我們都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而外國父母不是這樣教育的,他們是讓孩子從國小會獨立生活和技巧,我多麼希望我的媽媽也能像外國父母那樣教育孩子,相信孩子,放手讓我自己去面對生活的事情。

在這裏我呼籲,希望我們零零後不要再當父母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我們也要像烏塔那樣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做新時代的小主人。

《烏塔》讀後感7

今天,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烏塔14歲就能獨自一人遊歷歐洲,我被她那善良、膽大、心細的品質所折服了。

學習了這篇文章後,我的心裏掀起了一陣巨浪,同時我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中國的孩子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呢?難道對孩子的愛就只是所謂的安全嗎?"可我們是一羣自由飛翔的小鳥,而不是被"軟禁"的鳥兒。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簡直是捧在手中怕掉,含在嘴裏怕化,父母的過分關愛使我們感到可怕。

在家裏,我的爸爸媽媽總是不準這個,不準那個,從小把我嚴嚴實實的包起來,沒有我希望得到的自由空間。我就像温室裏的一棵小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啊!就算作業寫完了,我想幫媽媽做點事,結果都被媽媽好言拒絕了。

我曾經聽説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位考上名牌大學的而學生,只是因為自己不會洗衣服,疊被子,甚至不會整理書包而被迫輟學。由此可見,中國的孩子是多麼缺少獨立自主的生活意識,無論什麼都依賴父母。

烏塔是幸運的.,她有着豐富的閲歷,有着廣博的學識。同齡的朋友們,你們要走出父母的溺愛,錘鍊自己自主生活的意志!中國的父母,給孩子一片獨立自主的的藍天,讓愛充滿陽光,充滿温暖!

《烏塔》讀後感8

上語文課的時候,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烏塔》。烏塔是一個德國漢堡市14歲的小女孩,她一個人到國外旅遊,已經旅遊了很多國家。和她相比,我有很多差距,我要向她學習。

第一,要學習她獨自生活的勇氣。烏塔在暑假裏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最後還要去希臘。她不讓自己的父母陪伴,獨自一人遊歐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離不開爸爸媽媽的.身邊,我們生活在温暖的家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烏塔呢,卻獨自一人到別的國家旅遊,她獨自生活的能力讓我敬佩。

第二,要學習她吃苦耐勞的精神。烏塔到外國旅遊的錢,並不是她的爸爸媽媽給她的,她每個週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到別人的家裏陪小孩玩,是她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平時我們在家裏都不喜歡幹家務活,都是爸爸媽媽幹,比如洗衣服、做飯、拖地。以後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第三,要學習她豐富的生活經驗。烏塔每次出發前,在家裏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認真閲讀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我們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也要學會積累經驗,這些經驗在關鍵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

烏塔,我學習的榜樣。

《烏塔》讀後感9

朋友們,我相信,你們在讀完《烏塔》一課後一定會很驚訝: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竟獨自一人遊歷歐洲。這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中國的孩子説:“我要自己走遍中國!”我們會認為這是異想天開的事;如果中國的孩子説:“我要獨自遊亞洲!”那麼,我們可能懷疑他是不是瘋了。然而,在外國,這卻是事實。

外國孩子能自己旅遊,而中國孩子卻不能,這是由於外國和中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在外國,一兩歲大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就在身邊,孩子得到的也只是一兩句鼓勵的話,最終還是要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但是,如果在中國發生類似的事,父母不管有多忙,也會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至少會對孩子説幾句安慰的話。

外國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而中國的父母只讓孩子把學習搞好,其餘的什麼也不讓幹。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恰恰耽誤了對孩子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生活中,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現在我們可以依賴爸爸媽媽,但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隻身一人到競爭激烈的社會上闖蕩。如果我們缺乏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們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説為社會作貢獻了。

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外國的育兒方式。父母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為孩子的前途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我們國小生,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麼依賴父母。路,要自己走。

《烏塔》讀後感10

最近學了《烏塔》後,我感觸很深。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名叫UTA的14歲少女獨自在歐洲旅行,在羅馬的青年旅舍裏被稱為王曉潔的故事。

小女孩烏塔這樣對王曉潔説。“我叫烏塔。已經14歲了。我是德國人,住在漢堡。趁這個暑假去歐洲旅行,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從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最後去了希臘。”

中國父母一定嚇壞了,説:“啊,你一個人嗎?你父母不擔心你嗎?”

讓我們看看UTA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在家設計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次都先調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尋求幫助。給家裏打電話或者再發一張明信片。”

這麼小的孩子一個人出去旅行的話,旅費肯定是家人給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旅費也是UTA自己一點一點屬於我們的。她花了三年時間準備這次旅行,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為了掙旅費,每個週末都會幫餐廳或超市分發廣告紙,假期會去別人家和孩子們玩。

UTA小小年紀就這樣自立,回頭看中國孩子,聽到一個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因為不能洗衣服、疊被子或整理書包而輟學。(你知道的)。

我想對中國父母這樣説。“請為孩子撐起獨立自主的藍天。請讓愛情更加完美。讓愛情更加充實!

《烏塔》讀後感11

今天,我學了《烏塔》這篇文章後,眼前立即浮現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金色的長髮披散在肩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黑T恤、牛仔褲、白球鞋,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孩。

文中寫了“我”到羅馬旅遊,在一間小旅館裏,碰見了獨自旅遊的14歲的小女孩——烏塔。她已經去過了許多國家,她為了這次旅行整整準備了整整3年時間!在這期間,烏塔閲讀了許多關於這些國家的書籍,還利用週末空閒的時間打零工,掙取旅遊費用。啊!想不到,一個14歲的小女孩,竟然有如此的膽量和毅力。比起她來,我們中國孩子太缺乏自立、自理能力了!

這麼小的孩子,應不應該單獨出門呢?學完文章,我們大家七嘴巴舌的議論起來:

劉啟蒙沉思了一會兒,慢條斯理地説:“我認為小孩子可以獨自出遠門。不過,在這之前,應該多鍛鍊自己,培養野外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

蔣古成一本正經地説:“我覺得小孩子不能獨自出遠門。因為遇到危險或困難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容易出事。”

齊鼎天搖頭晃腦地説:“一個小孩獨自在外,如果出了什麼事,又沒辦法求助,咋辦哩?”有趣的語調逗的大家哈哈大笑。

李永航反駁説:“孩子單獨出門可以鍛鍊膽量,長見識,有什麼不好的?”

王渙麗和王方研也跟着説:“對呀,不讓孩子出遠門,她永遠都是温室裏的花朵,怎麼能經得起風吹雨打?”

大家看法不一樣,各有各的道理。我

認為,孩子應該多鍛鍊,做好充足的準備,出遠門就沒問題。

烏塔,一個勇敢的小女孩,我一定要向你學習。

《烏塔》讀後感12

在最近的幾天裏,我們認識了烏塔。她是一位美麗漂亮的小姑娘。她熱情活潑;她生存能力強;她有責任感;她做事有條理、有計劃;她才十四歲,就獨自一個人遊了歐洲。烏塔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

烏塔的生活自理能力強,因為她獨自一個人遊歐洲都沒問題。每次遇到問題都能很好地化解,什麼事情都可以完成的特別好。再想想自己,每天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次次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件事情都是家長代替我做的。我看了烏塔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做,不應該讓別人代勞。

烏塔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強,而且做事還非常有條理、有計劃。烏塔在遊歐洲之前,她用了三年的時間做準備。她提前在家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烏塔每到一地就查一下當地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再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一張明信片。我有時候做事會沒有計劃,知道了烏塔的故事,以後我再也不那樣做了,一定要向烏塔學習,做一個幹任何事情都有條理、有計劃的人。

我想要告訴大家,要學習烏塔並不是要學習她一個人遊歐洲的事情,而是要學習她那種精神。以後,我們要更好地學習烏塔的精神,做一個獨立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強的孩。我希望早日為父母撐起一片天。

《烏塔》讀後感13

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小姑娘,一個人獨自在歐洲各地旅遊,她有主 見而不盲幹,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還懂得自我保護。她就是 一個德國小姑娘 —— 烏塔。

這是我們第27課的課文,它向我們講敍了一個勇敢的德國小 姑娘在暑假獨自遊歷歐洲的經過。讀完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烏塔只有十四歲,父母就放手讓他獨自遊歐洲,這不僅是因 為烏塔有着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國外與 國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外國家長給予孩子的是信任、 關懷、鼓勵,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是會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他們 信任孩子,但不過分寵愛孩子,所以孩子們更不會辜負他們。有 時,孩子遇到了困難,父母不會伸手幫他們一下,為的就是鍛鍊 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讓他們懂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而中國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是過多的疼愛,甚至溺愛,把孩子呵 護得像小皇帝似的,使孩子們像温室裏的花朵,其結果是讓孩子 時時事事都依賴父母。父母們整天把孩子埋葬在書山題海之中, 一心希望他們學業有成。孩子們只是認識到了書本那小小的天 空,如果不讓他們出去闖闖,是無法認識到大千世界的奇妙的, 無法領悟人生的真正含義。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生一世,如果 某一天父母不在的話,那他們該怎樣養活自己呢?有些大學生上 大學時,生活竟不能自理,還需要父母跟去照顧飲食起居。那麼 培養這種無法自理、自主、自強的大學生有什麼用呢?

未來是我們的。父母們,請放開對我們的束縛,讓我們經受 風雨的磨練,在這大千世界中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吧。

《烏塔》讀後感14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叫《烏塔》主要講了,“我”在羅馬遇到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在我和她的談話之間“我”瞭解到她這次趁暑假獨自遊歷歐洲,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還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和希臘。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心被石頭重重的打了一下,頭腦清醒了,我們是家中的寶貝,父母由於過度的愛我們,讓我們很嬌氣,丟了人生中的三棵大樹“自強樹”、“自立樹”、“自尊樹”,看似温柔的愛卻毀了一個人,愛中要含着嚴厲,真正的愛是嚴厲,是如寒風的愛,一個人如果由於父母太關心了,一離開父母,就成了別人譏笑的對象。在德國,孩子們都依靠這三棵樹來成長,不依靠父母,看似殘酷的愛,卻讓孩子們能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海上劈波斬浪,奮勇前行,這種國家一定能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為了愛,不得不對孩子殘酷;為了愛,你不得不放手。中國孩子哪能有一人去遊玩呢?去玩也是去夏令營。與德國人相比,中國人的教育方式是很落後的,不過,只要父母能想相信兒子,支持女兒,我們中國人也會很棒!名人不全都是靠自己成功的嗎?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每個人不能隨隨便便的成功!放飛吧!把我們的手鬆開吧!為了我們,為了我們未來的路,放手吧!我們要去闖蕩!我們要尋找人生的大樹!

《烏塔》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烏塔》這篇文章後,感受頗深,受益匪淺。《烏塔》這篇文章講了中國的汪曉潔在羅馬的一家青年旅館中認識了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烏塔一人遊歐洲的事。汪曉潔説:“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獨自一人遊歐洲,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絕不會相信”。這句話説得太對了,如果我是汪曉潔的話,我也不會相信的,我沒想到烏塔竟能如此自立—竟能獨自一人遊歐洲!更讓我驚訝的是:她竟然放棄了週末休息和玩耍的.時間去掙旅費,而且不向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可再想想我,有時候讓我跟陌生人説一句話都是難事,就更別説獨自旅遊了。現在中國的許多孩子都缺乏獨立性,處處依靠父母,慢慢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而父母也過分溺愛孩子,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可烏塔不是這樣的,當烏塔問汪曉潔中國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旅行時,汪曉潔一時語塞。所以回答説:“在中國,向你這樣年紀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愛他們,會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一般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汪曉潔本想這是一個絕妙的藉口,但汪曉潔錯了,她立刻遭到了烏塔的強烈反駁,她説自己也是家裏的寶貝,親人們也很愛她,可她們有時單獨出門,有時一起出去。烏塔我真敬佩你,我一定會學習你的獨立性,做一個各方面都好的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