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9.69K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牧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牧童》教學反思

《牧童》教學反思1

我校二年級有兩個班,上完課我覺得明顯第二次效果要達成更好,一方面因為學生整體基礎不一樣,兩個班存在差別;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個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節課的不足,即時調整,更能解決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兩個班都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我的教學反思立足於兩節的總結歸納,課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沒有從學生的主體出發,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課堂的細節中觀注學生,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作為才踏出大學校門的我,走上講台的心理素質還需要多磨練,第一節課因為有教研員聽課,課堂上因為緊張導致了很多的錯誤。當然這也證明自身的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於這麼一首旋律簡單,歌詞易懂的歌曲,教師本身是不應該出錯的,而我在給學生進行接龍唱時,總是伴奏彈錯,忘記歌詞。

兩個班都上完這節歌唱課,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1、在評價方面:(1)雖然我的課堂注重評價,既有表面評價也有深層評價,並且採用了學生自己動手計分的評價方式,每個小組有記分員。但是鼓勵性的評價我用的太多,泛用。對於國小生而言泛用鼓勵性的評價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評價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應變換多種方式(肢體,語言)來鼓勵學生。(2)評價應該更關注學科,與學科緊密結合。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引導學生評價學科問題,而不只是教師自身關注。對於音樂的評價要注重歌曲的情緒,速度,節奏,音準,表情等多種音樂要素。二年級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語言肢體引導學生。

2、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加強感知主題,結合國小生心裏特點整合組織教學環節:對於國小生的音樂學習,不是像成人一樣有專業的發生練習與節奏練習。針對本課的內容,在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我運用了教研員給的建議,將節奏訓練與發聲練習整合為一個環節。利用國小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聲唔————來發聲,順便結合節奏x—,剛好將發聲訓練與節奏同步學習也符合二年級學生特點;節奏xx xx 的訓練就結合牛脖子上的鈴鐺聲“叮噹叮噹“。這樣來設計與整合這兩個環節,不僅僅可以節約時間為後期創編做準備,還可以分組利用節奏與發聲進行問答方式的練習,這樣就將歌曲的一大特點問答方式演唱,潛移默化的植入了學生心中。

3、教學中注意提問的恰當性,問題的指向性要清楚,要關注學生,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的課堂在發聲練習時導入了歌曲的旋律,那麼進入歌曲學唱環節,我想要學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問改成“你聽了之後,你能唱哪一句?為什麼?”比“你覺得哪一句我們比較熟悉?”要恰當的多,問題指向性也更清楚。

《牧童》教學反思2

《牧童》是一幅圖。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後那種安然與恬淡,自由自在與愜意的生活。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視野裏的。

在整個理解詩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鋪”字體會草的翠色慾流、生機勃勃,就像軟軟的毯子和草場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有的同學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和牧童頑皮與可愛;有的同學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無憂無慮、充滿野趣的牧童生活……學生的思維和詩中的字詞不斷地碰撞,也激發了他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要是能讓孩子們進行一下模仿創作,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可以先試着出示幾幅生活的圖景,讓孩子們去感受童年的快樂,並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去試着讚美它們,即便只是讓孩子們説説,也能讓孩子們在感受美的時候試着去寫下來。以後我可以在教學中嘗試多種方式讓孩子模仿創作,提升孩子們的能力,至少讓孩子們有這方面的感知。

《牧童》教學反思3

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描寫了一位兒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潑優美,在節奏方面有一個特點是“切分節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切分節奏”,我組織學生進行節奏遊戲練習。但練習完以後,在學生唱歌曲的旋律時,事與願違,學生還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節沒有切分音,第二小節是切分音,學生要麼一二小節都唱成有切分音,要麼都唱成沒有切分音,與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徑庭。學生學的很困難。但是在整句合起來的時候還是錯了。這是二聲部的歌曲,教師用書上是兩個課時完成的內容,而我卻壓縮在一節課中完成,同學們學得有些吃力。

課後,有的學生甚至跟我説:“老師,這首歌好聽是好聽,但是很難學。”唉!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呢?於是我靜靜地思考,後來在上其他班這首歌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聽唱兩三遍,然後再彈琴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當學生聽琴聲第二遍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居然有學生跟着旋律輕聲地唱了出來,當我再彈第三遍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伴隨着琴聲唱出來。那個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節奏居然不攻自破。這時候學生在學習歌曲時也充滿欣喜的`表情。在反覆的欣賞過程中,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產生對音樂的興趣。我想,這就是音樂欣賞的魅力吧!

《牧童》教學反思4

歌曲《牧童》為二聲部合唱作品,通過對教材及學生情況的分析,將初步體會合唱這種演唱形式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在分析中,教師將音準和在合唱層次中較難的低聲部作為重點練習對象,並通過聽辨、手勢圖、旋律線等多種方式解決低聲部易出現的音準及旋律走向問題。

首先,採用聽辨低聲部一旋律的方式作為導入,首先通過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再利用互動反饋系統,設計按點,從而檢測並鞏固切分節奏特點。通過反饋的信息,老師瞭解了四年級一班同學對切分節奏有所掌握,並能夠準確演唱音階的下行。當出示此句的高聲部時,教師啟發學生利用旋律線和手勢的.方式,提示學生注意音準及旋律的走向,在分聲部時,兩個聲部聲音較均衡。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合唱中和聲的音色,教學中還藉助口風琴輔助,由兩名同學合奏高低聲部,其他學生訓練聽覺感知能力,聆聽自己的高聲部或低聲部。這一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起到顯著的作用。

由於考慮學生的先入為主,在學唱歌譜環節首先將低聲部引入並學習,這樣能較穩定低聲部的音準,這其中的變化音為本課的新知識,學生通過看、聽、唱,記住了升記號的作用和演唱時注意向上半個音的音準。

在二聲部學唱的過程中,首先利用口風琴輔助教學,學生完整聆聽兩名同學的二聲部演奏,發現高低聲部之間相同和不同的關係,從而能簡化學唱的難度,如第一樂句和第四樂句完全相同,第二樂句和第四樂句不相同的關係,這樣低聲部同學能注意自己的聲部。

由於本課教師在教學設計到課堂中,較多的關注了低聲部,所以造成低聲部演唱較好,但高聲部有些單薄且聲音不夠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聆聽找到了問題,但沒有做較有針對性和幅度較大的單獨連唱,所以在最後歌曲合唱中,高聲部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這也提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音樂教師的聽覺能力,從而掌握學生的演唱音色、音準、和聲等情況,並能做到找到問題及時訓練,使學生能夠用自然的聲音自信的演唱,並喜歡音樂課。

《牧童》教學反思5

《牧童與鬥牛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作品中出現的錯誤,青年收藏家虛心接受批評的事。通過課文的學習、朗讀與思考,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一、流程分析

本片課文是這冊教材剛更換的一篇課文,在暑假編寫導學案時採用的是老教材,所以本課沒有導學案。但是我依然按照導學案流程來上。今天的公開課我講述第一課時,完成整體感知和基礎測查。由於沒有導學案,我做了一個PPT,將整體感知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現,課文要認的字和要寫的字柔和在一起出現,拼讀記憶同時進行,講書寫時只強調要寫的字。總體看流程清晰簡單。

二、教學過程分析

課文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敢於説真話孩子的故事,那就是《牧童與鬥牛圖》,板書後學生齊讀。由於離“牧童”這一職業太遠,我還是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理解,然後糾正。班內大部分孩子都知道牧童是放牛羊的,他們説背過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這點出乎我的意料。然後檢查課文預習情況,指名讀課文,這個環節不太好,我發現課文中一些詞語讀錯的`較多,比如栩栩如生、錦緞、畫軸、緊繃、擅長、詫異等。這些詞語都很生僻,學生讀課文時不是音調不準,就是“秀才識字認半邊”,鬧了笑話,影響了課堂進度。學習生字詞環節,我是先讓學生拼讀生字,然後去掉音節,讀詞語,我才發現這一課每個詞與都是那麼難記,主要是生活中都不常見。當然我也發現讀書多的孩子見識廣,王同樂一見“蜀地”就説《三國演義》裏劉備建的國家叫蜀國。指導書寫環節,重點對“都、套”作了指導,學生仍然寫不好“都”字右邊雙耳,“套”字下方的筆順出錯也不少。

不足之處:

1.設計教學時沒考慮到學生離這篇課文遙遠,高估了他們的認知,導致了課堂出現意外太多。

2.在課前沒試,PPT識字部分出現了略微的偏差,影響不大。沒考慮班班通的問題,中出現“戴鬆”錯誤,卻無法修改。

3.在識字環節,指導不夠細緻,應該讓學生抓住難記的字以不同形式識記。

下次教學改進:

通過這次講課,給我最大的感悟是,課前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一等要客觀地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要掌握自己使用設備情況。下次執教第一課時,識字有針對性的指導識記,書寫難點要有方法突破。

《牧童》教學反思6

教學《牧童》以講故事作為課開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有介紹了股市的背景。

錄音範讀古詩,營造學生體味古詩的大意的良好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情緒,接着留足時間讓學生自讀後説感受。

第二環節的設計,教師把主動完全交給學生:先個體學習 自悟 ,再分組互學,然後全班交流反饋自學結果,使學生個個都參與學習,人人都奉獻思維結果。

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牧童晚歸休憩的情景,想象詩句展現的意境,感受這樣表達的語言美和音律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謂一箭雙鵰:

(1)通過類比想象,讓學生把相關的事物聯繫起來,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

(2)對學生進行“自主合作 互相學習”的訓練。

總之,有了學生的自主權,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才能充分的顯現出來。從本節教學設計不難看出,學生自學是課堂主旋律:自讀,自語古詩內容;討論不懂的詞句意思;分組交流學習收穫;全班反饋自學結果等,學生課堂上有時間動口讀,動口説,動腦想,動手寫,自主學習空間大,時間充裕。

《牧童》教學反思7

本週進行了第二單元的語文教學,第一課便是《古詩三首》的教學。進入了五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已經不再感到陌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澀,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以複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從而引導學生自學、彙報的方式進行學習。

課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時光的幸福和美好,激發學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初讀古詩,互讀古詩,提示容易出現錯誤的字的讀音,並且落實重點生字“牧”“蓑”之後,我便引導學生複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以往一直都在滲透古詩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生很自然就回憶起了: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這幾個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於是我放手讓學生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的狀態,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關聯感悟到了,古詩的對仗關係。有的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體會到了古時候生活的靜謐,兒童與自然的親近。還有的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他們的小腦瓜裏就湧現出了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閲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他們往往從古詩的一個字入手就能體會到其中深藴的意味,很輕鬆就將古代兒童那種自由自在的兒童生活體會的淋漓盡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朗讀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讀得入情入靜。並且在當堂就完成了古詩默寫,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學過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之所以取得了這樣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成功之處在於,教學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朵朵美麗的火花。但是反思之於也發現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主導性在我的課堂似乎反映的不夠。教學目標達成後,教師的深入挖掘仍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

《牧童》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進行朗讀並能夠背誦。

(二)過程與方法

藉助掛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閲讀為主,聯繫文中的優美詞句展開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品讀重點詞句,體會詩句體現的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展開想象,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有感情的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從中受到美的薰陶,並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預習

1.查閲書籍或上網瞭解作者及相關的時代背景。

2.藉助相關資料儘可能弄懂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瞭解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有人説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也有人説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七言絕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三遍,要求讀準字音。

2、誰有勇氣單獨為大家朗讀這首詩?

3全班有感情朗讀。

4、讀了這首詩,你明白了什麼?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一)欣賞美麗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鋪橫野六七裏

1、指名朗讀。從第一句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輕聲朗讀,想象這是什麼樣的原野?從那裏看出來的?

3、當你置身於這一片廣闊的、綠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朗讀、男女生分別讀)

(二)傾聽悠揚笛聲:

1、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一片美麗的草原。此時,晚風吹來,陣陣涼意,讓人感覺多麼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於這樣美麗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聽到些什麼聲音呢?

2、要是這些美妙的聲音都匯成一首動聽的笛子聲,那該多好呀!想聽嗎?

3、錄音機播放悠揚的笛音。

4、多麼悠揚的笛聲,是誰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讀,感受一下這是怎樣的一種笛聲?你怎麼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樣吹笛子的呢?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三)拓展數字詩歌:

1、齊讀前兩句詩,請你仔細觀察這兩句後半段有什麼特點呢?

2、你還知道哪些數字詩呢?

(四)體會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於美麗的原野中,吹着悠揚的笛子,你覺得他過得是怎樣的生活?誰能用文中的詩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後兩句古詩

3、輕聲朗讀詩句,想一想:牧童從哪裏歸來?怎樣歸來?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黃昏的時候,終於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飽飽的,要幹什麼呢?(睡覺)怎麼睡呢?

5、如此輕鬆自在的牧童,你能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麼呢?

(五)想象美麗畫卷:

1、閉上眼睛,聽錄音朗讀古詩,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2、小組交流。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學生自由交流)

(六)結合背景,體會情感。

1、呂巖為什麼要寫這樣的牧童呢?

2、出示呂巖小傳,指名朗讀。

3、結合呂巖的介紹,你能知道原因嗎?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牧童》這首詩讓我們體會到了原野生活的樂趣,我們認識了這位天真爛漫的牧童,欣賞了他美妙的曲子。現在,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詩,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六、課外拓展

1. 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蒐集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抄在積累本上並在小組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這是27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詩人呂巖的作品,這首詩形象鮮明的表現了郊野遼闊的景色和牧童快樂的生活,文字淺顯,用意很深。

關於這首古詩的教學我讓學生通過品詞、品句、想象畫面來深入理解古詩,這種方法既可以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就淡化了詩意,通過品析詩句,反覆誦讀,去感悟詩情。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瞭解詩句大意。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及想象感受牧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這節課一方面是讀古詩,從整體上感知古詩內容,二是通過讀詩句,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整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爛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牧童》教學反思9

《牧童謠》是二年級音樂第六單元的第一首唱遊歌曲。本節課教學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一是觀看“牧笛”的視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詢問這位小牧童的故鄉在什麼地方,來點明湖北民歌;即興創編歌詞和動作,同學們的想象非常豐富,歌詞和動作都編得合情理。

1、本課是一節唱遊課,我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對“遊”把握的不到位,缺少讓學生在玩中學的活動設計,感覺這更像是一趟唱歌課,老師教唱的多。

2、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沒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的也不“專注”。應該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培養他們對課堂的興趣。

3、課堂容量大,每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了,但感覺太趕,有些環節太匆忙只是蜻蜓點水的一帶而過了,沒有達到環節設計的目的。

《牧童》教學反思10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讚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文章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半生本半傳統的教學方法。

一、課前三分鐘

二、欣賞名畫,激發興趣。

這就是戴嵩畫的《鬥牛圖》,老師適時講解,引導學生欣賞圖的絕妙之處。這樣美的水墨畫,作者是誰呢?引出今天的課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課文的學習。

三、品悟“著名”一詞

重點詞句的理解是學習課文的關鍵。課文是如何評價這位畫家的呢?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讀出,我從中抓出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引導學生理解。我展出兩幅圖畫,讓學生區分比較:哪幅是濃墨塗抹,哪幅是輕筆細描,為什麼。學生一時對兩幅畫特別感興趣,觀察仔細,很快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了詞語,並體會了戴嵩畫畫非常認真,技藝高超。在此環節,我引導學生自讀、評讀、再一起讀,讀出語氣,注意區分輕重,體會情感。戴嵩的畫得到了圍觀的人紛紛誇讚,首先從其他兩段中找出和誇讚相近的詞:稱讚、讚揚。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靈活運用和豐富多彩。我採用個別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商人和教書先生的誇讚。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進步,讀得精彩,表達了感情。這樣反覆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義了。

四、感受人物的品質

牧童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麼想?怎麼做?我通過讓學生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總之,整堂課下來自己感覺比較滿意,學生能夠較好的理解課文,能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優秀品質。同時深深地感受到,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

《牧童》教學反思11

整堂在實際授後,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逐步深入瞭解作品,通過4次完整的欣賞作品,學生聽辨出了樂曲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與情緒。並瞭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創作《牧童短笛》的創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師結合笛子這一民族樂器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了笛子的起發展以及演奏技巧,通過視頻的欣賞讓學生更為直觀的瞭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體驗欣賞作品時,學生自主欣賞體驗的太少,教師説的太多,在今後的欣賞教學中應設計的更為合理,啟發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再多一些。

教師在挖掘作品深度可以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再挖掘的深一點,讓學生再吃的飽一些。上好這節後,讓我一直思考着一個問題,欣賞究竟應該如何合理的設計教學活動環節,如何能做到環環相扣,讓學生自主體驗自主學習發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帶着這樣一個問題,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尋找答案。九加幾教學反思鏡面對稱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地理

《牧童》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習等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培養學生演唱二聲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節奏,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把這種節奏所表達的快樂情緒用歌聲表達出來。

3、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體驗並用自己自然真摯地歌聲表現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歌曲活潑的情緒。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二聲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準備:

圖片(牧童、小羊、白雲、鮮花、綠草……)、音響資料、鋼琴、歌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學生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進教室,音樂採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2、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採用歌曲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白雲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着羊鞭、身揹着小笛的小孩兒,趕着小黃牛和一羣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清澈的`水,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津津有味地喝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小笛吹起來,聽,悠揚的笛聲傳來了……)

3、學生回答

師:“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兒的地方?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生:我們彷彿來到了大草原,看到許多牛羊……

4、請學生貼出畫面

⑴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⑵學生選擇背景畫到黑板進行貼畫。

⑶點題:師:“猜猜看,牛羊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麼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趕來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兒童”。

⑸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二、寓教於樂

(一)、掌握節奏

1、師:“看到這麼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聽……”

2、聽錄音範唱。(出示歌譜)

3、師:“歌曲的演唱情緒是什麼樣的?”

4、生:“非常高興、熱烈歡快……”

5、師:“歌曲採用了什麼演唱形式?”

6、生:“二聲部合唱”。

7、學生慢速按節奏讀第一段節奏。

8、出示切分節奏XXX

9、師:“切分節奏在歌曲的什麼地方出現了?共出現了幾次?”(讓學生指出切分節奏在歌曲中的運用)

10、學生小組討論。

11、師:“説説切分節奏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樂色彩?”

12、生:“切分節奏的運用使得音樂顯得活潑、跳躍。”

13、師:“讓我們帶着這種活潑、歡快的情緒來朗讀歌詞好嗎?”

14、生:“好!”

15、隨音樂伴奏按節奏讀歌詞。(用快樂的情緒讀歌詞)

16、師:“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比賽,分三組,每組一段,按節奏讀歌詞,比一比哪組節奏準確並能表達出活潑歡快的情緒。”

17、小組比賽(老師進行評價)

(二)、視唱曲譜

1、出示高聲部旋律。

2、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譜學習。比一比,看一看哪組學的最認真,速度最快!”

3、小組進行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師:“老師要檢驗一下,看看大家學得怎樣,在教師鋼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聲部旋律。”

5、學生採用拍手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切分節奏,體會樂曲快樂的情緒。

6、學唱二聲部旋律

⑴再聽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師:“你覺得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們剛才演唱的旋律有什麼不同?哪一句有和聲?”學生回答,並指出歌曲有和聲處。

⑶教師出示二聲部旋律。

⑷分小組學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師:“哪組試試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師鋼琴指導音準)

⑹小組進行演唱。

⑺師:“我們來一個旋律接龍好嗎?老師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組一句怎麼樣?”

⑻生:“太棒了!”

教學反思:

牧童》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音樂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放牧”中的一個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麗,從而熱愛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師充滿幸福感的教學氛圍的薰染下,使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雖然他們是一羣一年級的國小生,對歌曲意境的體會和情感的抒發卻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擊樂器“三角鐵”如何能敲擊出長音和短音的過程中,更是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每個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探究的學習氣氛裏,踴躍的嘗試不同的敲擊方法,課堂場面異常火爆、熱烈,幾近失控。不過,幸好有老師課前準備的小粘貼作為獎勵使這節課圓滿地完成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這種“熱烈”進行到底,讓他們真正的成為

音樂課堂上的小主人,成為一個個快樂的小天使。

《牧童》教學反思13

《畫家和牧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謙虛接受批評的事。通過課文的學習、朗讀與思考,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一、抓關鍵詞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學習戴嵩是一位著名畫家時,當學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後,在理解“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去掉了“一”和“就”來讀,讓學生比較意思表達上的不同,從而感悟到帶有“一……就……”的這句話是説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畫剛掛出來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體會到了這組關聯詞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讀好這句話,聽出著名。最後再讓學生用上“一……就……”來説説大家看到戴嵩的畫以後的反應?出示:看畫的人一_______,就________。有錢的人一________,就_______。這樣抓住重點語句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訓練了説話,而且也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先讓學生根據字義理解,又緊接着利用多媒體出示戴嵩的《鬥牛圖》,請同學上台指一指,哪裏是濃墨塗抹,哪裏是輕筆細描,一生上台指示,全體學生直觀感受,立刻理解。這種讓國小生用手指一指畫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抽象的變成形象的,把理性的變成感性的。這裏也滲透了一種解詞方法:結合具體畫面來理解詞語。再讓學生運用“。。。。。。一會兒。。。。。。。一會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另外,這幾個詞的理解都是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也體現了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方法。對“紛紛誇讚”這個詞語的理解,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你也誇,我也誇,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誇,就是紛紛誇讚”。後面理解“拱手”這個詞時,讓學生來做做這個動作,怎麼做呢?古時候的人做這個動作多表示感謝,表示歡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別。教師當場示範講解,形象直觀,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

二、培養積累、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課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在讀中進行語言積累。通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語境中反反覆覆地感悟、朗讀,實現語言的積累。在指導讀:“太像了,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時,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此處要寫兩遍“太像了”“畫活了”?因為反覆説相同的話更能突出戴嵩的畫好。再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圍觀人羣中的一個,你會怎樣説呢?在兩個學生説出簡單的誇讚的話後,再給學生推薦幾個詞語:“上乘之作,神來之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讚美畫精美的詞語。讓學生在誇讚時用上這樣的詞。然後出現練習題:“ , ,這真是 !”這樣的練習,不僅讓學生心靈走進文本所描述的場面,還讓學生在表達中用上積累的詞語,體現的“積累、理解、運用感受”的學以致用,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能力。

不足之處:

1、由於自己設計教案的時候設計的訓練點很多,感覺什麼都想抓,導致了沒有完成設計的內容。

2、在指導學生抓關鍵詞理解內容的時候,品讀的形式太少。

3、在識字環節,指導不夠細緻,應該讓學生只抓住難記的字識記就行。

再教學設想:

通過這次講課,結合老師們的建議,下次執教第一課時,識字有針對性的指導識記,課文內容只學習畫家的優秀品質。牧童的表現放第二課時完成,時間也就不會那麼緊張,就能夠落實課堂練字環節。

《牧童》教學反思14

崔巒老師説過:“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對於這三個“教語文”,我常常謹記於心,並努力嘗試着將語文課堂還給“語文”。在教學《畫家與牧童》這一課時,我也力求讓課堂更有語文味。

一、突出低年級識字重點

識字教學是一、二年級教學的重點。根據二年級學生識字特點我設計了幾個識字環節:説難讀的字、讀帶拼音的字、讀去拼音的詞。讀的方式力求多樣,有自由練習讀,有全班齊讀,有開小火車讀。期間從重點字音、字義、字形進行有選擇、有針對性地指導。如“價錢”讀輕聲,“蠅”讀好後鼻音,“慚”讀好平舌音;對於“拱手”這個比較生僻的詞,通過做動作,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詞義。

二、模仿、想象説話,發展語言

低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強,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了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後,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一……就……”練習説話。通過説話訓練,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再如,當學生讀到圍觀的人紛紛誇讚戴嵩的句子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誇讚戴嵩的.畫呢?“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真是活靈活現!”……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説句子,既鍛鍊了説話能力有積累了好詞好句,也發展了語言。

三、多讀感悟,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讀”佔鰲頭。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讀的訓練。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等幾個環節,將文章讀通、讀懂。最終使學生的言語得到豐富,能力得到發展。例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重點句的品讀,感受戴嵩畫技的高超。在讀中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等詞語的意思,知道“誇讚、稱讚、讚揚”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義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學習中積累了語言。

通過這堂語文課,發現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如在指導學生讀悟圍觀的人“紛紛誇讚”這一環節時,為了將學生帶入的情境,扮演角色體驗朗讀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點水,抓得不夠實,致使學生的情感薰陶沒有預想的效果。還有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的機智處理和低年級課堂氣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將吸取經驗,對教材加強研究,做到切實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牧童》教學反思15

3、立足文本,讓語文課姓“語”。

1)、採用多種方式,落實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如,對於課文中詞語的理解,我突出重點,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在朗讀感悟理解“紛紛誇讚”這個詞時,我先讓學生找有關圍觀人説話的句子,朗讀感受人們是怎樣誇?找出三個誇讚的近義詞,再引導學生如果你在場會也會怎樣誇誇戴嵩的畫?讓學生在想象誇讚鬥牛圖的説話中,理解商人在誇,教書先生在誇,你也在誇,他也在誇,這就叫做——紛紛誇讚。這種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詞意的方法。

2)、抓住重點句,將理解、體驗、朗讀和對語言表達有機結合在一起。如在學生找到重點句中的第一段課文二、三兩句話: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讚的,有錢的人還爭着花大價錢購買。我出示句子,交流對句子的體會後,進行朗讀的訓練,引導在讀中感悟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又抓住了“一……就……”這個句式,及時指導學生用“一……就……”説話練習。再如,在對“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兩個詞語的理解上,考慮到學生沒有接觸過國畫,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很難理解。我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先讓學生讀詞,再讓學生猜兩張圖片(出示圖):誰能猜一猜,哪張是濃墨塗抹?哪張是輕筆細描?學生在這樣直觀形象中,再猜字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詞義,到此,我並沒有結束,然後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再次朗讀體會戴嵩畫技的'高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從直觀理解到運用,最後回到課文,整個學習過程源於文本,始終圍繞一個主導性問題,又對文本有一定的提升。

課後,我在想,這節課還存在哪些不足呢?我認為學生的朗讀自主還可以加強。雖然課上是有朗讀指導,可我有時還是按照自己的體會加以指導朗讀,沒有顧及學生自己閲讀的感受。通過新課標學習我知道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因此比如在某些重點句子的朗讀訓練,我可以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可問他為什麼這樣讀?對有自己獨特感受的同學同時可給予肯定。除外,課上有的學生有時會對某個問題不惑或有感而發,我又不忍心打斷學生的發言,因此影響了預案中下一個精彩環節的實施,這樣行嗎?雖説是以生為本,如果在某個問題上讓學生毫無限制的説,行嗎?這是否也應該有個度呢?希望各位同行給我更多的建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