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文書谷 5.97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故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理解。由於三年級上學期是剛剛接觸略讀課文,對於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還不是特別明白。所以,我主要是鼓勵學生運用默讀、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從而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使他們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啟示。

教學時,我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我設置的問題有:“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為什麼停住了腳步?她父母是怎麼勸説的?她又是怎麼説的?”然後再針對“宋慶齡這樣做對不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又給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接着進行拓展延伸:“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麼處理的?讀了本文後有何感想?”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學生在思維火花不斷的碰撞中感悟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對課堂上的不同的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覆品讀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又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鍊的機會,效果較好。同時,像這種融合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課文伺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2

雖然我已有幾年教學經驗,但國小語文的教學工作還是第一次接觸。儘管在備課時,我已經認識到本課是略讀課文,但還是擔心學生自己的閲讀能力,備課的內容不免有點繁複。多句對話的分析大多都是由我自己來完成的。沒能做到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諸多問題。首先是很多問題的提出,學生都不能回答出來。最後都是由我來解答。所以整堂課的氣氛就稍顯沉悶。我應該降低問題的難度,來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想出正確答案。每次的問題回答之前,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此下來學生應該可以暢所欲言。其次在學生開火車朗讀課文時,我本來也做了一些學生的錯讀詞語的記錄,可是後來一緊張就忘了。這跟我我平時沒有養成習慣有關,如果平時學生讀課文時有意識的糾音,這次應該喜歡成自然,再怎麼緊張都不會忘記。最後,小結處也是我自己總結的,所以在時間的控制上,也有嚴重的失誤。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總結。時間就有多,而填鴨式的教學遠不如學生自己總結來得有效果。

課後各位老師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的意見:首先是導入,導入直接提問失信的意思,有點突兀。而用守信去解釋失信,又是用一個陌生的詞去解釋另一個陌生的詞。學生可能體會不了。失信的意思應該留在課後總結,(慶齡答應了小珍疊花籃,她就不去伯伯家——這就是守信,那麼什麼是守信?什麼又是失信呢?)這樣學生應該更能理解。其次,就是我自己也發現的問題,沒有大膽放手、鼓勵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有就是多次讓學生朗讀,自讀課文時,都沒有給學生提出任何閲讀目標,這種漫無目的的閲讀在語文教學中儘量要少。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3

《我不能失信》是我們進入三年級的第二篇略讀課文,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一定的閲讀方法,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又引導學生重新回顧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儘量讓學生能夠在自主讀書的基礎上,能讀懂課文內容,並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時針對這節課問題的設計比較好。本文的故事內容比較受學生的喜歡,也非常容易理解。在初讀感知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

1、藉助拼音自己輕聲讀課文,讀不通順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3、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接下來,我讓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加深理解: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為什麼停住了腳步不去?別人是怎麼勸説的?她是怎麼説的?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示?

在學生充分閲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大多能夠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這一主題進行了辯論,又給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麼處理的?讀了本文後有何感想?”學生在思維火花不斷的碰撞中感悟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後在閲讀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的閲讀感受,傾聽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間久了,學生的閲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4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於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於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隻……”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於是趕緊調整方案,另闢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了:本以為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學生不能擇要點而講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麼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着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於這種狀態。

二、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在班中並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後,只揀自己感興趣的説,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後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自主閲讀,讀中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認識課題上的“※”,明白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緊接着提出這篇課文與前面的課文有什麼不同的要求?順勢向學生講述略讀課文的要求:要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運用“你認為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的周圍有這樣的人嗎?”這樣一道能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宋慶齡誠實可信的可貴品質。經過學生自主閲讀,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講述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略讀課文,內容平實易懂,但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宋慶齡的做法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堅持信守諾言,認為宋慶齡做的對;另一種雖人數不多,認為宋慶齡這樣很傻,不會區分事情的輕重大小。是批評訓斥,還是説服教育,以理服人,令其心悦誠服,認識道理?我決定放棄教案所設定的程序,進行一次“誠信”的辯論。學生們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分成正、反兩方,就宋慶齡是應該留下還是應該隨父母走一事展開了熱烈辯論。正、反兩方都有相當精彩、有説服力的發言。最終,持相反意見的同學誠懇地表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他們放棄反對意見。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反思: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薰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

二是關於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對課堂上的“另類”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覆品讀文章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鍊的機會,效果較好。

教學任務完成後,也發現我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得過於簡單,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全方位地考慮學生的感受,希望能使每一堂課都能有所得。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6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

這是個很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中心突出,一讀就懂,但對於人要怎樣才算“守信”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卻並不怎麼易懂,更不提該怎樣去做到。正如宋慶齡説的,守信就是説到要做到,包括不自欺的説到做到,即真忘記可以道歉,假裝忘記就不可原諒,所以信作為一個人的道理品質,是要求人首先不自欺,因而守信的前提是誠實,先誠實而後守信。課文除了培養學生獨立的閲讀能力外,還要使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在思想上受薰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因此,從“信”字的源起入手,再用課文中這個具體的故事作為註腳,最後解決守信與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對衝突,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守信”。

一開始上課,首先我按着教案的預設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讓學生對“守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做了鋪墊。然後,讓學生給課題加上標點符號,讀讀有什麼不同。設置這個環節是因為之前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使用人物語言標點上的許多問題,所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正常使用標點上。

順勢出示自讀要求:

(1)請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裏的注音,讀不通順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遇上帶“!”或“?”的句子,練一練語氣。把課文讀順暢。

(2)用序號標出課文自然段,試着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結果孩子們都不能擇出要點來講,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麼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楚的表達,而是看着課文讀,不能簡要概括。看着這一情況我用了填一填: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二女兒()(誰)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爸爸媽媽都勸她(),但她為了()還是()。來引導孩子把話説清楚,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經過我的引導,孩子們漸漸能把課文內容説清楚了。

在整體理解分析課文時,我在之前就給孩子們定下了一個範圍:從文中找出描寫慶齡守信用的句子。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讓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後再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這樣的話有助於孩子們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重點句子分析時,我基本都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談體會,但在這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孩子們去找出句子中的關鍵詞。比如“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着到這位伯伯家去了。”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把“特別”、“早就”讀成了重音,我及時提問“為什麼你們要把這兩個詞語讀成重音呢?”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回答的很好。

最後,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談談讀過課文之後的感受,學生雖然有過親身經歷,但都沒有勇氣説出口,只能從表面談應該像宋慶齡那樣守信用。這一點我做的不夠好。

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我也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7

成功之處: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

首先,我讓學生藉助拼音輕聲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統覽全篇,整體感知。弄清楚課文主要寫的一件什麼事,並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主要內容。

其次,讓學生細讀課文,抓詞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讓學生去學,我給學生出示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去圈點,去劃出有關語句,或者有關句子並寫出體會。一定要動手動筆動腦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感悟。

接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重點句段,邊讀邊體會。邊交流各自的觀點感想。老師做聽眾,先不作評價,只作比較。讓學生去評價正確與否。從文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然後,分角色朗讀課文,全面欣賞體會,體會情感,感受人物的可貴品質,明白寫一個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來表達來描寫。課堂上只有充分地讀,反覆地讀,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礎上我安排討論理解,明辨是非。學生對誠信有了更深的理解。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不足之處:

閲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放”。還課堂給學生,還時間給學生。如果不分輕重主次的教學就失去了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意圖。但也絕對不能只是泛泛而談,不求甚解,簡單馬虎走過場。要注意閲讀方法的訓練,閲讀技能的指導。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8

《我不能失信》一課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

我在本課教學中,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後,試着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讓學生感悟宋慶齡所具有的品質,絕大多數同學能談到“守信”這一點,於是圍繞守信展開討論,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來理解宋慶齡是如何守信的。

首先,難道宋慶齡不想去伯伯家嗎?聯繫上下文討論,答案在第一自然段: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着到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養的鴿子,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漂亮極了!伯伯還説準備送她一隻呢!這幾句話都直接或間接的寫出了宋慶齡非常想去伯伯家。

其次,慶齡臨出門時突然停住了腳步,想起與小珍有約,決心留下來,聯繫上下文理解宋慶齡絲毫沒有猶豫的決心:“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宋慶齡邊説邊把手抽回來。“抽回來”一詞非常明顯的寫出了慶齡毫不猶豫的決心。

再次,從“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並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這句中也能體會到宋慶齡的守信,同時,當學生找到這句時,順勢問一句:這句除了寫出了宋慶齡的守信還寫出了什麼?答案:誠實。

最後,揭示主題,強調宋慶齡誠實守信的高貴品質,並希望這種品質能影響在座的所有學生。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9

《我不能失信》一課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打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出示了成語一諾千金,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訴學生一諾千金的意思就藏在課文中後,我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習課文,最後大家又在一諾千金的説話練習中結束學習。一節課下來,我比來時少説了一半的話,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卻很高,效果也出奇的好。課後,好些學生在隨筆中寫了自己的想法。如,孟婷玉寫到:今天,我學習了第八課《我不能失信》,知道宋慶齡為教小珍疊花籃沒有去伯伯家,她是一個守信用人,我也要像她那樣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教學時在討論、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重點內容來理解體會:

(1)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着到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養的鴿子,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漂亮極啦!伯伯還説準備送她一隻呢!要指導學生抓住帶點的詞句,明白宋慶齡是多麼想去那位伯伯家,多麼想去看那些可愛的鴿子。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個孩子為守信做出犧牲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2)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慶齡邊説邊把手抽回來。宋慶齡的話説明她已認識到儘管明天教小珍疊花籃不是不可以,但是讓她來了撲空會使自己對不住小珍;如果説父親問慶齡怎麼不走時,她的回答還略顯猶豫的話(因為慶齡僅僅説明她當天要教小珍疊花籃,並未表明她因此就不去了),那麼此時慶齡邊説邊把手抽回來則直截了當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

(3)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並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如果説宋慶齡在回答爸爸的建議時還只是想到會讓小珍撲空從而對不住小珍的話,那麼她在回答媽媽的建議時則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因為沒有忘記這件事而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現,這種明知故犯的失信,比無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對了。也更説明了宋慶齡人品的高尚。教師在圍繞連接語中的要求展開討論時,也可以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拆分成幾個小問題: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為什麼不去停住了腳步?別人是怎麼勸説的?她是怎麼説的?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示?等來幫助學生理解體會。

在教學中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力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讓學生議,議出真情的源頭;讓學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讓學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藉此契機,我問學生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從而引出:

1.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2.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3.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子思

4.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經》

5.凡出言信為先。《弟子規》

通過這節課,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把傳統文化適宜、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二是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同時,我也發現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0

《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宋慶齡小時候守信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也很想去。但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學疊花籃,爸爸媽媽都勸她改天再教,但她為了守信就留了下來。課文中的宋慶齡雖然裏孩子們的太遠,但我不能失信的事情孩子們還是很容易明白的。

誠實守信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講究“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通過角色表演朗讀來熟悉課文,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課文什麼地方讓你感動”的思考進一步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從而使孩子受到薰陶感染,得到啟示。

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説自己怎麼“失信”的事情,並且向對方表示歉意。但讓我意外的是,有的孩子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不是一兩個孩子這樣説,我很震驚。平時我們的教育在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下了足夠的功夫的,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所在,首先看到別人的不足,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老師和家長的重視,怎麼正確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引導學生自審,並發現別人的優點,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些小故事,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1

《我不能失信》是三年級語文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

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運用自讀、輪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以下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

讓學生知道從宋慶齡的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出她拒絕的態度十分直接了當,沒有絲毫猶豫。

“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並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

我讓學生認真探討這些話的含義,有的學生説:“宋慶齡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她不能跟爸媽一起去伯伯家,她要在家等小珍。”有的學生説:“宋慶齡拒絕了媽媽的建議,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沒有忘記這件事,如果因此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現,這種明知故犯的失信,比無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對了。”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使學生學有所悟,讀有所感,從中受到薰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得到啟示。

接着又結合學校的“誠信超市”,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聯繫實際,有話可説,課堂氣氛較好。

今後在閲讀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的閲讀感受,時間久了,學生的閲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2

《我不能失信》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個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定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品格。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出示了成語“一諾千金”,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訴學生這個成語就藏在我們的課文裏。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習課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能表現宋慶齡“一諾千金”的地方,組織交流感受,水到渠成地悟出了課文的道理。這節課實現了略讀課文的教法,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出奇地好。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先談談自己生活中遵守承諾的事情,幾個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先説,然後大家練寫隨筆。隨堂指導中發現,很多孩子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紛紛表示也要學習宋慶齡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兩點思考:其一,思想品德教育應該貫穿於我們的教學活動,正所謂生活處處皆德育。其二,抓住每個單元的略讀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略閲讀的樂趣,正所謂該放手時要放手。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3

一、“守信”與“失信”。

意外之一:課前,當我們説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時,我把“守信”兩個字工整地寫在黑板上。接着出示課題了,我一邊寫課題,一邊問學生,如果我的課題中用的是“守信”,應該怎麼説?奇怪的是,兩個班的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説“我不能守信”。這讓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麼就不會拐彎呢?當我再追問“我不能守信,還能成為朋友嗎?”很多孩子才反應過來,急着更正,應該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還有一個同學説“我不能不守信”。這樣的問題出現,我想主要是學生還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會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關係。我想,通過這樣的辨析,不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學生回答問題要想好在説。

意外之二:學完了課文,我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説生活中別人放自己鴿子的事情。沒想到站起來的兩位同學都是説自己“失信”的事情,並且當堂和對方表示歉意。這讓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貞。小孩子就是這麼可愛,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會推卸責任,指責別人的不是。而一旦經受教育,他們就完全不同了,會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並真誠地向對方道歉。我就在想,平時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多一點故事,引導學生自審,這樣可能比一味的批評指責有效。

二、生成中解釋。

第一節課中,發現“撲空”的“空”,有的孩子讀“第一聲”,有的孩子讀“第四聲”。爭論沒有結果,我雖然也覺得是第一聲,但不能肯定。於是,就請孩子查字典解決,弄清讀“第一聲”,課文裏的意思是“白跑一趟”。第一節課中根據孩子反應生成的“撲空”讀音的矯正,文中意思的理解,第二節課成了我的預設。我準備在學生第一遍讀課文的時候,就根據學生的朗讀指出。果然孩子讀的時候又讀了第四聲,同時,“解釋”一詞也出現了問題,讀成了平聲。既然“撲空”的讀音和文中的意思都弄明白了,“解釋”也就不能放過了。矯正讀音後,我生成了讓學生以宋慶齡的身份向“小珍”解釋的環節。這樣一來,不僅理清了課文發生的事情,而且體會了失信對小珍內心的傷害,進一步明白了守信的重要了。效果很好!可見,教師能不能敏鋭地抓住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錯誤資源,進行有效的時實生成,是多麼的重要。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老實守信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三篇精讀課文打底,我想同學理解起來應該不成問題,於是我根據導語要求設計了幾個問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教學簡要而不失要點,於是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同學自讀導語局部,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同學完成得很漂亮,於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考慮: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孩子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於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隻……”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於是趕緊調整方案,另闢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了:本以為同學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和”,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同學不能擇要點而講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麼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着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身概括地講。我想大局部同學處於這種狀態。

二、同學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在班中並不排除有這樣的同學,他們讀了課文後,只揀自身感興趣的説,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同學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同學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幹讓同學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後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5

當決定參加鎮級國小語文優質課比賽之後,我就默默思考選擇什麼樣的課題來參賽。雖然每年都上一堂語文課,或參加一師一優課評選或完成每年一次的校際公開教學任務,但是已經有7年沒有擔任語文學科教學,對語文課堂有很大的陌生感;由於普通話水平較差,課堂語言本來就不是很流暢,間斷7年沒在課堂實際操練,課堂語言的生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參加這次比賽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貴在參與,貴在給青年教師起一個帶頭作用。不過,我只要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不僅對別人更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這也是做人誠信的表現。

優質課比賽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反思沒有結束。回想這節課,感觸頗多,為更好地總結經驗,改正不足,不斷提升自己課堂教學能力,同時也給自己一個交代,現反思如下:

一、選課細細思量

雖然很久不擔任語文學科教學,但是我一直關注國小語文學科的發展,堅持閲讀報刊或者公眾號上關於國小語文教改、教學方面的文章。以前一直擔任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對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比較熟悉,但是隨着部編版語文教材逐漸使用,我對此套教材不是十分了解。幸好3月份我參加了部編教材國小三年級語文網絡培訓,對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編寫思路、特點、教學建議及單元結構有了初步瞭解。於是,我決定在三年級下冊中選擇一個教學內容來參加比賽。我知道,語文教學比賽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的。

為了完成好這次比賽,我提前認真閲讀了部編版3年級的教材,把參加部編教材國小語文網絡培訓的筆記再次温習一遍,同時再一次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有了這些知識儲備之後,我決定上三年級下冊的一篇閲讀課文《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定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的故事,突出表現宋慶齡誠實守信高尚品格。不能失信一直是我做人的原則,答應了的事情一定要盡力辦到;承諾別人的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完成。我覺得選擇《我不能失信》這一課很好。

二、備課厚積薄發

選好課題之後,就要開始備課了。利用課餘時間,我把《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進行了多次閲讀,有大聲朗讀,有默讀,還與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我不能失信》進行對比閲讀,基本弄清楚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意圖以及該文在單元系列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是就開始撰寫教學設計。語文教學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表達即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從教幾十年,對語文教學設計的格式也算是輕車熟路,尤其是需要結合學情依據教材地位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立教學的三維目標,現在我發現很多報刊雜誌上刊登不少專家、學者的教學設計,沒有將三維目標刻意分開來,因此我也就沒有拘泥於這樣的格式了。我具體確定了4個教學目標,除了依據課文導讀和課後生字確定學習5個生字和理解重點句子含義之外,我還確定了“有感情朗讀人物對話,練習寫人物對話”和“運用朗讀、默讀、瀏覽等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這兩個承前啟後的教學目標。我覺得這兩個目標,不僅鞏固了以前所學關於“人物對話的朗讀、人物對話提示語的寫法”等知識,還為學生下一節課單元訓練中“怎樣寫一個熟悉的人”的習作做了鋪墊,更是為學生今後獨立閲讀能力的提高打基礎的,所以這兩個目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説過,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有設計感,細心認真謀劃好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啊,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學設計是關鍵。因此,我非常認真對待這次比賽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學過程的安排。我設計了“問題激趣,導入課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體會主題;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總結課文,昇華主題;佈置作業,課外拓展”這六個步驟,而且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了大概的時間,同時還安排了兩處的機動,避免課堂生成遭遇預設不太一致的尷尬。教學設計初稿完成後,反覆推敲了幾次,進行了多處修改,尤其是板書的設計和第四環節“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的預設,我反覆修改。最終,我利用3個晚上(白天迎接縣教育局巡察和擔任評委)在忙碌中將教學設計的文字版完成了;根據教學設計(我沒有借鑑網絡上課件),利用2個晚上將ppt課件做好了。終於在比賽的前三天完成了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我心裏不免一陣輕鬆。要知道,一節語文比賽課,完成教學設計和課件的製作也就完成了40%任務了。

三、課堂以生為本

我雖然上過不少的公開課,也上過很多次比賽課,甚至在省外千人會場做過分享或講座,但我一直認為,上一百次公開課就一百次緊張。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情況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我對此做了一定的預設,提前也多次熟悉了教學設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心想,這次比賽我不能太差,雖然一等獎拿不到,最少要拿一個三等獎吧!等到週二上午第一節課來到江河國小三年級教室準備上課時,心裏還是有些緊張,上課鈴沒有響起我就走進了教室。本來我最初的預設就是“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踩着鈴聲走出教室”的。因為緊張,所以拋棄了預設。現在想起來,覺得真是不應該啊!

新課導入環節,我根據借班上課對學情不瞭解的情況下預設一個突出表現同學們以前聽課的規範要求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同學們上課興趣,同時告訴學生這節課如何做好聽課的規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養成有很好的引導作用。過渡語也很不錯,與課題“我不能失信”很好的聯繫起來,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開課的環節我很好地進行了“備課”——上課前練習了好幾遍呢,所以自我感覺很好,而且普通話也不差,過渡也很自然。

課堂進入第二環節之後,一位同學在拼讀生字“歉”時,把拼音作為三拼音節“q-i-an”來讀的,讀出來的字音肯定不對。為了幫助這位同學糾正這個錯誤,我花去了一定的時間,讓他一遍又一遍進行拼讀“q-ian”,終於學會了,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在分析瞭解課文的時候,我預設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課文寫了幾個人物?”,在提問時,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説是五個,一種説是六個。我知道課堂教學進行到這裏,時間遠遠超過了預設,如果我直接給出答案5個,很快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可是,我一直堅持課堂教學需要心中有愛、目中有生的教學理念。於是,我就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分別説出文中描寫的人物。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個學生説六個任務中“女兒”也是一個,其實“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為了幫助學生認定文中的“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才使學生弄明白。雖然這樣兩次討論和交流,對後面的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我認為還是值得有必要的。

四、課後聽錄音知得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來這次優質課比賽,我是準備完成多項任務的,其中一項就是一師一優課比賽的課堂教學視頻的錄製。當我完成教學任務走出教室來到樓下辦公室時,江河國小教導處汪主任不好意思地對我説:“徐老師,你的課只錄了7分鐘。”一開始我以為是開玩笑的,後來他説,手機放在三腳架上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黑屏了,所以就沒有錄成功。事已至此,我也就開玩笑説:“因為我長得黑,手機錄着錄着也就黑屏了!”幸好,上課的時候我用自己的手機錄音了。

聽着自己上課的錄音,感覺很彆扭啊!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發現自己的課堂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過渡語不簡潔,口頭禪“啊”用的較多。每一個環節之間過渡不自然,過渡語言單調,大多是“接下來……”和“現在……”,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啊,這個”等口頭禪較多。

二是蹩腳的普通話讓人忍俊不禁。哎,聽着課堂教學的錄音,發現我的課堂語言真的很差,普通話很不標準,除了開課時的幾句話還不錯外,經常出現土話,比如把“剛才”讀成“江才”;很多語調不對,後鼻音不到位,沒有兒化音或變調,聽起來十分別扭啊!

三是這節課的教學節奏沒有把握好,時間分能配上前鬆後緊,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完成。沒能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肯定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前面2個環節就用去了20分鐘,佔用了課堂的一半時間,導致在“學寫對話訓練能力”這個重點環節的教學,只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來在備課時我就預設了自己寫的兩段對話,在課件上插入了超鏈接,因為時間關係,只好忍痛割愛,捨棄沒有展示了。沒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對話的寫法,更沒有為後面寫人習作的訓練打下基礎。由於時間關係,後面的幾個環節都是緊趕慢趕的一帶而過,讓學生覺得似在空中漂浮一樣雲裏霧裏不知所云。

四是課件上出現明顯錯誤。本來在第五環節即“總結課文昇華主題”中,我想“照應開頭”,讓課堂形成一個“總分總”的教學過程,於是把教材中“學習提示”上面的一句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打在課件上,沒有想到在錄入時將其中的“其”字漏落。當課件一出現這句話,學生馬上就發現了,大聲提出説:“漏掉一個‘其’字”。雖然我很機智地應對了這個錯誤,但是這是一個低級的錯誤,的確不應該發生啊!

總之,這節比賽雖然評委所打的分數不低,但是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很不滿意。教學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刷新。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要努力踐行,不能失信於學生,更不能失信於自己!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胡老師上的是略讀課文《我不能失信》,雖説是略讀課文,不用完成課堂作業,但是胡老師的備課還是很認真,在她的書中夾着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一些要注意的地方。看到這張紙條我才知道為什麼今天兩個班上下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胡老師的課堂指導這麼到位。

進入課堂主題之後,胡老師板書“守信”,接着引導學生“我不能——”,兩個班的學生大部份均“上了當”,順嘴説出了“我不能守信”。等發現是錯的之後,學生馬上紛紛改口,於是出來了“我不能失信”、“我要守信”等用詞正確的題目。在改正錯誤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對“守信”和“失信”這一對反義詞的意思進行了理解。再讓學生讀課題“我不能失信”時,學生的感覺馬上就出來了。一個小小的環節預設,就讓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還讓學生主動學會了正確應用。

這節課有讓學生説説課文主要內容的要求,以前教過語文的老師都知道,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向來是語文學習特別是中高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歸納主要內容既要“面面俱到”,又不能太過瑣碎。三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強,説起課文的主要內容往往成了概述課文或者複述課文。這就需要老師耐心指導。老師指導得有沒有效果,就看他如何把握學生的語言,化繁為簡,或增或刪,或提煉一個概括性的詞語,或補充某個內容。這種指導最見老師的功夫了。胡老師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的指導是很有效果的。

在(1)班上課時,胡老師分別請了三個相對好一些的學生。第一個學生講時胡老師根據學生的語句提煉了“一家人”一詞,增加了“一個星期天”的內容。第二學生講時就注意了胡老師剛才糾正的地方。聽了第二個學生的發言,胡老師指導學生“宋耀如一家”和“宋慶齡一家”後面跟的是“到朋友家”還是“到伯伯家”,強調説課文主要內容時不要太具體。第三位學生講主要內容時就趨於完善了。

從上面兩個指導的環節可以看出,指導的有效性是和課前對學生以及教材的正確把握分不開的。有的時候,有的老師備課看上去很認真,教案上從進教室開始寫到出教室,結果課堂的指導效果卻很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隻考慮到自己怎麼走過程,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以及指導的方法。

胡老師今天的課,再次證明了“學生的錯誤是教學資源”這句話。在(3)班上課時,學生讀課文時讀錯“撲空”和“解釋”兩詞。胡老師糾正了“解釋”的讀音之後沒有停留在這一程度上,而是順勢引導讓學生説説“要是宋慶齡今天去了伯伯家,第二天她會怎麼向小珍解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説出了從自己憑空想想的“昨天忘了”,到根據課文理解的“昨天到伯伯家看鴿子,鴿子很漂亮”,“昨天到伯伯家去了,去伯伯家是很難得的”這些答案。一個小小的讀音錯誤,變成了一個課堂生成的亮點。

課堂指導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浸yin一段很長時間不可,不斷磨練,不斷反思,才能練就這樣的本領。

聽課有收穫是很開心的事情。

熱門標籤